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352章

作者:笔下宝宝

  这时的时间是差一刻钟一点。已经是今天早上了。

  不久,一场更为正式的庆祝活动又在五四运动场举办。

  这次,柳学红动手制作了一张面具,戴着它欢呼、跳跃,一任摄像机的镜头反复扫过。

  在3月13日的日记末尾,刘淑贤写道:“体育!这就是‘体育’的惊人的作用!”

  大一,刘淑贤和柳学红分别被校田径队的老师看中,分到400米组参加体能训练。

  舍此之外,几乎所有时间都留给书籍和专业知识。

  初入燕园,从小在部队环境长大的柳学红很快发现,77级确是卧虎藏龙之地。

  求学无门的十年压抑的怨气、才气、英气、豪气一齐井喷,使燕园成为后……时代学术界的风眼。

  书香门第之后在77级中文系棋逢对手、英雄相惜,对诗行令蔚然成风。

  77级不乏年近三旬的大龄新生,下乡插队时被社会现实浇透的他们动辄高谈Zz、褒贬SJ。

  在他们面前,刘淑贤“简直成了小学生”。

  她意识到两件事:书到用时方恨少;时不待人。

  在未满18岁的刘淑贤眼里,大学生活很单纯——“基本上就是学习”。

  京大77级强手如林,生源年龄跨度又极大,甚至有同级生大她十几岁的。

  就这样,学习氛围内卷严重!!!

  刘淑贤有个经济系的男同学叫钟兴旺,是个天才,今年才16岁,他学习更为刻苦。

  山村中学毕业的钟兴旺来到京大后,深感压力,课后必得复习。

  每日出操后,他但凡不上课必在自习;晚上十点图书馆闭馆,他才随着人流归宿;周末清晨自习室还未开门,他就翻窗进去占座。

  家庭环境优渥的刘淑贤,自幼便未曾品尝过生活的艰辛,在学习上也一直是随遇而安,没有过分强求。

  若非临近高考时,家人对她进行了一番突击辅导,她能否顺利考入这所学府,还真是个未知数。

  正因如此,刘淑贤对那些刻苦努力的人总是抱有极大的敬意,尤其是像钟兴旺这样的天才,明明已经拥有过人的才智,却依然不懈奋斗,这让她更是钦佩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淑贤对钟兴旺的好感日益加深。但这种好感并非男女之情,她只是想与这位才华横溢的同学结为普通朋友。

  然而,一心扑在学业上的钟兴旺,却对这位容貌出众、衣着时尚,一眼就能看出家境优越的京城大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显得有些敬而远之。

  这让刘淑贤有些挫败不已。

  然而,这位姑娘的性子却异常倔强,骨子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你越是对她不理不睬,她那股想要征服你的欲望就越是强烈,仿佛要将你彻底拿下才肯罢休。

  这时,她的闺蜜柳学红在一旁打趣道:“淑贤,伱是不是真的看上人家了?怎么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

  刘淑贤闻言,嘴角勾起一抹玩笑的弧度,故作不屑地反驳道:“瞎说什么呢!就他那样,整一个乡下来的土包子,我怎么可能看得上他?”

  柳学红一脸正色地道:“你可别欺少年穷,我觉得钟兴旺这么用功,早晚会有出息!”

  刘淑贤听到这话,眼珠一转,带着几分戏谑的口吻对柳学红说:“既然你这么看好他,那不如你去追求他吧!”

  柳学红可不会轻易上当,她连忙摆手拒绝:“那可不行,我向来是君子不夺人所好,他可是你的菜!”

  刘淑贤见她如此说,便故意逗她,伸手去挠她的胳肢窝:“就你还君子呢!孔子都曰过,你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哈哈哈哈……别闹了……好痒啊……哈哈哈……”柳学红被挠得大笑不止,连连求饶。

  柳学红和刘淑贤目前尚不知道,柳学红说的没错。

  77年高考是他们永生难忘的经历、命运的转折点。

  她们哪里会想到,几十年后她们的这届同学中将会走出ZY委员、国家银行行长、大学校长,以及诸多学界、政界、商界的领军人物。

  京大中文系有两大专业最为出名,一是文学专业,二是新闻专业。

  柳学红笑言就读文学、新闻两个专业的学生在校园里是出尽了风头。

  文学专业都是作家、诗人,飞扬跋扈,走出来脸都朝天看。

  新闻专业每个人都整得像世界各大通讯社的大记者似的气场十足!

  刘淑贤打小便是个闲不住的性子,她身手敏捷且胆量过人,心中怀揣着一个宏大的梦想——待到成年之后,便要去环游世界,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

  于是,对于专业的选择,她毫不犹豫地倾向于新闻专业,因为这个领域最能满足她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刘淑贤等到了新闻系,才发现自己所在的班级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京城人,大家很快熟络起来。

  也是,这年月能报考新闻系的可都是干部子弟,一般人家孩子的那了解这个专业,首先外语就过不了关。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刘淑贤的同学杨英明。

  说起杨英明进京大,他的经历里就曲折多了。

  因为当兵时做过文书和宣传干事,他报了京大中文系新闻专业。

  第一批录取结束后,杨英明没收到通知。

  杨英明以为人生就这样了,这时婚他也结了,孩子都有了,没考上就没考上吧,那就继续过日子吧。

  过了些日子,忽然又来消息,说京大中文系新闻专业要扩招。

  本来已经平静的生活又激荡起来,有一天,居然真的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于是忙着安顿老婆孩子,办理离职手续。

  进校之后,他才知晓整个事情的原委。

  中Y各新闻单位10年少有新人,首批招生结束后,他们强烈要求学校扩招。

  到了学校才知道,主管当年新闻专业招生工作秦老师接到张副校长的电话,要求再扩招40人,本来落榜的杨英明又幸运的被录取了。

  张副校长思想很开明,特别强调不要……,不要因为某些学生家长的一些所谓的……,影响正常招生。

  跟杨英明同样经历的还有,已经28岁的女考生李红,她的孩子已经5岁了,虽然分数过线,但是第一批并没有被录取。

  得知秦老师在崇文门一家小旅馆查看档案,进行第二批录取,她从所在单位骑车找到秦老师,她就说,“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机会了,请老师给我这个机会。”

  秦老师觉得,一个女同志,28岁的年龄,又有孩子了,这一年不录取她,下一年她参加考试的难度会更大。

  就这样,李红成为京大77级新闻专业的老大姐。

  新闻专业年龄最长的叶军比刘淑贤大了14岁,考试时31岁,转年入校已经32岁了。

  刘淑贤他们都特尊敬他,叫他老叶。

  大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刚进校那会儿,教材还没来得及更新,……之前的东西、……期间工农兵学员的东西,交织在一块儿。

  教学内容虽未正本清源,京大课堂的自由之风已经恢复。

  包括杨英明在内的年龄较大的学生,老师竟然还允许他们端着茶缸子上课,“坐在后面,上课还可以抽烟”。

  文学专业和新闻专业在一起上基础课和公共课。

  77级文学专业里有陈建功、黄蓓佳、王小平等一批入校前就小有名气的“业余作者”。

  他们不仅是本专业同学心中的榜样,对于新闻专业,乃至古典文献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也是校园明星一级的人物。

  文学专业49人,新闻专业洋洋70人,古典文献专业男生才14名,女生才5名,是名副其实的小专业。

  古典文献专业的人后来被刘淑贤她们戏称为“出土文物”。

  用杨英明的话说,“很安静,3个专业的男生同住一栋楼,他们专业的几个宿舍永远没有声音。”

  这个专业还特别怪,4年才招一次生。

  上无师兄师姐,下无师弟师妹,古典文献的学生当真成了边缘人群。

  最有意思的就是她们新闻专业了。

  图书馆,是比课堂更吸引他们的地方。

  新闻专业这年头还属于保密专业,学生得到特许,可以查看一些外刊,甚至被允许到总参三部礼堂观摩这时所谓的“内部影片”。

  ……时期关闭的外国小说阅览室被打开,允许普通专业学生本室阅览,但不可借出。

  这里经常人满为患。

  刘淑贤和好朋友柳学红几乎天天泡在那里,好多世界名著都是在那里看的。

  都是大部头,常常是看到关键时刻就要闭馆,回到宿舍惦记得不行,第二天再去。

  刘淑贤特羡慕柳学红阅读速度快,一会儿就看完一本。

  她慢死了,特着急。

  也就是打今年起,京大文学社遍地开花,全国各地大学都兴起办报、办刊的热潮。

  刘淑贤她们新闻专业办了一张《实报》,取新闻报道要“实事求是”之意,以新闻评论为主。

  从报头到版花全是手写,全班同学的笔迹在上面都可以找到。

  主笔高冰山被称为“辣椒主笔”,国际国内的大事小情没有他和同学们不敢评论的。

  闲不住的刘淑贤,业余时间还跟着杨英明他们几个参与了京大五四文学社社刊《未名湖》的编辑。

  她们新闻系的几个人负责校内新闻和时评部分。

  柳学红则和另外两个文学专业的同学参与了《未名湖》文学部分的编辑。

  这年月的大学生们,对国家社会、民生时事充满了热情,对自己的大学生身份无比自豪。

  甭管谁出门,都别着校徽。

  京大的人戴校徽,其他学校的人也都戴,但是走在街上,人们看他的眼神就不一样。

第458章 大学生新兵钟兴国

  这一年,改开正式拉开了帷幕了,小岗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京城也实行了相关政策,很多老百姓有了几分地。

  老百姓一开始分了地不知道种啥经济作物为好,最多的就是种点大西瓜。

  没想到,你种我也种,这一年的西瓜价格就被打下来了。

  这一年对夏国无比重要,对钟家哥俩也堪称决定性的。

  钟兴旺打小是家里的“天才”,从小学起就是老师的宠儿,村里老人茶余饭后的骄傲。

  大哥钟兴国读书虽然也努力,但考试成绩嘛,跟二弟的天赋比起来就像是一棵小草在参天大树旁悄悄生长。

  他们的爹妈虽然嘴上不说,心里也清楚,家里能有一个考上大学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供俩人?呵呵,那是想多了。

  高考结束后,村口的大喇叭终于喊出了令人振奋的消息——钟家老二钟兴旺考上京大了!

  全村沸腾,鞭炮震耳欲聋,钟兴国看着老弟被乡亲们围着夸耀,心里虽然高兴,却隐隐有些不甘。

  钟兴国其实也不错了,他自己的分数刚好够上个专科,但是以他们家里的条件根本负担不起继续供他上学。

  正在钟兴国犹豫时,村支书拍拍他的肩膀:“要不去当兵?参军不失为好出路啊!”

  这句话击中了钟兴国心中的热血,他选择了走向军营,这样既能为国家做贡献,也能减轻家庭负担。

  去年冬季,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纷纷涌向报名点,渴望通过这场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原定于冬季征兵活动,不得不为此让路,暂时取消了。

  转眼间,今年的春天悄然而至,万物复苏,征兵活动也随之重新启动。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许多有志青年都摩拳擦掌,准备为国家的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钟兴国便是其中之一。

  他不仅身体素质过硬,而且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功考上了大专,成为了一名有文化、有技能的人才。

  这样的条件,在部队中无疑是大受欢迎的。

  毕竟,部队不仅需要勇猛无畏的战士,更需要有知识、有头脑的现代化军人。

  3月6日,终于传来了喜讯,钟兴国验兵通过,被正式征召入伍了。

  当时他们大队一起报名了十几号人,但最后过了的就只有钟兴国六个人。

  终于可以走出这個呆了18年的农村了,钟兴国的心里非常激动,对外界也充满了向往。

  他们被选上的几个年轻人,那几天也经常凑到一起,热烈讨论以后的军旅生活。

  3月份的北方,天气还是很冷。钟兴国家里条件有限,没钱置办行李。

  他母亲将几件旧棉袄拆了,缝了一件半新旧的棉衣,带了一双黄胶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