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534章

作者:笔下宝宝

  这次特种兵大赛,各队得在斯洛国中南那片特别难搞的原始森林里比拼,看谁先完成任务。

  比赛在丛林里面50公里深的地方举行,每个队员都要背上20公斤的东西,按顺序完成像游泳过障碍、特别射击训练、爬岩石等13个项目。

  在那儿考研,对队员们来说,不光是体力上的极限挑战,更是对他们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自然环境时灵活应变能力的大考。

  所有任务都得在20个小时里搞定,时间一到,没完成的就被淘汰了。

  最先完成任务且各科分数最高的队伍,就是赢家。

  刘小涛他们队被直升机带到了茂密森林的上空,一坐上飞机,比赛的大幕就拉开了。

  第一项挑战就是要从飞机上跳伞下来。

  飞机飞到预定地点后,刘小涛瞧了瞧装备都穿得严严实实的队员们,大喊一声开始,队员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跳出机舱。

  张金称第一个跳伞,刘小涛则是最后一个走出飞机舱门的。

  随后,十五个降落伞一个接一个地在天空中绽放开来,对于野外跳伞练习,刘小涛他们早就进行了无数次。

  不过因为风突然转了方向,刘小涛他们队就成了第二个落地的,这轮比赛只拿了这个比赛的第二名。

  刘小涛他们虽然拿了第二名,但心里还是觉得不太满意,这让他们意识到,其他的参赛队伍也都挺厉害的。

  看到刘小涛在自我反省,其他国家的队员都挺惊讶,一个个收起原先的骄傲态度,对“兔子”代表队开始重视了起来。

  刘小涛他们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在接下来的游泳过河、爬山、快速跑五公里等八个比赛里,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最后都拿了第一名。

  而且刘小涛在跨越障碍的比赛里,不光赢得了头名,还刷新了上一届特种兵大赛的纪录。

  要过障碍,得几个人一起抬起一个200斤重的大柱子。

  虽说200斤分到七八个人抬一个不算啥,但他们还得扛着这柱子跑完500米的障碍路,这可得靠选手们配合得好,还得体力跟得上,真是个大挑战。

  斯洛国的运动员在这个项目上特别拿手,上一届的比赛纪录还是他们创下的呢。

  他们分成两对拎起圆柱子,就一股脑儿地往终点冲。

  刘小涛领头指路,两队战士齐心协力,一鼓作气冲过了最后一道线。

  裁判瞪大眼睛瞅着秒表,念道:“三分十一秒!”要知道上届纪录是四分二十秒呢。

  斯洛国队员紧随其后,但比“兔子”队慢了快三十秒。

  这时,全场响起了像打雷一样的掌声,“兔子”队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过了难关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跑6.5公里的原始森林武装拉练。

  这个项目得让每位队员都穿上主办方给的装备,然后照着地图跑到终点……

第596章 “海选”!!!

  刘小涛擅长体能项目,以前在连队时,他就是五公里武装越野跑得最快的,而且一直保持着纪录。

  这次比赛,主办方给参赛队伍准备的装备,比他们平时训练时用的还要重20斤。

  刘小涛对队员们说,无论如何都得咬牙挺住,争取跑到最棒的成绩。

  哨声一响,刘小涛涛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

  他快速瞅了一眼组委会给的地图,心里默默记下所有标记点,然后把地图折好收起来,这样能快点跑。

  17分46秒眨眼就过去了,刘小涛涛第一个跑到了终点。

  等刘小涛冲过终点六分钟后,第二名选手才到,这么大的差距让组委会开始怀疑刘小涛是不是用了不正当手段,所以他们提出要检查一下他的比赛装备。

  刘小涛很严肃地对组委会说,要是他的装备没毛病,那组委会就得给“兔子”队赔个不是。

  不信邪分组委会,立即开始调查非得证明刘小涛作弊不可。

  结果装备经过组委会的检查,重量一点没差,看来“兔子”队长刘小涛的好成绩是实打实靠本事赢来的。

  比赛结束后,组委会在所有队伍前,向刘小涛和“兔子”队诚恳致歉,并且把6.5公里武装越野的金牌颁发给了“兔子”队。

  在接下来的项目中,刘小涛带领的“兔子”队一直保持在第二或第三的位置。

  完成13个项目后,“兔子”队凭借8个项目夺得单项第一的好成绩,赢得了安德鲁国际特种兵竞赛第X届的桂冠。

  斯洛国媒体事后报道称:“'兔子'特种兵的表现太让人惊叹了!”

  “这群'兔子'牛逼!!!”

  刘小涛他们一行人回国后,西南大区给了他们大大的赞扬,每个人都得到了一枚军功章。

  战士张金称一回连队就当上了排长,他带的排在全营里,无论是训练还是日常生活管理,都是大家公认的榜样。

  尽管刘小涛每天都忙着带兵训练,但他自己的锻炼也没耽误。

  后来在大区每年举办的联合训练比赛中,只要刘小涛一出手,他就成了大家公认的夺冠热门。

  一年一度的“黑豹特种大队”新队员“海选”即将拉开帷幕,紧张的氛围在军营中悄然弥漫。

  “黑豹大队”作为一支全天候战备部队,始终处于高度警戒状态,随时准备迎接战斗的召唤。

  每一位军人心中,成为“黑豹”的一员都是无上的荣耀,然而,这条通往巅峰的道路却异常艰难。

  在这里,宁缺毋滥的原则使得选拔标准极为严苛,只有最优秀、最坚韧的战士才能脱颖而出,实现这一终极梦想。

  作为这支精锐部队的军事主官,刘武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近期,他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选拔工作中,甚至无暇顾及家庭。

  他不仅要统筹全局,确保选拔过程的公平与公正,还要亲自参与每一个细节,从体能测试到心理评估,力求为部队挑选出最具潜力的新鲜血液。

  “黑豹特种大队”的新成员选拔面向整个大区,竞争异常激烈。

  这数十万优秀军人中,最终每年仅有几十人能够获得这份殊荣。

  每一次选拔都是一场严酷的考验,只有那些在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上都达到顶峰的战士,才能通过层层筛选,成为“黑豹”的一员。

  这支队伍不仅代表着军中的顶尖战力,更是每一位热血男儿心中不灭的梦想与追求。

  相比以往的新队员选拔,今年的“黑豹选拔”,黑豹领导班子们却玩了一个新的花样。

  一天内,老兰接了100多个电话。

  虽然事先有心理准备,这位“黑豹特种大队”组织干事还是直呼“没想到”。

  “黑豹特战部队广揽精英,邀你一起加入,凡符合基本条件的战友均可自愿报名。”

  93年1月20日,“黑豹特种大队”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了一则在大区内部选调特战队员的公告。

  公告的末尾,附上了组织干事老兰办公室的电话号码。

  这则公告一出,官兵们便相互转告:黑豹大队又要“海选”了!

  “没错,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报名”“是的,不需要营连推荐”“通过淘汰选拔后就会下达兵员调动命令”老兰不断地解释着。

  ……尽管来电咨询的内容大都明晰地写在报名须知上,但大家第一次看到选拔公告,心中还是不免有些疑惑。

  这段时间,尽管对着电话说得唇焦口燥、声音沙哑,但战友们高涨的热情让老兰难掩兴奋:“从‘海选’引起的反响看,我们这次干对了。”

  正在西南大区“黑豹特种大队”里调研采访,军报记者武雷看到了这则“海选”公告。

  不到400字的“选调指南”上,列出了报名所需的基本条件。

  看到这些条件,军报记者武雷不禁心生疑虑:“都说特战队员是‘尖刀上的刀尖’,这些标准是否过于简单了?”

  “我们有过同样的顾虑。”大队长刘武严肃地告诉记者,在确定报名标准的时候,他们曾举棋不定;

  不知道应该设置一个什么样的“门槛”——标准太高,怕符合者寥寥无几;标准太低,又怕招来的差距大。

  “其实,标准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重要。”

  在讨论中,大队参谋长何秋道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过去特战基础训练所淘汰的士兵中,不少人的考核标准甚至可以达到优秀。他们退出的原因,往往是吃不了特种兵的这份“苦”。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并非要招募现成的特战队员,而是要招揽一批想要成为特种兵的‘种子’。”

  经过反复斟酌,刘武与他的大队领导班子们终于统一意见:就按照成为一名特战队员最基本的标准,设定报名条件。

  对照最终发布的公告,刘武向记者逐条解释了每项标准的含义:自愿服役至下一个军衔级别,是为了保证特战岗位兵员结构长期稳定;

  无训练伤病史、心理疾病史和恐高症,是基于遂行特种作战任务的需要;

  而身高、学历要求,则是出于能够操作部分武器装备考虑;

  至于基础体能成绩,考虑到特战队员的训练强度,故将标准设定为步兵专业考核“优秀”分数线。

  “对于训练尖子而言,想要满足这些标准并不难。”刘武话锋一转,“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为我们黑豹的一名特战队员很容易。”

  正说着,刘武向记者武雷展示了80名入围者将要参加的“猎人集训”方案。

  在接下来1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些从未经历过特战专业训练的战友们将要完成40余项课目训练,其中包括极限体能、极限生存、极限心理等诸多极限训练内容。

  “无法完成训练,淘汰!考核不合格,淘汰!意志薄弱,淘汰!”大队长刘武说,“猎人集训”是特种兵培养周期中淘汰率最高的一个环节,想成为一名特战队员必须迈过这道坎。

  以往总会有人因受不了种种训练之苦,而选择放弃。

  “你认为在这次集训中,会不会有人中途退出?”面对记者武雷的发问,刘武皱着眉头思索了几秒,随后大手一挥:“应该没有。不,肯定没有!”

  “如此有信心?”武雷问。

  “我们拭目以待!”刘武斩钉截铁地说道。

  培养一名特战队员有多难?参谋长何秋很有发言权。

  “没有谁生来就是特种兵。”何秋告诉记者武雷,特战岗位对官兵的体能、技能、智能综合要求极高。

  分配到“黑豹”特战大队的新兵需要先在训练营接受特战基础训练,通过一系列极为严苛的考核后,才能被编入特战大队。

  “这个过程至少需要2年时间,最后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新兵能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特战队员。”

  对此,大队参谋长何秋打了一个比方,“这就好比给你一块矿石,你要一点点冶炼,才能把它锻造成一把锋利的尖刀。”

  特战队员培养周期长、产出少所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特战岗位长期存在人才缺口。

  为填补这一缺口,“黑豹”此前的做法是“掐尖”:即协调友邻单位推荐选送军事基础素质拔尖的士兵,经大区机关批准后调动补充到特战大队。

  “这就好比等别人炼出‘好钢’后,我们直接拿来做‘刀尖’。”

  正说着,组织干事老兰两手一摊,“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老兰告诉记者武雷,以往他们去友邻单位“掐尖”,不少营连都会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生怕本单位的训练尖子被“偷”走。

  “这也不难理解。”老兰苦笑着说,“有谁肯把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拱手让人呢?”

  “能否改‘友邻单位推荐’为‘士兵自愿报名’呢?这样一来能够让有意向成为特种兵的战士,越过营连设置的门槛直接报名。”

  就这样,一个新的兵员调配方式在组织干事老兰脑海中萌生。

  按他的话来讲,就是要发布一则“海选”公告,像招揽贤才那样广招特战队员。

  经过数月调研、论证和酝酿,今年年初,发布公告的想法最终形成一份《兵员调配建议方案》,并以“黑豹”特战大队DW的名义,呈递到大区领导案头。

  这方案上报大区后也是引起了激烈地讨论,以前从没有过这样的选拔方式,“黑豹”算是开了先河了!

  “这样的做法有无政策支持?”“若是把尖子‘掐’给了特战大队,会不会对其他单位建设带来不利影响?”随后的论证环节中,有人提出疑问。

  “根据相关规定,大区有权限调配内部兵员”“此次兵员调配涉及面很窄,其带来的影响并不大”……经过深入研究,发布公告的建议最终获得通过。

  “人力资源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通过合理调配,把好钢真正用在刀刃上。”

  大区一名领导说,包含探索优化兵员配置在内的一系列课题,已在去年被他们纳入“西南大区军DW高质量发展5年规划”。

  这场“海选”,便是他们的一次有益探索。

  某旅修理工间内,上等兵张大鹏仔细地给一把焊枪擦拭上油。

  这把焊枪的原主人,是一位在焊工岗位干了8年的老兵。

  去年秋天,老兵退伍后把这件宝贝留给了张大鹏。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张大鹏可能也会像这位老兵一样在修理岗位上一直干到退役。

  没想到,几个月后的一个“惊喜”,让张大鹏有些始料未及——

  今年1月20日,西南大区发布了一则公告:黑豹特战大队广揽精英,邀你一起加入,凡符合基本条件的战友均可自愿报名。

  看到公告,张大鹏马上拨打报名电话。

  电话那头占线,他心急如焚。

  “我很想成为一名特种兵!”这位修理兵的心底一直深埋着“特战梦”。

  …………

  初春,“黑豹特种大队”高原训练场上,一座冰封了整个冬季的水塘悄然解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