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朱元璋,孙儿朱允熥重启大明 第255章

作者:寡欢太叔

罚银千两,这样的处罚,对于蓝玉这样的人来说,相当于没有。

朱允熥知道,朱元璋并不想过多的追究。但不罚,朝廷又有失公允。怎么罚,却又是皇帝说了算的事。

远远的,又能看到老人一扭一扭的跑过来,“得了,和家里老婆子说了,晌午时候,多预备几个菜。咱们可是说好了,自家酿的酒,不醉不归。”

朱元璋笑着点点头,“成,就照你说的。”

第二百九十四章 吃饭

老汉的家,在田垄的最西头。打田垄处走,往家里去,也要走上不短的路。

到了河南,朱元璋就不咋愿意去吃河南官员给他预备的菜了。这种山珍海味吃多了,也会怀念起小时候吃的野菜、土味。

一路上,老汉与朱元璋有一句没一句的搭着。

言语之间,尽是两人的孙子如何。瞧着朱元璋愈来愈黑的脸,李景隆强行憋着笑,放慢脚步,到了最后头,才敢笑出来。

“瞧着没,前头那个茅屋,就是俺家。”

老汉脚步放慢,手指着前头的一户人家。房顶的炊烟,还有在院外胡乱叫唤的黄狗。还有就是,外围用篱笆围成了栅栏。怎么看,这都是一户,普通的人家。

因此,朱允熥不禁好奇,就是这么一户普通的百姓人家,如何负担的起自己儿子读书上学。

“去去去,别冲这儿叫唤,朝那头叫去。”老汉打开栅栏的小门,踢一脚胡乱叫唤的黄狗,笑着把朱元璋与朱允熥几人,一并给迎进来。

刚进院子,老汉就端来几把竹子编成的小凳子,“坐坐坐,俺进去里头瞧瞧。”

空气之中,还散发着牛粪的味道。偶尔传来的驴叫,除了把李景隆吓了一跳,也让朱元璋不禁怀念起自己小时候的日子来。

朱元璋摸着还有些扎手的竹条小板凳,感慨道,“咱小时候,可是连这个都没有。”

朱允熥笑道,“同样是灾民,咱们大明朝的灾民可是要比那蒙元时,要好的多了。孙儿几次听您说,您小时候的院子里,压根没啥活物。”

于是,朱元璋有些沉默。

那时候的活物,无论是牛、羊,又或者说是驴。这些,都是要被当时的朝廷征用的。

征走了这些,可抵一部分的税。

可对于普通的百姓,尤其是以种地为生的百姓来说,耕牛就是他们的命。

朱元璋冷哼一声,“不跟好的比。”

这时候,从屋子里头,老汉拽着自己家的老婆子出来,“喏,家里来了几位,今儿就把柜子里那俩鸡蛋炒了。还有,前些天不是从城里,拿来的几两肉,也给切了。”

老婆子白了一眼,嘴里嘟囔着,“家里都揭不开锅了,怎么还往家里头带人。”

老汉顿时不悦,声音变得严厉许多,“你说啥嘞,人家帮咱们干了活,那咱们就是主家。这主家,哪有不供饭的。莫啰嗦,快去预备着。”

说完,老汉又冲朱元璋笑道,“家里老婆子,没咋见过生人,你别往心里头去。”

朱元璋笑着点头,其中真正缘由,只有他与老汉两人知道。

说是帮着干活,实际上却是朱元璋找着老汉,讨一口饭吃。而老汉便让朱元璋帮着除草,以主家的名义带朱元璋吃一顿饭。

而后来朱允熥与李景隆来了,多了两张嘴,四根筷子,老汉也没有丝毫的不悦,反而更加卖力的把三人一并迎进来。

两个鸡蛋,几两肉。

这些种种,都见得老汉家里头,也不是十分的富余。

“少弄些,咱们吃不了多少。”

老汉故作生气,“你这是说啥,好的俺这儿也没有,但总得让你吃饱了吧。”

第二百九十五章 缘由

老汉与老婆子进了厨房,坐在外头,还能听见两人在里头争吵的声音。

里头没了动静时,老汉端出两盘子菜,嘿嘿笑着,“菜不多,你们先吃着。待会儿,俺再去邻家,淘换几个菜来。野菜吃得不,拌些来也可吃。”

朱元璋自然是不挑,“啥都能吃,不挑。”

老汉将菜在小矮桌上放着,转身去看酒缸。打开蒲团盖子,脑袋伸进去,回音响起,“老婆子,俺这几天,咋就剩这么点了。”

“你那晚上,和隔壁村的张猴子喝了一夜,你咋忘了。”

老汉一拍脑袋,尴尬的笑一笑,“瞧俺这记性,你们先坐着,俺去隔壁瞧瞧。这酒啊,都差不多。隔壁酿的,指不定更香嘞。”

只片刻的功夫,老汉就折返回来,敲一敲手中的酒坛子,“瞧,可不少。”

打开盖子,院中顿时酒香四溢。

朱元璋贪恋的动了动鼻子,“这酒可是真香,比咱那时候喝的杭州酒香多了。”

老汉似是炫耀般,“杭州那是啥酒,哪能和俺家的酒比。欸,你们咋站起来了,坐着坐着,咱们哥俩,今儿可得不醉不归。”

哥俩?

李景隆皱皱眉,刚要开口说话,被朱允熥拉住,“爷爷,您今儿可是有口福了。”

老汉再进了厨房去拿碗,就又起了争吵的声音。

“你咋又去拿酒,你给算算,这个月你赊了多少的酒钱了。再照你这么喝下去,俺这个家,也甭想要了。”

再是老汉的声音,“你胡说啥嘞,喝几口酒咋了。你一个妇人,莫啰嗦!”

说完这句话,老汉走出来,手里提着一个墩子,坐在朱元璋身边,“来来来,吃。咱们吃咱们的,甭管那个妇人。”

朱元璋笑道,“老哥哥你可得多听咱们老嫂子的话。”

老汉连连的摆手,“听啥听,酒不给喝,菜不给吃。听她的话,有啥子用。”

许是声音大了些,老婆子在屋里不高兴了,“这家里头不景气,你又不想些法子。整天的,光在家里头吃酒。有这功夫,不如想想咱们今年的粮种,从哪儿来。”

朱元璋动了动眼皮子,“咋的,老哥哥,咱家今年没粮种了。”

老汉叹气道,“原先是有的,这不儿子要考功名,就把粮种给卖了。原来指望,儿子争气,去年能考上的。结果呢,却是落榜了。再加上这老天爷不开眼,尽是大灾...”

说着,老汉猛的灌了一大口酒,“算了算了,不提了。来,喝酒。”

一小盘的肉,老汉是一块没动,反而是那盘拌野菜,吃了不少。把好东西留给客人,这是老汉知道的最淳朴的道理。

“你咋不吃,快吃了。”

老汉的话不容质疑,筷子夹起一大块鸡蛋,送进朱元璋碗里。再夹起几块肉,送进朱允熥碗里,“来,娃娃,你多吃些。长个子的时候,可不能不吃饭。”

朱元璋慢慢的咀嚼着,不动声色,“老哥哥,咱可是听说,朝廷给的赈灾粮不少。”

即使是被贪去了些,送到百姓手中的,也绝对不少。

老汉摇摇头,“是不少,可河南那么多人呢。再加上北边打仗,都往这边跑。赈灾粮一共就那么多,分到每个人手里,一碗饭都不到。”

第二百九十六章 前奏

很多事,朝廷也实在是心有余力不足。腿脚长在别人身上,自然也就管不着别人走到哪里去。

再加上河南人口数量,一直都是为全国之最。

要想在这么大一块地方,在那么多的人口之中,实现粮食的再分配,本就不是一件易事。

“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老汉突然的面露担忧之色,“这些年,听说北边的鞑子一直都是不咋安分。对鞑子,俺们百姓觉得就是,可劲儿打。”

“可若是真的打起仗来,又处处的要用钱用粮。就好比啊,前些日子。天杀的鞑子闯进灵州,杀了不少百姓。”

“到头来,朝廷既要安抚百姓,又打退鞑子。可以喔,咱们大明朝。自打中山王和开平王去了,鞑子更是来的厉害。你就说,这方方面面的,哪儿不要花钱...”

正说话的时候,老妇端着盘子过来,似是有些不悦,摔在桌面上。

“快吃了,吃饭都堵不上那张嘴。那朝廷怎么怎么样,什么时候轮得到你说三道四喔。即便要说,你也小声着些,别再让什么锦衣卫给听去了。”

菜齐了,一道荤腥,其余的全都是素菜。

妇人端着另外一个碗,蹲在墙角,可劲儿的往自己嘴里刨饭吃。口渴了,就顺手拿起水缸里的舀子,舀上水,自己先喝一口。

家里有客人时,还是贵客,她是上不得桌子的,只能是蹲在墙角,一言不发。

朱元璋推开碗筷,砸吧砸吧嘴,“老哥哥,咱这是吃好了。你先慢些吃,咱还有些买卖上的事要做,就不便继续叨扰了。”

饭菜十分简单,大米里还掺了不少的小黄米。

虽然如此,可朱元璋还是吃的满意。已经不记得是有多久了,自己上一次吃这种。

“李景隆。”朱元璋叫了一声。

李景隆笑着走上去,耳朵贴在朱元璋嘴边,“皇爷,您说,臣都听着呢。”

朱元璋沉吟片刻,再抬头摇摇欲坠的栅栏,心底只得是深深的叹气,“你预备些散碎银子,再挑上几头牛,一并给送过去。”

院子不大,再回来时,老汉正抓着抹布,婷婷收拾着刚刚吃饭时留下来的东西。

“老爷子。”李景隆背靠栅栏,轻声叫了一句,然后从袖子里摸出两个金蟾蜍。

“这个,可是我家皇...我家那位爷,亲口吩咐,一定要交到你的身上。切莫推辞,这是我家爷的一番心意,还请笑纳。”

瞧见金子,老婆子放下碗筷,赶紧跑过去。

老汉直摇头,“这可不成,做个顺手的事,哪还有收钱的道理。那先前,有到家里头帮忙的,主家都得把东西给预备齐了呢。。”

李景隆不容多说,将金蟾蜍放在桌子上,又给加了几两的银子。

光是这些,就已经让老婆子彻底直了眼睛。她小跑着过去,将金蟾蜍和那些个散碎的银子,一把的收进怀里。

一改之前那样的态度,“和你家爷说说,往后再有要吃饭的,就到我这儿来。”

李景隆笑着点头附和,转身几步追了上去,“皇爷,吴王。这事儿,已经是告诉给他了,银子爷给留了。凡是您吩咐过的,臣都照做了。”

第二百九十七章 梁国公

此刻,朱允熥的手里,握着一本从兵部转来的军报。上面的一些圈圈划划,看着实在是揪心。

良久,朱允熥放下折子,再递回给朱元璋。

“咋说。”

见朱允熥眉头紧锁,一副十分深沉的样子。朱元璋瞧着好笑,不禁问道。

朱允熥也跟着笑,渐渐的,笑容平息,变得郑重许多,“皇爷爷,打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蓝玉在武安村的所为,已经是告诉了鞑靼、瓦剌,他蓝玉就在北边。”

“每次,咱们打过去,他们就会避开锋芒。这一次,可不能再让鞑子给跑了。”

朱元璋沉吟几分,“说的倒是简单,粮从哪儿来。饷可以先欠着,可总不能让将士们饿着肚子去打仗。”

粮与饷,都是打仗不可或缺的要素。

缺一,这场仗也打不起来。

朱允熥试着说道,“皇爷爷,孙儿先前瞒了您,抄了几个在凤阳府官员的家。从他们那儿搜出来的储粮,是足够大军所用的。”

“吃饭时,您也是听到的。再不让鞑靼、瓦剌、兀良哈这蒙古三部安分些,只怕逃到河南的灾民只会越来越多。到那个时候,朝廷若是还想着遣送回原籍贯,或是以正国法。”

“如此一来,只怕会适得其反。因此,孙儿觉得,该搏一搏了。”

北边打仗,百姓大量南逃。

在朱允熥的印象之中,整个洪武、建文一共是三十五年的时间,北边的社会稳定,一直是不如南边的。

自永乐朝起,将朝廷部分衙门、在京的富商、官员迁往北平后。

在这些富商、官员的打点之下与运作之下。大明与蒙古的战乱,便是从北平蕲县移到了宣府。

不得不承认的是,朱棣治国还是有些手段的。

至少,许多朱元璋留下来的问题,都在永乐朝时,被朱棣很好的去解决了。从那时起,北方人口流动的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朝廷都在这儿,百姓自然也没心思跑。

“打?”

“打!”朱允熥重重的点头。

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他越走越慢,突然叫了一声,“李景隆,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