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332章

作者:半章水墨

在朝廷不惜代价的赈灾之下,在这已经干旱了数年的陕西大地,各府县,已然随处可见火热朝天的工程之景。

唯一不同以往的,或许就是掌握钱粮的,已经不是地方官员,而是由户部拨款,工部统筹,然后,在工部派出的官员主导下,在各地施工。

天子的指示很是清楚,一水利,二道路。

而现如今,渭水近乎干枯,无疑是最好的治理之时。

故而,在工部及大恒工科院联合勘察之后,几乎是第一时间,便决定借此干涸之机,治理这条曾经多次泛滥的渭河,同时择地兴修水库,水利。

在曾经,治理河道,不外呼清芋修堤,以及种植树木防水土流失。

而现如今,也不外乎如此。

只不过,干涸的渭水,显然比之泛滥的渭水,要好治理得多,兴修水库,水利设施,亦是容易得多。

再加之大恒工科院辅助之下,对火药的系统化运用,开山碎石……

最重要的便是,水泥的出现,能够大大的提升治理的效果。

当然,在这大灾之年,如此工程,耗费之钱粮,亦是堪称海量。

受灾之地的渭水沿岸,数十万灾民云集,在工部的直接统筹之下,日以继日的劳作着。

如此大规模的征调,若在以往,定是少不得民怨沸腾,但现如今,在这连年的旱灾之下,田地干涸,少得可怜的水源,供应人喝都有些勉强,根本不可能大规模供应农田。

百姓们活都快活不下去了,面对着管吃管住的赈灾工程,虽说劳作辛苦,但至少,还能活下去。

而在天子的严令之下,层层监督,至少,如历朝历代行大工程时,那般草芥人命之景,亦是难有出现。

再加之天子近乎不惜代价的调拨钱粮,以及改革之后,已经分配到户的田地,还要,灾地的免税之策……

如此种种,倒也在这艰难之年,勉强维持住了灾地的稳定。

而这副大规模的工程之景,不仅仅是陕西,在如今的大恒天下,四川,山东等等,但凡是灾荒之地,皆是或大或小的开始了工程赈灾。

相比较曾经朝廷对灾区的态度,如今的大恒,如今的天子,哪怕是财政拮据,但却也依旧保持着青史罕见的赈灾力度!

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赋税一案,抄家无数,所得的海量钱粮,亦是在这青史罕见的大规模工程赈灾之下,如流水一般消耗着。

北方如此的大工程赈灾之下,天子自然不可能坐实着各地官仓之中的粮食消耗殆尽,在天子的旨意之下,如红薯玉米这种耐旱作物,亦是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大恒天下适宜种植之地推广而去。

户部,内廷商行,几乎不限制的向天下收购着粮食。

在宁波港,最抢手的货物,就是粮食!

西夷商人也好,伪明商人也罢,只要将粮食运至宁波港,那几乎根本不用考虑任何销路,宁波市舶司,便直接按市价购买,然后,便直接走漕运或者海运,运至北方!

如此之景,在与伪明接壤的各大重镇,亦是如此!

尽管伪明朝廷多次禁止粮食入北,但在利益推动之下,就如曾经大明的海禁一般,挡得住普通人,挡不住既得利益者!

甚至都有不少伪明将领,直接变卖军粮……

漕运,海运,一艘艘满载着粮食的大船,几乎是日夜不休的由北向南运送着粮食,支撑起天子的决心!

在如此大规模的收购之下,连带着江南的粮食价格,都上涨了近一倍都不止!

富庶的江南之地,在这种粮食的疯狂之下,不少地方,竟然也出现了粮荒!

而在这大恒沸沸扬扬的种种大策之下,平定江南的战争准备,亦是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一场动员数十万大军的战争,一场平定半壁天下的战争,显然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完成准备的。

从昭武四年三月初,天子定下南攻北守之策,至如今昭武四年七月,这场战争,依旧还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

若按以往的惯例而言,久经大战的大恒军事体系,哪怕动员几十万大军,也最多一个多月,就能完成战争准备。

毕竟,严格而言,江南,从一开始就是处在战争状态,从未停战过,哪怕是当初北方的天倾之局下,江南重兵,也没有调动过。

而后来随着天子御驾亲征归来,有又调兵遣将,调拨粮草军械,完成对伪明的重兵囤积。

各种预案演练,江南各地重兵,早已演练了不知道多少次。

但这一次,纯粹且精干的军事体系,却是掺和进了文官体系,这份纯粹精干,自然是被直接拉到了谷底。

整个军事体系,亦是陷入了坎坷的磨合期。

且平定江南,重在维稳与绝患!

战争准备归准备,何时打,还得根据水师何时能够彻底封锁海疆来决断。

时至如今,数个月磕磕绊绊的准备又准备,南征北战,战无不胜的锋锐兵戈已然慢慢的趋于蓄势待发。

只待这个趋于正轨的体系磨合完成,水师利好消息传来。

大恒数十万大军,便将以雷霆之势,横扫江南,一统山河!

……

第五百五十一章 烈火烹油!3000

京城。

时至七月中旬,灼灼烈日,却依旧肆意的蒸腾着这座大恒都城。

天下各地虽灾情连绵,但显然影响不到这京城的繁华。

街道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街道两旁商贩亦是绵延,叫卖呼喝声不绝于耳。

城门处商旅行人更是排成长龙,将大江南北的货物,运至这座为天下中枢的京城。

“看似繁华似锦,却如烈火烹油啊……”

天子漫步城楼,望着城内外的繁华之景,幽幽一叹。

天子身旁一身甲胄的靖,辽,两位国公,亦是面面相觑,不明白天子此言何意。

天子也未解释,眉宇间的凝重,却是又增添了几分。

在以往,朝廷虽统治天下,但限于前明的糜烂统治体系,对各地具体情况,根本没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即,得过且过!

而随着昭武二年末,掀起的赋税大案,持续了整整一年,席卷了整个天下,将原有秩序彻底破坏的同时,改革进行,时至今日,改革持续已然有一年时间,新的秩序,基本已经建立。

在这新的秩序下,朝廷对各地的统治力,自然是回升到一个全新的状态。

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整个天下,近千个县的具体局势,都清晰的摆在了他这个天子面前。

毫无疑问,纵使当初的赋税大案,对整个天下的经济民生,造成了天大的打击,但随着改革对商籍的废除,以及对商业的政策鼓励,还有昭武四年陆续铺开的各项大工程,朝廷投入天下的海量财富,亦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度,将处在颓势的大恒商业经济,从低谷拉了起来。

水泥的限制早已放开,各家权贵陆续进场,一个个民间商行,亦是借这时代大势,飞速的发展着。

而在他这个天子的刻意主导之下,以内廷为首的商行,除了粮,铁,盐,军械这些涉及国家支柱的产业,其余产业,亦是陆续的缓慢收缩着。

皇家商行的收缩,留下的市场,自然慢慢被民间商行吞食,如此多管齐下,百废待兴的大恒经济,自然是慢慢的恢复着。

再加之如教育试点,以及改革大策的继续深入,整个天下局势,看似已经是一片大好。

但事实上,若是深入探究,如今的大恒天下,已然是烈火烹油之势!

商业的发展,得益于朝廷对商业的政策鼓励,也得益于这规模庞大的工程赈灾。

以政策辅助,以基建带动商业发展,在赈济灾民,保持稳定的同时,保住土地根本,且增加朝廷商税收入!

这俨然是鱼和熊掌兼得的好事。

但这其中,却是有一个致命的漏洞。

那就是灾民!

历时近一年,大恒人口统计,已然完成,除去被伪明占据的大半个江南以外,大恒境内,人口有七千八百九十五万余人。

而如今,大半个北方,几乎都在天灾影响之下,唯一的区别,或许就是天灾严重与否而已。

天灾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百姓,几乎占据了大恒总人口近一半!

这般恐怖的灾情局势,大恒现如今,之所以还能支撑得住,靠的,就是已经健全有效的统治体系,以及不惜代价的赈灾!

当然,还有最为重要的改革分田!

这才是救灾维稳的最重要措施。

但分田到户,也需要种植,受灾较轻之地还好,百姓们有了田地,有了盼头,再小规模的行工程赈灾之策,便勉强可以维持一地安稳。

但对受灾严重之地,分了田,却在连年的旱灾之下,根本难以种植,这就等于是责任完全在朝廷身上了。

直至如今,按工部的统计来看,参与各地工程的青壮,已有三百五十余万之多!

其中有近一百多万青壮,是处在受灾极度严重之地,如陕西,连年干旱,大半田地,根本难以种植。

按照目前朝廷制定的赈灾之策,其一,自然是工程赈灾,暂时维持稳定。

其二,则是大规模推行玉米红薯这种耐旱作物。

哪怕这些耐旱作物,能耐的旱,也有限,但显而易见,能缓解一地灾情,就至少能保证一地百姓之安稳。

至于无法缓解之地,就得依靠朝廷持续性的工程赈灾,或者有序的迁移百姓。

如此策略之下,可想而知,赈灾的压力,有多么大!

光是参与工程的三百五十多万青壮,其背后,至少有三百万个需要赈济的受灾家庭,涉及百姓至少是近千万的人数!

按朝廷的赈灾维稳之策来做,这各地的一个个工程,不仅仅不能压榨民力,还需要善待,乃至优待参与工程的灾民青壮!

如此,才能达到维稳的这个最终目的!

涉及青壮三百五十多万,按目前朝廷的工程赈灾之策,不仅仅要保证参与工程的青壮,能够吃饱,还要留有余粮,能够维持其背后几百万个家庭安稳,给朝廷大规模的推行耐旱作物,或者迁移灾区百姓,留下时间。

可想而知,如此力度赈灾,要消耗多么恐怖的钱粮数字!

按照户部的粗略统计推测,若要继续维持这庞大的工程赈灾之策,仅仅昭武四年这一年,就需要投入粮食一千百万石!银八百万两!

当然,按照户部推算,只要撑到秋收之时,能够种植耐旱作物的各地陆续秋收,百姓有田有粮,压力自然减去不少。

需要消耗的钱粮,也会减少不少。

但不管如何,天子知道,这小冰河时期,还远远没有结束,灾情,也还没有停止,也就是说,以后很多年,大恒都需要保持高消耗的赈灾投入!

才能在这重重天灾之中,维持国家安稳!

显而易见,在这般天灾之下,受影响的,始终还是底层百姓。

上层中层,尽享时代带来的商业红利,吃得盆满钵满,底层百姓,却还在天灾之中为了一口吃食挣扎!

而若是这般持续下去,资源,渠道,都会自然而然的被中上层阶级垄断。

毕竟,这么多普通百姓,连活下去,都得靠朝廷救济,又谈何其他?

读书?习武?

哪一个不需要钱粮支撑?

而上层权贵,会被灾情影响?中层地主士绅,纵使不盯着地里刨食,也能接住家中资产另寻他路。

而百姓……

按天子的预想,百姓分了田,农税又不高,自然能慢慢富裕起来,再加之他准备铺开的教育体系,底层的百姓,自然也就有了出路。

可现在,大恒有近一半百姓,都被灾情影响,按照后世的天灾趋势,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百姓被天灾影响!

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而如今大恒的富,大半都与权贵有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新的利益阶级,已然在慢慢成型!

而底层百姓,却只会随着天灾的影响,越来越越严重,贫门难出贵子!

贫门难出贵子的情况下,这个新的利益阶级,只会越来越稳固,到最后,便是阶级固化!

显然,如今的大恒,繁华似锦,却如……烈火烹油!如……空中楼阁!

思虑之间,天子眉宇之间的凝重之色,却也愈发浓郁。

最终的根源,显然还是在这人力不可挡的天灾之上!

他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采用各种赈灾措施,减少受灾百姓,提升百姓抗灾能力。

当然,还有便是要将教育体系铺开!

底层百姓无力供养一个读书人出来,那就朝廷来帮扶!

取之于民,再用之于民!

再让先富,去带动后富!

就足以形成一个良性的畅通渠道,阶级的固化,也能圈定在小范围之中。

而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还是在于钱粮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