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350章

作者:笔下宝宝

  机会就这么错过了。

  换作平常人,面对着这样一个前途未知的生活,或许也就选择甘心地做一朵被命运裹挟的浪花,随波逐流。

  但柳学红不是,因为她的心里仍藏着一个大学梦,也仍怀揣着改变生活与命运的期望。

  直到今年,广播里通知教育部恢复了高考,符合条件者都可以参加。

  接到消息的柳学红像一下子解开了心里的结,生活有了奔头,立马就与同队的知青们一起报了名。

  因为第一年恢复高考,一切都是特殊的,高考时间被安排在了冬天,而从下发通知到考试仅仅只有50天的复习时间。

  柳学红开始了分秒必争的复习生活,白天在生产队照例上工劳动,但除此之外的休息间隙和晚上全部用来学习。

  她不知道考试的具体内容,就把以前上学时的课本拿出来翻阅。不能够全部复习到,便在有限的时间抓重点学习。

  时间很快过去,距离考试只剩半个月,柳学红决定向生产队请假以专心冲刺最后的复习时间。

  毕竟这场考试汇聚了11届的考生,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回家后常常有以前的朋友来找柳学红聊天,为了不让自己的学习受扰,柳学红让母亲将自己反锁在屋子里,开始了废寝忘食的学习。

  ……考语文作文是关键,因为在百分的试卷里作文便占了80分。

  最后一门语文,当柳学红看到“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的作文题目时,知青的生活岁月像电影一般在脑海中放映。

  柳学红笔耕不辍,一口气写了1700多字才停下,短暂思考后顺利收尾。

  全部考试结束后,柳学红自信五科都能拿到高分,心里也期待着大学梦圆的那天到来……

  有一天,柳学红在一家店门口正好遇见了高中同学。

  她同学说,“柳学红,你的高考作文登上报纸了!”

  柳学红激动地问,“真的吗?什么报纸?”

  同学对她崇拜着说,“好像是《人人日报》。”

第456章 “科学的春天”

  在北方过了腊八,年味就越来越浓。

  这年头老百姓们日子过的虽然不富裕,但是对过年的期盼和喜爱却是真真儿的。

  有的人家里起码两个月前就为了过年做准备。

  收拾一年攒下来的票儿,一张张地捋好,用皮筋一绑,恨不得每天回家都数一遍,就盼着过年那天去拿着票儿把年货都买回来。

  置办年货不仅“一票儿难求”,有了票儿也不一定能换购到东西。

  于是,老老少少都大早起来去副食店门口排大队买年货,也是一道年前必见的风景线。

  时间到了70年代末,春节市场大部分商品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但依然远远谈不上充裕。

  在四九城每个人的指标是花生4两,瓜子3两左右,海水鱼,凭证每人供应2斤,其中黄鱼半斤……

  真的是民以食为天。

  可以说置办年货,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城市,都在为了“吃得好”而忙碌,家里每多一样东西,这心里才踏实一分。

  而且春节期间,也是走亲访友最集中的时候,因此这送给各家的礼品也成了年货的一部分。

  逛亲戚时,带上一包茶叶、两瓶酒或者是点心匣子,一定是拜年少不了的礼数。

  茶,必须得是茉莉花茶,四九城人就爱喝这一种,前门大碗茶过年期间可是喝不着的。

  酒,除了“红星二锅头”,大多数人会选择购买“燕山”、“太行”,既拿得出手,价格也合适。

  “野山酒”出产的酒不管是家里来客喝,还是走亲戚送礼都倍有面儿。

  京城,最有名的当属稻香村,牛舌饼、萨其马、枣糕等都是自家储备和赠送亲友少不得的。

  除了办年货,春节最让小孩子们期盼的就是能穿一身崭新的衣服。

  过年的时候买上点新布料,给家里的小孩添上一件新衣服,就是很开心的了。

  在刘家庄地区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春节前夕,刘家庄商业区显得格外繁荣,许多商店修饰一新,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不少商店还恢复了传统商品的经营。

  从早到晚,马路上熙熙攘攘,人们正在欢乐地购买成衣准备过新年。

  如今的刘家庄商业街比起四九城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也不遑多让。

  不管是在那里,年前最忙的地方肯定是理发店。

  年前去理发店里想美发你得排队。

  多年来,春节前就属这儿的生意最好。

  一方面背地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老例儿,一方面为了讨個大“发”财源的彩,也必须从头做起。

  ……

  虽然说,刘家人是不缺吃喝的,但是家里的孩子们依旧是抵挡不住过年的诱惑。

  高考一结束,刘淑贤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尽情释放着压抑已久的欢乐。

  与那些焦急等待高考成绩、心中忐忑不安的考生们截然不同,刘淑贤显得格外从容自信,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刘之野对女儿的考试成绩始终有些放心不下,于是通过多方打听,好不容易弄到了刚考完的高考试题。

  一家人给刘淑贤估起了分数,结果令人喜出望外,分数确实挺高。

  除了作文这一主观题难以准确估分外,其余四门科目,刘淑贤的估分都在一个相当可观的水平,总分很可能超过400分。

  看到这个估分结果,刘之野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他依稀记得,在前世浏览网络时,曾看到过京大恢复高考后首次招生的录取分数线是300分以上。

  按照这个标准,刘淑贤的成绩已经是稳稳当当了。

  至于政审体检等方面更是没问题。

  既然刘淑贤上大学无忧,刘家人索性也就不管她了,放任自由。

  这要是玩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是最快地。

  就这样一晃就到了年三十。

  等到了今年春节,夏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有了新的生活。

  这一年的春节夜特别的热闹,家家户户坐在家里烤着火炉吃着年夜饭,伴随着窗外飘落的雪花,腾飞的一年正式开幕。

  人们感觉餐桌上的年夜饭比往年丰盛多了。

  在四九城,市场上时鲜多了、特产多了,大核桃巧克力、话梅糖等老产品恢复生产,蛋香饼干、香酥饼干、特制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种新产品安排生产供应。

  最令孩子们高兴的是五颜六色的灯笼,以及娓娓动听的“空竹”、各种各样的鞭炮、脸谱等。

  三十这天,家家户户糊上了新窗纸,贴上了春联、窗花和花红柳绿的年画,新年的喜气顿时铺面而来。

  晚上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都悄悄地换上了100w大灯泡,“亮亮堂堂过大年”了。

  这年月农村里的变电站哪能承受起这样超负荷大运转,接二连三跳闸停电,这时候正午台的大喇叭开始吆呼了“社员们注意了赶快换掉大灯泡……”,开始挨家挨户“查灯”。

  查到了挨几句骂,换上小灯,人走了再换上,年年如此,年年此“一乐”。

  ……

  “你高考了吗?”这是春节期间,知青、工人、学生、复员军人见到熟人打招呼的第一个问候。

  此时的火车站里,来自不同地方的知青们都在谈论着高考。

  一个多月前恢复的高考,让数以百万的下乡知青有了靠公平竞争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而在春节期间,很多人正在焦急地等待录取通知书。

  至于……后第一届大学生——77级,他们入学则是在春节以后三四月份的事了。

  但是大不部分人却因为事先准备不足,而忐忑不安。

  有的人暗下决心,就算没考上也没关系,打算来年再考。

  因为今年的六月份才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高考。

  后来确实如此,由于第一次高考录取率太低,大部分人都名落孙山了。

  不过,他们也没有气馁。

  这群名落孙山的年轻人又重新参加了今年六月份的高考,从而涌入了大学当中区。

  社会上因此一片铮铮向荣,喜气洋洋。

  虽然生活依然清贫、困顿,但78年的春节依然发生着一丝改变。

  打这一年起,春节的气氛重新开始活跃起来。

  春节有了文艺晚会、音乐会、体育比赛。

  甚至可以看到重新露面的《阿诗玛》、《桃花扇》、《李双双》这样的国产老电影。

  在东风市场,王府井等商业圈,一些传统的游戏如套圈、射击再次出现,谜语灯会空前火爆。

  2月6日除夕夜,这时名称还叫京城电视台的央台恢复播出春节文艺晚会。

  这年月里,全夏国的电视机拥有量才100多万台,而且还都是黑白的。

  人们只有在机关单位或者少数“土豪”家庭才能集体观看。

  而同一时期,M国家庭电视普及率为70%。

  而《人人日报》第一次出现与电视机有关的漫画,夏国人对这种坐在家里看电影的生活方式还缺乏应有的想象。

  但是仅仅五六年之后,电视机就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如今,虽然有的“土豪”家庭里已经有了电视,可除了这小部分人家外,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视,更不用提看春晚了。

  人们更多的是年三十这天晚上组织的露天电影,不但荧幕小还十分模糊。

  可就算是这样,人们还是顶着寒风、大雪黑压压的挤着看电影,甚至有的人抢不到位置还着急的上了树,可以说,这一年过年,是所有人的狂欢。

  更让人开心的是,在这一年的春节前,十几年都没涨工资的职工要加钱了,而且人人有份,这无疑成为十几年来最为激动人心的事,也让年夜饭的餐桌能够丰盛一点儿了。

  今年的春节,京城百货大楼第一次在门前广场设立年货摊。

  白天这里彩旗招展,夜晚就灯火辉煌。

  百货大楼内各层商场也是张灯结彩,一楼大厅还破天荒悬挂起了巨幅春联。

  出售的服装款式也开始丰富起来,包括传统旗袍和各色童装等。

  这是京城百货大楼自……后第一次开展节日营销活动。

  而在南河郑城,金水路上可以看到舞龙灯、耍狮子、跑旱船,孩子们常常会跟着队伍跑出好远。

  在金陵紫荆山公园就办起了……后的第一届灯展。

  在蜀省宜宾人民公园举办了灯会,春节短短十五天,购票观灯者达9万余人……

  大年初一,夏国足球队参加了香江春节贺岁杯足球赛。

  而且表现不俗,国足以4∶1战胜香江联队。

  参加比赛的国足队员包括容志行、迟尚斌、李富胜、沈祥福这些人等。

  这年月国内还很少有比赛转播,因而关注足球的人还很少。

  但仅仅3年之后,一股足球热就会席卷全国。

  大年初二,农村又开始了“家门口唱大戏”了。

  戏台上咿咿呀呀戏剧粉墨登场了。

  台下一派热闹非凡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预祝来年大丰收呢。

  这个春节,又开始恢复了醇厚浓郁的年味。

  改变还在悄悄地继续。

  这一年,街头高音喇叭传出的不再是样板戏、GM歌曲,而是《洪湖水,浪打浪》、《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样的歌曲以及《爱情的位置》这样的小说连播。

  爱情这久违了的俗世情感终于不再被看作可耻的东西了,恋人们可以公开地手拉着手逛公园、轧马路了。

  电影院甚至上演了《望乡》这部反映J院生活的倭国电影。

  它对夏国人的冲击是30年后的《色,戒》无法比拟的。

  京城电视台甚至转播市民代表座谈会,有人说,还可以有S情场面更浓厚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