作者:墨守白
还有没有天理,还有没有良心?
自己父皇,干出来的这些事。
从古至今,已经没有几个皇帝能比得上了。
就这还有人来造反,太让人气愤了!
造反的人,必须要好好的惩治才行!
父皇说的很对,遇到有人要造父皇反这事,还是让自己出马最是合适。
老三这个贱人,干不了这样的活。
同时心里面也特别的受用。
父皇对自己是越来越相信了,有人造反的事,都要让自己去解决。
这就是父皇,对自己能力最大的认可。
也是父皇对自己信任的证明。
对于老四的这个反应,朱元璋很是满意。
“造反的人,就是年前咱在天界寺,所召见的那些众多海商。”
居然是他们?
这些人有多大的狗胆,也敢行这种事儿?!
“父皇,孩儿请战,这便去把他们给斩杀个干净!”
从自己家父皇这里得到的消息,过于让人意外。
在从自己家父皇这里得知,有人要造反时。
朱棣的第一反应,就是军中的那些将帅,或者是之前被处置的,备倭水师里面的一些人。
亦或者是沿海的一些卫所要造反。
这些人有理由,有实力,有胆量来干这事儿。
可哪能想到,居然是这些海商!
这些人,当真是吃了雄心豹子胆了!
就他们也敢造反?
也配造反!
“老四,这些人的造反还没有开始。
但咱料定,他们肯定会造反。
但这些人里,也并不是说每个人都会造反。
也不会亲自造反。
而是会有一部分人,隐藏在背后,指使人造反。
把别人当枪使。
对于这事,要加以甄别。
尽可能的分出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尽可能的少误伤……
接下来,咱们这里如此做……”
朱元璋说着,压低声音给朱棣说他在这上面的一些考量……
半日之后,朱棣从武英殿离去。
表面上看不出什么,但心里面,却已经是下定了决心……
江南的这些海商太过于张狂,太过于跋扈了!
父皇心软,给了他们机会。
结果,里面的很多人还不知死活,不领情,给脸不要脸。
还想玩造反这一套!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的清扫一下江南吧!
这些人,真以为造反是这般好造的?
真以为他们里面的人,没有直接参与进去,就不能治他们罪了?
真以为能裹挟众多的民众,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查案需要证据,可造反,只需要知道一个地点就行了!
朱棣不介意杀一个人头滚滚。
这么干了,他的名声肯定不好。
甚至于在后面,还会因为是藩王的身份,以及这次的行动,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会被众多官员针对。
可朱棣并不在乎,弹劾就弹劾,针对就针对。
只要父皇理解自己,这就不是事!
他愿意为自己家父皇冲锋陷阵,愿意为盛世华夏出一份力气!
……
江南这边的众多作坊,过年时也同样放了假。
在众多在作坊里面做工的人,一个个欢天喜地过新年。
但是,过完年后,很多人却高兴不起来了。
因为一直到了正月十五,众多的作坊都还没有复工。
去问就说作坊开不下去了,没有利润了。
开一天就要赔一天的钱。
问是怎么回事,又都不说。
只说是不想赔钱。
至于作坊什么时候开工,也同样不知道。
这可急坏了很多人。
江南这边,丝织业,还有诸多的工坊都很发达。
很多人都靠着给人做工来吃饭。
不做工就没了收入来源,没有了收入来源,也就没了饭吃。
一家老小就没办法过活。
这肯定是这些,开作坊的富商们,不想给他们活路了。
这些开作坊的,哪一个不是富得流?
同样开作坊,以前都是大赚特赚。
怎么现在,就突然间说不赚钱了?
开一天要陪一天了?
众人都是不解。
随后有消息传来,说是皇帝要开设市舶司,还要把海商们的税,给收到十税六……
第147章 皇帝这是做生意?谁家做生意派这么多兵?
洪武九年正月十一,百官上朝。
过了一个新年,连续十一天不坐班处理政务。
对于众多洪武朝的官员们来说,这事儿是真新鲜。
这还是自从洪武皇帝当政之后,他们过得最舒坦的一个年。
年关之时,大部分的人都因为绩效,而得了一大批的钱财。
又一下子放了十一天假。
这个年过得是真舒坦,只觉浑身轻松。
一年的疲倦,都一扫而空。
而之前长达一年所积累下来的疲倦,还有对于朝政等等各方面的不满,也随着这些钱的发放,还有假期的渡过,而消散很多。
不过,也有不少官员只觉得有些神情恍惚。
说好的十一天假,怎么……这么快就过完了?
记得假期好像才刚开始过,眨眼间就又要开始坐班了。
这十一天里都干了啥了?
果然,这不坐班理政的日子,过的就是快。
“咱重新设立市舶司。
市舶司设立市舶司提举一名,副提举两名。
市舶司正提举为四品,副提举为五品。
市舶司不受所在地的官府所管辖。
由户部直接统辖,咱这个皇帝亲自过问……”
在说了一些事情之后,朱元璋这个皇帝,开始说起了市舶司的事。
这是今年的头等大事。
之前时,市舶司的税,是由所在地的行省负责。
这点让朱元璋很不满意。
以往市舶司被弄成那个样子,有多方面原因所造成。
但是这市舶司的税,由所在地的各个地方的行省进行负责,在里面也同样也起到了不小的原因。
现在他重新设市舶司,就是为了搞钱,为了向海外伸手。
捞取海外财富为大明所用。
他太清楚海贸有多大的利润,海外有多少的财富。
比大明的所有人都懂。
这是一笔巨额的收入。
既然如此,那自然不可能再让中间商赚差价。
虽说这整个大明一盘棋,从上到下都是大明。
可是钱在谁手里面握着,那话语权自是不同。
朝廷和地方官府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也相互同属。
但是,历朝历代以来,朝廷和地方之间,也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相抗。
比如阳奉阴违,欺上瞒下。
这事再正常不过。
有很多事,涉及到了地方,朝下一封公文都不管用。
要连下好几封公文,严辞督促,才能办成。
就这还算是比较好的。
有些甚至于下再多的公文,都等于放屁。
地方上鸟都不鸟。
想要把事办成了,非得朝廷这边派遣御史等下去督办,才能把事给办了。
上一篇: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下一篇: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