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446章

作者:半章水墨

唯一可以确定的……他应该不会后悔。

轰轰烈烈的亡,总比憋屈的死,要好得多……

……

第七百三十七章 战略演变

天子在西北边关的巡视,依旧在持续,整个西北边关,在天子抵达之后,一切亦皆是从未有过之井井有条。

天子在辽省掀起的风波,若说长久之效,那自然是未知,但短时间内的震慑,自然还是存在。

西北安定运转,天子照常巡视,而在草原之上,一场惊天的风暴,随着林丹汗的那一夜屠戮,在这昭武十年末,已然极速蔓延开来!

大恒在总参的情报体系,俨然也被这一场一骤起之风暴,给彻底震荡。

游骑飞奔,细作四出,欲以最快之速度,将消息传回大恒的同时,亦是要打听清楚事情的详细。

这一切,对当年的大恒而言,自然是一无所知,在这昭武十年的年末之际,天子在西北边关巡视十数天,亲眼目睹西北边关之详情以后。

天子之驾,便再次启程,而此行的目的地,也是在那有着塞外江南之称的河套!

自平定河套,将河套纳入大恒统治体系后,大恒便在河套建制为省,同时取陕西黄土高原部分地域立下河套六府之地。

得益于大恒在平定河套之前的长久经营,河套建省,比之当年的辽省之形势,显然要好得多。

在建制初期,大恒在北疆多年经营之下,河套六府之地,人口便已高达百万之多。

当然,这也得益于河套比邻陕西这个灾情重地。

事实上,早在朝廷决议迁徙之前,得益于北疆边军长期持续的对草原打击,使得边疆安宁,陕西民间自发迁徙塞外河套地区的百姓,就不在少数。

大恒出兵河套,正式建制为省,建立起完善的政治军事体系之后,陕西民间,自发性的迁徙,更是规模庞大。

相比被朝廷千里迢迢迁徙至辽省,陕西的百姓,显然还是更中意于气候环境更符合家乡的河套平原。

故而,早在昭武八年初,在这般规模庞大的民间自发迁徙行为之下,朝廷便停止了官方组织的对河套迁徙之策,只保留了对民间迁徙河套的扶持政策。

尽管如此,河套六府的人口增长,尤其是比邻陕西地带的银川府,更是人口暴增的重心所在。

据银川府的户籍黄册汇总显示,时至昭武十年末,河套银川府人口已然跃迁至四十八万之多,俨然占据了河套一省总人口近一半之多。

如此之下,河套省的人口分布,显然极度不均匀,由里至外,完全就是呈阶梯形式的分布。

越靠近本土中原之地,人口越多,距离本土中原越远,人口便是越少。

且。当前的河套省,与已经举国之力开发多年的辽省,亦是有着极其相同一点。

大恒划分疆域的辽省,则是完完全全囊括的前明时期的奴儿干司,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

疆域之浩瀚,几乎抵得上中原半壁江山,而当前大恒失控之地,实际上也不过是靠海傍山的那一小块地域。

河套地区,亦是如此。

大恒河套建制,亦是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河套平原划分,即西至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经榆林卫,南为三岔川流入焉。

北有黄河,自宁夏卫东北流经此,西经旧丰州西,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经旧东胜卫,又东入山西平虏卫界。

疆域两千里,大河三面环之,这便是当今大恒官方拟定的河套省疆域。

可显而易见的是,也就比邻中原的数府之地,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边陲数府,大漠风沙,除了戍边卫所,人烟,亦是寥寥。

当然,纵使如此,对大恒而言,哪怕人烟再稀少,益处,亦是堪称天大。

仅仅是北疆外拓这一点,其益处,便是泼天之大。

河套建省,也就意味着陕西北疆,几乎全面外移,如大同镇,榆林镇数个曾经的边疆重镇,在当下,几乎已经快要成为历史。

边疆外拓,同时为意味着延续了数百年的北疆防御体系,必将需要做出全面的改变。

前明数百年的九边体系,大恒自然同样全盘接受。

只不过,在大恒,为十边体系,在当年平灭后金之后,十边之山海,十边之登来,便已然失去了其战略意义所在。

十边化为八边,依旧戍守着大恒的北疆之地,从立国之初,多年抗击外敌,可谓是给大恒北疆防守,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随着开拓河套,边疆整体外拓,曾经的边镇体系,自然就随之而变化。

曾经的陕西北疆诸镇,整体的边镇体系,皆成为历史,戍边体系,整体外移。

河套之北疆,由于其突出的地理位置,其战略地位,俨然直线跃迁,当下河套三镇,俨然已成大恒边镇体系的领头羊。

当然,边疆外拓带来的,不仅仅只是边疆戍守体系的变化,整个北地的军事体系,俨然也随之而变。

陕西北疆已成内陆,那陕西方向,戍守京城的防御体系,自然也随之而变。

京城之地的戍守,较之从前,更是有着天与地的区别。

在前明,京城坐落北疆,蓟镇,大同,辽东这几个方向,皆是防备重心所在。

当下,辽东早已稳定,河套又带来的边疆整体外拓,京城的外敌威胁,俨然就只剩下了蓟镇这一个方向。

而蓟镇,自当年蓟镇改制之后,蓟镇军力,便一直是首屈一指的存在,从靖国公坐镇蓟镇,多有对草原征伐,到如今,定国公坐镇蓟镇。

北疆看似还局限于蓟镇,但实际上,漠南蒙古各部,在多年蓟镇的例行征伐之下,早已退却。

蓟镇之外,曾经丰厚肥沃的草场,今尽是汉人活动之踪迹,曾经草原铁骑飞奔之地,当下,自然是蓟镇边军例行巡防之地。

在这般影响下,京城,已然几乎要褪去了天子守国门的职能作用。

军事中心虽在,但也不是重心所在,已然真真正正演变成了内陆中枢所在。

江南择都城,显然亦是愈发的不现实,将来北疆再拓土,这份不现实,亦是会再增添几分。

海外再如何开拓,再如何富,也终究比不得汉土的稳定。

两者之间,必需偏重一方。

先北后南之策,北,必须永远优先,南北之平衡,才能维持,汉土,才能稳固………

第七百三十八章 风暴来袭

夜已深。

黄沙飞舞,北风呼啸,沟壑之间,天子之驾安营扎寨,将士巡守。

营中大帐,军情沙盘呈放,天子立在一侧,神色澹然,诸皇子皆是紧紧盯着沙盘,一个个皆是在思虑着什么。

许久,天子才缓缓出声:“都说说,当前西北与草原之势,会如何演变?”

问题不可谓不深奥,但天子显然没有这个觉悟,从入陕西之后,天子便将多年以来西北与草原的诸多卷宗,尽皆汇聚,移交给了诸皇子翻阅,并定下了这个问题。

时隔数月,有的是时间让这些皇子去请教,去查阅资料情报,不可能回答不出。

天子对诸皇子的考教,要的,从来就不是答桉,而是过程,是诸皇子去了解,去认知的一个过程。

在这种认知了解中,一点一点的看清楚这个国家,一点一点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子,一个合格的储君,乃至一个合格的天子。

“回禀父皇,儿臣以为,草原恐生大变。”

大皇子璟站出,朝天子拱手一拜道。

见天子未曾出声,皇子璟沉吟一会,又道:“前明天启年间,林丹汗便被后金击破,败逃漠北,丢了准葛尔部的根基之地。”

“本该是亡国灭种之局,若非趁着父皇您当年北征,击破后金之机,根本不可能再起势。”

“虽趁势而起,但林丹汗这些年多有倒行逆施之举,且多次南下入侵我大恒,皆大败而归,威信早已扫地。”

“这些年我大恒封锁边关,拉拢分化,再让其陷入战争泥潭,更是让林丹汗焦头烂额,难以抽身。”

“但儿臣观林丹汗之行事,却也发现,林丹汗此人,时机把握极为敏锐,且颇有胆气,果断坚毅。”

“当年果断臣服于父皇,又在前明内乱之际,果断背离,吞并漠北,又与后金合谋……”

“每一次,林丹汗皆是极其之果断,实乃大敌。”

“此番蒙古之局如此,林丹汗与和多和沁两部深陷泥潭,两部大汗皆有议和之心,也皆不愿我大恒坐收渔翁之利。”

“儿臣以为,最多再过两三年,两部议和,恐成定局。”

天子眉头一挑,似不在意问道:“为何是两三年?”

大皇子犹豫一会,看了一眼天子,才道:“父皇不会让他们轻易得逞的。”

“哈哈哈哈……”

天子大笑,摆了摆手,也没多言,便看向了二皇子寰。

“父皇,儿臣想法与大哥有所不同。”

相比大皇子的礼节周到,二皇子寰,则是利索得多,一把站出,朝天子拱了拱手,便大大咧咧道。

“为何?”

天子笑道。

“儿臣观总参情报卷宗,蒙古诸部,相当一部分,皆与我大恒有暗中联络。”

“更有不少已然暗中投诚,身在曹营,心已在汉。”

“近些年,我朝在西北经营多有进展,对准葛尔三部亦是多有谋划,亦是有相当大之利益。”

“如此多牵扯,和多和沁与林丹汗若想停战议和,绝非易事。”

“我大恒端坐局外,稍有动静,便可对其干涉,如此,纵使两部有心议和停战,也必然依旧深陷泥潭,绝难自拔。”

听着这针锋相对的意见,天子倒也来了兴趣,目光转向在场其他皇子:“你们说说!”

三皇子道:“儿臣之见,与二哥大体相似,严防死守,多加干涉!”

四皇子紧接其后:“儿臣以为,正常而言,在我大恒干涉之下,草原西北想要变局,必然是难于登天。”

“但不可不以防不测,正常手段不行,非常手段,说不得也能奏效。”

四皇子的这一句话,天子却是明显来了兴趣,待四皇子话毕,天子眉头一皱:“何谓非常手段?”

四皇子瑜沉默片刻,这才看向天子子,缓缓道:“父皇开创大恒江山,内忧外患,何其艰难!”

“非常时期,亦是需要非常手段镇压。”

此言一出,天子童孔亦是一缩,原本笑呵呵的神色,亦是骤然消散。

草原会有大变,天子心中自有预料。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也不可能会完全按照预想而演变。

更别说,涉及整个草原与西北藏地,数不尽的野心家!

大变,是必然,天子所想的,只是拖延大变降临的时间。

现如今大恒虽有能力对外开拓,但天子更想再好好积蓄一下国力。

西北,江南,辽省,河套,诸地正直发展稳定的关键之时。

节奏一打乱了,想要恢复正常,重新步入节奏,可不容易。

而且,这草原一变,变的,可不是一时半会。

整个北疆,西北,必然会由现如今的安定,转为无穷的边防压力。

守也好,攻也罢,想想如这些年的舒坦,必然是绝无可能。

天子一直考虑的,是在想着预防,拖延,是考虑和以往那般,如何拉拢分化。

却还未曾考虑过两人会不会行非常之策,会……狗急跳墙!

“狗急跳墙……”

天子轻喃,目光俨然有些闪烁。

若换位处之,他为……林丹汗!

当如何?

拉拢大多数,打击少部分,是斗争的基本原则。

但这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能够拉拢!

林丹汗面临的,就是拉拢不了的局面。

一次次折腾,都拉拢不了,该如何?

杀!

只是瞬间,天子便有了答桉。

他是如此行事,亦是如此踏上巅峰。

有此先例,林丹汗从堂堂正正的蒙古大汗,被一点点逼到现如今几乎快要成为名义上的大汗,他难道不会如此效彷行事?不会狗急跳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