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340章

作者:笔下宝宝

  他模模糊糊中,感觉好似火车进站,稍微清醒后,忽然意识到这是“地震了!”

  何教授猛然起来,拉起老婆就逃往楼外。

  学校家属楼是今年刚刚造好刚住进人,楼外还到处是土堆土埂,简直是连爬带滚地逃到楼外。

  一时各家各户,都逃出来。

  7月28日下午又有一次震动,何教授夫妇正在工九楼前马路边游荡,他们看到马路旁水沟里的水在荡漾,电线杆在摇晃。

  正在刘家庄自行车厂上班的小当,夜里大约3时左右,她和舍友李玫在床上正睡得香,忽然楼房一阵急速的左右晃动。

  小当立即惊醒,她随从床上跳了下来,发现书架上的石膏像摔到地板上摔断了。

  这时,吵嚷的人声喊:“地震了!地震了!”把她们俩惊醒,赶紧披衣往楼下跑,其实跑下楼后震颤早已停止。

  这时,有人惊恐地发现,六号宿舍楼房的外墙竟然震裂了一条很长的裂缝。

  好多人被突然地地震吓得不轻,正在六神无主的时候,厂保卫处以及民兵组织最先反应过来……

  地震发生后,许多工厂的职工和农村的农民,坚持继续生产。必要的水、电、煤、气和粮食供应能得到保证。

  总的来说,由于事有准备,在经历过初期的慌乱过去以后,人们开始镇静地生活,社会治安情况也较好。

  28日清晨,京城公共汽车照常行使,仍然有大批人照常骑自行车去上班。

  街道上的帐篷区中,开设了卖食品的小铺子,还有流动货车。

  饭铺成了大量生产馒头的工厂。

  物价不变。

  城区普遍设立了临时卫生救护所。

  不过,这地震的到来总是会令人措手不及的,即使是再有抗震知识经验和准备,也免不了出现各种意外。

  由于余震不断,一个来月,老百姓大都在防震棚里睡觉,露天而居。

  一开始人们只是使用缝在一起的塑料布、雨衣,少数用木板、油毡纸,甚至用一把把雨伞排在一起拼成临时的小棚,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和公园里,包括一些大型广场。

  搭建棚子尽量利用树木、电线杆甚至灌木等物以及家具固定,而且不断地加固,或修缮得尽可能舒适一些。

  街上的棚子也挤,每家能用的地方有限。

  不少人只能在床上支个塑料棚子。

  晚上,一张床上得睡好几个人,或者轮流休息。

  有的是几家甚至十几家人住在一个大棚里。

  酷热难耐,副食也难买,大人小孩儿,凑合着吃饱肚子就不错了。

  各工厂值班护厂的人员,也是在厂里搭的防震棚里睡觉。

  市政府也为了市民的安全起见,动员人们不要呆在家里,而是走出来住在临时搭的简易棚或汽车里。

  ……

  在这个夏天后,夏国大部分地区都搭起防地震的简易棚,人们白天可以在室内学习和工作,晚上所有的人都要在搭的地震棚睡觉。

  远在S北的棒梗这些知青们也开始忙起来了,他们很快在村边的晒谷场、学校操场等空旷的地方搭起了地震棚。

  向社员们普及预防地震的基础知识,叫社员观察家中的禽畜有没有反常,教人们地震来了如何逃生,晚上还要负责地震棚的安全保卫工作和观察工作。

  知青们预测地震的设备就是一个脸盘加上一个铜锣或鼓,脸盘装满水,平放在地面,专人负责盯住它,只要脸盘上的水有异常的震动,便马上敲锣打鼓示警,叫醒人们逃生,每条村都有民兵值班。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或许人们紧张,也不专业,所以,经常会发生假警报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那晚,村村敲锣打鼓,整个大队的人就不用睡觉了。

  ……

  这一年的下半年,家住四九城里的好多人几乎就没有回过家。

  因为,住在城里的人们,也全部要在各自搭建的地震棚里过夜。

  城区所有空旷的地方,都是地震棚,由于搭建的材料来源五花八门,五颜六色,没有规划,……

  当震发生后的第三天,为安全起见,北城有些胡同的居民被分散安排住进地坛公园。

  南锣鼓巷胡同群的大部分居民就被分配在地坛神库一带。

  各家各户自由找寻适合搭建棚舍的地方。

  有木竿子的家庭在空地上挖坑埋桩,架梁加顶像模像样地盖起四角硬的棚子。

  没有建筑料的家庭选择树木密集处,借助树干结绳拉纤,再铺上塑料布或苫布搭出的棚子颇有战地色彩。

  入夜的地坛公园古树参天,炊烟袅袅,灯光闪烁,人声熙攘,一派野营景象。

  转眼之间,天气从盛夏转入立秋。人们在大杂院一样的地坛公园已经住了近两个月。

  有的家庭开始准备砂石砖瓦,大有在“沙家浜扎下去”的打算。

  地震后机关,工厂为了帮助职工过冬,也纷纷分配修建抗震棚的材料,主要是各种形状的木材,红砖,油毡和苇席。

  许小年记得两个月前的那天,夜半时分忽然被爸妈叫起来,半梦半醒中跑出屋子,只见院子里已经聚了好些邻居,大家都在纷纷嚷着:“地震了!地震了!”

  许小年还太小,不知道地震是什么意思,就觉得大家半夜跑出来特别奇怪,然后兴奋得不得了,很快一点都不困了。

  后半夜大家都不敢回屋子睡觉了,幸好是盛夏季节,大人们纷纷拿出凉席,搬出躺椅,在院子里休息,孩子们就在院里跑着玩耍,直到天亮,消息陆续传来,大家才知道是乔头发生了大地震。

  这会流言满天飞,似乎说乔头大地震只是个开始,更大的余震还会来,于是大家都不敢回家了,都露宿在院子里。

  95号院外有几棵老树,大家就在树底下搬几块砖,搭上木板,铺上褥子和凉席,做成简易的大通铺,把蚊帐挂在杨树上,好几家人就这样睡在大通铺上。

  许小年印象最深的是树上经常掉下毛毛虫,甚至有时候睡觉的时候毛毛虫会忽然掉到脸上,那种毛扎扎的感觉实在是太恐怖了。

  他们男孩就喜欢拿着毛毛虫追着吓唬女孩。

  人们住了几天的大通铺,关于余震的流言不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街道干部传达政府的说法,也告诫大家先不要回家,于是,京城迎来了令人难忘的防震棚时代。

  南锣鼓巷大部分街坊去了地坛暂时安置,而95号院的人则来到了附近的一所学校。

  学校里正好有一大片水泥地空场,这里就成了搭防震棚的绝佳场所。

  这年月没有卖帐篷的,街坊邻居们都是用床单、雨布自制的防震棚,样子千奇百怪,花花绿绿,空场很快被防震棚占据了,一家人吃住在里面,整个空场一片狼藉。

  刘光福这些日子,他每天下班后,不是在厂里拉木材,就是到街道办拉材料。水曲柳木,菲律宾柞木,红松木和桦木应有尽有。

  厂里的师傅也给他筹措一批包装箱的板材。

  刘光福从后勤处里借辆三轮车沿,载着板材一路从红星厂骑向学校里的“家”。

  到了学校发现,学校东门路边,摆起家具店露天市场。人们围着几个压光贴皮的聚合板棕色柜子议论着。

  这年月,聚合板家具还是新鲜东西,带穿衣镜的衣柜更是稀罕物。

  比大衣柜矮一头的中衣柜,也比刘海中家里用文件柜改装的衣柜强出许多。

  刘光福毫不犹豫地定下一件,32元。

  正在抗震棚子准备晚饭的二大妈,听说刘光福给定了件中衣柜,高兴极了。

  她立即坐上三轮车和刘光福赶到学校东门,直接把柜子运回地震棚的家中。

  一路上,熟悉和不熟悉的人不停地感慨:“闹地震,人心惶惶。你们怎么还往家买这么贵的家具?”

  二大妈得意地回答:“不是闹地震,到哪去买这么好的衣柜?”

  买回衣柜不久,刘光福又从东华门家具店拉回一套简易沙发:水曲柳木扶手,蛇形簧软座垫,软靠背,咖啡色粗条绒外饰布。

  这套沙发120元,在这时算得上天文数字。

  沙发更是洋玩意,在街坊邻居们中引起不小的骚动。

  好几位老邻居特意过来围观,为的是欣赏这对沙发。

  地震棚里的生活,有苦也有乐!

  当大雨倾盆时,往往在一块塑料布下,躲着几个家庭。

  上千人在学校防震棚里生活的两个多月,这里的卫生一直很干净,秩序井然,没发生一起火灾和安全事故。

  闫埠贵作为经历者,见证了平日松松垮垮的南锣鼓巷居民,在灾难面前是何等的团结和镇定。

  京城的秋风也一天比一天寒冷。

  虽然单位里传达的“上级指示”仍是“今冬明春有余震可能”,但是学校操场上的“抗震棚”还是陆续拆光了。

  塑料布的棚子抵不过秋夜的寒气,也许等不到那个虚无缥缈的余震到来,大人孩子们都受不了冻,于是陆陆续续地搬回家去住。

  大家伙虽说是住在家里,但这心里仍然是七上八下的。

  这会儿,社会上开始流行起了“土地震仪”来。

  其实就是倒立的酒瓶,以为地震发生时酒瓶比人的反应敏捷,人睡着后听见酒瓶倒的声音就可以醒来逃命。

  一时间,酒瓶竟然成了紧俏品。

  但也因此闹出不少误会,有一天许大茂将酒瓶竖在窗台上,结果酒瓶被风吹倒了,碎裂声传到满院,以为是地震来了,大家慌忙跑出去一看,竟是虚惊一场。

  临近国庆节前,城里的大部分居民们遵循安排,回到了胡同里熟悉的家。

  这场地震改变很多人的生活。

  每个家庭都有了一批单位里给发的抗震木材。

  从学校回到家后,95号院为了继续防震,街坊邻居们就在屋檐下,在院里,甚至在胡同口搭起了抗震棚。

  有一百多年的老北城胡同布局,几百年的四合院结构,统统在这个秋天被改变了格局。

  傻柱就用刘之野给他的两块搭盖卡车用的军用苫布,搭成了大棚子,里面安装了电灯,还搬进来了电视机,还可以在床上打麻将、扑克……

  这段时间,他家的防震朋成了95号院里最热闹的所在,每天晚上都要闹腾到很晚。

  “全家人住在这个大棚子下,不像在抗震,倒像在过儿童‘夏令营’”。

  躺在新建的抗震棚里,人们感觉到的不是地震欲来的恐慌,而是新的生活空间带来的幸福。

  等几年后大多数年轻人回来后,因为工作暂时没有着落。

  在耐心地等待中,这帮年轻人们就总想干点什么,以便在家庭证明自己的存在。

  他们就把自家户外那简易的抗震棚推倒,重新盖成可以住人的小厨房。

  有的人还用家里的抗震木材做家具以改善生活条件。

  或者在别人上班的时候,上街买菜,准备一家的晚饭,长时间下来也居然练就了厨房手艺。

  再过几年后,抗震棚演变出来的新居矗立在四合院里,胡同里,大街旁。

  走进这些大杂院内,一间间用木板、铁皮以及说不上来的各种材料搭起的小棚子,把本就不大的小院挤得满满的,最窄的小道不足两米宽,小道边停着装满货物的三轮,堆着各种杂物,连个让人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远处的角落,还有几处在平房顶上搭起的二层、三层,还有的一栋简易楼顶上居然盖了一排小房子。

  弯腰走进不到1.5米高的小棚子,黑呼呼的,将就着能放下一张小床。

  隔壁的一间小棚子内,就是烧菜做饭的厨房,这个“厨房”太小了,烧菜的人转身时便撞开了小门。

  就是这样的简易房虽然不咋地,后来却成为这些返城年轻人们的婚房,成为合作社的作坊,成为最早的个体经营场所。

第448章 队伍里是个大熔炉

  今年的7月份,葛小虎担任陆军北疆军区某通讯营有线连副连长,正好在蔚县一带参加联合军演。

  当大地震发生时,他们几名连队干部凑在一起分析估计,觉得震中不会离得太远,这么大的灾,上级肯定会派他们这些演习部队就近参加去救灾。

  于是未等上级通知,一些演习部队就开始抓紧展开奔赴灾区救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此时,已确定转业的老连长高文合来到连部,他说:“新连长还没配,尽管我坐骨神经疼,腰都直不起来,但还是请求跟部队一起行动,为灾区人们做贡献。”葛小虎为老连长这种闻令则动的血性而感动。

  上午8点,有线连接到团部命令奔赴乔头地区抢险救灾的命令,该连队仅用30分钟,人员、装备、物资全部到位,以摩托化方式紧急向乔头进发。

  ……

  距离乔头还有45公里,由于道路堵塞,部队只好绕行丰县,最终决定徒步急行军。

  葛小虎与老连长在行军途中,各班、排分别在路上开了会,进行思想动员。

  官兵们群情激昂,表示要在抢险救灾中冲锋在前,再立新功。经过一个小时的急行军,他们连于中午时分抵达乔头。

  部队进入市区,出现在眼前的一切让他们震惊万分:残垣断壁、满目疮痍,横七竖八的……更是惨不忍睹。

  还有不计其数的伤员,有的刚从废墟中爬出来,还没来得及包扎,有的一瘸一拐惊恐地朝城外走去。

  正在大家惊愕悲痛的时刻,团政委姜政委来到葛小虎他们面前,他严肃而又大声地说:“团命令你们连立即前往乔头火车站候车室救人,那里灾情最重。”刻不容缓,葛小虎迅速率队前往。

  当时,火车站建筑物倒塌严重,伤者哭喊声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