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朱元璋,孙儿朱允熥重启大明 第12章

作者:寡欢太叔

毛镶揪住王八荣的衣领子,语气阴沉,“嘴上若是再没个把门的,老子就让你再挨一刀。三殿下他救不了你,能救你的只有你自个儿。”

这声音,如同是刀片在金属上划过,尖锐且刺耳。

这辈子,毛镶杀人无数,其中更是有太多的达官显贵。整个大明朝,除了姓朱的,就没他不敢动的。

眼面前的这个太监,若不是朱允熥的身边人,怕是已经成了刀下鬼了。

“奴...奴婢,听到了。”

毛镶松开手,如同看一个死人一样,看着王八荣,“拖下去,打!让他受一受这皮肉之苦。打的时候,机灵着些。若是让三爷看出来了,大人我可没好果子给你们吃。”

王八荣就像是一个死人,被硬生生的拖走,地上流下一摊水渍。

校场不远,朱元璋素来没有坐轿子的习惯。无论到哪儿,他还是更愿意自己走着去。

而在门口,徐达早就已经是躬擐甲胄。除了没有兵器,与上战场无异。

“天德,怕不怕。”朱元璋大步走过去,拍一拍徐达厚实的肩膀。

徐达笑道,“怕啥,打了一辈子的仗了,杀了一辈子的鞑子,从没怕过。臣心里头,倒是盼着,能为大明朝,战死在沙场上呢。”

朱元璋一瞪眼,“胡说啥嘞。”

再是叹息一声,“唉,咱们呐,都老了。看看你们,哪个不是花白头发。大明朝是你们打下来的。如今却还要你们去守。”

朱允熥抬头去看,这些人的头发都是黑白参半。

就连最年轻的蓝玉,也已经是两鬓斑白。

“皇爷,臣旁的不敢说,只要有臣这把老骨头在,鞑子就别想再进中原。”

听着徐达的保证,朱元璋笑了笑,“成,天德,有你这句话在。咱儿子,咱孙子,那是不用去愁漠北战事了。”

众人一齐进帐,郭英拉了拉蓝玉的胳膊,“蓝小二,皇爷这是啥意思。不带太子,带三爷。”

曹震咧嘴一笑,“这不可好,说明皇爷看重咱们三爷呗,这是好事。”

蓝玉眼神制止,“闭嘴,这话啥时候不能说,非要拣现在。”

桌子上,摆着菜糊糊粥还有干饼。

“尝尝看。”朱元璋撕扯下一小块干饼,递给朱允熥,“当年,咱打仗的时候,吃的就是这个。咱吃过,你爹也吃过。”

蓝玉欲言又止,“皇爷,殿下年幼,怕是吃不得这些。臣愿代...”

话没说完,朱元璋就直勾勾的盯着蓝玉,也不说话。

“吃吧。”

朱允熥接过那一小块的干饼,送进嘴里。顿时,一股泥土的味道在嘴里弥漫而开。

用力的咀嚼,干饼才在嘴里分成小块。味同嚼蜡的感觉,让朱允熥赶紧咽下去。再下咽时,坚硬的干饼划过喉咙,一阵刺痛。

“嗓子疼,喝着菜糊糊就是了。”朱元璋再把碗推过去。

朱允熥赶紧拿起碗,喝下一大口。

瞬间,朱允熥的五官扭曲到了一起。腥臭、酸苦,两种味道混杂起来,难以下咽。

蓝玉有些着急,“殿下,您得一块儿咽。”

朱元璋也揪下一小块放进嘴里,也不去嚼,喝一口菜糊糊,再咽下去。

然后,朱元璋把手放在朱允熥嘴边,“咽不下就吐出来吧,这玩意儿,实在不好吃。”

朱允熥摇摇头,一口气憋住,咽了下去。

朱元璋笑呵呵的看着朱允熥,“快喝些水,润一润嗓子。这玩意儿不好吃,可咱当年打仗的时候,就只能吃这个。咱吃这个,将士们也吃这个。”

“不好吃归不好吃,但扛饿呀。吃一顿,半天不用再吃饭。这法子,还是当年你外公教的哩。”

说到常遇春,朱元璋突然有些伤感,“啥时候你去坟上看看你外公,让蓝玉带着你一块儿去。他要是知道,他外孙子这么出息,嘴都能给笑歪了。”

这时候,傅友德从外头进来,“皇爷,吉时到了。”

第二十章 校场

走出中帐,从高高的站台上往下去看。

数万披坚执锐的武人,列成数个齐整的步兵方阵,如同一座座移动的高山,移动的城池,整个压进。每前进一步,气势磅礴,大地都为之震颤。

徐达执鞭蹬马,飞奔到校场中央。

“儿郎们!”徐达大叫一声,声音犹如穿云裂石一般,直冲云霄。

朱元璋的龙旗在站台上飞扬,台下的三军将士们齐呼万岁。尤其是朱元璋走到站台边上时,喊声更是震天动地。

一通鼓,数万将士,一起前进五步。

兵将身上的甲胄互相碰撞,发出沉闷的金铁之声,汇聚成了坚若磐石的中军方阵。

“打头的是王弼,曾是您外公座下亲兵。”蓝玉站在朱允熥身边,声音很小。

王弼高高的竖起手中的长枪,耳畔响起呜呜的号角声,马匹嘶鸣,金刃相击,急促的脚步声皮越来越密集的鼓点。

朱元璋换了一件布衣,脚上也是一双布鞋。

微风吹过,朱元璋脸上的头发被吹起。他炯炯的眼神,看着台下的每一张脸,每一个人。

“老伙计们!”朱元璋声音有些沙哑,却中气十足。

“臣在!”

台下,一片整齐的跪地声音。将士们全都单膝下跪,“臣候旨杀敌!”

朱元璋环视一圈,“咱收到咱儿子的信,他告诉咱,鞑子又跑来打草谷。咱想啊,这可不成。这大明朝,打它建国那时候起,就不能有人还敢欺负咱。”

“老伙计们,打陈友谅,打张士诚,再去打鞑子。你们跟了咱一辈子了,没了你们,大明朝还不知道是个啥样呢。”

底下传来笑声,声音止时,再是震天的杀喊声,“杀!杀!杀!”

第二通鼓起,大军阵型倏展,仿若一柄巨大的弯弧刀锋。刀光之中,机括轻触,锋刃猛地从中弹出,三千轻骑,自密集的方阵之中,排众而出。

“那个是冯胜,从八年起,就一直在山西。这次回来,又要建功立业了。”蓝玉又指着骑兵领头的那个,竟有些羡慕。

冯胜单马跑到台子下,高声喊着,“大明威武!皇上万岁!”

“万岁!万岁!万岁!”

“冯胜后头的那是何真,打起仗来不要命的主。太子爷都说他是何阎王。”蓝玉长出一口气。

“三爷,等臣老了,你就让臣出去打仗,砍鞑子。臣宁愿被鞑子一刀剁了,也不想窝窝囊囊的死在床上。”

听到蓝玉的话,朱允熥有些意动,“舅姥爷,大明朝还等着你开疆拓土呢。”

朱元璋舔一舔干裂的嘴唇,冲朱允熥招招手,又看向台下。

“这是咱的孙子,你们的三爷。他告诉咱,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咱听着,心里头舒坦。现在咱是老了,可咱儿子,咱孙子,咱重孙,到时候都要跟你们一块儿,征战沙场!”

“那年,咱说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鞑子不灭,咱说的就一直算数。你们,只管杀鞑子。就如同咱孙子说的,天塌了,有咱和大明皇帝顶着!”

顿了顿,朱元璋拿出睥睨天地的气势,“有咱在,有大明朝的皇帝在。这老天爷,它不敢蹦跶。”

这一刻,朱允熥身体里的那股热血,也被彻底的激发出来。

第三通鼓起,郭英带头,推出了黑洞洞的火炮。近百座炮口,对准太阳,大有一举灭天地的气势。

这种火炮,发射的还是石弹。即便如此,这些仍然成了残元鞑子们的索命阎王。

其后的将士们,手执火铳。轻便又易于携带,威力惊人且精准度高。这也成了。对付鞑子的一大杀器。

看着这些,朱允熥逐渐入神。

他知道,这三通鼓带出来的,就是后来的京师三大营。组建这三大营的,正是他的四叔。

靠着这支队伍。他的四叔征战南北,几无败绩。

“该换人了,我也能,而且我可以做的比你更好。”

第四通鼓起,朱元璋举起手中的碗,“咱和咱儿子,咱孙子,等着你们凯旋。到那时,咱和你们的三爷,还在这个地方,给你们庆功!”

从站台上下来,曹震仍然十分的兴奋,“看咱们三爷说的,天子守国门。”

朱元璋停住脚,盯着朱允熥,“熥儿上课去吧。无论何时,都不可误了学业。肚子里有东西,走路才能稳。”

看着朱允熥一步一步走远,朱元璋逐渐收起笑容。

“那个太监呢。”

“臣已经下令,打了几板子。只是因为三殿下,臣不敢...”

朱元璋摆摆手,打断毛镶,“这些日子,老三身边的人,都有些得意忘形了。咱孙子年纪小,心还软,又容易受这些人蛊惑。这点啊,跟他爹一样。咱这个做爷爷的,得帮帮他清理门户。”

第二十一章 金丝腰带

夕阳一片残红,挂在天上的西南角。

伴随着长角声再起,魏国公徐达率军北上,再伐蒙元。

徐达年纪大了,他自己都有预感,这可能会是他最后一次北伐。回头看一看巍峨的应天城,徐达拉紧缰绳,“传下去,速行!”

从皇城的最高处,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玄武大道上的行军。

“殿下,回去吧。”

朱允炆显得有些失魂落魄,走下楼梯,都踉踉跄跄的扶着楼梯的把手。一脚踩空,险些摔下去。

身边的太监赶紧扶着,“殿下,您小心。”

“松开!”

朱允炆再怒吼一句,“孤说了,松开!”

太监松开,看着朱允炆从楼梯上,一步一顿。又不敢离的太远,只能紧紧的跟着。

回到寝宫,朱允炆推开门,无力的靠在门柱上。

“今日陛下在校场阅军,老三都跟着去了,你为何不去。”太子嫔吕氏坐在榻子上,语气中带着质问,还有叹息。

朱允炆抬头去看,双目变得模糊,“孩儿不知,皇爷爷没让孩儿去。”

“那你为何不争!”

吕氏从榻子上跳起来,“你怎么就知道,老三他跟着去校场,不是他自己去求来的。你若是开这个口,皇上他又为何会不带你去!”

几句话,让五岁的朱允炆瞬间崩溃。

他抱着吕氏的腰,嚎啕大哭,“母亲,孩儿不知。就是老三在皇爷爷面前,说的那些话,皇爷爷就让他同去校场阅军。可孩儿回答的,都是您教给孩儿的。”

吕氏摸着朱允炆的头,心里一软,“罢了,罢了,别哭了,像个什么样子!说不准,这次带老三,下次就带你了。”

事实上,吕氏自己也心里没底。

她知道,阅军这种事情,在朱元璋的心里分量极重。

建国至今,朱元璋也只带过太子朱标一人去过校场阅军。当年,秦王朱樉也要跟着去,却被朱元璋怒斥,还因此被罚抄书一天。

带老三去校场阅军,这也恰恰能说明老三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

“看书去吧,母亲出宫一趟。”

吕氏安慰朱允炆,“有些事,你得去争。但你也要记得,争不是逞强。这是为了你自己,不是为了旁人。老三他不是你的父亲,你父亲他能善待兄弟,老三他可不会。”

“这讲不了兄弟情义,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说完,吕氏披上薄纱,出宫去了。

每一个晚上,奉天殿的烛灯,总能亮上一夜。只有太子朱标在时,朱元璋才会早睡一会儿。

这些日子,朱标去了浙江,国事又都堆到了朱元璋身上。

“徐达到哪了,咋也不来个信。”

朱元璋晃着脑袋,上了年纪,再总去低着头,就会觉得头晕。不时晃一晃,才能好受许多。

“皇爷,臣的人也是下午来信,魏国公刚到济南。正在济南府,等着各路粮草。”

毛镶又试探性的问一句,“要不要,催促魏国公行军。”

朱元璋摇摇头,“打仗的事,你少掺和。只要将在外,你就不准给他使绊。天塌了,也得等他回来。再说了,论打仗,大明朝还没人能在徐达面前指手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