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224章

作者:墨守白

  朱元璋摇了摇头道:“咱看区别很大,如今所用的文字,还是不行,太复杂了。

  有人说繁体字有三多五难:三多是说汉字,字数多、笔划多、读音多。

  五难,则是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

  这个看法,咱整体上是比较认同的。

  繁体字确实是有很多的毛病,诸多的缺点。

  既如此,为什么就不能进行一定的简化?

  简化字又有什么不好?

  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掉汉字所存在的这些问题。

  且今后不论是书写,亦或者是进行雕版印刷时,都能够提高速度,减少工作量。

  两位宋先生都是圣人门徒,学习儒家经典。

  儒家门人大多都致力于,儒家学问的传播,让儒家学问发扬光大。

  可是繁体字所存在的这些缺陷,也确实是很大的,提高了学习的门槛。

  若是能够推行简化字,那么在接下来,必然能够大大降低学问传播的门槛。

  让更多的人接触学问,学习学问,并掌握学问。

  更好地的仰慕,理解并遵循圣人之道。

  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这些岂不是煌煌正道,岂不符合圣人之言?

  和字的简化这些细枝末节比起来,这个才是最为根本的大义。

  岂能因噎废食,岂能因这些细枝末节,便否定全局。

  守住所谓的小义,却将事关根本的大义给放弃。

  这岂不是因小失大,岂不是本末倒置?

  两位宋先生可以好好的想一想,咱说的对不对?”

  朱元璋开始向两人,举起传播儒家学问的这杆大旗了。

  只不过,他此时这么说,不过是为了减少一些推行简化字的阻力而已。

  在如今的这种环境之下,想要推行简化字,不披上一些儒家的外衣,是不太好完成的。

  毕竟这众多的读书人,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信奉儒家的。

  这等事,不披上这么一层外衣不好办。

  就像是历朝历代的众多文人们,所干的事情是一样的。

  不论是董仲舒,还是二程,以及朱熹等众多的人,都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表面上都是在解释先贤的经典,可哪一个不是疯狂的往里面塞私货?

  把自己的想法,以注释儒家圣贤经典为由,给披上一层儒家先贤的皮。

  从而好借壳生蛋,推陈出新,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接受。

  朱元璋如今,不过是稍微的借用一下,这个儒家之人惯会使用的手段。

  这样的手段不能说他们能用,自己就不能用了。

  别管用什么样的办法,能把简化字给推行下去,就是好的。

  把简化字推行开,提高读书识字率。

  那么在接下来,把简化字给用到什么地方,又能促进哪些学问大发展大繁荣,就不是儒家的这些人所能够控制的,所能够想象得到的了。

  做事情,是要分方式方法的,不可能一味的蛮干。

  只一味的蛮干,绝大部分都成不了事。

  反而会把事情给弄得更糟……

  “文字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记录各种事情的。

  这是文字的本意。

  既是记录事情,自然是要以方便为主。

  结果现在宋先生,却要以什么乱了文字,什么圣人之道这些来因循守旧,不让文字进行简化。

  这属于忘记了文字本身的意义,岂非又是一种,更大的本末倒置?”

  “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文字到了现在,真的已经很好用了。

  这些都是经过圣人先贤所创造的。

  文字神圣,妄加改变的话,着实不行。

  只怕会引起轩然大波……”

  宋濂还在继续就这个事儿,进行反驳。

  他怎么可能会轻易的,被皇帝给说服?

  朱元璋摇头:“什么圣人创造的?

  就算是圣人创造的,就不能改变了吗?

  咱读书少,宋先生不要骗咱。

  文字真的是一成不变的吗?

  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再到甲骨文,以及各种的铭文,到大篆,再到小篆,以及后面的隶书。

  文字哪里一成不变。

  一直都在变。

  其脉络就是由繁入简,越来越规范。

  还说什么圣人创造,咱是不信的。

  始皇帝一统六国,统一文字,由李斯以秦篆为基础,弄出了小篆。

  这些晚孔子,以及百家争鸣时的众先贤他们,又有多远?

  文字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处于一个演化的过程当中。

  该变,自然就要变。

  秦朝时因嫌弃因小篆过于繁琐复杂,不便于书写,所以就用隶书进行佐记。

  隶书最终取代了小篆,通行至今。

  别的不说,就隶书这个名字,也能看出来它的出处,那可真和圣贤没沾什么边儿。”

  宋濂的脸红了红,又很快恢复了自然。

  这读书的皇帝,可不好糊弄啊!

  “而到了现在,隶书也显得很繁琐了,不符合现在的发展了。

  那么简化字自然而然,也可以应运而生,且能够取代隶书。

  就如同当年隶书,取代小篆是同样的道理。

  况且,简化字有诸多并非是咱这里所造,早便已经出现了。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都有着简化字在。

  到了如今,简化字同样大行其道。

  被诸多人使用和接受。

  这岂不是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面对这种好的趋势,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堵而是疏。

  是要顺应这个趋势,主动的去进行简化。

  而后加以规范,推行天下。

  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不是因循守旧,死守着这些旧的不放。

  简化字,真的就一无是处,没有任何的可取之处吗?

  这咱看来,并非如此。

  很多简化字,也遵循着六书之法。

  从字体结构,以及形象等诸多方面,都是有的。

  同样是一脉相传,形神兼备。

  远没有宋先生你们说的,那般的不堪。”

  朱元璋这番话说的是语重心长,显得很诚恳。

  “宋先生,咱有一句话,想要说与你们。”

  宋濂送宋讷两人,躬身行礼,做洗耳恭听状。

  “事物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咱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事情。

  也要从现实去出发,考虑问题。

  去看各种东西,是不是符合现在的情况。

  它的存在,是能促进发展,还是阻碍发展。

  是能让大明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差。

  这才是咱判断很多事情的一个标准。

  今日,便将之说于两位宋先生说。”

  听了朱元璋的这样一番话,宋讷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神色有所变动。

  宋濂同样在思索,不像之前那般,立刻出声接皇帝的话。

  朱元璋也没有再说话,拿起了杯子,喝了口水。

  静静的等着他们两个人,在这里思索。

  并给出自己答案。

  如此过了一阵儿之后,宋讷抬起了头。

  望着朱元璋开口道:“陛下,臣觉得陛下说的很对。

  文字确确实实是一直在演变的,而且脉络也的确是由繁就简。

  文字虽是圣人所创造,后面确实人在加以改进。

  也的确如同陛下所说的那样,简化字早就开始出现了。

  到了此时,已经有了很多的简化字。

  在很多地方,都大行其道。

  就算是官方颁布了相应的标准,可在不正式的场合上面,简化字同样是没有办法杜绝。

  从这上面也能看得出来,简化字很受人欢迎。

  臣在此之前没有想明白,听了陛下的这一番话,幡然醒悟。

  文字,可以说是一种工具,那么在做事情时,工具自然越好用越好。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嘛。

  不能说这个工具,是前人所造的,就非要守着前人所造的工具不加以进行改进。

  放着好的不用。

  这的确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