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85章

作者:笔下宝宝

  听到指导员的消息,刘小涛内心很高兴,但没有表现出来。

  等到所有提干的事宜处理完毕,刘小涛的心才终于落下,而他也穿上了朝思暮想的“四兜”衣服时。

  当兵的几年来,刘小涛是一次家也没回过。

  于是提干后,他便第一时间跟上级请了一段时间探亲假。

  之后刘小涛便坐上了回家的火车,只是让他没想到的事,他才刚下了火车站就发生了一个意外。

  当时刘小涛才出燕京火车站没多远,突然就就看见一位姑娘坐倒在前方的地上,嘴里还大喊着:“抓小偷啊!”

  于此同时在姑娘不远处,有一个人正拿着一个背包拼命的逃跑,当即刘小涛就丢下了手上的行李追了上去。

  很快刘小涛就追到了身后,他跳起一个飞踹就将那个偷包贼踢倒在地。

  谁知就在刘小涛正要抓住小偷时,突然一个匕首就向他刺来,好在他躲闪及时,不过还是划到了手臂。

  刘小涛没顾上手上的伤势,靠着这些年练习的格斗技术,三两下就将匕首打掉,将小偷制服。

  这时,后边的姑娘也追了过来,刘小涛捡起地上的包递给了姑娘:“给,这小偷已经被我制服了,快看看包里边有没有丢东西。”

  姑娘接过包以后,便打开包检查,看到里面东西都完好无损。

  随即向刘小涛鞠了一躬:“太感谢你了兵哥哥,包里给我父亲治病的钱没丢”

  话才刚说完,铁路公安就来了,看着他们将小偷带走,那位姑娘也正配合着录笔录。

  而刘小涛也准备要离开,谁知就在这时,那位姑娘追了上来,手里还拿着一捆绷带,拉着他那受伤的手就要包扎。

  刘小涛本想拒绝:“没事,这都小伤,过几天就好了。”

  姑娘却没管他说什么,抓起他的手认真的包扎起来,她说她叫孙庆芳,是县医院的一名护士。

  因为父亲突发意外,她带着钱回来准备带父亲来市里看病,谁知就遇到了这档子事。

  看着孙庆芳认真的模样,刘小涛的内心一动。

  孙庆芳扎着一个双马尾,有一双有神的大眼,皮肤皙白,好看中还带点可爱,随着包扎结束,他也渐渐回过神来。

  之后刘小涛跟孙庆芳道过谢后就离开了,走之前她还给了他几颗大白兔奶糖。

  回到家里后,爷爷刘元海和父母看到几年没见的刘小涛突然回来,都很开心。

  晚上还给他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

  在饭桌上,刘小涛将我提干的消息告诉了家人。

  母亲顿时哭了出来:“这些年受了很多苦吧。”

  刘小涛连忙安慰道:“没事,妈开心点,再苦再累我都扛过来了,我已经不是以前的我了!”

  晚饭结束后,刘小涛回到屋里。

  看着手上的奶糖,他满脑子都是孙庆芳的身影,随后叹了口气,也许那就是最后一面了吧。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高兴的找到刘小涛说,“我老家有个远房的亲戚这家闺女昨天刚好也回来,

  你现在年纪也不小了,娘找媒人跟你说了个媒,中午你两见见面。”

  刘小涛心里本没有这个意愿,但还是没有拒绝母亲的好意便答应了。

  谁知到了中午,双方见面后,刘小涛就愣住了,对方也愣住了,随后彼此都会心一笑。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孙庆芳,母亲看着他俩的模样问道:“怎么,你俩认识吗?”

  于是刘小涛便将回来之前发生的事跟他母亲说了一遍。

  “那太好啦,也省得我们介绍了,你两继续聊!”

  说着刘小涛他妈就退出了房间,留刘小涛和孙庆芳两人在屋里。

  等人都走了以后,刘小涛和孙庆芳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之后的日子里,刘小涛和孙庆芳都相处的很愉快,彼此之间也都有意思。

  所以他俩很快就确定了关系,而的探亲假也进入了尾声。

第557章 好人有好报!!!

  郑红军在“黑豹突击队”当了五年通讯兵,很快就要退伍了。

  腊月里,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郑红军背着个旧帆布包,踏着厚厚的积雪,往山里老家赶。

  他老家在偏僻的山区,出门要走一整天的山路。

  这年月坐车是想都不用想,能有双结实的胶鞋就不错了。

  这年头回家探亲,可是件大事。

  部队每年只放一次探亲假,轮着来,轮不上的就只能咽着口水听别人念家书。

  天擦黑的时候,郑红军走到一个叫枫树坪的小山村。

  大雪封山,山路难行,他的腿都冻得发木了。

  远处炊烟袅袅,这个村子里没有电,星星点点亮起了煤油灯。

  郑红军实在走不动了,就寻着油灯的亮光,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

  开门的是个精瘦的老汉,虎背熊腰,一看就是干了一辈子农活的硬朗人。

  他身后站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子,怯生生地往爷爷身后躲。

  “当兵的呀?快进来暖和暖和。”老汉热情地招呼郑红军。

  这老汉姓周,叫周富贵,孙子叫周小武。

  土炕上烧得暖烘烘的,老汉媳妇连忙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汤,还有一捧炒花生。

  “来,趁热喝。这大冷天的,喝点热乎的暖暖身子。”周老汉媳妇朴实的话语里透着浓浓的乡音。

  小武安安静静地坐在炕角,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郑红军的军装。

  郑红军从背包里掏出带的几块水果糖,塞给他。

  娃娃懂事得让人心疼,先给爷爷一块,自己才含住一块,甜得眯起眼睛。

  周老汉看着他的军装,慢慢红了眼圈:“我儿子志国,也是当兵的,可能跟你还是一个部队的。”

  郑红军一愣,仔细回想当初在部队的日子。周志国这个名字,好像在哪儿听过。

  “就是四年前那场山火救援,立了三等功的周志国?”郑红军突然想起来了。

  周老汉激动地点头:“对对对,就是他!可惜啊”说着,声音哽咽了。

  原来周志国在去年得了重病,走得很突然。

  他媳妇没多久就改嫁了,留下老两口带着小武。

  周老汉从箱底翻出儿子的军装,那上面还别着枚已经褪了色的三等功奖章。

  “志国要是活着,今年也该退伍了”周老汉轻轻抚摸着军装,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

  郑红军的心揪得生疼。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那天晚上,周老汉跟他说了很多。

  说起儿子当兵时的故事,说起小武上学的事,说起村里人背后的闲言碎语。

  “有人说,我这把年纪了还带着个娃,是给自己找罪受。可我能咋办?这是我儿子唯一留下的血脉啊!”

  小武趴在炕头,早就睡着了。月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稚嫩的小脸上,眉眼间隐约能看到他爹的影子。

  第二天一早,郑红军就要动身了。临走时,周老汉硬塞给他两个煮鸡蛋,说是路上饿了垫肚子。

  “天冷,路上慢点走。”老汉的话语里满是关切。

  小武则依依不舍地送了他好远,直到村口才肯回去。

  回头望去,爷孙俩的身影在晨雾中渐渐模糊。

  郑红军在心底悄然做了个决定。

  年一过完,他便回到了二中队。

  “郑红军,你到底咋想的?去燕京能有大好前程,咋就非得执意回家呢?”刘武皱着眉,向郑红军问道。

  不少老兵即将退伍,身为中队长的刘武,着实不舍身边这些曾一同出生入死的好兄弟。

  然而,部队的规律便是如此,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刘武心中虽有不舍,但仍想尽己所能为这些热血好儿郎谋个好前程,待他们退伍后能有个光明未来。

  燕京的刘氏旗下掌控着众多大型企业,对这些优秀军人的需求颇为迫切。

  原本商定好,郑红军等几人退伍后一同前往燕京的刘氏安保总部报到。

  然而,事到临头,郑红军却找到刘武,表示自己不去了,想要回到家乡。

  这着实让刘武大惑不解。

  甭管战友们怎么劝,郑红军是九头牛也拉不回头,心意已决。

  不论战友们如何劝说,郑红军都铁了心,九头牛都拉不回。

  郑红军并非没有过纠结,他知晓去燕京能受老领导照料,前程自是光明。

  然而,当那两位善良年迈的老人以及小武那可怜孩子的身影浮现在他脑海时,他的内心便愈发坚定。

  寒风刺骨的火车站,送行的战友们已经散去。

  穿着整齐的87式军装,胸前的二等功勋章在寒风中闪耀。

  这一路,郑红军带着五年如山的军旅记忆,和对家乡的万般思念。

  “同志,能帮帮忙吗?”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传来。

  郑红军回头一看,是个面容清瘦的老太太,身边站着个穿着蓝色棉袄的姑娘,约莫十八九岁的样子。

  “大妈,我来帮您。”郑红军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接过她们手中那个补丁摞补丁的蓝布包袱和竹篮子。

  虽说是普通的行李,但这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家当。

  绿皮火车摇摇晃晃地开动了。

  车厢里挤满了返乡的人群,空气中弥漫着烟火气和汗味。

  郑红军帮老太太和姑娘找到座位,这一打听,她们要去的就是郑红军老家。

  老太太姓杨,叫韩秀兰,女儿叫杨小芳。

  老太太的丈夫在女儿十岁那年因病去世,母女俩相依为命。

  杨小芳初中毕业后就去了城里,在一家国营服装厂当女工。

  “小芳这孩子,为了给我看眼睛,两年没回过家了。”韩大妈说着说着就红了眼圈,“厂里一个月才六十五块钱工资,她省吃俭用,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

  郑红军听着心里一酸,想起自己那个刚满二十的弟弟郑长山。

  前些日子,他娘来信说村里合适的姑娘都嫁人了,让他这个当哥的也帮着留意留意。

  夜色渐深,列车在茫茫夜色中前行。

  突然,一声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响起,车厢剧烈晃动。

  杨小芳惊叫一声,下意识地抓住了郑红军的袖子。

  “前方线路结冰,需要等待抢修!”列车员的声音透过喇叭传来。

  车厢里顿时炸开了锅,有人抱怨,有人叹气,还有人骂骂咧咧。

  暖气停了,寒气从车窗的缝隙钻进来。

  郑红军见杨大妈瑟瑟发抖,就把军大衣脱下来给她披上。

  杨小芳连忙阻拦:“使不得,使不得!您是军人,这衣服多贵重啊!”

  “大妈年纪大了,更要注意保暖。”郑红军从背包里掏出带的干粮,“来,尝尝我们部队的特供饼干。”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

  郑红军讲起部队里的故事,说起我们中队如何拿了军区比武第一名,又是怎么在战斗中立了功。

  韩大妈听得津津有味,连连说:“好啊,好啊!当兵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