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玄德当主公 第182章

作者:臊眉耷目

  刘俭肯定的道:“相信我,虽然我只是说了一个大概,但是这个方法是绝对有效的,只是需要盐农们多试验几次,摸索一下其中的经验,不出一年半载,就可以弄清楚这其中的门道了。”

  刘俭虽然没有亲自晒过盐,但他知道晒盐的一个大概流程。

  这种方法的产量极高,且能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但需要在临海的地区建造蒸发池和结晶池,将海水引入蒸发池中,经过海岸边的烈阳日晒,当水分蒸发到了一定的程度时,再将剩余的盐水换入结晶的池之中,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

  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人们常见的粗盐,剩余的液体则是母液,母液可以提炼化工原料,但对这个时代来说,母液并没什么卵用。

  刘虞听了之后,似乎有些犹疑,他有点想不明白,刘俭一个幽州人,怎么会懂得加工海盐的事情。

  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刘虞也就释然了。

  刘俭当初跟自己探讨印刷与造纸的时候,不也是这个样子的吗?所有的一切几乎都是他凭空臆想的理论,但是进行过实践后,却发现是可以成功。

  有了造纸和印刷的成功例子,刘虞觉得刘俭的办法未必不可以一试。

  先小范围的尝试一下呗,要是不行就算了,要是行的话,就可以大力推广。

  不过刘虞毕竟是政治老手,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问题。

  “德然,我明白你的意思,若是能够将海盐的产量扩大,就可以稀释青州本地的盐利,只是青州的盐务家族毕竟在本地执掌盐务多年,不论是外销渠道,还是在青州本地所拥有的工坊数量规模,都远超官署,”

  “咱们现在以朝廷的名义兴晒海盐,短时间内利益或许会在官署,但是时间一长,我担心地方豪右之族会以各种借口,暗中收购晒盐产业,最终这实利,依旧会落于地方中人之手。”

  刘俭明白刘虞的意思。

  历朝历代,将公转私,官商勾结的事情,从来都不在少数。

  或许你能够守的住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但能保住守住五十年,一百年吗?

  这一百年间,不用多,只要出来三五个官员败类,其用一年败损国家财货的速度,足矣抵得上其他官员守护十年的成果。

  青州盐业的蛋糕现在就有七成在豪右嘴里,刘俭看不惯他们,想要将蛋糕做大,一边扩大官署的权利比重,一边稀释豪右嘴里的蛋糕。

  不过,可以想象到的是,蛋糕被做大了,那些世家豪右的胃口就会跟着变大,他们会变着法的通过兼并以及收购,再或是巧取豪夺的手段去垄断晒盐。

  蛋糕做大了,最终很有可能当地望族还是占了七成。

  但是刘俭随即安慰了刘虞,告诉他放心,表示不会出现刘虞所担心的情况。

  因为大汉朝自建立时起,对于土地,山林,胡泊池沼就有明确的划分。

  土地可以隶属于个人,不论是世家望族,亦或是豪右黎庶,都可以进行土地的买卖,但是山河湖池,丛林沙滩这些地方不行,所有的这些,都是隶属于皇室,而不是个人,统一由少府掌管。

  而晒盐所用的蒸发池基本上都要临海,那里的土地多为临海沙滩,非耕种地,所以就实际意义上而言,这些临海沙地在名义上皇室拥有绝对的管辖权,不能用作民间交易,所以只要蒸发池还需要临海而建,那刘氏宗亲对于沿海的晒盐盐业,就可以一直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第二百五十八章 刘俭欲将我置于炉上烧烤耶?

  探讨完了晒盐,刘俭与刘虞,刘备二人商讨了另外一件事情。

  那就是关于在青州大兴纺织业的事情。

  在整个大汉朝,大规模养桑树养蚕,有潜力兴旺纺织业的州只有两个,就是益州和青州。

  益州,毫无疑问,蜀锦的发源地。

  以成都为中心,蜀中的织锦业兴盛,以致“机杼相和”,蜀锦织造技巧日趋熟练,以其做工精致、花式繁多闻名于世。

  在历史上的汉末三国时期,谷物与布帛要比传统的金属货币更加“坚挺”。

  蜀锦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作为一种高级丝织品,非但深受曹魏、孙吴境内的一众大佬欢迎,还能结算贸易、支付“工资”,并适用于各种消费场合。

  近年来,随着时局不稳,铜钱在商品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也遭受了严峻挑战,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剪轮”钱,也就是将五铢钱的外廓给剪掉,以次充好的钱,对整体的货币行情来说,这是个危险信号。

  刘俭相信,随着诸侯割据的形势愈发严重,情况只会愈加糟糕。

  随着军阀彼此之间的战争越来越激烈,金属货币的购买力将会越来越弱。

  所以,在今后的一段日子里,大宗商品在各州各郡之间的购买力,将会变的格外重要。

  历史上益州的蜀锦,可以说就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硬通货!

  不过,蜀锦虽然在大汉朝极为有名,却不代表益州的纺织业就是天下第一。

  青州也是桑蚕大州,其纺织业在大汉朝也是名列前茅。

  特别是青州的齐绣,在汉境内也有着极高的名声。

  在大部分人对未来的货币购买力尚未有及时的认知时,刘俭打算抓住先机,请刘虞在临淄一带大兴纺织业,广招天下有名的锦缎工匠,利用青州桑蚕大州的优势,使本地的纺织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争取用最快的速度,取代益州和襄邑的纺织业地位,引领天下。

  在货币购买力崩溃之前,用青州的硬通货,垄断全国的织锦业。

  当然,冀州科学署方面,一直也在研究新型的织布机,只要研究成功后,就会大批量的投入生产,到时候刘俭就会在河北成立官办的纺织厂,同时走高效率和精品两条路线,用河北的纺织品去收割境内与境外的财富!

  当然,新兴的织布机也并不是说造就能造出来的。

  别的且不说,光是飞梭这一件零件,就足够让河北的高级工匠们伤透脑筋了。

  但好饭不怕晚,只要能够抢先一步就足够引领时代的大潮了,刘俭不着急。

  在听了刘俭的描述之后,刘虞感慨万分。

  他也是这个时代难得的经济高手,有些事他先前不曾想到,但只要刘俭对他稍作解释,刘虞也是一点就透。

  他当即决定,以身作则,除了盐务、造纸之外,再大力开展纺织业。

  先在自家土地上,种八百株桑树,以为表率,显示一下他作为青州牧的要大兴纺织业的决心,鼓励种桑。

  见刘虞如此听劝,刘俭很是开心。

  “大司马若果能如此,青州之地,日后必当大兴!这造纸,海盐,纺织,将成为青州经济兴旺的三架马车,无人可阻,亦无人可拦也!”

  ……

  ……

  刘俭的使者分先后两拨抵达了雒阳见董卓。

  第一波,是给董卓提出改革建议的。

  刘俭在改革建议之中,大致提出了两点。

  一条是针对税制徭役改革的,一条是关于察举制改革的,个中的内容都是相当详细,还罗列了具体的手法措施。

  饶是董卓,在见了这两条建议之后,也不由被惊的一身冷汗,张口结舌,不知当如何是好了。

  首先是税制改革,内容大概是请董卓尝试合并徭役和田税,人头税,将各种税务放在一起征收,同时将过去按人头,丁户所负担的役税摊入田亩之中,以田粮摊派。

  另外,刘俭还列出了具体的步骤,包括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积,统一赋役,另外,赋役的征收不再由乡里之长办理,全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

  而第二条,关于察举改革的那卷简牍,董卓只是扫了一眼,直接就扔在一边不看了。

  “此子欲将老夫扔在炉火上烧烤耶?”

  董卓皱着眉头,不满地对李儒抱怨道。

  李儒将刘俭送来的两份简牍分别打开看了一遍,也看的是冷汗凄凄,不知当作何言语。

  少时,方听他缓缓说道:“相国,刘俭之所言,虽然有坑害相国之意,但不得不承认,他所思所想确实远非常人,这两条改革之法,都是打在要害上!若是真能办成,则相国足可称为千古第一人也!”

  “那也得是办成了才行!”董卓的表情有些气急败坏:“文优你且仔细地看看老夫的脸!”

  李儒疑惑地上下打量着董卓:“相国让我看什么?”

  “你看老夫可似蠢驴乎?”

  李儒闻言一愣,接着不由哈哈大笑。

  “不像不像!刘俭想要利用相国,他还差的远呢!”

  董卓哼了哼,道:“老夫是想要治那些望族世家,是想要治那些朝中公卿,但老夫也不能和他们彻底的撕破脸,该敲打的时候敲打,该用的时候,也要用嘛!哪能全都往死里弄!”

  “是,是,相国说的是!”

  “那些被老夫征辟入京的大儒名士,可全都到京了?”

  李儒闻言略微犹豫,道:“如今,只有蔡邕,韩馥,孔伷等寥寥几人奉命抵京,其余诸人未至……”

  “再下令去催,一直催,不但要从相府下令催,陛下那边也要下诏一并催促,懂吗?”

  “喏!”

  最近这段日子以来,董卓觉得他威压朝中公卿士族已经威压的差不多了,也是时候该对他们进行拉拢了。

  虽然董卓如今走的是“匡扶大汉”“与皇帝和太后”联合的路线,但再怎么联合,他手底下也得有能人帮忙才行……这里说的能人不是那些帮他杀人打仗的凉州人,而是能够治理这个国家,使国家正常运转的士族。

  先前在朝堂上抛出了张角的书信用以震慑望族公卿,并成功立相,设立了十三曹,接手了十常侍在地方的势力,尽夺朝中权柄,然后又让大司马刘虞当上公,弱化太傅袁隗在天下间的影响力,而最近,他还让杨彪当了司空,而袁基本人,又被他安排回太仆的位置上去了。

  至于袁基空出来的司徒之位,则被董卓安排给了黄琬。

  董卓玩的很嗨,可是现在,权柄到手了,该治理国家了,他却发现有点无从下手了。

  这就是他控制东汉朝廷,投机成功背后所蕴藏的巨大隐患。

  故而他现在,又开始选拔名士入京,为自己建立新人设,同时开始拉拢高声望的人才为辅。

  而这个工作,他交给了周毖和郑泰,让他们替自己选拔。

  被董卓选中的人包括荀爽,蔡邕,何颙等大儒名士,同时还有张邈,张咨,刘岱,王芬,孔伷,韩馥,焦和等人。

  除了招揽名士能人,董卓也开始给了满朝公卿们甜枣。

  他让公卿家的孩子都补上了因为先前雒阳之乱而损失的郎官,尽显其胸襟诚意。

  董卓的意思很明显,这段时间,大家打也打了,闹也闹了,玩也玩了,该是时候和好了吧?

  但问题是,董卓此举是徒劳的,这个天下有些人根本不可能跟董卓和好。

  永远也不能。

  而如果这些人不跟董卓和好,那董卓对关东士族所做的一切,就都是白玩。

  现在,不跟董卓和好的人,有袁绍,袁术,曹操,桥瑁,王匡,鲍信等人。

  他们一直都在暗中谋划,准备随时给董卓重重的一击,让他翻不起身。

  只是眼下,他们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与理由。

  但那个时刻,相信不会太久了。

第二百五十九章 颍川荀氏

  董卓疯了一样的不断的催促着相府发出召书,将那些经过郑泰选出的人召往京师,他甚至让李儒进宫鼓动天子,让天子配合相府一同发诏催促这些大儒名士。

  不论关东士人此刻心中是多么的厌恶董卓,但此刻这个凉州蛮子毕竟占据了大忠大义,“君权神授”的天子此刻站在董卓的一边,如此就间接的等同于董卓本人也是被神授的。

  名士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爱惜羽毛的,虽然进京辅佐董卓以士族的角度上来看,未免太低贱了自己,但现在违背董卓的话,就等同于违背朝廷和皇命,等同于在自己的清流身份上沾染了抗上不尊的污点。

  于是乎,蔡邕第一个妥协了。

  被刘宏流放的大儒蔡伯喈,第一个抵达了雒阳,接受了董卓的征召。

  蔡邕的到来,使董卓大喜过望,如此知名的人物受到了自己的征辟,这等于是给他招揽知名士族为己用的大计开了一个好头。

  身为被董卓招揽到雒阳的第一个天下名士,董卓对蔡邕的待遇可谓极其优厚,到了雒阳之后,立刻就将他任为御史。

  但在御史的位上还没等坐满一天,蔡邕又立刻被董卓任命为治书侍御史。

  随后是尚书、侍中,最终在第三日就任左中郎将,并被敕为高阳乡侯。

  三日之间,蔡邕屡屡升迁,数遍其职,此事一时间弄的雒阳内外皆闻,又逐渐向天下间传播。

  蔡邕一把年纪了,先前曾不容于宦官,亡命江海近十年,如今被董卓如此恩遇,一时间竟被传为佳话。

  而董卓和蔡邕之间的事情,也影响到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被号称有“颍川八龙,慈明无双”的六龙先生,荀爽。

  荀氏乃是颍川诸族之中的大族,颍川士族门第数不胜数,彼此盘根错节,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以荀、陈、钟、郭几大士门。

  而颍川的士族除了权谋法治之外,最擅长的就是彼此勾结为党,地方士人相互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完全已经能够把持一郡运作。

  虽然大汉朝的士族群体,彼此之间不是门生就是故吏,不是并称就是朋友,虽然这种情况很普遍,但在汝颍之地却最为严重,汝颍诸族大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之势——相互抬高自己的同时却又集体压制别人。

  故而,在天下士族之中,汝颍之地的士人彼此吹捧的最凶,这个名头那个名头的也最多,什么八龙、王佐、机变、璞玉等……后来汝南人许劭干脆弄出月旦评,汝颍诸族借月旦评养望,对天下士人进行褒贬,在为汝颍本地士族扩充名望的同时,还掌控了士族中的舆论风向。

  说句夸张点的话,只要汝颍之士想,就是一头猪上了月旦评,也能被评论成半个名士雅流。

  若是操持月旦评的人不想,不论这个人多么有才华,也可以将他打入谷底,令其数年内不能翻身。

  这就是舆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