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351章

作者:笔下宝宝

  这一年,曾被斥为资阶生活方式的烫发开始在城市流行,烫个“鸡窝”头成为时尚,京城排队最长的地方是理发店。

  在四九地区,刘家庄无疑是最为发达的,因此也更早地接纳了新兴事物。

  这里的年轻人,早已走在了时尚的前沿,对时髦有着独到的见解。

  你瞧,满大街的年轻小伙,一个个戴着蛤蟆镜,穿着喇叭裤,随着迪斯科的节奏尽情舞动。

  而那些姑娘们,则烫起了“鸡窝头”,戴着闪亮的大耳环,尽显青春活力。

  这股时尚风潮愈演愈烈,不仅席卷了街头巷尾,还悄然吹进了学校的大门……

  “刘淑贤!你瞧你把头发整的什么玩意儿这是?”甘凝一回到家,就见自家姑娘成了“鸡窝”,耳朵上还带俩银光灿灿的大耳环。

  甘凝感觉自己个儿的三观都要毁了,她顿时怒火中烧厉声吼道:“我告诉你,赶紧去把头发烫直喽啰!否则,我会让你好看,你听到没有?”

  “您怎么这么老土啊!……哇!”刘淑贤说不过她老娘,只好哭着跑去书房找他爹求助。

  刘之野面对此情此景,脸上露出了哭笑不得的表情。

  他心里其实觉得烫发这事儿并不算什么,毕竟后世的年轻人,烫发染发早已司空见惯,甚至还有染成金毛、白毛、绿毛的。

  但话说回来,在他们这个家里,管教孩子的事情,一切都得听甘凝的。

  刘之野稍微斟酌了一下,轻轻拍了拍正扑在自己怀里的宝贝女儿小贤,语重心长地说道:“小贤啊,我看这事儿还是听伱妈的吧!”说完,他又小心翼翼地朝客厅方向瞥了一眼,接着压低声音补充道:“咱们得顺着她,没辙,你妈可能到了更年期,火气大得很。我是真不敢惹她啊……”

  “老爸您连你也不帮我!”刘淑贤实在是舍不得这“鸡窝头”,她还没稀罕够呢!

  刘淑贤气的跺跺脚,又一阵风似的跑去后院找她奶奶撑腰去了。

  客厅内,甘凝端坐在沙发上,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

  她猛地一挥手,将手中紧握的咖啡杯重重搁在茶几上,“啪嚓!”一声清脆的声响,咖啡微微溅出,桌面上留下几滴褐色的痕迹。

  最爱喝的马来咖啡也不喝了,她起身就要去找某人的麻烦!

  说起喝咖啡,这是年前在香江发展的刘家人给刘之野等人邮寄来的新年礼物之一。

  除了咖啡还有一些法国拉菲酒庄产的高档红酒。

  刘之野前世今生都不喜欢这玩意儿,不过甘凝却非常喜欢。

  看着脸色阴沉的老婆,刘之野心里不禁有些发憷,这更年期的女人情绪真是难以捉摸,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刘之野!我就去党校进修几个月,你就不能帮忙照看一下孩子吗?”她的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满和无奈。

  “家里大事小事都得我操心,我难道就不累吗?”她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疲惫。

  刘之野见状,连忙站起身来,小心翼翼地安抚着她:“哎呀,老婆,别生气了,都是我的错。千万别气坏了身子,对身体不好……”

  就在这时,两个打扮得颇为前卫的少年闯了进来。

  他们戴着夸张的蛤蟆镜,穿着时尚的喇叭裤,头发长长的,显得有些不羁。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本就紧张的气氛更加微妙起来。

  甘凝一见他俩这副臭德行,都快气疯了,当即一声爆喝:“刘文!刘武!……”

  吓得这小哥俩是掉头就跑!

  甘凝就在后面猛追……

  刘之野见状又是哭笑不得地摇摇头。

  “哎!如今是真地不一样喽!”

  随即,刘之野的目光转向远方,那万家灯火的景象映入眼帘,他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而明亮,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

  就在这一年,可口可乐进入夏国市场,不过一开始的夏国人还对这种4毛钱一瓶、类似中药汤的饮料还不感兴趣。

  但是短短两年后,京城第一个专门生产瓶装“可口可乐”饮料的车间就在刘家庄里批量生产。

  最早生产的可乐瓶是像葫芦形,下边特小,中间小鼓肚,中间又小,还有可口可乐的标志。

  刚开始喝可乐觉得有一股中药味,相当一段时间也不想喝。

  哪知过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喝可乐的机会越来越多,慢慢接受了这种饮料,过年的时候都买大桶可乐喝。

  市场的搞活让京城人的餐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大桶装的可乐和洋酒等丰富了一家人的餐桌。

  不过京城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常见的还是北冰洋汽水。

  玻璃瓶、铁皮盖儿、纯正的桔子味、冰爽的口感……对不少京城人来说,北冰洋早已深深根植于日常生活中。

  而刘家庄饮料企业自从有了可乐为主打产品,因此是赚的盆满钵满。

  打这起,年轻人们聚在一起请喝可乐又成为了时尚。

  不仅是喜欢可乐,年轻人们对喇叭裤、蛤蟆镜以及《追捕》、《大西洋底下来的人》这样的国外舶来品似乎都入迷。

  当然,更让他们着迷的是邓丽君那样的“靡靡之音”。

  从前,人们只有在电影中表现果党堕落生活、开舞会时,才会听到飘出来的那么断断续续的几句。

  谁要是能有一台砖头式的倭国松下录音机和几盘邓丽君的磁带,那绝对是身份和时尚的象征。

  新潮实物的涌入和老旧事物的更迭成为了这个时代特有的标志。

  挂历原本作为提示时间的老物件,是类比于家里“三大件”的存在。

  如今时髦的挂历,翻一页,可以瞥见京城繁华的一角,再翻一页,竟是街头的摩登女郎,生动地呈现出京城发展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

  也就是这一年,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

  早春二月,万物复苏。

  这一天,夏科院郭院长,在《全科大闭幕词》里热烈欢呼:“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这一年,人们开始崇拜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陈景润。

第457章 这里是京大

  1978年2月22日,京城大学开学。

  刘淑贤挥手告别了开车送来她的父亲刘之野,站在北大南门外,望着校门上“京城大学”4个字愣了愣神儿。

  刘淑贤特想掐一下自己,感觉自己前一天还在玩呢,怎么第二天就成大学生了,还是京大!

  她爽朗地笑了起来,迈步走向“迊新站”。

  红底横幅上印着“迊新站”三个宋体字,那是横幅下合影的新生们再熟悉不过的字型。

  入校后,新生们很快探索起这座园子来,用脚步丈量她的边界。

  南门是主校门;东门外是一片居民区,平房胡同错综复杂,没有大道通衢;西门远离宿舍区和教学楼,学生很少进出。

  刘淑贤她们77届新生的宿舍住在20楼510,她睡上铺。

  她的下铺,住着一位非凡的人物——这届的京城文科状元柳学红。

  柳学红同样来自京城,比刘淑贤年长三岁,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一种从容与自信。

  初见之时,两人都不约而同地觉得对方有些面熟。

  刘淑贤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便开口问道:“柳同学,咱俩之前是不是在哪里见过?”

  柳学红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温柔的笑容,她轻轻地点了点头,回应道:“嗯呐!我也是这么觉得呢。让我想想,对了,咱俩应该是在同一个考场,共同参加过高考吧?”

  听她这一番话,刘淑贤恍然大悟,不禁感叹道:“哎呀!这可真是奇妙的缘分啊!没想到咱俩不仅在同一个考场,还共同考取了同一所大学,更巧的是被分配到了同一间宿舍,这事儿说起来都让人难以置信……”

  柳学红同样满心欢喜,她终于踏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而且还在这里遇到了一位如此投缘的朋友,这让她觉得仿佛是命运巧妙的安排。

  两人一番交谈后,得知彼此都出身于军人家庭,背景相似,更添了几分亲近感。

  更巧的是,刘淑贤还得知柳学红与自己一样,都是中文系77届的新生,这让她们之间的共同话题又多了几分。

  刘淑贤因为岁数小这会儿还没入党——后来,柳学红就做了她的入党介绍人。

  刘淑贤又问柳学红,“开学典礼那天,我怎么没见过你?”

  “那是因为我来晚了……”柳学红有些脸红地道。

  原来,柳学红一开始就错过了开学典礼。

  春节过后,她就被接二连三的喜讯团团包围。

  2月19日,有位同学告诉柳学红,说她的高考作文被《人人日报》全文登载,消息还上了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

  柳学红将信将疑。

  回家吃完晚饭,她父亲从身后递来一份报纸:“你看看,是不是你写的?”

  柳学红忙伸手接过,见左面半版题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署名“京城市MY县知青考生刘学红”;

  正文的第一段是:“一年一度秋风劲。”

  柳学红努力克制着激动的情绪:“是我写的。”

  很快,一句“政委的女儿考上大学了”就在部队大院里疯传开来,让柳学红倍感压力,连连解释“还没发榜呢”。

  接连不断的祝贺道喜让柳学红空前焦虑。

  几天后,她见城里的同学纷纷拿到了通知书,才知录取结果已然发放。

  柳学红即刻赶回MY。

  第二天来到公社,考生们被召集至一处,通知书就在喊出的人名和校名中逐一发放。

  旁人大多只领回一個普通白色信封;柳学红收到的信封却格外巨大,用的还是牛皮纸,上印四个毛体字:京城大学。

  此后一连数日,刘学红忙于把工分挣来的粮食卖给粮站、换粮票、转户口,等一切办妥,她赶到京大报到时已是3月4日。

  不知何故,当日的燕园显得格外冷清。

  柳学红一路打听到了中文系,老师抬头就问:“哦,你还来啊?我们以为你不来了呢。”

  …………

  新生入学后。

  一天,刘淑贤在上铺坐起身来,脑海中片断地闪过昨夜那场狂欢的几个镜头:

  她们们挤在32号楼二层的空房间里,围着那台小小的黑白电视屏息凝视。

  比分追平后不久,卫星信号竟然突然中断,留下一屋子人面面相觑。

  刘淑贤无奈只好起身去了洗手间,正打水洗脸,耳边又听人喊:“收音机说,咱们夏国赢了。”

  “奥!赢了!赢了!夏国万岁!”

  “万岁!”刘淑贤一激动打翻了脸盆,她毫不在意,就这样跑了出去跟同学们一起狂欢。

  过后,刘淑贤还沉浸在不可抑制的激动之中。

  她摊开日记本,写下“1978年3月日13日”,紧接着又写:“这,才是京大学生的精神!”

  昨夜熄灯后不久,刘淑贤就听到一阵匆乱的脚步声,隐约裹挟着“夏国乒乓球赢了”的欢呼响成一片。

  她不知道,此时柳学红等人早已喊着各式口号冲下了32号楼,同周围楼群的学生聚为一伙。

  不知什么人把乐器也扛了来,一声令下,号、鼓、喇叭胡乱响了起来。

  刘淑贤躺不住了。

  她翻身下床,套上棉衣,穿上拖鞋,汇入了汹涌的人流。一出宿舍楼,眼前的景象霎时点燃了她的情绪——

  没有旗帜,就用一根树枝绑上一条破布代替,有一个还把自己的内衣举了起来。

  队伍前面、中间有不少人敲着鼓、敲着桶、敲着盆,凡是能发声的全都拿出来了。

  没有盆的就鼓掌,喊口号。‘夏国,万岁!夏国,万岁!’

  随着这一片交响乐声,队伍越来越扩大,人越集越多,于是顺着水泥路,浩浩荡荡地向着留学生楼进发。

  在留学生楼前面,口号声异常的响亮。

  用笤帚点着的火把、从窗口撒下的报纸和草帘燃成的火海、火海中集体舞的火热,热血在火中沸腾。

  再看看火场周围,刘淑贤站在一辆自行车上,舞动着双手,指挥着唱歌:“唱国歌!”谁知一激动,竟起成了《国际歌》的头!

  刘淑贤、柳学红,各个楼群的学生集结完毕,一条长龙在呼号和交响中冲出了校门,绕着HD、中G村盘亘一周,这才浩浩荡荡回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