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410章

作者:半章水墨

这等谋国之策,一不用劳民伤财,二不用兵甲杀伐,显然很适合文官这个群体。

天子很坚信,只要文官们接触到了这等谋国之策,绝对能将其玩出花来!

专人做专事,为天子,把握好大方向即可,很多劳心劳力的事情,都可交给下面的臣子去办。

而这种事,谁都没有经验,天子虽懂,但也只是懂得皮毛,文官重臣们,更是一脸懵。

凡事有一便有二,这一次弄成功了,那接下来,就更顺利了。

当然,通商于西北,还有一点,亦是堪称天子对大恒天下的一次尝试。

天下格局,从汉唐时的东西为重,到现如今南北为重。

而南北,显然贫富极为不均匀。

南方本就比北方要富庶得多,未来的海洋时代,更是会加重南方的富裕。

而当天下财富集中于南方,那不可避免的,便是一切重心的南移!

哪怕政治中心在于北方,也绝对违逆不了这个大势。

毕竟,最清楚的一点,富庶,那就意味着家有余财,家有余财,才能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也就会有更好的教育环境,也就更容易出人才。

而富庶,也就会为朝廷贡献更多的财税,也就会吸引朝廷更大的精力去关注!

而朝廷更大的精力关注南方,对北方,也就会少几分关注。

如此,便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南方越来越富,北方停滞不前,乃至落后。

而当北方落后,停滞不前,如草原,西北藏地,这些本就落后的地方,自然会成为鸡肋之地。

这也是为何以往历朝历代,开国之时打下极大的疆域之外之地,但在王朝中后期,往往都陆续放弃,转入全面的战略收缩之势的根本原因。

毕竟,入不敷出,还得让其他富庶之地补贴着,这种赔本的买卖,没几个人愿意做。

这是正常的规律!

天子开发辽省,于渤海各处设市舶司,也皆是为了让北方也能更富一些,尽可能让南北的天平,更可能的平衡一些。

如今决策通商西北,也有这一点的原因存在。

即打通古之丝绸之路,联通中亚,给北方,再添一个富庶的来源点,让南北,尽可能的平衡!

开疆拓土,从来就不是打下来了,就能守住。

最根本的因素,在于,打下来了,能不能让这个地方,产生价值!

即哪怕守住这个地方会入不敷出,但只要这个地方的价值,远远大于这个入不敷出,那不管是谁当政,只要脑子没毛病,那就必然会母庸置疑的守着。

这个价值,又可分为战略地位,经济地位!

严格而言,西北藏地,无疑是有着天大的战略价值,只不过,在这个时代,生产力还没到后世那一个导弹可以打遍全球的地步,其战略价值,还体现不出来。

战略价值行不通,那就只剩下让其产生经济价值,才能让这块土地,成为永固之土!

而一旦丝绸之路彻底发展起来,藏地无疑就有了极大的经济价值,且,这个经济价值,不仅仅只是藏地本身。

还意味着藏地联通的那些商贸国家,以及内部疆域与藏地联通的省份,如河套,陕西,四川等等,皆会受这个经济价值的影响,亦或者说受益!

南北之天平,哪怕还是难以平衡,但也不至于倾斜得太过严重!

如此,藏地,就必然是不可割舍的固土,具备极大的价值所在!

不然的话,一块地势崎区,环境恶劣,且难以管理的土地,就完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鸡肋。

长期的入不敷出,说不得哪一代,就将其放弃了。

这个可能性,显然并不是没有,而且,可能性,非常之大!

前明的从战略进攻,到战略收缩,经历了多少年?

永乐五征漠北,其孙继位,几乎便全盘否定了永乐的战略进攻策略,这中间,间隔才短短几年时间!

显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那些被收缩放弃之地,价值不够!

再者,就是因为国家的富裕重心,在于南方。

要避免重蹈覆辙,又没有经验参考,天子只能试探,一次次试探,争取,能够改变这些……

第六百七十五章 大棒甜枣

时至昭武八年末,草原的局势,无疑已经极为明朗。

本该是草原的内斗,大恒却是毅然决然的掺和了进来。

夺河套,收和硕特部,一切的一切,俨然再一次清晰证明了大恒对草原赤裸裸的窥视,以及毫不掩饰的操纵草原之心。

只不过,草原三方,对此,显然没有丝毫办法。

当然,大恒这一脚插进来,某种意义上,对草原部族而言,也并非不是好事。

大恒边关封锁的放开,对缺衣少食,什么都缺的草原部族而言,其中的意义,可是大于天!

就好比这些年大恒之所以能让几近一统草原的林丹汗焦头烂额,将蒙古分化离间成一片乱局,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大恒对草原物资的封锁。

阻断了草原部族最大的一个物资来源,导致了很多草原部族,根本无法生存下去。

只能依靠草原本身来存活,而草原本身的土地承载力,无疑是极其有限,且,小冰河时期的天灾,可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大恒!

草原,同样也是天灾绵延!

活不下去了,就会争夺生存资源,这是必然!

这才有了大恒在草原布局的无往而不利,这也才有了草原的乱局。

而大恒放开了这道口子,哪怕只是与和硕特部的交易,惠及的,终究还会是所有草原部族。

当然,最重要的便是,面对大恒这横插一脚,准葛尔三大部也好,还是林丹汗也罢,都难有什么反制措施,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无力抗议。

如此之下,所谓眼不见为净,哪怕大恒这一脚,直接改变了草原的格局,但在整个草原,却也似什么都没发生一般,一片沉寂。

只不过,自和硕特部宣布臣服于大恒之后,准葛尔三大部与林丹汗之蒙古,在漠北的战争,俨然就减弱了许多。

两者的私底下之联络,更是骤然密切了许多。

但……战争的仇恨,又岂是一时半会能够消除的,准葛尔三大部与林丹汗之蒙古鏖战近一年,本该为林丹汗之腹地的小半个漠北,已然被血腥千里,数不尽的血海之仇,要化解,可没那么容易。

而准葛尔三大部与和硕特部,又是新旧霸主之争,更别说,还有大恒在其中当着“搅屎棍”,不想打,也得继续打!

况且,草原与西北,本就是大恒重心所在,自总参情报司与锦衣卫确定了内外之分后,对草原与西北藏地,总参情报司就投入了海量的人力物力培养细作,拉拢堪用之部族。

这么多年时间,早就在草原与西北藏地编织了一张大网,涉及了方方面面。

若说在平静之时,要搅风搅雨,尚且不容易,但在这乱局之中,要弄出点动静,让战争持续,这无疑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在这昭武八年年末,纵使准葛尔三大部及林丹汗之蒙古,多有克制,甚至有意联合对抗大恒,但在大恒的操纵下,这一点,终究只是空想。

哪怕是蒙古之林丹汗,虽为蒙古大汗,名义上统治着整个蒙古,

但部落制度的存在,就注定了,只是一个名义上的集合体,大汗,只是其中最为兵强马壮者而已。

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中央集权!

蒙古是如此,西北准葛尔三大部也是如此,和硕特部,也是如此!

在大恒的操纵下,这场战争,在昭武八年年末,战火重起,刚刚减弱不少的战争强度,瞬间跃迁式飞升。

整个昭武八年的草原,就在这惊天乱局持续之下,步入了昭武九年之中。

而草原的乱局,在昭武九年,不仅没有减弱,反倒是随着大恒入局,而愈演愈烈。

昭武九年二月,在大恒支援和硕特部的第一批粮草军械抵达后,在大恒的意志下,和硕特部的兵锋,亦是凶狠至极的刺向了准葛尔三大部。

同时,准葛尔三大部与林丹汗之蒙古的战争,虽说双方大汗,皆有停战之意,但战争,却也朝着双方首脑皆不愿看到的方向,继续蔓延着。

大恒总参情报司的细作,活动在草原的每一处,影响着草原的方方面面。

同时,对和硕特部的商业封锁解除,边关贸易放开之下,海量的物资亦是涌入草原之中。

大恒一手握着军事大棒,一手握着经济甜枣,置身与局外,却又轻而易举的影响着这个浩瀚无垠的草原。

军事大棒,以武立国的大恒,用得自然很是顺手。

但这个明显有些超前的货币经济大棒,大恒,尚且还颇为生涩。

这俨然不是以往封锁边关互市,断绝物资流入草原这般简单粗暴,其中的弯弯道道,显然太过复杂。

自昭武九年末放开对准葛尔部的边关互市之后,大半个朝堂,可谓是紧绷到了极致,皆是围绕着货币经济这个概念,处理,剖析……

在专人办专事的用人规则之下,满朝文武,包括天子,皆是在一点一点适应了解着这个新规则。

所谓与时俱进,大恒的中枢,一点也不落后。

当然,这些事情,短时间内,定难见成效。

无论是生产力还是制度思想的变化,都还需要时间去慢慢蜕变。

但不管如何,生产力的革新,其根本在于市场需求。

而如今的大恒,不仅仅本身内部有着庞大的需求,如今俨然又踏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创造了外部需求。

天子坚信,一切都发展,皆是有规律存在,大恒内外,海量的市场需求,再加之政策的扶持,必然会加速生产力的革新。

而自古至今,很多事情。都是赢家通吃的规则。

国与国之间,亦是如此。

这生产力革新,亦是如此!

在如今这个东西方各方面交流深入扩大的时代,大恒的生产力比西方革新得要快,要彻底,那大恒,便是领先!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直至……赢家通吃!

生产力革新之后,大恒一手军事大棒,一手货币经济大棒……

到时候,面相的,就不再只是区区草原,而是全世界!

这个世界数百年的规则秩序,也就将由大恒铸就!

数千年历史,中央天朝,荣光依旧!

……

第六百七十六章 财富流通

初春已过,烈日将临,昭武治下的第九个年头,俨然就要步入了盛夏之际。

草原的局势依旧纷扰,大恒中枢依旧忙碌,但在这大恒天下,反倒是愈发的繁荣起来。

尤其是放开了对和硕特部的商贸封锁,海量的需求,从西北藏地涌入陕西,四川,从而极为迅速的扩散至大恒南北。

事实上,尽管在天子看来,大恒的生产力还未达彻底革新的地步。

但实际上,对整个天下而言,昭武治下九年,这个天下,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种利民之策,当是国之根本,是大环境的改变,但市场的改变,带来的却是整个百姓生活环境的改变。

如水力纺织机的出现,数年时间,从北到南,几乎便出现在了大恒各个地域。

水力代替人力,且规模庞大,产出也巨大,在短短几年时间,便让布的价格直线下降,堪称物美价廉!

事关百姓生存的“衣”这一项,彻底成了普及品!

只要家中稍有一点余财,给全家换上一套新衣服,难度实在不大。

而“食”之一项,尽管南北天灾依旧绵延,但得益于这些年朝廷普及推行各种耐旱耐寒的作物,如番薯,玉米,土豆等等。

产量大,且耐寒耐旱!

据大恒昭武八年的农税统计,当前大恒一年所产之粮食,若将各项主食一同统计,哪怕在这天灾之年,昭武八年的全年粮食产量,已经是昭武四年的两倍之多!

足以轻轻松松的供应全天下百姓的生存所需。

只不过,各地分为产量多与寡,贫瘠与富庶,很多时候,都需要朝廷去调配,统筹。

以及,最为重要的,便是少数人,占据了大多数的生存资源。

而这一点,天子一向是极力压制与避免。

很是显然,食这一项,对大恒而言,虽依旧是个大问题,但只要保持改革的节奏,粮食这个问题,在目前而言,还不是太致命。

就好比京城的存量,时至如今,京城国库储备粮仓,内帑储备粮仓,其中之存量,已经足以供应京城百姓三年所需,同时还可供应大恒京军,禁军,数十万大军一年征战所需!

而食之一项,还有便是盐,若说生产力革新得最早的行业,也莫过于盐了。

如今之天下,以往那灰褐色的粗盐,早已成了过去式,同样是物美价廉的白花花雪盐,才是当今盐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