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491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现在,正是各农业乡最忙最累的时候。

  随工业的不断发展,周地农业从播种到收割都已经逐步实现了畜力机械化,传统的农事作业得到了极大改善。

  可在除草这方面,既没有除草剂,相应的除草器械也远远没有达到实用阶段,除了在工具上有所改良外,仍然只能消耗大量的人力去进行。

  饶是如此,相比于各国来说,已经算是遥遥领先了。粗放耕种模式下,杂草根本就无力应付,这也是导致粮食产量普遍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亩粮半亩草都属于正常情况。

  极为珍视土地的农家却已经有了更精细化农业的尝试,落脚周地后也一直不遗余力进行推广,这才有各农业乡每年四次的集中除草环节。

  杂草不仅生命力强,生长旺盛,而且数量众多,多要有效遏制其对庄稼的影响,首先便是在春季萌发之际进行耕除,这也是最容易清除的时节.

第1258章 两手准备

  其后,则是庄稼成势之前进行查漏补缺,让其在阳光争夺战中处于彻底的劣势;即使这样,草也是除不尽的。

  所以在草籽成熟之前,还要进行一次集中割除,减少其育种量;最后一次则是在秋收之后,尽可能将杂草集中以火烧和沤制等方式处理,消灭残存的草籽。

  除了四次集中除草,平时也需要常抓不懈,一旦杂草得到机会长成势,清除起来就要麻烦得多了。

  所以要想有好的收成,农夫一年到头几乎都有做不完的事,任意一个环节有所松懈,都会让一年的劳动回报大幅减少。

  柳青今天的除草任务是要完成一顷,也就是一个百米见方的大田,即使已经相当熟练,也容不得他有丝毫松懈。一边对郑勇进行“教育”,脚下却不敢停留片刻。

  直到走完两个来回,他才有空停下来喝点水,休息片刻。今天他得至少走完十三个来回,必须得赶在日头太毒之前完成一半的任务,否则下午就得提前上工了。

  看着满身泥水的柳青和他倒在田垄上那堆被挑出来的杂草,郑勇本来还有那么一点尝试的念头也随之而去:这是自己以后也要做的事吗?定居生活似乎并没有想像得那么美好。

  即使接触的时间并不长,可他敢断定柳青或是周人并不是“演戏”,有些东西是无法伪装出来的,对周地的真面目了解得越多,郑勇的心情便愈加复杂。

  待柳青再度起身忙碌之际,郑勇不由开始试探起,在周地除了种地之外,还有哪些更加轻松一点的职业了。

  北黎内部并非完全赞同在嵩县定居,只不过畏于黎返的手段没人敢到公开反对而已,在私底下,重新回归“自由”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息过。

  哪怕是黎返自己,也曾隐晦地表露过要做“两手准备”,一旦情况发生变化,继续南迁也是其选择之一。

  可现在郑勇却发现,两相比较的话,显然是留在周地的上升空间要大的多,自然而然地便开始进行自己的成长规划了。

  这个问题竟然把柳青给难住了,在脑子里仔细回忆了一番,好像周人个个都很忙,即使是自己已经退养的老父亲,也一点也闲不住,总是到处跑,让人一点也不省心。

  柳青并没有觉得当农士就有多累,比起几年前那种又苦又累还朝不保夕的日子,现在这点累又算得了什么呢?

  不过既然郑勇问起,自己也有义务将其宣讲,柳青倒也没有隐瞒,一五一十地将自己所知的各行各业的情况讲了出来。

  这下子,郑勇就有些五味杂陈了,似乎周地与他预想中的情况完全不同。他的目的当然是想当官,还要当大官,可周地的官似乎并不等同于记忆中的贵族,反而更像一个仆人。

  不当官的出路也很多,可无不对学识和技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这就不是他所擅长的了。要想在周地出人头地,他前半生赖之生存的搏斗格杀之技,似乎完全没有了用武之地。

  出路,出路在哪里?郑勇满脑子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直到柳青终于完成了第七个来回收工之际,仍然没有想到答案。

  坐船返回义鹊,还算丰盛美味的午餐也让他食之无味,直到饭后参观柳青的家时,终于吸引起他的注意力。

  环境优美的独栋砖石小楼,各式实用美观的器物用具,还有一间存了足有上千斤粮食的个人粮仓!

  这笔财富放在北黎族内,简直不可想像,即使是大头目级的人物,恐怕也多有不及,而柳青只是个与自己职级相同的“小头目”而已。

  看来,在周地“当官”好处还是不少的嘛。

  一听到郑勇这个疑问,柳青不由哈哈大笑:“这可不是当官才有的,大家都一样,不信?来来来,我再带你看看其他农士的家。”

  有这一想法的显然不只郑勇一个人,几乎所有前来参观的北黎人,都在利用这个机会挨家挨户的看着,问问。

  特别是在得到无数次求证后,知道这一切的变化仅仅是在数年之间,自己以后也可以这样的时候,很多人的神色完全就变了。

  作为工业中心,普遍由青壮组成的小户制义鹊居民,从人均层面来看,富裕程度比洛邑还要高一些,消费观念更是大相径庭。

  自己设计的房屋,自己订制的家用器具,给这群刚刚脱离原始生活的北黎人带来的冲击可想而知。

  不要说没见过世面的北黎,就算当世有数的在发达的国家的普通民众,面对周人的生活巨变也要赞叹不已。

  而要达到这一程度,则意味着颠覆:领主不再主宰自己的一切,每个人都可以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还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所有的一切都不一样了。

  不论是做为既得利益的乡闾级管理人员,还是处于底层的劳动者们,在这趟旅程都经历了一番洗礼。

  有的人满心憧憬,有的人忐忑不安,还有的人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迷茫之中,在全新的世界面前不知所措。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心里生起了别样心思的人,看看每家每户堆满的粮仓及各式器物,码头上一座座仓库中更存着难以想象的财货。

  若是能抢上一回,得到的收益足够他们吃上好几年了,哪里还用得着辛苦劳作。

  朱樉似乎早就预料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嵩县农四乡的行程即将结束之际,“恰逢”一闾展开月习。

  周强开始还有点不愿意,可耐不住众人的好奇之心,勉强同意带他们远远地旁观。

  虽然只是闾级演习,可其表现出来的熟练程度和层出不穷的防御手段,让旁观者震憾不已。连郑勇也再三向柳青询问,这是不是周地最精锐的队伍。

  在得知这只不过是一个极为普通之闾,水平甚至仅仅位于中下层面之后,不由暗自庆幸,黎返在当日遭受小挫之后便寻求谈判的决定。

  仅仅就是这么一闾,便展现出如此强悍的实力,当初若是在山脊营寨死磕下去,把北黎的有生力量全部丢进去,恐怕也未必能够如愿.

第1259章 久拖不决

  周人的富庶与强大给一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没有人敢心存侥幸,只剩下庆幸与敬畏。

  当最后一轮参观者返回嵩县之后,整个北黎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着变化,一切似乎都在向周允所期待的方向发展着,只不过他首先迎来的,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嵩县第五乡成立了。

  足足花了半个月时间,周允总算说动黎返,加强集权,建立了全县统一的奖惩制度和物资分配规则。

  北黎内部原本也是执行的高度“分封”制,各级头目只要完成自己的义务,不论民领还是首领,都无权干涉各级头目采用何种驭下方式。

  虽然这是一种非常节省成本的统治方式,可黎返心里也清楚其弊病非常大,只不过他此前曾许诺,一定会保障坚定支持他的这四大头目的利益,所以才一直久拖不决。

  最终促使他“动手”的并不是周允,而是其中有一天连续三名青壮被自己的头领折磨致死,短短一个月内,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十二次之多。

  特别是在分批到义鹊参观之后,底层民众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已经开始威胁到他的统治地位了。

  在一场软硬兼施且艰难漫长的谈判之后,四大头目终于做出了让步,承诺不再动用“私刑”。

  勉强认可所有民众均是嵩县居民,其“所有权”归到县府的定位,但管辖权仍然属于他们,县府不能强行触动这一底线。

  换作以前,周允对这样这的结果恐怕也难以接受,只不过在得到朱樉面授机宜后,默认了双方的约定,毕竟相比之下,这也是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他眼里北黎简直弊病重重,一下子要将其全部革除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不再那么急迫之后,周允的心态也开始发生了改变,推翻很多此前已经制定好的计划,重新着手北黎的“改造”大计。

  向后退一步,周允发现自己本就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告子当初接手的叶邑,与自己现在有着诸多的相似点。

  两地都存在着既得利益阶层,改变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触动他们的利益,相比之下他的优势还更大一点:紧邻义鹊和洛邑,人力和物力的支援更加通畅无碍。

  可他面对的劣势也不容忽视,相比于乐于当甩手大掌柜的屈原,黎返在这方面简直没法比。

  口头上对他的种种计划全力支持,可实际上却顾虑重重,首鼠两端,反而成为他最大的掣肘。

  周允还是能够理解黎返这种矛盾的心态的,考虑到双方全无互信的情况,能够做到现在这种程度其实已经相当不易了,所以周允也准备一点一滴地慢慢将其“切”下来。

  顺利废除私刑之后,周允又落下了第二颗棋子:物资分配。

  现在的嵩县完全靠周地“输血”来养活。周围山中能够提供的食物相当有限。

  而且用这种落后、低效的手段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无疑会反过来极大地延缓本就已经慢到难以容忍的安置建设。

  有鉴于此,朱樉早已许诺至少在明年秋收之前,保障嵩县的粮食需求。只不过在那之后,就必须要实现自给自足了,总不可能长期养着他们。

  可就是这个目标,周允感觉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北黎的民众长期处于营养不良之中,身体状况本就不好,大小头目及其亲信家人居然还不用参加劳动,只负责粗暴地驱使。这种模式下,死都死十二个,伤者更是难以计数。

  民众积怨已深,只要稍稍花段手段和时间,周允甚至有相当大的把握策反他们推翻这些骑在头上的大小头目,到时要治理起来反而更加容易。

  可经过东西周公的前车之鉴后,朱樉对于这种模式已经心怀戒惧,毕竟他的目的可不只一个北黎。

  还有周边暂时处于“无主”状态的戎蛮,甚至希望可以得到一个可供天下借鉴的模式,以实现举世皆华的宏伟目标。

  不用强制、暴力手段,而是逐步让其自发性地完成“周化”的过程,这是朱樉对周允寄予的厚望,也逼得他不得不穷尽一切办法另辟蹊径。

  以前的物资分配完全是周地按人头拔给黎返,然后再由黎返按各部人数多少进行二次分配,而真正落到每个人手里的第三分配,完全就是由各级头目自主决定了。

  如此一来,克扣现象就相当普遍了。黎返还是比较公正的,各乡正一般都能拿到足额的供应。

  可到了乡正手里,往往就会扣下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落到闾正手里再私吞一点,民众所得往往不到定量的一半。

  可他们还要承担最为繁重的劳动!

  眼看着各种建设进度严重滞后,黎返也很着急,不得不下定决心推行周允提出的“绩效分配”方案。

  按这个方案,供给的分配不再按人头,而是按完成的工作量情况决定。

  县府根据各部的人员数量和结构情况,分别制订出每日的最低完成目标,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再分发相应的供给数量。

  当然,考虑到青壮比例较低,所以工作量的标准也比较低,基本上一个青壮完成的标准工作量,差不多能够领到三个人的口粮分配。

  干得多就拿得多,这完全合情合理,四个乡正也不好反对,毕竟他们以前靠抢掠过活的时候,也是按这样的分配模式,从来都没有搞过什么平均主义。

  很快,周允预想的情况便出现了。绩效分配只是表面,他真正想要达成的是对北黎的第一次“分化”。

  告子为什么能在不过度触动叶邑旧贵族的情况下,顺利地展开各项改变措施,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叶邑“人多地少”,盘剥隶农得到的收益对士这一阶层非常微薄。

  所以当告子“解放”隶农,让他们去位于危险地带的昆阳新城开垦荒地之时,叶邑的士们几乎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甚至还有不少视之为“减负”。

  昆阳新城完全没有既得利益阶层,这才让告子可以放手进行全面周化改变,随之而来的则是隶农翻身做主人后,空前高涨的劳动热情.

第1260章 解决方案

  当蛋糕做大之后,原有的士们也被诱惑而纷纷加入,最终结束了原来的“一地两制”。

  相比于人口,嵩县的荒地简直不要太多,所以全盘照搬告子那一套根本就行不通,周允只好采用迂回战术,人为创造出对自己有利的形势。

  一采用绩效分配,四大乡正很快就发现自己的人口太“多”了:在新分配制度下收益完全取决于青壮数量,病弱则成了累赘,干不了多少活还要管他们吃喝。

  奖惩权归县府后,非正常原因死了人,那可是要受罚的。

  干活的少,吃饭的多,为了保障收益还不能克扣青壮的口粮,能够落下的显然就更少了。

  这笔帐很容易算,所以不用周允去逼迫,从乡正到闾正,纷纷向黎返表示自己的人太多,实在管不过来,实则是想甩掉“包袱”,让自己获得的收益可以更大。

  黎返哪会不知道这些人那点心思,可他也不可能把各部的老弱病残接过来,那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么?

  正犯难之际,周允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可总没有两全齐美的解决方案。

  最后只好勉为其难地表示,暂时将这些各部淘汰出来的人单独设乡,由他自己暂兼乡正之职,等以后有合适的人选再接替此职。

  黎返这个时候才明白周允的“良苦用心”,只不过箭已在弦,而且也实在想不出周允能够靠这些人翻出什么花样来,况且乡正的任命权还在他手里,便欣然答应了下来。

  如此,第五乡便成了嵩县的“回收站”,其他四乡不要的老弱病残全部塞了进来。周允来者不拒,只提出了一个要求,不得拆散其原有家庭,使父子、夫妻分离。

经过四五天的反复取舍之后,这场大分家终告结束,周允的第五乡足足分到了一千五百多人,已然成为嵩县人口数量最多的乡。

  数量倒是多,不过质量嘛,整个乡里勉强能够算是青壮者,仅仅一百出头,搞得也往里面甩了不少累赘的黎返都有点不好意思。

  从自己本部里又分出三十户还算健全的家庭,总算给周允凑上了一百五十青壮。

  这样的人口结构情况,比朱樉刚刚接手周地里还要恶劣得多,要带领着这些人走上勤劳致富之路,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只不过现在的情况却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允一上任便宣布实行“一乡一户”制,整乡同为一户,资产一律归公再进行统一分配。

  这和原来一切归领主似乎没什么区别,乡民们又多属于被抛弃者,哪能有什么异议。可随后他们才明白,周允的公有是真的公有,原来的公有却只属于领主一个人。

  稍稍整合全乡之后,周允吼出一句:背靠大树,弱者同样可以得到尊严!

  一完成第五乡的人力资源表,周允立即拜访了自己的老上级织连,连朱樉的招牌都不用打,便取得了吏员服务部的大力支持,随即展开了一系列令众人眼花缭乱的神操作。

  一百五十名青壮分成两个生产队,全部派去洛新高速工地上当学徒。

  周地目前劳动力紧缺,培训两天拿个推车士的资格便可以上岗了,不仅吃住、培训全包,每天还有五十文的工钱,熟练工翻倍!

  仅这一项收入,每天就可以换来七百五十周斤粮食,要想让全乡吃饱吃好可能还要差那么一点点,但至少不会有人饿着肚子了。

  随后,妇女也被发动起来,精挑细选的三百多名妇女又被送去义鹊和洛邑,进入了纺织坊、造纸坊、组装车间等她们能够胜任的岗位当学徒工。

  带来的收益与青壮男子相差无几,全乡的衣物也不用再发愁了。

  这一来二去,温饱问题就这么解决了,可周允的操作还没有完,打着嵩县儿童也同样拥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全乡四百多名适龄儿童送到了义鹊去上学。

  按义务教育条例,所有在校学生不仅享有一顿国府提供的午餐,每年还会免费发放夏秋各两套校服,上学往来的接送也得由国府负责进行妥善安排。

  剩下的六百多人周允也没让他们闲着,疾病缠身者送到洛邑医院进行医治,达到退养年龄的上报享受退养待遇。

  还能干点轻活的负责驻地的卫生打扫和相应杂务,只要不是完全丧失劳动力,都得到了妥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