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339章

作者:笔下宝宝

  闫解旷是七一年参军,凭借着高中文化的扎实基础,他很快在部队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连队里不可或缺的一名文书。

  这一次执行押送任务,连长深思熟虑后,决定让闫解旷带领一个班前往,这不仅是对任务的高度重视,更是对闫解旷能力的一次实战锻炼,意在让他在实战中进一步磨砺自己,成长为更加出色的干部。

  出发前,闫解旷已经得知了地震灾区和沿途公路的一些灾情,提前做了一些准备。

  带上食物、水和消毒用的酒精、口罩等用品。汽车从市区的东北方向驶出,进入到大地震波及到的宁河县境内,前行公路的路面坑洼不平,很难行走。

  好在他们驾驶的是新款国产大解放,这车底盘高,轮胎大,越野性能比较好。

  当闫解旷等人驶入宁县政府所在地芦台时,看到那里的震情比较严重,有不少房屋都倒塌了,昔日架设在蓟运河上高大雄伟的芦台大桥已被震塌。

  大桥附近河面上,解放军救灾部队临时搭建了一座的舟桥。

  所有过河的车辆只能排着队,依次缓缓通过。

  舟桥毕竟不如固定的桥梁稳当,李班长格外小心谨慎地驾驶着汽车,度过了这条宽阔的大河,继续向北河省境内挺进。

  沿途上,不少村庄都有房屋倒塌,剩下了残墙断壁。还看到有的乡间土路上牲口倒毙,路面断裂……。

  闫解旷和李班长轮流驾驶着汽车,一路颠簸晃荡,感觉不出来是路面不平还是余震在作祟。

  此前,李班长曾经多次开车来过乔头,但这次驾车的感觉与以往大不相同。

  中午之前,他们终于进入了乔头市区。

  映入眼帘的都是残墙断壁和倒塌的房屋,夏国北方这座有名的“煤都”已经变成了一座震城。

  原本宽敞的马路被废墟挤窄了,原来的胡同被掩埋了;震倒的楼房降低到了平房的高度,震塌的平房则仅有窗台那么高,到处是破砖乱瓦和散落的杂物。

  闫解旷他们边走边打听,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抗震救灾指挥部。

  在已经被地震斜着“削掉”一大半的办公楼旁的帐篷里,闫解旷将救灾药品和清单票据移交到了指挥部负责人手里。

  他们打了收条,连声致谢。

  闫解旷到了这里,才得知抗震前线的副总指挥竟然是他院里的好大哥——刘之野。

  这让闫解旷有些兴奋,在这里竟然能见到熟人。

  自从他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再到后来参军入伍,这六年多的时间里,他回家的机会寥寥无几,与刘之野见面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闫解旷心中一动,决定去和刘之野打个照面,于是他迈步向前,礼貌地开口:“同志,能否麻烦您向副刘总指挥通报一声,就说闫解旷特来报道。”

  帐篷门口站着一名小战士,他见到闫解旷身着笔挺的干部装,自然而然地以为他是前来向首长汇报工作的干部。

  小战士立刻挺直了身板,向闫解旷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随后语气中带着几分客气与恭敬:“好的,同志,请您稍等片刻!”

  指挥部内,刘之野正在与某部通话,脸色阴沉,怒火中烧。原来,该部未能如期抵达指定位置。“我不管中间出了什么岔子,”他厉声道,“就是徒步爬行,你们也必须在十一点前给我准时到达,这是命令!”

  小战士瞧见首长刘之野的火气正旺,心中暗自惴惴,生怕自己的话语会火上浇油,于是选择默默地站在一旁,不敢有丝毫的打扰。

  刘之野刚挂断电话,情绪似乎还未完全平复,他随意地撸了撸衣袖,随手拾起桌上的茶缸,仰起头,“咕咕”地连喝了几大口,仿佛要借此来平息内心的波澜。待他放下茶缸,抬起头时,这才注意到一旁静立的小战士。

  “说吧,怎么一回事?”刘之野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小战士闻言,连忙挺直腰板,大声报告道:“报告首长!外面有一名叫做闫解旷的同志,他说是前来报道的。”

  刘之野一听是闫解旷,脸上难得有点儿笑容,“哦,是这小子,你让他进来!”

  “是!”小战士响亮地回答了一声,随即一个标准的立正姿势,转身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了出去。

  没过多久,闫解旷迈着大步走了进来。他也立正敬礼后,大声报告:“报告!南河独立二师汽车团六连文书闫解旷,前来报道!”

  刘之野抬头一看,果真是他,顿时笑了起来:“哈哈,是解旷啊!来来来,快过来坐!”

  闫解旷见刘之野依然像以前那样亲切,神色不由得放松下来,他感激地说:“谢谢首长!我不累,站着就行。”

  刘之野微笑着点点头,目光在闫解旷身上上下打量了一番,满意地点评道:“嗯,不错,出息了,人也壮实了。看来咱们部队还真是锻炼人啊!”

  闫解旷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真诚地说:“这都是您栽培的结果,否则哪有我的今天啊。”

  刘之野笑了笑,又道:“解旷,我不记得救援队伍里有你们南河独立二师啊!你是怎么来的?”

  闫解旷轻轻颔首,解释道:“确实,原本是没有我们师的。但无奈的是,铁路运输因灾情中断,而灾区此刻又急需一批药品。在这紧要关头,上级将运输这批药品的重任交给了我们运输团。”

  “我说呢!”刘之野恍然大悟道,接着摸出一盒烟来,“在部队里学会抽烟了吧!来一根?”

  闫解旷显得有些尴尬,他挠了挠头,低声说道:“没,其实我还没学会……”说着,他的声音越来越小,似乎有些底气不足。

  刘之野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就别装了!会抽就抽嘛,你以为我看不出来?你瞧瞧,抽烟和不抽烟的手指头,那差别可大了去了……”他眼神犀利,一眼就看穿了闫解旷的小心思。

  闫解旷不自觉地挠了挠头,也不再掩饰,索性拿起烟盒,先为刘之野点燃了一支,随后自己也抽出一支,悠然地点燃。

  “咝!呼……”

  “嘿!还是您这烟够味儿!这盒我就不客气地收下了啊!”他笑眯眯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得意。

  刘之野闻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轻轻摇了摇头,随即从抽屉中取出两盒烟,随手抛给闫解旷,“喜欢就拿去抽,别客气!”

  闫解旷见状,脸上顿时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嘿嘿,谢谢首长!”

  正在这时,易援朝猛地掀开门帘,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

  闫解旷正背对着门口,因此并未立即察觉到易援朝的到来。

  易援朝一进门,便先给在场的刘之野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随后声音洪亮地嚷嚷起来:“报告首长!我的身体已经完全康复了,请求您批准我立即返回,继续参加救援任务!”

  闫解旷被这熟悉而坚定的声音猛然惊醒,他迅速转过身来,目光中满是惊讶:“咦!援朝?怎么是你?”

  易援朝见状,也不由得愣了一下,他快步上前几步,疑惑地问道:“解旷,你怎么会在这里……难道你也参与了这次的救援任务?”

  “是啊!”闫解旷立即兴奋地道与易援朝拥抱在一起,“援朝,这么多年没见,你还好吧?我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你……”

  易援朝见到他多年不见的发小也是一阵的激动,他笑着道:“不仅我在这里,葛小虎他们也来了……”

  …………

  7月中旬,葛小虎所在的独立通信营有线连,在蔚县一带参加军事演练。

  地震发生后,他们又奉命风雨兼程赶赴乔头山参加抗震救灾。

  地震的前一天,也就是部队结束演练将要返回营房的一天,他们连司务长带几位战士在周边村庄收购活鸡。

  当时,葛小虎让人把收购的活鸡,用旧电话线连在一起,放进了“解放牌”军车里。

  谁曾想,成群的活鸡像炸营一样惊恐万状。可是,谁也没有在意,这就是地震的前兆!

  葛小虎他们连在野外驻地被震醒后,当即接到返回部队的命令。

  车队在盘山公路上颠簸,战士们的心情也都起伏不平,不知道哪里发生了大地震?

  还好,他们连部车上有一台供全连“天天听”广播的收音机。

  当汽车行进在紫荆关“十八盘”公路上时,葛小虎忽然想到了收音机。

  当他用颤抖的手打开收音机时,正在播放“…………的慰问电”,

  才知道北河省乔头一带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

  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了他们这些血气方刚、嗷嗷在叫战士们的心。

  尽管葛小虎不知道要赶赴抗震救灾前线,但他们都有预感“灾情就是命令,抢险就有军人!”

  果不其然,葛小虎她们返回营房后,接到师部命令,要连夜赶赴地震灾区。

  团部命令他们赶快通知各班排检查装备、备用粮食等物品,随时准备出发。

  那天阴雨连绵,葛小虎他们在雨中准备、雨夜静候,一直等到次日早晨才接到“出发”的命令。

  后来,葛小虎才知道没有参加演练的留守部队,地震当日就赶赴地震灾区成了先头部队,他们参加演练的却成了后续部队。

  由于前方情况不明部队不能贸然行动,第二天一声令下战士犹如下山的猛虎、车队犹如出海的蛟龙,风雨兼程、一路狂奔,疾驰在抗震救灾的大路上。

  这一路上,有汽车抛锚的、侧翻的,救援队伍全然不顾,只顾争分夺秒地往前狂奔。

  不料,部队行至津港河县时,河县大桥因地震断裂,车队宛如一条长龙滞留在那里不能前进。

  河县地处京津乔中间地带,距乔城仅有45公里,但车辆缓慢绕行至下午时分才抵达丰县境内。

  各路救灾大军都以最快的速度向乔头挺进,仓促、混乱、拥堵,使得车辆无法快速前进,葛小虎他们的车队行至距市区8公里的丰县集结待命。

  由于前进受阻大家只能心急如焚地看着,一拨又一拨恐慌的人群在逃离废墟之城。

  前方危急,后方着急,时间就是生命!

  只能向从市区逃出来的群众打听地震情况,几乎是异口同声:“完啦,乔头完啦!”

  这时,大家更是心急如焚,个个摩拳擦掌,叫嚷着“我们跑步前进吧!”果真,传来命令:“车辆原地待命,人员轻装上阵!”

第447章 防震棚

  其实在乔头大地震之前,上半年夏国也多处发生过地震,造成的后果没有这次严重而已。

  乔头大地震时,四九城地震强度达到了6级、局部7级的强度,使四九城部分地区墙倒屋塌,并有人员伤亡,全市破坏倒塌建筑物三万多处。

  部分砖石结构的古建筑,如白塔寺、天宁寺、德胜门、于谦祠、皇城的砖墙以及t县的燃灯佛舍利塔、麦庄塔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震波来临时,即使那些建筑比较坚固的工厂也产生颤动。

  红星厂炼钢车间的天车不停地晃动,并发出响声,高压套管发生严重位移,管内的油大量流出。

  五号炉正在出钢铸锭,盛满15吨钢水的大钢包吊在空中,突然晃动了起来。

  石油化工总厂分厂15米上水管线被震裂。

  焦化厂焦炉建筑剧烈晃动,全厂突然停电十几分钟,炉内压力骤然增高,炉顶一片火海。

  氧气厂制氧车间的厂房晃动不止,墙上出现许多裂纹,五处开裂和错动,机器大轮摆动十分厉害。

  塑料器材厂厂房山墙倒塌,25米高的烟囱从顶部被震裂。

  京西煤矿井下支柱劈裂发出声响,碎石下落……

  一时间,地光、地声、天摇地晃。

  那天晚上,出奇地热,一丝风也没有。

  很多人至今仍牢记着凌晨地震时的感受:地光,地声,强烈的摇晃……许多人是被家人摇醒的。

  “跟坐火车一个感觉,左右晃动”。

  当时人们普遍的反应就是按照防震知识不顾一切地,尽快跑到屋外空旷地去。

  但是慌乱中,依旧有的人甚至将枕头当作婴儿抱到了室外。

  最先预感到强震波即将来临的,应该是住在交道口的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的专家王国宁夫妇。

  凌晨3点多钟,王国宁被妻子摇醒,她感到床在轻微晃动。

  “国宁,一定是地震了”。

  王国宁一个机灵,不慌不忙地说了句:“快带孩子走!

  其实,早在二十几天前,王国宁和同事就接到局里任务去北河省周边做地质勘测。

  后来他们向地震局提交过一份报告,预测7月20日前后、8月5日前后,集、繁、鹿、张一带,宝、乐及渤地区可能有5级左右的地震。

  因此,他俩对地震的警觉性很高,马上抱起三个孩子,跑到院子里。

  这时,看到东南边的天空闪着蓝紫色的地光,王国宁预感到:要出大事了。

  果然,几秒钟以后,大地更剧烈地摇晃了起来。

  当时,在京大进修的津港市机械局女干部郭真,半夜时分被一阵剧烈的晃动惊醒。

  她也看到了地光,还听到了地声。

  郭真忽地坐起身,听到外面传来隆隆的地声,很沉闷很沉闷;睁眼又见到一闪一闪的银灰色的地光,很亮很亮,她迅速叫喊同屋另外三名女生,拉着、拽着、推着与她们一起跑下楼。

  这时楼下基本没有人,人逐渐多了。

  当最初的惊恐稍稍平定了下来,穿着单薄的郭真,发现一个女同学裸着上身,就把披在自己身上的小毛巾被让给了她。

  这位同学是紧张得忘了害羞,郭真把毛巾被披到她身上她都没有反应,过了好一会儿才过来说“谢谢!”

  准备援建平市地铁项目的专家元华,坐飞机到达京城的时已是凌晨。

  他进入京城饭店不久,地震就开始了。

  元华从电梯出来,饭店楼上开始摇晃,掉下来的石头把饭店门口的汽车砸坏了。

  他先感到上下震动,然后是从东到西的水平晃动;楼房发出嘞嘞声,屋顶上的电灯猛烈摇晃,元华觉得就像身处在摆动幅度越来越大、力度越来越猛的摆动中。

  最后,当元华认为这座建筑物已不能再抵御这些震动时,震动渐渐停止了。

  京师大何教授夜里也被地震摇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