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133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那么洵阳县的人丁、田亩你应该很清楚咯?”

  还有流寇对人丁、田亩感兴趣的?白主事懵了,这是一伙什么流寇?

  流寇、流寇,不是应该只对钱粮有兴趣,抢完钱粮然后裹挟一帮泥腿子又继续去抢下一处吗?

  “禀报大王,小的……略知一二。”

  虽然心里诧异,但白广升可丝毫不敢怠慢。

  “你一个户房主事居然只对县里的人丁、田亩略知一二,那你做的什么主事?说说吧,县里谁精通这些事?”

  大明上下都是这个习惯,话不说满在很多情况下是对的,可什么时候都说虚的就是毛病了。

  “大王饶命啊!小的精通,精通,不仅人丁、田亩、屋宅,县里的事就没有小的不知道的!”

  最然樊哙并没有什么滥杀的心思,杀掉一帮本地豪强不过会迅速催生另一帮豪强罢了,不论采用什么手段,也不能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不滥杀不代表不能杀,对于抗拒合作的这时候可没什么道理可讲。

  “那就好,以后你家还能不能富贵就要看你做的怎样了。”

  打土豪分田地这事不是不能做,但是后患太大,夏国几千年来都是靠着这个口号来鼓动变革的,这样一来底层民众要想改变自己的处境,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使用暴力。

  夏国几千年来就在这个循环里往复运动,通过暴力手段得了富贵以后,为了避免自家被打倒,于是用尽办法又来压制底层。

  要说能不能成功樊哙并不十分在意,另一个时空里也没有谁找到一套最适合人类社会的体制,来都来了,做做看呗!

  不仅洵阳户房主事白广升,阖城百姓都不知道这支打着“威震天”旗号的流寇要干什么?

  在他们入城的第三天就开始了大折腾!

  先是六房吏员,当然小县城也没有六房,不过吏、户、刑、工四房罢了,四房的主事、书办们都被集中到了县衙,开始整理县衙的文书。

  县里统共不过几个官员,县令自尽,县臣被抓,主簿出城办事幸免,县尉也是就是典吏破城时被杀,教谕则根本没人理会。

  白广升主要负责人口、田亩的黄册整理,在大明,黄册一般三年更新一次,但那是一般情况,象洵阳的黄册据白广升知道已经十几年没更新过.

第185章 十分精悍

  吏员在整理文书,城中的百姓则被发动起来大扫除,各保甲、里正全都被聚集了起来,要求个人分片包干务必要把城池里面全部清扫干净。

  阖城百姓都惶恐莫名,千百年来除了大臣过境需要净街、垫道、洒水,可从来没听过全城大扫除这样的事情。

  可人家是流寇,看着有几千兵马,谁也不敢多啰嗦,于是可能是洵阳历史上第一次大扫除就这么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明朝败亡的重要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什么贪腐、外敌、流寇……但有一条始终被人提起,瘟疫,樊哙记得看过一条消息,说是大明北方曾经爆发大型鼠疫。

  看看洵阳城就知道,这时代也没什么无机废品,厨余废品也很少,但到处都是粪堆,因此城里总是弥漫着一股粪便发酵的臭味。

  一干活,城里的问题就出来了,没有什么工具,扫帚倒是家家都有,但要说铁器,除了富贵人家几乎没人拿的出来。

  好在联盟早有准备,当一些洵阳百姓们领到铁锹时全都面面相觑,这玩意可不仅仅是工具工,拿来削人也很利索的。

  全家齐上阵,工作那是相当轻松,普通百姓家里也没什么家具物件,稍微勤快一些的家庭自己也会经常打扫。

  最先搞好自家屋子和院子的百姓里,有些胆子大的就出门溜达了,具流寇们说,从今天开始就不再封城,打扫完成的可以如常活动。

  最先出门的男丁遇到了怪事,有流寇问他们愿不愿意清扫粪堆,管饭,发工食。

  出来溜达的百姓多半都是因为被憋在家里三天,家里已经断粮或者几乎要断粮,不得不出来看看有什么活计,一听有这样的好事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打扫卫生,运送废品这样的活不仅男丁,连壮妇也做得。这还是一个百姓看着流寇军将并不凶狠,麻着胆子问了一句,得到答复后边跑边扯着嗓子就开始喊了起来。

  出来的百姓谁都离家不远,一个喊个个都喊了起来,没一刻功夫洵阳城里的男女好像都出来了似得,连孩子都出来了,因为被告知凡是能帮手的,孩子都给顿饭吃。

  人多力量大,九月初的北方天气已经有些微微的凉意,这天的洵阳城里象是过节似得热闹了起来。

  大街小巷里一群群的人们围着粪堆,或者在空地、林子里收捡杂物,只一天时间,洵阳城里就干净了起来。

  废品快收拾完的时候,城里各处的水井、水源附近,一袋袋的粮米被牛马车拉了过来,妇女小孩们被召集了起来,做饭。

  百姓们起初是很惊慌的,陕西闹流贼可不是一年两年,从万历年间就有人开始闹腾了,城池里的百姓本来要比城外完全的多。

  可一旦破城他们可比外面的百姓要倒霉的多了,因为想出去就没那么容易。

  破城第一天城里经历的一场大乱,可也只是乱而已,除了县尉带着一队弓手反抗被杀,再就是一些称趁火打劫的游手、青皮被进城的流寇砍了脑袋。

  百姓几乎没有被杀的,只是不少人身上挨了几下枪杆、刀鞘,然后就被驱赶着各自回了家里。

  等待的日子也是及其难熬的,因为不知道最终会面临什么样的结局,两天时间也是联盟算计好的,穷苦的百姓家里一般可能最多有不超过三天的余粮。

  这一天的大扫除十分的和谐,洵阳的百姓发现这股流寇实在特别,他们都穿着同样土黄色短衫,个个兵甲齐备,看上去十分精悍。

  除了发布一些指令,没有哪个流寇主动和百姓说话,他们只拿着兵器在不远的地方看着,当然有人问话他们也会回答,也只回答他们想回答的。

  这些全都不是百姓们需要关心的事情,他们只关心还能不能活下去,黄昏时分,城内各处都弥漫着烟雾,几千人的伙食可不好打理。

  不过好在干活的百姓都知道这是自家的吃食,个个都干的十分卖力,男人孩子们搭灶、拾柴,女人则忙着和面蒸饼。

  都在自己家附近,大家都回到家里把自家的家伙事给拿了出来。

  等到一锅锅蒸饼冒出香气的时候,所有人都眼睁睁的盯着那些大铁锅。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几个大瓮被运了过来,几个妇女被招呼了过去,流寇的军将们又拿出了一些木盆,用几把崭新的铁锹就把大瓮里的东西给装进了木盆里。

  这一天对于很多洵阳城里的穷苦百姓来说永生难忘,给公家做活不仅管饭还有工食可领,这自古都没有听说过的事儿。

  看着女人们端回的几大盆渍菜的时候百姓们更稀奇了,这到底是什么流寇?

  领饭食的时候还是发生了一些小插曲,总有些人仗着身强力壮或者扮作凶狠想要早拿或者先拿他们认为好点的东西。

  可就在这时,本来只在一边看着的流寇军将们动手了,只用了几下就把想要先拿多占的人打倒在了地上。

  流寇们早就说过,男丁一人三个蒸饼,女人和老人两个,孩子一个,大家按着家户一户户轮着来,拿到蒸饼以后再去领渍菜,不允许那东西装,只准掰开蒸饼夹住。

  几个男丁不仅抢前拿蒸饼,还要求分发渍菜的妇女给多夹一些渍菜,这些家伙不仅被流寇军将给打倒了,还被扣掉了工食。

  安静的猛吃蒸饼的百姓们个个瞪大了眼睛,因为流寇们给的渍菜里居然一点苦味都没有不说,连泥沙都没有。

  百姓们只是见识少罢了,可不是傻,他们吃过就知道这些渍菜绝对都是用上等精盐腌制的。

  不然就以他们平常吃的盐巴,不仅味道苦,而且里面掺和了两分泥沙的都得算是好盐。

  正开心吃着晚饭的百姓们又得到了一条好消息,自明天起,城内开始修缮道路,凡是愿意的早晨就可以到四处领筹干活,照例还是管饭发工食,壮男、壮妇都要,孩子老人就不用了。

  这个消息顿时就让百姓们沸腾了,男人们不太敢说话,可大嫂、大婶们忍不住了,虽然说是流寇,可也都是年轻的后生,看着还都和气.

第186章 指望

  “还是这样的饭食吗?每日管几顿,工食还和今天一样?”

  因为仓促之间,今天劳作的百姓们只吃上了一顿,可没人有怨言,不仅吃到的蒸饼结结实实,虽然也只是粗麦粉夹杂着其他黍薯之类的东西,可和渍菜一样,一丁点泥沙都没有。

  东西好不说,分量还足,成人拳头大小的蒸饼一次两三个,不论男女几乎也能吃饱,这样的好事天底下再没有地方找了。

  “每日两顿,都是这样的饭食,发的工食粮也和你们吃的一样,每天日结,绝不拖欠。”

  一个军官大声出来回答妇女们提出的问题。今天的工食粮还没有发放,本来是等着百姓们吃完了再发,可这话一说出来,蹲在地上啃蒸饼的人们全都蹲不住了。

  口袋早就拴在腰间的,除了这顿晚饭,百姓们这一天都在指望发工食粮。

  壮男每人三升、壮妇两升,老人孩子没有,又了刚才的教训,这次领粮的百姓规规矩矩的排队领粮。

  几乎都是全家出动的,但凡家境好点的居民都不会出来做清扫粪堆这样的活路。

  这时候老人们牵着孩子,在一旁眼巴巴的看着儿子、媳妇们上去领粮。

  无关多少,这年头能管饭还有工食粮领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一升粮食大约两斤,一个四口之家一天大约要消耗两升。

  可没可有哪户贫苦人家每天全部吃粮食的,总要在面里掺和些瓜菜豆薯,五升粮食可是够四口之家三天的吃食。

  “军爷,我家明天一早就来,全家都来,老人、娃娃不用你们管饭食,架锅、拾柴这些事都能帮着做咧!”

  “我我,我家也都来,都能做咧。”

  去他的流寇不流寇的,三两银子一石精粮的日子里,管饭发工食的就是爷爷。

  “成,来的都要,帮忙做活的也都管饭,但是先说好,不听号令、偷奸耍滑的到时候就不要怪咱们不留情了!

  再有咧,三天之后咱们要去各家检查你们洒扫的情况,到时候大家要把家里人聚齐,衣裳什么的都给我洗干净咯!

  以后咱们的活路多的是,为了好做安排,到时候还要把各家的名册都做好,以后有活路就让甲长、里正告知你们,就这,屁话也不多说咧,大伙领工食咯!”

  “行着咧,军爷!”

  啥流寇不流寇的,给活路的都是爷,听到军官讲完话,百姓们哄然答应。

  人口、土地什么时代都是最重要的资源,土地清查可以慢慢来,但人口普查却刻不容缓,要养活一城百姓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但强行普查人口又是不可取的,虽然贫苦百姓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但一群陌生的大兵要强闯进家里查看,虽然不敢反抗,但情绪上总是不舒服的。

  百姓的工作倒是好做,只要给他们找条活路,他们绝大多数都是顺从的,但城里的富户和皂吏们就要动些脑筋了。

  县衙的文册清点交接完成之后,这天王栋把阖城富户和皂吏们都传到了县衙。

  “从明日开始,城门就对各位开放了,从此来去自由,各位将不再受到约束。”

  这些天来夏国军队城门管控,除了运输必要的物资,其他人一律不许出入。

  “在这里我要跟各位士绅再次申明,黄册登记的田亩数字再给各位三天时间,三天之后,凡是不来主动申告的,以后各位名下的田亩数就是如此。

  一旦查出有不在黄册内的田地,一概做没收处理,并且还要处以五十倍粮税的处罚。”

  王栋按照夏国联盟的律法,凡是生田一概按照三免两减半的政策征收粮税,可洵阳哪里还有生田,几千年来但凡能开垦的田地都被开垦殆尽。

  粮税一亩两成,虽然夏国的一亩的面积要比大明的亩数要大一些,但这并不是问题。

  “凡是我领地的田亩,官绅一体纳粮,包括商税,这些都是少不了的,各位不论接受不接受,照办就是。饭不愿接受的可以自由迁居他地,田地就由我接收。”

  这是大明士绅最难接受的一条,两百年来,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照顾贫苦的士子,规定有功名的士子可以可有拥有十亩的免税田,以便他们继续攻读学业。

  但字成祖永乐之后,这条规矩被文官集团扩大成了:凡有功名的士子,皆不需缴纳粮税商税,近两百年来,有功名的士子只是这一条就占尽了大明的便宜。

  可此时夏国军是来反明的,大明的规矩自然不认,虽然心有不满,可在场的士绅们也不敢说个不字。

  “不论你们还在不在洵阳居住生活,反各位在册的田亩除了追缴五年的粮税之外,其他所谓田骨、田皮咱们一概不认,不论你转租几次,咱们就按照黄册登记的田亩数字征税。”

  大明在土地租赁方面开创了新举措,因为有功名的士子免税,大批贫民为了免税把土地投献到士子名下,把本该上缴朝廷的粮税转交给了士子们。

  同样都是交税,平民们为什么要把土地投献给士子呢?

  大明其实倒了现在,粮税其实也并不重,但摊派和徭役实在是要命,有功名的士子不仅粮税、商税全免,连摊派和徭役也被免了。

  这要算起来投献土地看划算的多,但士绅们哪有这么容易被占便宜?投献土地就是在官府的注册的土地关系上标明这些投献的土地已经归士子们所有。

  但士子们通过转租把土地的实际使用权又交付给了平民,里面约定平民们除了要缴纳地租,还需要向士子们缴纳所谓的荫庇费用。

  其实这样折算下来,百姓们所要缴纳的地租并不比粮税、摊派、徭役少多少。

  但这样只有一个好处,缴不上士绅们的地租可以用稍微缓交或者用其他方式抵交,可要是交不上官府的粮税、摊派、徭役,立刻就要家破人亡。

就是这样缓了一步的节奏,大明百姓还是愿意把土地投献到有功名的士子名下。

  立即死和等等再死,百姓们算的很清楚。

  王栋说的这些规矩都让士绅们难受极了,可他又没有说强制没收他们的财产.

第187章 衣食无忧

  土地、财物我们都不要,但以后你得照规矩交税,这些全由自己权衡,放弃了也行,但土地以后就不是你的了,想要就必须交税。

  “还有啊,五年补缴的粮税咱们按最近这五年里最低的数额缴纳,也不要各位现在就交,可以等秋粮下来以后一并从收获里计算,今年不够的拖到明年交也行,没有利息。

  但我还是要给各位说明一下,但凡两年之内交不清税额的,或者三年之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的,咱们一并做没收土地惩处,你们不要说我们事先没有说清。”

  夏国军刚好卡着秋税的时节来的,和一般百姓不同,士绅们除了要缴纳本季的粮税,还得补缴五年的粮税。

  看着一众站在堂下的士绅们彼此挤眉弄眼,王栋也不理睬,要知道洵阳县登记在册的土地总计两万余顷,其中一半归属襄阳襄王和汉中的端王。

  剩下的一半几乎都归了现场的诸位士绅,平民或者中小地主们只不过有不到两千顷土地。

  现在夏国联盟占领了洵阳,那些归属襄王、端王的土地自然就归了联盟,这些土地拿来安抚百姓都还有多。

  “诸位,不论走还是留,大家都要给个准话给咱们,不想交税的尽管走,咱们绝不为难,但土地我们就没收了。

  愿意交税但不想继续住在洵阳的也行,你们派管事也好,庄头也好,只要交税,土地里剩下的出息还都是你们的。

  三天之内,你们来县衙给个准话,不论去留都行。”

  这一手确实难住了在场的士绅,夏国历朝历代,除了大明,前朝几乎没有出现过有功名的士绅集体不交税交的情况。

  可这样的待遇享受了差不多快两百年,士绅们就把他当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可在堂上说话的是流寇首领,这些人已经是反了大明的,自然不再遵从大明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