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修士来自地球 第892章

作者:爪爪此世之锅

  此情此景,可不正是《七月》描绘的景象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老陆平平仄仄的念出来,小伙伴和族人们也跟着念,念着念着就高声唱起来。到最后山谷东面“七月流火”,山谷西边回应“九月授衣”。

  虽然族人听不懂其中的名词,但可以理解其中的意境,诗经毕竟是劳动人民的歌曲嘛。大家一唱一和的抒发心中喜悦,因为他们知道此时的辛苦劳动,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家园。

  劳动本身是中性的事物,主要看劳动是为了谁,如果此时的辛苦劳动是为了给资本家建豪宅,族人们唱的应该是国际歌而不是七月流火。

  将泥土和稻草充分搅拌均匀直至泥团可成型不散,这时生泥就变成了可以制胚的熟泥。

  用五块木板制作出泥砖的模具,将熟泥灌进去,用石锤反复敲打直到紧实,再将顶部用石刀刮平。之后将模具翻过来,小心的将熟泥扣出来。

  此时的熟泥已经完全变成了模具的形状,四四方方的一块泥砖。将泥砖运输到通风遮阳处阴干一周,就是上好的建筑材料。这种夯土砖相当致密,哪怕一时的暴雨也无法冲散,只要不是长期在水里泡着就不会出问题,反正太阳出来晒一晒又会变得很牢固。

  至于为什么不将泥砖烧制成红砖使用……制砖要消耗太多的燃料。在这个时代,砖瓦房是多么奢侈啊!华夏早期,天子还只能住茅草顶的房子呢!

  泥砖制好的同时,地面已经平整出来,地基正式开挖。汪磊带着施工队先按照麻绳圈出的轮廓,向下挖出三十公分的深度。

  在找平的过程中,族人们已经可以熟练的使用垂线。打灰仙人在轮廓的四个角吊起垂线,以绳子的长度确定四方平齐。

  所谓地基就是深三十公分宽二十公分的浅沟,在沟底铺设一层较为平整的石块,然后用细小的卵石填补石块之间的缝隙,最后用木桩将这些石块夯平。

  如此重复几次,直到浅沟被填满。

  地基将承载上方几十层泥砖,如果不够结实的话造出的房子会在自重的作用下逐渐下沉,如果不是平均的下沉,那么就会发生侧翻。

  地基建造完毕,下一步就是在石基上砌墙,这是建房的核心工序,华子当仁不让,拎着泥碗子就上来了。

  先用一层夯土将石基完全找平,在平整的地基上铺设泥砖,泥砖上下两侧涂抹泥浆,用以砖与砖之间的粘连。

  泥浆的成分是精细筛选的粘土,混合之前晒盐得到的石膏。这种粘合剂干燥快防水性能好,虽然强度比不上水泥,不过应付目前这种单层建筑已经绰绰有余。

  下一层泥砖以“错缝法”砌筑,也就是上层泥砖的接缝要正好压在下层泥砖的正中间。如果直接平铺上去,墙体的应力将集中在泥砖接缝处,很容易被强风吹塌。

  在砌墙的过程中,不断用垂线检查墙体垂直度,再用矩尺检查平整度,并进行及时调整。具体的做法是,歪了就用石锤敲一敲,斜了就用粘土补一补。

  在一面墙砌了三层泥砖的时候,另外相邻的两面墙也可以开始铺砖。

  特别是在墙角接合处,因为采用“错缝法”,墙边缘的泥砖一定是锯齿状排列。

  所以另一面墙的泥砖要镶入锯齿中,形成交错咬合的墙角。

  因为所有的泥砖都是从同一个模具出来的,所以形状规则大小相等,让这种交错咬合成为可能。如果是多套模具,考虑到这个时代无法解决公差问题,砌墙几乎必定失败。

  在起墙的同时,于东西两面前留出门和窗的位置,也就是空出几块地方不砌砖。考虑到承重的问题,门楣和窗楣的位置架上一层厚木板,用于承载上方泥砖的重量。

  到四面墙砌到一米左右的高度时,搬来大石头踮脚,继续向上砌。梯子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还很久远,因为造梯子即使不用钉子,也需要卯榫。石器无法加工这样精细的结构,好在“搬块石头”这种蠢办法无论在哪个时代都管用。

  将墙砌到两米高时,就可以开始收顶。

  在南北两面墙的上方,逐层收缩墙的宽度,直到最后形成金字塔般的结构。

  必须是南北墙,因为东西墙留出了门窗的缺口,墙体的承重能力不足。

  将合适粗细的树干砍成略长于房屋宽度,然后架到南北墙顶端石砖的缺口处,这就是上梁。

  在没有起重设施的时代,上梁过程相当繁琐且危险,因为主梁相当沉重。必须两边都用石头垒出高台,然后两边的族人一起用力,平缓的将主梁抬到预定位置,轻轻放下。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差池,比如有人手滑主梁掉下去,那么有很大可能把墙壁砸塌。所以在以前上梁是件大事,必须事先选择黄道吉日。

  上梁成功,下一步是在主梁的垂直方向,平行铺设较细的木杆。这叫椽子(这个字念“传”),一头搭在主梁上,一头搭在一侧的墙上。主梁上用绳索固定,墙体上则镶嵌在泥砖预留的缝隙中。这里其实用卯榫结构会很牢固,只是原因和之前一样,没有铁器,卯榫就是奢望。

  房顶骨架搭建完毕之后,下一步就是铺设芦苇。这年头有个草顶房子不错了,瓦片顶这种天顶星技术,远远超出少华族人现在的水平。

第1707章 玉衡证道·起房3

  用麻绳将晒干的芦苇杆紧密扎成捆,从房檐开始一层层向上铺设在椽子上,一直铺到大梁。

  房顶两侧的芦苇捆在大梁处汇合,以麻绳彼此连接扎紧,最后在大梁上再覆盖一层芦苇捆,草房顶就算完工。

  这种草顶就地取材施工简单,两侧倾斜坡度便于排水。至于什么坡度最为合适,这个问题留给少华人自己解答。草顶的坏处是雨如果下得太大太久,屋内会到处漏雨,以至于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甚至外面天晴了里面还在下。

  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正儿八经的一间房。可以遮风避雨,阻挡野兽,冬暖夏凉的一间房。

  这是人类第一次走出山洞,尝试着用双手改造自然环境。后世无数的摩天大楼,令人惊叹的都市天际线,其最初的起源也不过是这样的一间土坯茅草房而已。

  在这间房舍主体框架落成的时候,看着这么一座建筑矗立在黄昏的山坡上,有几位围观的族人感到内心一阵悸动。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正在发生改变,但他们疑神疑鬼的打量四周,却无任何变化。

  皇叔,也就是草鞋仙人,他也感觉到了这种变化。和别人不同,他有不懂就会请教陆远导师,真是勤学好问。

  老陆回答:“你感受到的是玄法的萌动,玄法是‘文明之余’,因为星球上第一座建筑的出现而变得可被感知。皇叔,你的天赋很高。”

  皇叔满头问号:“导师,什么是玄法?”

  老陆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反问道:“皇叔,如果有一天你变得非常强大,一拳就能将这块大石头砸得粉碎,你会做什么事情?”

  皇叔歪头想了一会,脑海中的美妙情景让他直接乐得笑出来。之前他并不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最近食物充足,女伴尚香常伴左右,美好的生活是想象力的基础。他回答:

  “我要是有这么大的力气,肯定先去把林子里的那几头老虎收拾了!”

  皇叔指的老虎是剑齿虎,肩高超过一米体重两百公斤的大型猫科动物,人类的天敌。老陆等人第一天在丛林中穿梭时,就被这种猛兽盯上过。不过猫科动物的通病,它们对成群结队的人类颇有顾虑,只喜欢躲草抓落单发动偷袭。最近少华部落的动作很大,远近的剑齿虎都被吸引到附近,它们在密林中徘徊,专门盯着在林地边缘的女性族人偷袭。这段时间已经发生好几起剑齿虎伤人事件,虽然还没有死人,但是闹得人心惶惶,大家都不敢靠近丛林采集正在成熟的果子。

  “保境安民,除魔卫道。”老陆指了指皇叔,“记住你今天说的话。”

  此事暂时盖过不提,眼前的房舍尚未完工,接下来是安装门窗。将几根原木修整平齐,中间打孔以麻绳固定,再用鱼胶粘牢,这个就是门板了。

  再选一根圆一点的木头充当门轴,大门就算安装好了。因为在车轮上的经验积累,族人对“轴”已经有相当理解,所以这部分并不困难。

  大门有些缝隙不过无所谓,这年头又没什么个人隐私可言,门的作用是方便进出以及挡风。

  窗就更简单了,支几根小木棍作为窗棂,上面直接糊上刚织出来的麻布。黄褐色的麻布略微透光还能透点风,但无法开合。这年头就不要那么讲究了,凑合着过吧!

  门窗安装完毕,下一步是室内地面硬化,总没有人喜欢住的好好的,忽然从地面钻出一条蛇吧。

  从陶窑那边运过来一堆破碎的陶器,这些都是在烧窑过程中开裂的废品,不过废品也有废品的用途。

  大家一起,在岩石台面上将陶片砸碎,碾成指头大小的颗粒状,于是得到了非常优秀的路基材料,用在室内地面硬化恰到好处。

  将碎陶平铺在室内的泥土上,然后用石锤不断捶打地面,将碎陶砸入泥土的同时,也是在为地面找平。之后再使用夯土桩,将地面每一寸夯得板实。

  所谓夯土桩就是一根粗大原木,下部修整得光滑,中间用麻绳绑住留出四个可以抓手的绳圈。使用的时候四个人一起用力将其抬起来再砸下,利用重力夯实地面。

  这是汪磊传授的小技术,主要用在修路方面,之前他已经在部落和取水点之间修出一条土路。虽然只有一臂宽,但用来跑独轮车绰绰有余。

  房屋整体建设完毕,还要往里面添置一些家具,当然限于现实的木工水平,也都是些简陋物件。

  成捆的芦苇,上面铺设一些茅草,这就是床铺了。

  搬来两块平整的石头,一块石头放陶罐,一块石头当凳子,这就是部落居家风了。

  房梁垂下一些绳索,可以用来挂东西,比如兽皮和咸鱼。

  至于灯火,那就别想了,这房子就两米多高,房顶全是易燃物,屋内任何一堆火都能将整个房顶点着。

  所以炉灶设置在房屋的大门外,几块石头垒出火塘,架一只陶瓮用来煮东西。为了防止下雨熄灭炉火,在炉灶上面还支起一个树叶的小棚子。反正只是简单的结构,真的烧掉也不心痛。

  至此,少华部落,而且很可能是玉衡世界的第一座房屋落成。

  如此朴素,如此简陋,如此四面透风。可是在族人眼中,这已经是梦幻般的生活。

  老绿和所有族人一致决定,第一座房屋由导师们使用,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就应该留给导师。

  不过老陆淡淡拒绝,一方面现在居住的山洞挺好,足够结实。另一方面文明第一阶段的投资点已经消耗大半,陆远一行很快就会离开等待阶段结算,没必要在这个时候挪窝。

  导师不要,族人们便开始自行分配。这个时代又没有“三请三辞”的虚伪客套,导师说了不要那就是不要啊。

  这座房屋的面积可以睡下十个人,族人们经过商量,再次一致决定将使用权交给部落中的“仙人”们。

  烧窑仙人,草鞋仙人、碳酸铜仙人这些封号,本是老陆无心的玩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聪明又勤劳的个体在部落的生产建设中发挥出关键带头作用。他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族人们都没有意见。

  反正老绿族长已经说了,以后会盖越来越多的房子,到最后每位族人都会拥有自己的房子。

  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所有族人都在欢呼。他并不知道,这注定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无论任何时代。

第1708章 玉衡证道·陷阱1

  因为有土木圣体的继承天赋,少华部落的建设速度相当快。

  不过这也是相对而言,在机械普及之前,土木工程总会占用大量劳动力。随着外围狩猎采集的族人减少,剑齿虎的威胁一下子变得严重起来。

  这种大猫有两根短剑一般的犬齿,猫科动物标配的潜行能力和极端灵巧。

  首先在丛林中发现它们就很困难,即使发现了,族人手中的投矛也很难击中它们。

  族人对剑齿虎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成群结队的进入丛林,大喊大叫着进行驱赶。猫科动物性格谨慎,不会和大群两脚兽起冲突,进而远离人类的聚集区。

  如今少华部落已经不再依赖狩猎获得动物蛋白,狩猎的族人都被抽调到施工队伍当中,于是在附近游荡的剑齿虎越发肆无忌惮,它们距离部落核心区越来越近,已经发生多起伤人事件。

  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

  对付这种身手了得的大型食人猛兽并不容易,最根本的方法是一把火烧了周围的丛林,彻底破坏其栖息地,但这么做属于鱼死网破。

  少华部落周边有大片原始丛林,源源不断的为部落提供木材、兽皮、果实、藤条、树胶、鸟蛋、蜂蜜、蘑菇等重要资源。

  在将这片自然资源消耗完毕之前,少华部落必须完成农业革命并从部落社会过渡到封建王朝。

  从这个角度来看,附近的原始丛林所能提供的资源总量其实极为有限。一把火烧了是很爽,但以后怎么办呢?没有资源的支持,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文明只会慢慢倒退,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这并非一个环境保护的问题。

  不能放火,但可以设置陷阱对付剑齿虎。

  以前少华族人也有一些简单的陷阱技巧,但并不常用,原因有二。

  其一,部落缺乏必要的物资布置陷阱,特别是牢固的绳索。其二,部落本来食物就不够吃,没有多余的食物当作诱饵。

  所以之前少华部落所谓的陷阱,也就是用木棍支起一块大石头,木棍下面插一小块腐烂有毒的动物内脏。这种东西能抓住什么猎物,那只有天知道了。

  另外一种是在丛林中挖坑,在上面用树枝和枯叶伪装。如果有动物不慎踏入,就会踩破枯叶落入坑中。这种倒是简单,可是在丛林中挖坑太消耗体力,坑挖浅了还不行,动物会自己跳出来。

  随着部落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物资的积累,还有充足的食物为族人带来更强壮的体魄,这让大规模铺设陷阱已经成为可能。

  而且总不能整天吃鱼吧,总得弄点别的肉改善口味。

  于是胡定华的木工组筹备物料,第二天汪磊带队进丛林传授陷阱技巧,打灰是他的工作,陷阱是他的爱好。杨令仪配合汪磊的工作,她是生物学家,了解各种动物的习性。团队中缺名顶尖猎人,原来有的,后来没了。

  陷阱不是随便下,而是要布置在野兽的必经之路上,主要分为三种:喝水处、觅食处和兽径。

  喝水觅食自不必说,原始森林到处都是毒虫和藤蔓,人类避之不及,野兽同样如此。野兽在丛林中也有自己的安全通道,它们经常穿梭压垮附近的植被形成兽径。实际上部落族人在丛林中行动也是沿着兽径行动,少华部落穿越丛林前往盐山的安全通道就是依托原本的兽径。这个年代丛林深处基本等于异世界,族人绝对不会主动探索。

  汪磊书记组沿着兽径开始铺设陷阱,数量最多的是绳套陷阱。原理是将麻绳系成活结套环固定在兽径中,一头绑死在旁边的树干上。

  套环直径一拳,离地大概四指高。太高绊不到蹄子,太大活结来不及收缩动物已经离开。

  这个东西就是吊脚套,又叫狩猎结,属于编织技术中的打结技巧。和双套结(工程承重)、渔夫结(捕鱼结网)、抓结(攀登)、营结(滑轮组伸缩用)、拖柴结(拖曳大件用)、绞刑结(挂路灯用)等十五种常用结一起打包价3个资源点,最后还附赠一个装饰用的中国结。

  如果猎物不慎将蹄子踏进绳套,活结就会在拉扯力的作用下收紧,猎物被缠住腿无法离开,只能在原地可怜的咩咩叫。

  这就是基本的绳套陷阱了,主要用于捕捉兔子、獾、黄麂之类的小型猎物。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很难抓到猎物。因为这和守株待兔差不多,丛林这么大,绳套这么小,猎物恰好踩进去的概率比双色球还低,所以还要有进一步的布置。

  根据猎物的体型和习性,在绳套前后设置合适的障碍。

  比如堆上几块石头,黄麂在兽径中遇到石头障碍,就会轻灵跳过去,落点正好是绳套的位置

  比如野兔在开阔处喜欢跳跃前进,那么绳套对它的作用有限。不过在狭窄处,特别是藤蔓压低的地方,野兔倾向于步行前进。那么在藤蔓低垂处的下方铺设绳套就能抓住。

  针对不同动物的活动习性,选择对应的陷阱位置,这才是猎人的真本事,而不是打个结。

  因为布置相当简单,一条麻绳就能搞定,于是在汪磊示范后,十几名族人在兽径上大量布置这种绳套。

  又因为没有什么危险性,所以这种陷阱的位置并不需要专门做出示警,族人即使不慎踩上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绳套陷阱属于广撒网,依靠数量取胜,但也存在两个问题。

  一方面,无法捕捉大型猎物。哪怕食草动物,牙口也是相当厉害的,它们花一点时间,就能咬断所有天然纤维的绳索。除非直接上尼龙绳,但小小的尼龙绳的背后是整个石化工业。

  另一方面,小型猎物被套住之后会发出凄厉惨叫,于是招来更大型的食肉动物,于是猎物被吃掉,只剩一截绳套。

  所以捕捉大型猎物,比如梅花鹿,还要将绳套陷阱进一步升级为弹性绳套。

第1709章 玉衡证道·陷阱2

  弹性绳套陷阱的核心是弓木,也就是选择一根柔韧富有弹性的树苗或者树枝进行设置。

  先在树苗顶端绑上活结绳套,将树苗压弯。

  用另一根绳索将压弯的树苗固定住,这根绳索的顶端连接一根板机状的触发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