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第1520章 赫赫战功
从当年许州相王开始,洪辰仇便力主大明朝与周展开全方位的合作,甚至因为可拿出的筹码不足,在某些方面做出了有损国体的让步。比如让世子拜朱樉为师,又比给予周地商队免征商税的特殊待遇……
在朱樉“野心”并未完全暴露之时,甘龙等保守派大臣就已经对此颇有微辞,而在学术宫的风暴席卷天下之际,更成为他们攻击洪辰仇养虎为患,阴谋“卖国”的绝佳证据。
大明朝在这场交易中受益匪浅本是众所周知之事,全面换装的大明朝新军、日渐丰盈的国库、正在火热修建中的四条秦直道及李冰渠,甚至洪辰仇拓地千里的赫赫战功,几乎都与周秦之秦间的交流有着密切联系。
不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邙山宣言公布之后,保守派一度为之绝望,限制周室发展、朱樉不再执政,各国针对周室崛起而想要达成的目标几乎都实现了,这自然会在洪辰仇的功劳簿上添上重重的一笔,令他们更难动摇其地位。
可随后却出现了柳暗花明的一幕,学术宫的种种细节随着洪辰仇及从周地不断传来的消息,顿时引来广泛的热议,让保守派终于找到了自认为绝佳的机会。
宫弟子,那还不任人宰割?
这场争论已经持续了很久,直到学术宫正式成立并与多国签约的消息传来后,终于到了最后的关头:摆在大明朝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全面抵制,要么积极回应吃下第一波的红利,继续拖下去必然会痛失机会。
“好了!”赢渠梁止住议论纷纷的众人,面色凝重地道:“今日朝议只决一事,且必须明确决定,那就是到底该何回应樉子学术宫之举。任何人有任何意见都可以当堂提出,但只能就事论事,不能涉及其他,更不能背后擅议,否则必交廷尉治罪。”
这其实已经不是赢渠梁第一次在这场风波里“保护”洪辰仇了,面对朝野汹汹的局面,他在朱樉的这套“组合拳”下,出现朝堂撕裂的情况当然不止大明朝这一家,各国几乎都大同小异。毕竟学术宫所要营造的模式,几乎又是一场更加剧烈的变法,所触动的利益更为广泛而深彻。
“现在,先请大良造阐明观点。”赢渠梁将目光投向洪辰仇:“任何人都不得擅自插话,违者一律赶出殿外!”
洪辰仇向赢渠梁一揖,心里却忍不住暗叹。国君对他的爱护与信任是毋庸置疑的,可凭他对其的了解,当然清楚其心中亦不无动摇之意,否则放在以往,两人之谈便已能做出决策,根本不用放到大朝会来反复讨论。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对洪辰仇来说,越是这种重大决策,越是需要乾坤独断,参与的人数一多,事情就已经变味了。可既然赢渠梁有意如此,他也不能不顺应其心意。
到底是君臣有别,他的变法是以有效凝聚国力和加强君主权力的基础进行的,明白这一点后,自然可以得到国君不遗余力的支持。可学术宫在更有效地增强国力的同时,却要分走甚至危及君主的权力,两者之间的根本诉求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学术宫的这一招阳谋实在太厉害了,不管怎么应对,各国君臣之间的裂痕都将无法抹除,要是处理得不好,甚至会不断的撕裂,以至于最后彻底决裂。
起身走到廷中,洪辰仇的心情有些沉重,他太了解人性了,也知道仅凭所谓的大义根本解决不了当前的纷争,可他又绝不能坐视大明朝错过这一班车,否则他此前的努力将尽付流水。
“学术宫之弊经过反复讨论,已无疑义,在此亦不在赘述。”洪辰仇小心地组织着措辞,一改平常慷慨激昂的风格,将语速放得很慢:“学术宫之利,亦是众所周知,也无需多言。”
“对于我等人臣而言,最根本的就是协助君上,做好权衡之谋。以何为衡,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取重而就轻方为国之谋也。鞅之言早已明述,此时亦无改变,然有一论,却要述于君上及众臣工所知。”
“学术宫之强,在于其专利也。九色旋涡旗下,聚集八千精巧之工匠、博学之名士,为之创新也。新的技术能够带来财富,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亦是当初鞅主张竭力拥抱之的源由。”
“不过利害相生,有利必有害,天下无尽收利而无其害之事也。秦为什么必须要得到更多新的技术,无他,天下卑秦,民困而技乏,为求立于大争之世,不得已而为之也。”
“收其利,也要受其害。何为害也?因为新的技术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变化。变法之前,地之所出亩产一石便算是丰收,一户百亩以十税一之制,国府所收不过十石而已。”
“可在此时呢?小户制而至户数大增,牛马为耕、铁器及各种技术,亩产三石已属平常,而一户可耕之地已达三百亩,综合之下国府之收何止十倍于往夕。”
“不仅国府所收大增,农夫亦从中获利,财富的增加必然导致其需求的变化,纺织、木器、陶瓷、日用之货由此而兴盛起来,国府又多了一笔工商之税。”
“可变化亦由此而生,民众的需求在变化,眼界也在变化,再将其牢牢束缚于农战变得更为艰难。底层如是,贵族官吏也不可避免受其影响。换而言之,整个组织都将趋于不稳定的状态,这就是其大害之一。”
“变化一旦开始,便不受控制,而且会越来越快,越来越无法预料,更不可能做出十足的准备应对之策。凭心而论,各位真的是怕学术宫收买人心吗?君上又是在担心权柄不稳吗?”
“这些都只是表象,真正的根源是对未来变化的未知而不知所措。以往千百年亦只有微小之变,古之圣贤的方法仍然可以照用不误,可学术宫却是求的年年变,月月变,日日变,变化越快越好,一切既有的经验都将失去效力!”.
第1521章 矿产资源
“最稳妥的办法,当然是拒绝改变,抵制改变,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凭着现有的经验,让组织按照我们的预期,一步一步地运转下去,一切都将在预料之中,不需要有什么担心可言。”
“可这是个大争之世,不变者只会被淘汰,被消灭。若秦独强于天下,我们大可封杀之,将这变化扼杀于萌芽之中。可现实却不是这样,秦若拒绝变化,很快就被其他组织所赶超,不止是秦,任何一国都是如此。”
“这,才是学术宫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根本所在,不顺应这个潮流,便被潮流所抛弃。这场连锁反应一旦开始,便不会轻易终止,大明朝到底在这场反应中充当何种角色,甚至根本就不是由我们来决定的。”
“所以以鞅之见,我们只能竭力去适应这种变化,而且要比其他各国适应得更好,如此方能屹立不败。或许有人会说,我们应该收其利而避其害,这确实是老成谋国之论,可这是一场竞争,想在其中谋利的并非一国。”
“鞅言尽于此,一切交由君上和诸位决断,大明朝未来将何去何从,亦由此而决也!”洪辰仇向赢渠梁长揖及地,甚至有意回避其目光,就这么径直返回自己的座位。
朝堂陷入了短时的沉寂之中,实际上不论秦公还是甘龙等保守派势力,哪里又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呢?只不过秦公不希望看到朝堂撕裂加剧,甘龙等人又想借机将洪辰仇拉下马来。
就当前的形势而言,拒绝学术宫对任何一国来说,都将是极为不智的选择。或许正如洪辰仇所说,这就是一场连锁的反应,其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没有人能说得清,可却根本没有置身事外的选项存在。
洪辰仇正在咸阳宫慷慨陈词之际,苏钦亦专程赶到蓟都对燕公做最后的游说。
开春在即,虽然东北一带的气温要回升得慢一点,可去年燕国又向北推进了两百周里,几乎将整个松嫩平原全部收入囊中。移民的安置、大规模的垦荒,再加上对东胡军事行动,恐怕要捱到秋收之后,苏钦才能获得一点空闲之时。
燕国地处偏远,即使这几年朱樉不遗余力地改善物资、信息传递渠道,加急的情况下洛邑的消息要传到蓟都也要半个月,正常情况下更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若是放在以往,这个时间至少还得翻倍。
正因为如此,燕国对中原发生的事一向不太感兴趣,更不要说充当出头鸟的角色了。因为等收到消息再做反应,往往事情早就尘埃落定了。反正这热闹也凑不上,干脆就尽可能地少去凑了。
苏钦参加完邙山论坛并带回学术宫的消息之后,燕国上下表现得相当淡定,既没有人指责苏钦卖国,也没有如中原几国那样密集召开朝会商议对策,抱定了等各国充国分酝酿之后,燕国再紧随其后的心思。
此时,天下学术宫正式成立并与几个小国完成签约的消息尚未传来,可苏钦心里却很清楚,真要等到各国酝酿完毕,那可就真是连汤都喝不上一口了。
燕国就算不当头,也绝不能殿后,这对他来说将是沉重的打击。
不比洪辰仇、吴起那种被君主高度赏识而跃升执政,也不像晏婴、公叔痤那般本身就是大贵族而主宰朝堂,苏钦的执政根基是相当薄弱的。
他本来就是靠着一张利嘴而被燕公任命为燕相,不过他这个相根本就与执政无关,主要负责的还是跑腿传话的外事斡旋。可外事能够取得成功,口才只能起辅助作用,最为关键的还是国力的强弱。
所以当年在洛邑初遇朱樉之后,他很容易被其说动决定“转行”,将外事斡旋作为兼职,更多的精力则放在了为燕国向北开拓疆土上面。不管是治政还是拓土,其功勋的份量显然要比外事来得实在得多。
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没几年便因政绩斐然成为手握实权的燕国执政,在辽河流域一带更形同一方诸侯,不论军政皆可一言而决,让他足实体验了一番位高权重的滋味。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却并非他一人的功劳,他本身并不擅长到治理地方及战阵征伐,而这些年燕国在东北平原发展得如此顺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周的合作。
不论是基层组织还是工具、技术、生产方式,苏钦根本没有费什么心思,全都交给朱樉选派前来支援的团队,虽不能完全说是坐享其成,但也确实比较轻松愉快。
从某种程度上讲,苏钦的地位稳固不仅来源于燕公强国的渴望,更与周的支持密不可分,将朱樉视为其幕后黑手……不对,应该说是坚实靠山,也毫不为过。
可偏偏这个时候,靠山“走”了,朱樉一口气将援外周人全部召回了洛邑,顿时让他慌了神。虽然这几年周人也帮助燕国培养了不少基层人才,可这些人在周人的组织下倒还能个顶个地干得有声有色,要想独当一面可就太难为他们了。
这样的局面若得不到改善,别说今年东北大开发的目标没有达成的希望,就连已经开始出来的很多地方也会大受影响。
有鉴于此,他并不像洪辰仇、公叔痤那样去竭力分析利弊,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先来一番“诉苦”。
“君上,鞍山钢厂目前的产量不及往常五成,而且还处于下降趋势,最多还能运转三个月就得关停,到时连一炉钢也炼不出来了。”
朱樉就静静听着他们的分析。
农战为国之本,而大量的钢制工具、武器则是农战必不可少之物,姬职一听这话就有些急了:“怎么会这样,易水防线的修建正到关键时刻,所需的钢材可绝对不能发生短缺。”
自从在周人的帮助下连续发现多处大型铁、煤矿脉,又运来大批成套冶炼设备,原本在七国中冶炼水平几乎垫底的燕国顿时“阔”起来了。
辽东和辽西郡正好包含了后世辽宁的大部分地区,其所蕴含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地质成矿条件相当优越,仅铁矿就占去了整个华夏近四分之一的储量,而且其中还有不少属于浅层矿,开采的条件也远远不是各国所能比拟的.
第1522章 壮志博博
别人要辛辛苦苦从深山中开凿出低品位的矿石,还要从远处运来煤炭、木材才能冶炼。燕国根本不用这么麻烦,在矿脉带随便挖都是较高品位矿石,走不了多远就能找出一处煤矿带来,简直是人比人气死人。
条件如此得天独厚,又得到了周地相对更为先进的开采、冶炼技术和设备,燕国的钢铁工业的发展几乎是呈指数级飞速增长,短短几年间不论产量还是质量,都已经能与占据传统优势的亚加达相提并论了。
手里有了这么多得来全不费功夫的钢铁,姬职原本打算在易水一线修筑的夯土城墙,也开始逐步升级,到去年更雄心勃勃地要打造一条钢筋混凝土为主的坚固防线。
其巨大的用钢量连韩伍也要望洋兴叹,可燕国却完全拥有这样的底气,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拿出这么一点钢铁来对燕国完全不是什么难事,而且还根本不会影响其钢制农具和武器盔甲的普及,甚至还能够大量出口换取“外汇”。
像这么重要的战略物资,姬职本来是舍不得卖的,可没有办法,燕国对周的贸易逆差实在太大了,有限的农产品和山货根本补不上那个缺口,只能卖出钢铁和各种矿产来进行平衡。
虽然家里有了矿,不过面对强大的尚京和U国,姬职的自信心倒还没膨胀到与之硬拼的程度,更何况东北大开发获利太过丰厚,他怎么舍得将人力、物力抽回来,易水防线也就成了他期望极高的安全线。
苏钦摊了摊手,无奈地道:“朱樉太不厚道了,一下子把周人全都召回了,我们的高级技术工匠数量太少,维持设备运转已经大不如前,维修人员也是捉襟见肘;而且新一年的订单也迟迟没能发出,很多设备的易损件存量即将告罄。”
c死点矿工对姬职来说倒没什么,停摆却是绝不能接受的,不由皱起眉头道:“没有了周人,难道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了吗?”
苏钦对此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道:“那倒不是。臣也询问过工匠,若是不用周人的设备,以我们现有的条件也是能够恢复生产的,不过产量估计将降到不足一成,而且还要花两三年才能完全建立起来。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乘此机会,彻底摆脱学术宫的控制。”
朱樉知道苏钦的想法,但是其他人的的真实想法,他还是特别想知道的。
两三年……这几年的快速发展让姬职有点飘了,根本没有意识到取得这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周人的帮助。他当然不可能等两三年,更不要说等来的结果只是此前产量的一成还不到。
趁着姬职沉吟不语的机会,苏钦继续诉苦:“不止是钢铁,其他各行各业均已告急。辽西、辽东、辽北三郡的种子皆由周人专门培育而成,今年的种子倒是已经到位,明年就不好说了;伐木工具很多我们倒是能够自制,可木器机床却必须从周进口;其他方面也都大同小异,一旦没有了周式器械和技术,三郡的收益至少会降低一半,而且暂时也无力再向北拓展发展。”
“这么多?”姬职没想到损失会这么大,他还一直对大把赚着燕国财富的周颇有微辞,偶尔甚至产生了不想再继续当这个冤大头下去的念头来。可若与收益减半相比,周人每年从燕国拿去的就实在不算多了。
被卡住脖子的感觉当然不好受,姬职看着苏钦极是郑重地道:“相国,我们不能长期仰周之鼻息,特别是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必须得由我们自己来生产。不过现在彻底与其脱钩,是不是早了一点?”
“不早,反而是最好的时机。”苏钦一本正经地道:“樉子把所有周人都召回去了,连正常贸易都为之暂停,这正是我们彻底摆脱周人钳制,关上国门潜心发展的大好时机。”
纵观燕国历史,姬职也算是一名有为之君了,只不过他的有为多半还是被逼的,因为再不有为燕国都要给灭了。不过他自己并没有多大本事,只好筑起黄金台招揽天下名士来实现求存目标。
所以放到天下各国君主一起相比的话,他就有些相形见拙了,不仅缺乏主见,更喜欢跟风。一听苏钦这样说,不由有点不放心地道:“其他各国也会如此吗?”
戏要是演过头就不好了,苏钦见好就收:“各国四邻皆强敌,恐怕不敢轻易与学术宫脱钩,不像我们燕国,过几年把易水防线建成之后,自可以高枕无忧。”
姬职并不傻,反而更加担忧起来:“若学术宫的先进技术尽齐赵所得,我燕国又止步不前,恐怕无法高枕无忧吧。”
“那又如何。”苏钦心中稍喜,脸上却不露声色:“学术宫太过贪婪,既要向成员国征税,还要定下诸多苛刻条件,就算我们止步不前,也不能让他们得逞。”
“相国今天这是?”姬职终于感觉有点不对劲了。
苏钦长身一揖,言辞恳切:“从蓟都到洛邑,一来一去便是一月有余,春耕将始,百业待发,若要看尽各国之应对再做决定,半年时间也未必足够,可燕国却要饱受脱钩之苦。”
“何去何从,还请君上早做决断。拒绝,我们就要做好一切相应的准备,将损失降到最低;接纳,那又何需白白承受如此大的损失呢?”
姬职拍了一下几案,露出恍然大悟之色:“幸得相国提醒,寡人差点就犯下误国误民之错失也。现在脱钩代价太大,宜缓缓图之,先把眼前这一关过了再从长计议。”
苏钦连忙将一连串的马屁送上,心里却暗道:又想吞下饵,又想不被钩住,天下哪有这么容易的事。这一关过了,下一关可就更难过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朱樉并不关心纠结无比的七大强国最终会做出什么决定,按照既定步骤努力将学术宫这锅生米尽快煮成熟饭。
首先当然是要进一步充实学术宫的力量,八千多名学术宫“专职”人员只是骨架而已,虽然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但要撑起将彻底改变整个天下的变革仍然远远不够.
第1523章 学籍
学术宫虽然聚集了天下诸多“精英”人士,但这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由精英组成的机构,其最主要的基石还是广大的“众”、“下”组成,如此方能营造出慎到所说的势来。
诸多在各专业领域拔尖的人才构成学术宫的内核,各大成员国则是其外延,除此之外,成员国的国民也将成为学术宫的一部分,拥有相应的“学籍”。
一旦成势之后,天下所有的人或许国籍不同,但都将拥有统一的“学籍”,亦可以将其看作学术宫的一员。这才是各国最为警惕和担心的,一个超蒙古国界且拥有强大文化技术资本,号召力甚至甚远远超过国君的“超级巨无霸”的组织。
学术宫的这一“图谋”根本毫不掩饰,各国当然能够看得到一旦任其成势所带来的威胁。若是放在统一帝国的环境下,早就被强力扼杀掉了,唯有在当前这种列国并存相争的局面下,才有那么一点实现的可能。
即便如此,若任由各国从长计议,学术宫必然会遭到各国联手“阉割”,朱樉等人想要实现的目标也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朱樉只能频频出击,打乱各国的节奏,逼着他们跟随自己起舞。
这其中最为根本的,是要让各国清醒地认识到学术宫已经“不可制”,除了争先恐后,别无他法。因此,切实夯实学术宫的基础便显得犹为重要了,这直接关系到学术宫是否能够立得起来。
拉拢几个小国成为首签成员国之后,扩大拥有学籍的成员人数便刻不容缓,一旦学术宫拥有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学员,并且与这些人构筑成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想要动摇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相关的铺垫工作早已展开,早在朱樉掌权之初,周地便进行了爵位改革,确立了一套有别于列国的“士师子尊”资格体系。其后随着周矩走向天下,各国拥有相关士爵资格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既然有现成的可用,朱樉也就没必要硬将其改为后世的专本硕博了,甚至对原有的体系也没有大动干戈,只作了细微的调整便直接将套用到学术宫的学籍认证体系中来。
士,仍然是最基础的学位,代表着对某一项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的水平程度,同样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
下士代表着基本掌握,至少处于合格水平,能够胜任对应的专业工作岗位,所有二级学术宫皆可颁发这样的学历资格,作为其本人就业及参与人才交流的主要凭证,受所有成员国的认可;
中士则要相对高一点,对相应专业能够做到熟练掌握并较深的理解,达到知其然及所以然,只有一级学术宫才有资格做出中士认定颁发,并且要向中央学术宫报备。
按照之前的资格准入制度,不管是生产领域还是行政体系,这是晋升某一负责人职位的硬性条件,换而言之也就是唯有中士一级才能当“官”。毕竟朱樉一直强调并践行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负责,外行领导内行必然产生诸多问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内行都适合行政管理,所以再配备佐士团队进行辅助,在保证专业方面不出差错的同时,尽可能整合行业资源,实行有效管理便尤为重要了。
目前学术宫认可的一级学术宫只有洛邑学术宫一家,也就意味着越、巴、苴及南方各族之人,想要由下士晋升中士,必须得到洛邑接受考核认证才行。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让周可以利用虹吸效应,将其他各国的优秀人才吸纳到周地来,达到“吸血”的效果,让自己的人才库更加充实。
不过这也只是先发优势而已,未来随着各国的发展,二级学术宫是可以升级为一级的。毕竟在学术宫的构架里,一级学术宫其实就等同于各国的中央学术宫,二级则相当于较大的郡县,三级对应的则是邑乡这一基本行政级别了。
只是目前一切才刚刚开始,各地学术水平发展极不均衡,根本不可能完全按行政级别来设立学术宫的各级分支。
而由中央学术宫“垄断”的上士,则代表着具备着发明创新的潜力,不仅能深入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更具备自己独到的见解,几乎可以看作子级的预备人选。
所有的上士不仅要由中央学术宫认定,还会进入其中进行时间不等的深造学习,毕业后自动获得国民义务豁免权,可根据自身意愿或从事学术研究,或返回本国任职,非紧急征召下,所在国不能干涉其自由选择的权力。
士的认定并非“一锤子买卖”,或许毕业的时候是下士,但经过一段实践学习之后,专业水平有所上升,同样可以进行重新认定,而且没有时限,终其一生都可以随时提升、改变自己的士爵认定,理论上一个人可以拥有无数个专业的士爵。
新的“士师子尊”四级学历并不完全代表着水平的高低,更像一种分工体系。
士爵主要还是集中生产端,师爵则侧重于教育培训及推广,只不过相比于原来更加专业一点。一般来说,只要有具备士爵,不管是上士还是下士,都可以申请成为“师”。
朱樉在周地大兴教育这么多年了,不仅积累下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更有孔、孟两大学派专门负责收集、整体、提炼,此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育理念。
所以要想成为师,首先就要经过儒宗编纂的教育学学习考核,通过之后便可获得“师者资格证”,然后就能进入学术宫、属地及个人三向选择体系,正式成为一名拥有学术宫编制的师者。
同样是师者,也分为授业师和指导师两种,授业师相当于专业课老师,只要具备相关专业的士爵及师者资格证便可;指导师则相当于班主任,要求就要更高一点,除了教育学外,还要参加诸如心理学、组织管理学、儿童安全日常处置等诸多学科认证.
第1524章 待遇
指导师相当于是一个“万金油”,什么都得会一点,但未必需要很精通,对于发生的情况必须拥有辨别、判断及该寻求哪些人来处置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士资格有着重叠交叉,所以指导师也可以无障碍地进入行政及其他管理服务体系。
师者同样分为上、中、下三级,不过与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没有绝对关系,主要还是看“出口”数据,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你教出了一定数量的上士,那就可以获得上师认证;若教学成绩一直没有突出表现,那就只能徘徊在下师难有晋升。
不过一个师者到底能够获得何种评定,并不完全靠“优生率”,还有诸如保底率、授课数量、质量等其他考核指标,而且每一个循环周期将进行一次重新认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
不论士和师,达到“上”这一层次的,都将享受与子级相差无几的待遇,享受各种对应的福利、权限及荣誉,算是进入了学术宫的核心阶层。
上一篇:开局向大秦求亲,传承武林神话
下一篇:大唐:八岁熊孩子,气疯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