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84章

作者:笔下宝宝

  75元这可不是小钱,孙新春一个月的津贴也没多少,还有家人需要养活。

  孙新春听后额头直冒汗,心想完了,这可关乎能否回家的大事,他竟然净想着逃避规定,还想讨要通融,太不应该了。

  正想着要老老实实掏钱的时候,脑海里突然浮现出父母以及老婆王晓梅期盼的脸庞,

  想到他若扣留不得回家,他们该是多么失望!孙新春一想到这里,眼前顿时一片模糊,鼻子有些发酸。

  “诶兄dei,您怎么了?是不是我说话太重了,吓着您了?相信我啊,这都是工作需要,别太往心里去。”见孙新春双眼通红,情绪激动,检票员大姐的语气立刻软化下来。

  孙新春跟阿姨解释:“大姐,我已经好多年没回家了,父母老婆一定很想我

  如果今天赶不上车,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他们该多失望啊!

  我真的知道错了,但求您网开一面放我一马吧。

  我保证回来之后一定重新整理行李,不再超重了。”

  检票员大姐听孙新春说完,沉默了一会,似乎在犹豫。

  过了好一会,她才叹了口气说:“算了吧,看在你是当兵的,也是去探亲的份上,我就破例放你过去吧。

  不过钱还是要交一点的,就收你20元,剩下的就不用了。”

  孙新春听后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连忙掏出钱来谢过大姐的通融,心里的喜悦简直难以言表。

  原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如此珍贵,哪怕在严苛的规章制度下,也需要人性的关怀与温暖。

  孙新春再次由衷地感谢这位检票大姐的善意。

  拿着票,孙新春推着行李箱跑向车站月台。列车即将启程,他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从车窗往外看去。

  火车缓缓开动,熟悉的景色在他眼前后退。

  孙新春深吸了一口气,感觉一切美好得不真实。

  就在这时,检票员大姐走过来找孙新春,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

  她递给他一个纸袋说:“兄嘚,这是我包的点心,你拿着垫垫肚子吧。路上注意安全,也替我向你父母问好。”

  火车越开越远,孙新春的家乡已经近在咫尺。

  咬着检票员大姐给的烧饼,孙新春感觉无比温暖。

  这让他想起了妈妈做的家乡味道,又增加了他想家的情绪。

  就在这时,检票员大姐忽然回过头来对孙新春说:“对了,同是当兵的,看你这么想家,就破例放你过去了。

  我儿子也在部队服役,明年才满期回来,我太理解你的心情了。”

  孙新春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与他有着相同的军人家属身份,这位大姐才给他通融的机会。

  孙新春再次由衷地向她表示感谢。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神奇的,今天的经历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火车在轨道上稳稳前行,孙新春的心情无比雀跃。

  这几年在部队的生活虽也收获颇多,但跟家人分别,仍然是他最难以适应的。

  好不容易熬到今天,孙新春已经迫不及待想见到父母妻子了。

  ……

  过了两个小时,火车驶进了燕京火车站。

  刘武提着行李,跑下车厢,四处张望寻找父母的身影。

  果然,一眼就看到父亲刘之野站在人群中向他招手。

  “儿子,欢迎回家!”刘之野笑着跟刘武拥抱。

  “爸,我好想你!”刘武也激动得红了眼圈。

  “快跟我回家,见见你奶奶爷爷还有你妈吧,她已经等了你一早上了!”刘之野笑着说,今天难得抽出时间接儿子。

  坐上父亲的专车,刘武张望着窗外熟悉的燕京街景,一股久违的亲切感涌上心头。

  一个小时后,车子很快就到了刘家大院门口,刘武下车后三步并作两步跑进院子,看到妈妈甘凝已经站在门口迎接了。

  “小武你回来了!”甘凝激动地拥抱着刘武,眼角的笑纹都染上了泪花。

  “妈,您看起来又老了几岁啊。”刘武调侃道。

  “才两年不见,你就说我老了,没个正形!”甘凝笑骂道。

  刘武“嘿嘿”笑了一声,问道:“我爷爷奶奶呢?”

  甘凝原本还带着几分高兴的神色,瞬间变得暗淡下来,“你爷爷和奶奶回南锣鼓巷了!”

  刘武满心疑惑,“我今天回家,他们咋不在家等我,回去干啥?”

  “哎!”甘凝叹了口气,接着说道:“小武,你还记得后院那位老太太吗?”

  刘武点了点头,“当然记得,要是我没记错,这位都九十多了吧!她怎么了?”

  “嗯,这位聋老太太昨儿个去世了,九十多了这是喜丧,你爷爷奶奶去吊唁去了!晚上就能回来!”甘凝点点头。

  “都别杵在门口啊,先进屋说。”刘之野见这娘俩站在门口不动弹,催促着道。

  “小武,你太爷在你大爷爷家,你先去问候一声,晚上让他们一家过来聚聚!”

  “得嘞!我这就去!”

  刘武两年多没回家,家里人盼得紧,尤其是他奶奶邓茹,见到刘武抱着胳膊直念叨:“回来了就好,回来就好。你这几年瘦了不少吧?天天风吹日晒的,吃得习惯不?”

  刘武笑着应了几句,心里却有点酸。

  奶奶眼瞅着年纪大了,最近身体一直不好,这次回来,他就想着多陪陪奶奶。

  哪成想,没几天奶奶邓茹就喊肚子疼。

  一开始还想着是不是吃坏了东西,可疼了一夜也没见好转,连忙把她送到了刘家庄中心医院。

  年底了医院里人多得很,走廊里都是挂着吊瓶的病人。

  邓茹被安排住了院,这是个两人间。

  刘武一边忙着办手续,一边照顾她,心里是七上八下的。

  隔壁床是个中年男人,面色灰白,躺在那里喘气。

  他旁边坐着个姑娘,看着二十岁左右,扎着两条麻花辫,穿一件青色棉袄,袖口有点磨毛了,但洗得干干净净。

  她正在剥橘子,手脚利落,见刘武扶着奶奶进来,抬头瞟了他一眼,算是打了个招呼。

  刘武点了点头,没多说什么。

  第二天一早,刘武去开水房打水,想着顺手帮隔壁床也带一壶。

  回来时,那姑娘正靠在病床边,低头摆弄着什么。

  刘武把水壶放下,随口说了句:“你爹刚做完检查,估计也得多喝点热水,我顺便帮你打了。”

  这姑娘抬头看了刘武一眼,没说谢谢,反倒问了句:“你是不是部队出来的?”

  刘武愣了一下:“是啊,咋的,看得出来?”

  “穿着军大衣呗。”她嘴角一挑,似笑非笑地说,“还挺热心。”

  刘武听着这话有点怪,但也没在意,笑了笑没接茬。

  结果,接下来的两天里,这姑娘说话总是阴阳怪气的。

  有一次,刘武在走廊里碰见她,她看着我打的水壶,突然冒出一句:“你是不是觉得帮人干点活,就能显得自己特别好?”

  刘武有点哭笑不得:“我真没这么想,就是顺手的事。”

  这姑娘哼了一声,转身进了病房,留下刘武摸不着头脑。

  不过,慢慢地,刘武也看出了她的性子。

  表面上她看着嘴上不饶人,实际心里挺细腻。

  她爹咳得厉害时,她会悄悄背过身抹眼泪;忙着照顾人,却从来不喊一声累。

  有时候,病房里静得很,刘武陪着奶奶坐在床边,她总会找个借口过来搭话。

  “你们部队是不是天天操练?”她问刘武。

  “嗯,哪有那么轻松。”刘武笑着回答。

  “那饭菜好吃吗?”她接着问。

  “还成吧,比不上家里的饭菜香。”刘武故意逗她。

  “得了吧,你们吃得再差,也比我家好。”她撇了撇嘴,眼神却有些发亮。

  刘武这才知道,她叫李清兰,今年19岁,是刘家庄区附近村子里的一名小学老师。

  家里条件不太好,她爹身体不好常年吃药,这次住院,家里已经掏空了积蓄。

  “你这当兵的,津贴挺多吧?”她突然问。

  “算不上多,但够贴补家里用了。”刘武没说实话。

  “那你家里应该挺高兴吧,能靠你挣点钱。”她的声音低了下来,眼神却透着些羡慕。

  刘武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接话,只能点了点头。

  几天后,奶奶的病情稳定了,医生说再观察两天就能出院。

  刘武心里松了口气,想着这次回家也算没白回来。

  可就在这天晚上,李清兰他爹的病突然加重了。

  那天夜里,刘武正在病床边打瞌睡,隐约听到隔壁传来压抑的呻吟声。

  刘武连忙起身,看到李清兰正扶着她爹,急得满头是汗。

  “咋了?需要帮忙不?”刘武赶紧问。

  “医生说可能得赶紧手术,可家里……”她咬着嘴唇,眼眶红了。

  刘武没等她说完,转身跑去叫医生。

  手术安排得很快,刘武和李清兰一起把她爹送到了手术室外。

  李清兰坐在长椅上,双手紧紧攥着,低着头一声不吭。

  刘武在旁边安慰她:“别担心,医生会尽力的。”

  李清兰抬头看了刘武一眼,眼里满是无助:“要真出了事,我不知道该咋办。”

  “没事的,你爹吉人自有天相。”刘武拍了拍她的肩膀。

  手术持续了几个小时,天亮时才结束。

  医生出来告诉他们,手术很成功,只要好好休养,就能慢慢恢复。

  听到这话,李清兰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眼泪夺眶而出。

  刘武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站在旁边陪着她。

  手术后,李清兰忙着照顾她爹,刘武也忙着准备奶奶出院的事。

  就在奶奶出院那天,刘武正在病房里收拾东西,李清兰突然走过来,递给他一个小包裹。

  “喏,给你的。”李清兰低声说。

  “啥东西?”刘武接过来。

  “我娘做的鞋垫,没啥值钱的东西,算是谢谢你这几天的帮忙。”李清兰的声音很轻。

  刘武看着她,心里一阵暖意。

  “以后……还能见到你吗?”李清兰突然问。

  刘武愣了一下,笑着说:“如果你愿意,我们一定还能见面。”

  李清兰听了,低下头没再说话。

  ……

  刘武回部队了,巧合的是他的堂弟刘小涛也是要这时候回家探亲。

  今年是刘小涛当兵的第三个年头的时候。

  那天刘小涛正在埋头苦干,指导员突然来到身边,告诉他:“涛子,恭喜你,你被提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