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下宝宝
只见一个被困多日的孩子,在废墟中艰难地挣扎着,呼唤着救援。
易援朝和他的战友们立即冲了上去,拼尽全力将孩子救了出来。
当他们看到孩子眼中闪烁着的希望之光时,内心顿时充满了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就在他们即将抵达目的地时,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在耳边炸响。
一栋倾斜的楼房正在向他们倒下,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命运的宣判。
就在这时,易援朝一个箭步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倾斜的楼房。
他的战友们立即上前支援,终于在最后一刻将楼房推开。
易援朝倒在了地上,他浑身都是血。
他微微睁开眼睛,看到他连里的弟兄们焦急的面孔。
易援朝轻轻地笑了笑,说:“我没事的,都是皮外伤,同志们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许多老百姓还在等待着我们的救援,时间不等人……”
这句话犹如一声春雷,在所有人的心中回响。战士们含着泪拼命地工作着,一个个被困者被救了出来。
刘之野得知消息后,亲自赶了过来,当他看到受伤的小连长时,不由得愣住了,原来这位小连长竟是易援朝。他连忙上前,语气中满是关切:“援朝,你怎么样?伤得重不重?”
易援朝强忍着疼痛,挤出一丝微笑,向刘之野敬了个礼:“首长,我没事,还能坚持住。刘……首长,我没给您丢脸,请您放心。”
刘之野看着易援朝坚强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他拍了拍易援朝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好,好,援朝,你是个好同志,我为你感到骄傲。但现在,你必须听我的命令,先去野战医院接受治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能马虎大意。”
然而,易援朝却摇了摇头,坚持道:“首长,我真的没事,只是一些皮外伤而已。这里的情况还很危急,我不能离开。请您让我继续留下来,为救援任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之野猛地瞪大了眼睛,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易援朝同志!”
易援朝下意识地挺直了身板,大声回应道:“有!”
刘之野语气坚定,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听我命令,你现在立刻前往野战医院……”
易援朝的眼眶微微泛红,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但他仍然坚定地回答道:“是!”
刘之野轻轻拍了拍易援朝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去吧,一定要争取早些回来。你连里的同志们,还在等待着你归来继续带领他们战斗呢!”
终于,在一片废墟旁,易援朝和他的两名战友找到了临时搭建的野战医院。
这里的所有医护人员正争分夺秒地抢救着源源不断的伤员。
担架员们脚步匆匆,不时抬着伤员进进出出,紧张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
“医生!医生!快过来,这里有一名重伤员急需救治……”一名护士焦急地呼喊。
“快!病人血压急剧下降,立刻准备O型血进行输血……”医生果断下达指令。
“刘医生!刘医生!血浆库存不够了,你快去催一下,看看什么时候才能送过来?”另一名医护人员急切地说道。
“主任,不好了,所有通讯设备都中断了,联系不上外界……”一名男医生焦急地报告。
“你马上跟总指挥部取得联系,用军队的通讯设备,务必尽快!”主任沉着冷静地指挥道。
“哎!”宋医生立即回应道。
戴着口罩的宋医生突然从帐篷中冲出,步伐匆忙,险些与易援朝三人撞个满怀。
这位宋医生一眼瞥见身着军装的易援朝及其同伴,立刻焦急地喊道:“请问,你们知道指挥部在哪里吗?情况紧急,请务必快些带我去!”
易援朝见他事情紧急,立即对身边的一名战士说道:“谭班长,你马上带他去见刘副总指挥。”
“是!”谭班长然后跟这名医生说道:“同志你跟我走!”
等他二人走后,又过来一名女护士,她见易援朝浑身都是血,显然伤的不轻,立即迎了上来。
“这位同志,请问您的伤口在哪里?”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与关切。
易援朝抬头,望了望周围忙碌的医生们,心中涌起一股不愿给他人添乱的念头。
他微微摇头,声音低沉而坚定:“同志,我这只是些皮外伤,不碍事的。麻烦您给我拿点药布来,我自己简单处理一下就好。”
“嚯!你心真够大的啊!”这位小护士,惊讶地看着易援朝,这都什么人啊,浑身是血,还说自己个儿是小伤?
另一边,宋医生在指挥部经过一番艰难的联络,终于与运输血酱的车队取得了联系。
然而,他得到的消息却是,由于突如其来的余震,车队的一辆关键车辆在半路上出现了故障,无法继续前行。
“哎呀!”宋医生焦急地踱着步,眉头紧锁,“这可真是急死人了,这么多伤员都亟待救治,每一分钟的延误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的流逝啊!”
刘之野见状,连忙上前询问情况。宋医生深吸一口气,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向刘之野作了汇报。
当得知目前血源紧张,血酱即将告罄的消息后,刘之野神色凝重,但语气坚定地说道:“宋医生,你先别急,我马上想办法解决。”
说罢,他迅速转身,对指挥部的人员下达了命令:“立即通知各部队,组织人员轮番前往野战医院献血,务必确保伤员们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
指挥部的人员闻言,立刻行动起来,一场紧急的献血行动在野战医院外悄然展开。
“首长,您真的不能再继续抽血了!”刘主任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恳求,目光紧紧盯着眼前的刘之野,“您已经贡献了500多毫升的血液,这已经是极限了。”
刘之野轻轻摆了摆手,脸上浮现出一抹淡然的笑容,“别担心,我的身体我自己清楚。这点血量对我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无足轻重。你继续抽,再抽200毫升,没问题的。”
刘主任面露难色,犹豫地说道:“可是,您是这里的副总指挥啊。万一您的身体因为这次抽血而垮掉,那谁来带领我们前进呢?这个责任,我可承担不起啊……”
刘之野的眉头微微一皱,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听我的命令,继续抽!这是命令!”
刘主任叹了口气,无奈地摇了摇头,随即对小护士使了个眼色,“哎,好吧。但您一定要记住,如果感到任何不适,一定要立刻告诉我……”说完,他无奈地示意小护士继续执行抽血的任务。
等刘之野完成献血后,在一旁稍作歇息,他那坚定的举动仿佛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周围的军官与士兵。
他们纷纷挺身而出,热情洋溢地喊道:“我是O型血,多抽点没事,我能扛得住!”
“我还年轻,同志,您尽管抽,不用担心我……”
“要是还不够,我这还有呢……”
这群战士全然不顾身上的疲惫与劳累,争先恐后地想要献血,生怕自己落后一步。
在场的医生与护士们目睹这一幕,眼眶不禁湿润了。
一群群战士迅速抵达现场,紧接着,又有一批批战士在刚献完血后,毫不犹豫地投身于紧张的救援任务之中。
他们在废墟间穿梭,身影蓬头垢面,双手双腿乃至裸露在外的肌肤,都布满了触目惊心的伤痕。
饥饿袭来时,他们只能匆匆抓起一把炒面,就着冰冷的清水胡乱吞咽,根本没有时间去准备一口热乎的食物。
因为炊事班的战士们,此刻也都正奋战在抢险救援的第一线。
四处都急需人手,所有到来的救援队伍都必须立刻投入救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民军队及全国各行各业近30万人组成的救援大军火速赶赴灾区,与乔头人民一道开展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卓有成效的抢险救灾行动。
刘之野前世乔头大地震有数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生命悬于一线。
这一世虽然没有那么多,但也有大约十几万人因为来不及避难而被掩埋在废墟底下。
乔头灾区人民在奋起自救同时,得到了人民子弟兵和全国人民的鼎力援助。
地震发生后,14万救灾部队陆续进入灾区,在最初的一周内他们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扒挖被埋压群众的战斗中。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也派出十多万人投入抢险救灾中。
在唐山抗震救灾中,创造了数个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
人民军队指战员们冒着频繁的余震,不顾生命危险,在骄阳烘烤和饥渴煎熬中,用双手、用锹镐等最简陋的工具,与死神争夺生命,从瓦砾中救出1.64万多名群众。
地震后需要紧急救援的伤员多达十几万人,四天内,两万名医护人员奔赴灾区,十几天里,几万名重伤员就通过空中和铁路转送到全国各地救治,这在夏国乃至世界医学史和运输史上都是空前的。
在人类灾害史上,一次又一次地重演着大灾之后疫病流行的悲剧,在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支援下,乔头地区打响防疫灭病的攻坚战,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也成为了乔头地震救灾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震后不到一周,数十万灾民衣食、饮水得到解决,震后不到一个月,灾区供电、供水、交通、电信等生命线工程初步恢复,震后第一个冬天,灾民全部住进了简易房,震后一年多,工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
第446章 四面八方
随着28日凌晨,乔头的一震,夏国大地北至哈市,南至清河一线,西至吴中一线,东至渤海湾岛屿和东北国境线,人们都感到异乎寻常的摇撼。
强大的地震波,以人们感觉不到的速度和方式传遍整个蓝星。
老京城的大地在摇晃,纪念碑在颤动,天安门城楼上粗大的梁柱发出断裂般“嘎嘎”的响声。
夏都的老百姓们在梦中惊醒,随着人们片刻的懵懂,便是惊慌的喊叫,“地震啦”,之后便是天体般的冲出房间。
那天,刘文刘武这小哥俩是在睡梦中被被床移醒,便和家人们一起跑出了屋外。
老刘家的十几口人和众多的村民聚集在空地上。
惊醒、惊慌、惊恐、不知所措,但有一点似乎是人们的共识–决不能回到屋子里去。
甘凝只说了声:“我回去一趟……”眨眼便没了踪影,她是冒着余震和生命的危险,冲回了房间,为家人们取回了食物、衣物和钱,甚至先知先觉般的带出了雨衣和雨伞,因为这是责任。
他们一家十几口在一起只呆了不到半个小时,便有车来把甘凝接走。
甘凝跟家人们简单嘱咐了几句,便急匆匆地去了单位,因为她要指挥单位的抗震、要安排生产,还有许多的责任……。
等余震结束后,甘凝,刘福生、刘元海这些街道办干部们组织民兵村民们开始了自……
邓茹心中忐忑,声音略带颤抖地说:“之野和之泰都不在家,我还是回趟家,给他们打个电话问问情况吧,这样心里也能踏实点。”
刘竟斋闻言,连忙劝阻道:“你先别急着回去,万一这时候又发生地震怎么办?那多危险啊!”
邓茹眉头紧锁,担忧之情溢于言表:“我就是放心不下他们俩,心里七上八下的,总感觉不踏实。”
刘竟斋无奈地叹了口气,安慰她道:“你放心吧,他俩的单位那是什么地方,安全措施肯定比我们这儿到位多了,不会有事的。”
一旁的老爷子显得格外镇定,他这一辈子历经风雨,见过太多的大风大浪,此刻依旧面不改色,沉稳地说道:“你千万别自乱阵脚,咱们现在能帮上的忙有限,可别好心办坏事,再给他们添乱了。咱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照看好这几个小家伙,确保他们安然无恙!”
几个小时后,刘之野分别给刘家庄办事处和家中打去了电话。
他沉稳而坚定地说道,自己目前正在全力参与抗震救灾的任务之中,短时间内恐怕无法回家,希望家里人不要太过挂念,他会照顾好自己。
随后,刘之野又特别叮嘱刘家庄的各家企业,要他们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力量运输救援物资到灾区。
灾区目前极度缺乏各种物资,无论是药品、衣物、食物,还是干净的水,都是灾区人民迫切需要的。
甚至就连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比如锅碗瓢盆,也都变得异常珍贵和急需。
…………
这晚,南锣鼓巷四合院里的几十户人家就在附近的学校大自行车棚安顿了下来。
所谓安顿其实把凉席铺在地上,邻居搬出了煤气灶和几样简单的锅碗。
开始时,在自行车棚住了一段时间后,有的人便想到万一用余震还是危险。
傻柱便和各家一样,从找来塑料布,在操场寻来木棍或铁棍,搭建了一个简易的三角型的棚子,这便是人们后来“豪华”抗震棚的前身。
何秋感觉这里是那般的温馨和安全,但作为一个少年来说,更多的是新奇。
在这简易的棚子里住了有不到一个星期,傻柱三家比较好的邻居,闫埠贵一家、易忠海一家,加上聋老太太,他们一起商议,决定共同建造一个大的棚子,一起居住。
地震后,各单位还为职工都发抗震物资,于是三家的凑起来。
再找些木料、自己做砖坯,几天的准备,在一个周日就建造起了他们的大屋,足有五十多个平米。
房间用三合板做了布帘,因为还有女人不太方便。
95号院里的第一台昆仑牌的黑白9寸的电视机,就是在抗震棚里诞生的。
这年月,家里有台电视是很抢眼的,也不敢声张。
到了晚上把帘拉的严严实实的,三家围坐在一起,享用着三家的吃食,享受着如此这般精彩生活。
好神气!
一个月后,待傻柱等人真的要搬回到自己家里时,还有些依依不舍,这“豪华”抗震棚,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的家。
经过这一段经历后,四合院的人们变的更加和谐、友爱。
而院里的小孩子们也都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好几岁。
学会了帮着家里买菜、做饭、照顾岁数小的弟弟妹妹。
四邻们相互帮助,相处融洽,很少发生邻里纠纷。大家彼此信任,风雨同舟,共渡难关。
——
大地震发生后第二天。
清晨六点,闫解旷和汽车班长便驾驶着三辆装满救灾药品的大解放紧急前往乔头地区。
这批药品是津沪线的客运列车从杭城运到津港站准备中转到乔头的。
但是,由于地震造成了铁路瘫痪中断,火车已经停运了。
车站党委紧急决定派出专人专车尽快把这批药品运送到乔头地区,以解救灾燃眉之急,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南河独立二师身上。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