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361章

作者:笔下宝宝

  月饼是自己家做的“自来红”、“自来白”,酒是自酿的“桂花酒”。

  大伯母做月饼是一把好手,昨儿个就买来粮油作料,回家活好面兑上馅用模子填馅然后磕出月饼,还有刻着”福”、”寿”的模子。

  她做的月饼,松脆、香酥、层酥相叠,重油而不腻,甜咸适口,颇为家人们所青睐。

  再说说京城人喝桂花酒。

  相传桂花酒的最初酿造者,是一个依靠售卖自酿葡萄酒为生的寡妇,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酿酒仙子。

  在开始的时候,她并没有酿造桂花酒,只是在一次机缘之下,她在山上碰到了一个老者,那个老者应该是上山砍柴途中受伤了,坐在路边求助。

  酿酒仙子想施救,但面对奄奄一息的老者,自己身上连水壶都没有带,不知怎么施救。

  看着嘴唇干裂的老者,她无奈之下,咬破自己的手指,想用自己的血液来为这位老者解渴。

  就在血液流入老者嘴唇的瞬间,老者忽然不见了。

  一阵清风过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贮满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

  “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

  院子四方合围,围出一家人平平淡淡的幸福。

  院落重重庭院深深,一家人济济一堂这才是团聚的时刻。

  今年的中秋节,是全家人最为团圆的一年。

  前年的那个中秋节,刘之野身先士卒,正身处灾区一线,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抗震救灾的工作。

  与此同时,刘之泰与贺红梅夫妇俩也并未在家中团聚。

  而是同样在灾区,身着白衣,夜以继日地投入到紧张的医护工作中,为灾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到了去年中秋,家中却突遭变故,老爷子不幸罹患重病,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如同乌云般笼罩在全家人的心头,给原本温馨和睦的家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阴霾。

  好在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与精心照料,老爷子终于顽强地战胜了病魔,在半年的时间后逐渐康复。

  然而,这一场大病终究还是对老爷子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损耗,让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甚至让人不禁担忧起他的余生。

  但老爷子却显得异常豁达与乐观,他慈祥地笑着安慰着身边的一众后辈:“呵呵,我都已经活到鲐背之年了,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俗话说得好,阎王不收自己个儿去!我这一辈子能活这么大岁数,已经赚够了,尔等就莫要再为我悲伤了!”

  尽管深知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经之路,无法避免,

  然而刘元生与刘竟斋这对兄弟,以及他们这些孙辈刘之野、刘之泰、刘铁林、刘玉翠、刘之若等人,对此却难以释怀。

  在他们心中,老爷子不仅是血肉至亲,更是刘氏一族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是族人心中永恒的灯塔。

  正因如此,当老爷子身染重病之时,整个刘家庄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人人心中焦虑不安,仿佛失去了主心骨一般。

  实际上,他们内心深处最为担忧的是,一旦老爷子这一代人全部离去,刘氏家族是否还能维持现有的凝聚力,继续稳步前行?

  尽管刘之野已被刘氏族人默认为无可争议的话事人,在他的卓越领导下,刘氏一族也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然而,与老爷子在刘氏一族中根深蒂固的威望相比,刘之野仍稍显逊色。

  老爷子在族中的影响力,仿佛一座巍峨的高山,让人难以企及。

  ……

  刘之野深知老爷子已至暮年,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心中悲痛万分。

  尽管他拥有不凡的能力,却也无法逆转生老病死这一无情的自然法则。

  面对这无法改变的命运,刘家人选择珍惜老爷子余下的每一刻,陪伴在他身旁,给予他温暖与慰藉,希望他能安心地、无憾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因此,父亲刘竟斋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毅然决然地告别了自己倾注了几十年心血的教育事业,选择了提前退休。

  他渴望在家中多陪伴年迈的老爷子,共度温馨的时光,弥补过去因工作繁忙而缺失的陪伴。

  与此同时,大伯刘元生也做出了相似的抉择。

  他将手中紧握多年的养殖事业,放心地交给了刘氏家族中那些年轻有为的后辈们去管理,自己则退居二线,享受着悠闲的晚年生活。

  就这样,大伯刘元生、父亲刘竟斋、三大爷刘元海等老一辈人物,相继退休,刘氏家族也正式迎来了二代目的时代。

  今年的中秋节,对刘家而言,是近年来最为团聚的一天。

  家中的大人小孩,无一缺席,齐聚一堂。

  老爷子虽然年事已高,耳背得厉害,常常听不清晚辈们的谈笑声,但那份浓浓的亲情氛围,他却感受得真切。

  他躺在院子里的躺椅上,身上盖着毛巾被,目光慈祥地扫过满院嬉戏打闹的第四代孩子们。

  那些稚嫩的笑声,活泼的身影,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他那颗历经沧桑的心。

  老爷子脸上的笑容却异常灿烂,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幸福。

  在这个团圆的时刻,老爷子仿佛看到了家族血脉的延续,感受到了家族的温暖与力量。

  这份团聚的喜悦,让他忘却了岁月的流逝,心中充满了对刘氏未来的美好憧憬。

  刘之野半蹲在老爷子身前,紧紧握着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关切地问道:“爷爷,您是不是累了?要不,我扶您回屋去歇会儿吧?”他的眼神中满是担忧。

  老爷子缓缓转过头,目光温和地落在刘之野的脸上,轻轻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微笑。“不急,让我再好好看看这些小家伙们。”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不舍与期待。

  接着,他抬起手指向不远处嬉戏的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之野啊,你的担子最重,以后这个家就全靠你来守护了!”

  刘之野泪满盈眶,却笑着对老爷子点点头,“您老放心吧!有我在刘氏一定会兴旺!”

  老爷子满含欣慰地凝视着他最为器重的孙子,目光中满是骄傲与期待。

  他注意到刘之野眼角边悄然爬上的那一抹细纹,不禁轻声感慨:“你也到了不惑之年,照顾好自己,看着他们别走歪路就成,有些事,莫强求,能看开就好!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爷孙说着话,大伯母麻利儿地端出来一大盆“胜芳蟹。”

  “螃蟹来喽!大家都趁热吃啊!”

  “哦!吃螃蟹喽!”一群小的也不再闹腾了,猴急的上前来,抓起还烫手的螃蟹就开始吃了起来。

  一到中秋,人们就有吃螃蟹的习俗。

  老京城人说起吃螃蟹那可有个讲儿:是尖脐儿吃膏儿,圆脐儿吃黄儿啊!螃蟹您蒸着吃,那是最通常的吃法了。

  其实,讲究的人吃醉蟹。

  其味道清香肉活,味鲜吊舌,有着“天下第一美味”之称。

  但是吃醉蟹对螃蟹的品质有要求,最上等的当然是刘家庄出产的“胜芳蟹”。

  京城人爱吃蟹也爱做蟹,蒸、煮、炸等方式应有尽有,螃蟹也成了京城人们中秋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家常美食了。

  刘家庄特产的“胜芳蟹”,乃是京城水产界的一颗璀璨明珠,每逢中秋佳节前后,便纷纷涌上市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尽管近年来刘家庄的螃蟹产量颇为可观,却依然难以满足市场的庞大需求,常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不过即使是这样,街道办也没有短缺了这里的人们过节发放福利。

  槐花现在是刘家庄自行车厂里的一名正式工人,平日里勤勉有加。

  中秋佳节这天,自行车厂特意给工人们放了一天假,让大家得以享受这个团圆的时刻。

  天刚蒙蒙亮,槐花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厂里,领取了属于自己的中秋节福利。

  四斤香甜可口的月饼,两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六斤肥美诱人的“胜芳蟹”,还有两瓶醇厚甘冽的“太行”酒,这些丰厚的礼物让槐花满心欢喜。

  一路上,小当的心情格外舒畅,她归心似箭,蹬着脚下的自行车跟那风火轮似的。

  自行车厂今年的福利真是比往年好多了,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品质上乘。

  小当想着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这些美味佳肴,共度佳节的美好画面,嘴角不禁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等她推开家门,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

  “奶奶!”小当清脆地喊道,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妈!我回来了!”她一边喊着,一边将手中的包裹轻轻放在桌子上,脸上洋溢着回家的喜悦。

  “回来就回来了呗,你瞎嚷嚷什么呀!”棒梗从屋内走出,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悦。他的眼神里透露出一丝烦躁,似乎正被什么心事困扰。

  小当看着哥哥棒梗这副欠揍样,心中不禁感到纳闷。

  她转头看向一旁正在忙碌打扫卫生的槐花,低声问道:“咱哥这是怎么啦?大清早的,就跟吃了枪药似的,谁惹他了?”

  槐花凑近她的耳边,压低声音说道:“嗨!他这是在跟咱妈怄气呢吧?”

  小当一脸疑惑地问道:“这大过节的,他这怄哪门子气啊?”

  槐花不屑地翻了个白眼,回答道:“还能有啥原因,不就是因为给他那老丈人送礼的事情嘛!”

第466章 一地鸡毛!!!

  姊妹俩说话这会儿,她们的母亲秦淮茹拎着菜篮子从门外走了进来。

  “妈!您这是刚去买菜回来吗?”小当满脸欢喜地迎了上去,语气中带着几分亲昵。

  “嗯!”秦淮茹见到小当已经回家,原本略显沉重的脸色瞬间绽放出笑容,仿佛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而棒梗则一脸不悦地走到八仙桌旁坐下,原本打算拿起茶杯解解渴。

  然而,他的目光却突然被小当带回来的东西所吸引——两条肥硕的大鲤鱼、两瓶“太行”好酒,还有一网兜活蹦乱跳的大螃蟹。

  他的眼睛顿时一亮,顿时来了主意。

  原来,在这个春天,棒梗终于回到了城里。

  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又担心被老婆家里人瞧不起,他硬着头皮从母亲秦淮茹那里接过了红星厂的接班机会。

  这样一来,秦淮茹便失去了原本的工作。

  无奈之下,她只能再次鼓起勇气,厚着脸皮去求助于那个总是心软的傻柱。

  傻柱被秦淮茹磨得没了办法,只好再次为她奔波。

  他找到了鲁大川,一番恳求之下,鲁大川终于松了口。

  尽管他对秦淮茹并无好感,但看在甘凝的面子上,他还是勉强答应了下来:“老何啊,也就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我才答应的。不过正式工是不可能了,只能给她在食堂安排个临时工,打打杂吧!”

  傻柱一听,心里顿时乐开了花。在他看来,鲁大川能答应就已经很不错了,临时工就临时工吧。

  毕竟食堂是他的“一亩三分地”,只要有他在,秦姐就不会受到亏待。

  就这么着,棒梗顺利接过了秦淮茹的班,成为了红星厂的一级工人,薪资微薄,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到四十块钱。

  与此同时,秦淮茹也进了后勤厂食堂,以临时工的身份开始了她的工作,每个月的薪水仅仅才二十来块左右。

  不过,她有傻柱照顾,厨房里的剩菜剩饭,做的馒头啥的每天都可以往家带一些。

  加上闺女小当每个月往家里交一部分工资,她们老贾家的日子竟然慢慢好了起来。

  那究竟为何这母子二人一大早的就闹起了别扭呢?

  问题的症结其实就落在棒梗的身上。

  这不,眼瞅着中秋节就要到了嘛!在京城这块地界上,人们都讲究个礼尚往来,中秋节前给亲朋好友备上礼物,那可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礼节。

  老贾家亲戚不多,也就秦淮茹的娘家,还有棒梗的岳父家需要走动走动。

  贾家人精打细算,舍不得掏腰包买礼物,就盼着厂里能发点福利,好拿这些去应付亲戚们。

  怎知道刚去厂子里上班的棒梗,与在后勤部门辛苦打杂的秦淮茹,所分得的节日物资竟是少得可怜。

  娘俩合计起来的福利,也不过是四斤月饼、一条鱼以及二斤肉。

  这点福利品,若只是他们自个享用,道是绰绰有余,但若要拿去送礼,那便显得捉襟见肘了。

  棒梗这小子,打小就自私自利。

  自从他接替了家里的工作后,他的工资便一分未往家里拿,全数用于讨好自己的老婆以及他的老丈人一家。

  原本打算趁着过节,好好表现一番,过节去讨好老丈人,可眼下这点东西,感觉实在是拿不出手。

  棒梗心里盘算着,竟打算将这些物资全部占为己有,都拿去送给老丈人家。

  秦淮茹当然不会轻易点头答应,她一直以来都对棒梗的老丈人一家心存芥蒂,对这个儿媳妇也是满心的不悦。

  儿媳妇杨小彤的父母皆是学识渊博的大学教师,而杨小彤自己也凭借努力考上了大学,因此,他们从心底里看不起老贾家这样的家庭背景。

  起初,杨小彤的父母对棒梗与杨小彤的婚姻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但无奈木已成舟,加上他们鞭长莫及,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最终只能勉强接受了这个现实。

  后来,杨小彤顺利考入大学,棒梗也回到了城里。在这段时间里,棒梗深知自己的婚姻岌岌可危,他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极尽所能地讨好老丈人一家。

  经过一番努力,棒梗的老丈人家终于勉强接纳了他。

  接纳归接纳,但杨家人还是瞧不起老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