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修士来自地球 第891章

作者:爪爪此世之锅

  随着岩盐不断投入,几个小时后原本澄清的池水已经浑浊,但还没到过饱和的程度。

  按照土办法,老陆拿出一枚鸟蛋放进池水,鸟蛋缓缓下沉。这说明池水还没达到过饱和的程度。

  “还不够,继续!”

  于是大家继续研磨继续搅拌。

  此时已经天黑,池子旁点起营火,众人借着火光继续干活。以前只要天黑,所有事情都得放到一旁,大家回洞穴睡觉。

  但现在不一样了,入夜继续工作已成常态,毕竟窑炉不会睡觉,晒盐池也不会。

  园区就要有园区的样子。

  好在最基本的后勤保障已经建立起来,在入夜后不久,有数名女姓族人摸黑送来陶瓮,里面装着在广场上刚煮好的鱼汤。

  现在已经开始出现基础分工,不再像以前那样所有人一窝蜂的一起做饭,送鱼汤的这几个就是专门的厨娘。她们的工作也不轻松,一大早就要去迷符那边取鱼,回到广场剖鱼,煮好之后还要送到各处作业现场。保障六百多族人一天的饮食,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不过至少有一点好,这年头根本不用洗碗。陶罐中的食物残渣……那可是宝贵的食物啊,完全可以连着下一顿一起吃。你用水冲掉是疯了吗?

  盐工们吃下暖暖的鱼汤,身上的疲惫一扫而空,这主要是心理作用。这年头能吃饱就已经很幸福了!

  这样的心态会保持很久,现在的族人一辈子都将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清楚以前的生活有多苦。

  不过少华部落的下一代,可就不一定了,他们会将吃饱当作理所当然,进而对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

  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但文明也因欲望被推动。

  在后半夜大家都累到不行的时候,老陆再一次拿出鸟蛋尝试。这一次鸟蛋在浑浊的池水中上下浮沉,最终停在池水表面没有沉下去。

  这代表盐卤的浓度已经达标,现在还要等池水澄清,这需要几个钟头,于是大家终于停工回去睡觉。

  第二天一早,陆远带人再次来到晒盐池。池水已经澄清,鸟蛋还漂浮在水面。

  这一池淡黄色水就是盐卤,也是下一步工作的原料。

  池底沉淀着厚厚一层碎石。这里面包括还未溶解的盐,以及重金属有毒杂质。晒盐第一步的目的,就是除掉这些杂质。

  虽然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不可能完全去除,有些重金属盐同样溶解在盐卤中。不过至少沉淀下来百分之七八十,毒性已经大为降低。

  接下来是将盐卤液体从深池转移到浅池中进一步提纯,工具是陶罐。这项工作不像研磨那么费力,因此用不了几个人。

  几名族人一番忙碌,一罐一罐的将盐卤倒入浅池,这个过程叫做扬卤。

  浅池只有一掌深,但面积要比深池大得多,几乎就是半亩田。这个就是盐田,利用日光蒸发的原理从饱和盐卤中析出结晶盐。

  当然真正意义上的盐田应该在海边,利用潮汐的力量实现自动灌水放水,盐工只要定时收盐便可。少华部落没有潮汐条件,理论上更应该采用“煮盐”工艺。但晒盐法关联到后面的技术,这个季节又日照充足,没必要浪费宝贵的柴火和陶罐来煮盐。

  而且煮盐很难煮出石膏。

  晒到中午的时候,盐田的水被蒸发掉五分之一,渐渐的水面上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

  这不是盐,而是生石膏,化学名二水硫酸钙,是盐卤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的溶解度比氯化钠低一些,所以先一步析出。

  指挥族人用枯叶将卤水表面的石膏搜集到陶罐中,留待下一步使用。

  其实这一步可以省略,继续蒸发下去石膏和盐可以络合。石膏并没有毒性,而且混合石膏的盐有另一种风味。

  不过石膏的用处太大,有必要从现在开始筹备。

  接下来又经过两天暴晒,盐田的底部逐渐析出一层白色晶体,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

第1704章 玉衡证道·鞣皮

  在水中结晶的食盐触摸起来有种钝感,并不粘稠,就像细小的沙粒划过掌心。

  用木铲在池底轻轻推,将结晶析出的食盐推到一侧堆积,之后再用陶罐将这些潮湿的晶体装起来。

  不管木铲还是陶罐,都不是晒盐的专用工具,甚至池底也不应该是粘土,最好是光滑的木板。

  因为工具不匹配,劳动效率低,原料利用率也较低。不过养活几百人绰绰有余,凑合一下得了。陆远一行不会浪费投资点为每一项工艺开发专门的工具组,这是少华部落的家庭作业。如果他们不想太累,就得动点脑筋,偷懒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一大原因。

  陶罐中湿漉漉的结晶盐,经过晾晒之后就是珍贵的粗盐。天子不吃这种盐,天子吃精盐,粗盐重复一次扬卤就是精盐。不过这年头又没天子,那就这样吧。

  少华部落成功习得晒盐技术,共耗费5个投资点。

  这一轮晒盐,共计获得十个陶罐的粗盐,估摸着有一百五十斤左右,此外还有五十斤的生石膏。因为工艺落后,出货相当低,很多岩盐都被浪费了。

  但已经够少华部落使用很久很久。

  很久有多久?老绿没有数字的概念,在他看来十以后的数字约等于无穷大,他武断的认为这些盐可以用到世界末日。

  于是他慷慨的将两个陶罐的盐分配给几位族长,按照约定,这是他们应得的酬劳。

  几位族长见到这么多盐,第一反应这不是真的。他们采集的是地表凝结的盐霜,这东西本来就很少,要族人用树叶在地上一点一点的搜刮。以往最多的时候,也不过采集到“两手捧起来”的份量。

  他们被老绿从陶罐中倒出的盐迷花了眼,下意识的拿手指沾了一点舔舔。

  “真的是盐!”黑石族长大喊,“不苦!”

  泉部族长喃喃道:“以后少华就有吃不完的盐了。”

  他也嫉妒了。

  少华已经支付运输岩盐的报酬,此时几位族长应该率领族人离开,老绿甚至额外赠送一只盐罐,还带盖子的呢。

  族长们拿着各自的盐罐,一时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三天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们和族人们都已经迷恋上少华部落的摩登生活。

  但是现在必须要回去了,部落里需要盐。而且这么多劳动力滞留在外,部落的捕猎工作会很受影响。

  陆远一直旁观,看到时机差不多了就站出来建议他们先留下来帮忙。少华会成立一支商队,负责将盐和食物送到他们各自的部落。只要他们一直帮忙,食物和盐就会源源不断的送过去。

  其实就是让他们留下来当农民工,当然这年代还没有农民这么先进的职业,所以他们算部落工。

  这么新潮的玩法,令族长们大脑死机,他们硬是站在原地想了半天,才把其中的道理捋顺。

  在他们发呆的同时,晒盐的后续工作继续展开。

  首先是盐田中的卤水残留,这可是好东西,可不能直接排放了。

  之前卤水中的主要成分食盐和石膏都已经析出,卤水已经从原来的淡黄色变成了酱油色。这里面都是有毒的重金属盐,恰好是天然的鞣剂。

  现在部落人穿的都是兽皮,这东西不但硬的像树皮,强度有限,干燥时容易断裂,而且容易腐烂滋生微生物。在工艺上,这叫生皮。

  生皮和耐用熟皮之间,缺乏一道核心工艺——鞣制。

  鞣制的原理是使用鞣剂浸润皮革,鞣剂分子和胶原蛋白之间形成交联基团。鞣制成熟的皮革柔软耐用不会腐败,是非常优秀的面料,不管是制衣还是制具都用得着。

  鞣剂的来源广泛,可以用单宁植物(橡树皮、小檗等)煮水浸泡生皮,这叫植鞣。可以用动物脑浆熬制出胶状物反复涂抹生皮,这叫脑鞣。现在少华部落学习的盐鞣,实际上是很工业风的工艺,不过2点投资85%的成功率,能学就行。晒盐的废水与其排放污染河流,不如物尽其用。

  正好部落里还有三十多张未经处理的生皮,陆远让族人都拿出来。

  先在晒盐深池中放入水,加入烧窑剩下的草木灰,再将生皮都浸泡进去。草木灰也是好东西,用途极为广泛,其溶液是碱性溶液,其中的氢氧化钾可以软化生皮的毛孔角质蛋白。

  经过几天的浸泡,生皮一侧的毛发很容易被刮下来。

  这一步叫脱毛。不脱毛的生皮主要用来做裘皮,天子才能穿。那是另外一条技术路径,考虑到现在没有天子,还是算了吧。

  脱毛之后的皮子放入河流,以流水反复冲洗几天进行“脱灰”,然后平铺在晒盐浅池中,利用卤水浸泡鞣制。这个过程需要耗费15-20天的时间,期间注意加水免得晒干了。

  食盐的另一项拓展工艺,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咸鱼制作。

  咸鱼是好东西,为食物长期储存提供了可能。少华部落必须走出去,那么可以长期携带的食物工艺必不可少。而且老陆也答应了输送食物至各个友邻部落,这一路下来好几天,鱼送过去都烂了。虽然臭鱼也不是不能吃,这不是影响大厨的声誉么。

  咸鱼的制作相当简单,先选择中等大小的鱼去鳞去内脏。大鱼腌不透,小鱼容易过咸。

  在陶缸中配置好饱和浓盐水,将处理好的鲜鱼浸泡进去塞满,这一步叫盐渍。

  盐渍3天后,搬大石头压上去,促使鱼肉排出水分,进一步吸收盐分,这一步叫压卤。从鱼肉中压出来的血水混合盐分相当腥臭,经过进一步煮沸浓缩发酵后,可以制作一种重要的调味品——鱼露。

  压卤持续7天后,鱼肉已经板实发白,内外吸满盐分,这时候将其取出沥干晾晒。

  取一小节麻绳从鱼眼处对穿,挂在横杆上随便找个地方支起来就能晾晒,只要记得下雨的时候及时收进洞穴。

  其实古人很少制作咸鱼,因为盐太宝贵。少华部落没有这个顾虑,毕竟附近有一座盐山。那个储量,估计升级到星际时代都用不完。

第1705章 玉衡证道·起房1

  伴随着少华部落迅速发展,洞穴不足的矛盾逐渐凸显。原本部落有大大小小十五处洞穴,勉勉强强挤下六百多族人。

  如今,烧窑占据2处洞穴,再加上导师们居住的大洞,剩余的洞穴已经很拥挤。

  但是部落的物资却越来越多,成吨的咸鱼、苎麻纤维、编织品、矿石、植物种子果实已经堆积如山。这些物资已经无处存放只能暂时放置在露天。最近雨水逐渐增多,长此以往肯定不是办法。

  此外,又有上百部落工加入少华的生产建设,他们的居住也是个大问题。最近他们都在广场上席地而睡,老绿给他们提供了编织的草垫子。无奈露天蚊虫太多,这样的睡眠很是艰辛,而且下雨的时候他们还是得躲进洞穴避雨。

  老绿忧心忡忡,提议开凿新的洞穴以供居住和储藏。选择山石较为稀疏的山坡,用石铲进行挖掘,如果中途遇到比较大的岩石,就顺着岩石的边缘挖掘,直到整个掏出来。这是部落时代的惯常做法,少华的山洞有一半都是这么来的,只是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挖一个山洞可能需要几十年几代人的时间,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

  导师们经过商议,认为少华部落各项先决条件已经充分,可以开始建造房屋。

  建房的第一步是选址,部落正东方,位于取水点和粘土坑之间的一大片缓坡非常合适。

  一方面,那里地势高便于排水,向阳通风适宜居住,南北有山丘,正前方一条河流,地形上利于防守。

  另一方面,那里土层状况优秀。地表生长的都是低矮草木,清理起来容易且没有厚厚的腐殖层。地表下半米都是优质粘土方便就地取材,粘土层下是牢固的硬土加岩石基底没有透水层,方便地基建造。

  之前黄本骐一直带人在那里挖掘粘土,所以对地层情况相当了解。

  小伙伴们都觉得不错,于是将这一大片区域划为居住区,虽然那里现在还是空荡荡的一片。

  选址确定之后,汪磊带着他的土木学徒开始规划。他们用木桩和麻绳围出一座座房屋的位置,根据房舍不同的功能确定大小和方向。然后用草木灰和石子确定后续排水渠和道路,这个从一开始就要规划好。

  这是相对简单的工作,难点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工程预算,计算出每一座房屋所需的物料数量。这可难倒了他的学徒们,因为这种级别的工程,必须开始使用计数法。

  经过一番生不如死的折腾,最优秀的学徒打灰仙人成功学会计数。具体的方法是,在尚未建造的房屋地基前,摆上一小团泥土,后面放上三块小石子,代表需要用到三个粘土坑那么多的泥土。这样下次过来的时候,一目了然需要准备多少粘土。

  就这么简单的事情,消耗了15个投资点。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不能指望原始人类一步从形象跨越到抽象。打灰仙人看起来笨拙的手段,却是数字和度量衡的前置技术。数学是个漫长的过程急不得,从极限思想萌芽到微积分建立,一层窗户纸的事情,人类整整用了两千年。

  在施工队规划的时候,其他各组开始搜集建筑材料,包括木材、芦苇、石材和粘土。

  木材由赵晚晴负责提供。从来到玉衡世界,她一直在伐木,到目前为止已经生生劈碎20柄石斧,她是先天伐木圣体。

  如果没有赵晚晴的支援,部落里两个陶窑也不可能一天到晚的开工,大家实现陶器自由,赵总功不可没。

  赵总的伐木场位于部落南面,那里丛林直接蔓延上山坡,各类木材储量丰富。按照规划,将这片丛林砍伐完毕后,直接原地种庄稼。

  据说原始部落都是刀耕火种,用纵火烧林的方式获得种植土地。老陆则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要是烧了这片林子,到哪找距离这么近的伐木点?

  芦苇由徐瑶提供,她一直负责纺织和编织方面的工作。在大量编织经验的基础上,她最近终于成功传授织机技术,耗资20个投资点。

  一位名叫织布仙女的族人成功织出一片一尺宽两尺长的麻布,其表面的经纬线参差不齐更像某种编织产品。

  和常识相悖,其实布匹最初的功能并非穿着,而是重要用具。纺织如此耗时,用来穿在身上实在是太奢侈了,再说不是有兽皮可以穿么。

  麻布的第一个作用是过滤,比如晒盐或者筛碾磨的植物块茎时都可以用到。第二个作用是盛具,篮子和最近造出的背篓孔隙太大没法装细小的东西,里面垫一块麻布适用范围大大增加。第三个作用才轮到穿着,兽皮夏天穿起来太热,弄一条麻布在身上卷吧卷吧还是很凉快的。

  徐瑶带人采集大量芦苇,在广场上晒干后剥离叶片和茎秆。干燥的叶片要混合到粘土中增强粘土材料的应力,而茎秆成捆扎起来,预备后面覆盖房顶。

  石块由力气最大的老陆带队采集,作为铺设地基使用。石块分两种,一种是从山上采集的中等大小的岩石,另一种是从河滩中采集的小块卵石。

  所有的东西由胡定华的独轮车队负责运输,幸好提前点出独轮车,否则这么多建材来回运输能把整个部落的族人都累死。老陆他们来是搞文明孵化,不是来大兴徭役。

  最后,粘土的筹备是就地取材。

  汪磊率领施工队,先将预定位置地表的杂草清除,再铲掉表面一层薄薄的腐殖层。这层富含营养的土也不能白白扔了,固定堆在一个位置,留作以后铺农田。

  腐殖层下面是大约半米的粘土层,将粘土大块的挖掘出来,堆在一起加水搅拌。

  因为不是烧陶而是制泥砖,所以不需要泥土很纯净,加水搅拌只是为了方便塑形,以及向其中添加芦苇叶。

  晒干的芦苇叶被切碎,洒在搅拌的泥土中,族人们尽力搅拌将其混匀。芦苇叶富含植物纤维,混在粘土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抗裂作用。否则单纯的泥砖,在干燥时很容易开裂。

第1706章 玉衡证道·起房2

  (这部分因为很多读者喜欢看,所以多写了一点,放心不可能从原始社会一路写到星际时代,最多再写一两周的建设内容。本篇有大招,敬请期待。)

  搅拌粘土的过程非常吃力,毕竟现在别说搅拌机了,连畜力都没有。没办法只能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光着脚在泥堆里踩。

  虽然很辛苦,但族人们的兴致却很高。道理嘛很简单,劳作现场有很多青年男女,以前都是同族无法“交流”,现在到处都是好配偶。就像上学虽然辛苦,但是如果班上有喜欢的人,那就是另外一个说法了。

  大家光着脚在泥堆中吃力蹒跚有说有笑,不时有青年男性捞起泥巴糊在心上人脸上,妄图引起对方的注意,结果引来的却是阵阵叫骂。所以说男人从部落时代到现代都是这个死相。

  那时顶着烈阳,正是汗流浃背,有人用瓦罐打来河水,本意是加到泥堆中,却直接泼到和泥的众人身上。冰凉的河水引来放声欢笑,以至于导师们也受到感染加入到这场集体的劳作当中。

  老陆拉着婆娘的手深一脚浅一脚的趟着,本来是没人打扰的二人时光,杨令仪却从横里杀出来,她满头满脸都是泥水:

  “班长班长,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诗句吧?!”

  其他小伙伴也靠过来喊着:“班长来一个!”

  族人们也都暂时停下动作,等待导师的指引。

  气氛都烘托到这个份上了,这不得来上一段?老陆看向天空,初夏的天空瓦蓝澄净。看向远方,沤麻池中同样一群人正在劳作,有族人从芦苇丛中钻出,背篓里装满采集的白蒿,一群云雀冲天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