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半章水墨
此言出,孙传庭几人亦是明显有些诧异,京察外察,涉及天下官员升迁奖惩,这等权利,按照以往之惯例,不应该被秦公牢牢握在手中嘛?怎么会这般轻易的就交给了他们内阁?
诧异归诧异,到手的权利,自然没有送出去的道理。
孙传庭几人,亦是接连站起身,朝端坐首位的天子领命应声!
只不过,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收下这送过来的滔天权利,再提那武院民科之事,显然就有些不近人情了。
只不过,李邦华,显然不会在意这些,就在孙传庭几人还在踌躇之时,李邦华再次站了出来,朝小天子深深一鞠躬,随即,才看向李修,拱手道:“李某曾闻秦公有言,国恒以弱灭,唯汉以强亡!”
“李某愚钝,苦思不得其意,不知秦公,可否为李某讲解一二?”
此言出,李修嘴角的那一抹笑意,骤然定格,眼中寒光闪烁,压抑的气息,亦是瞬间笼罩了这座大堂。
在几位阁老的注视之下,李修却是轻笑一声,目光流转,定格在李邦华身上,缓缓出声:
“汉之州牧,唐之节度,我朝之总督巡抚,李大人以为,这三者,有何区别?”
此言出,孙传庭几人亦是神色微变,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但凡稍有见识者,谁不知道,地方集权的危害。
古人会不知道?本朝以往天子大臣,会不知道?
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本朝费尽心思设立的制度,无非就是为了不让本朝再现汉之州牧,唐之节度,重演地方坐大,内轻外重的历史教训。
可,为何最终还是出现了总督,巡抚,这类官职,乃至如今,这类官职,已然固化形成制度?
答桉很是清晰。
天下,不可能一直承平,地方,也不可能一直安宁,群龙,也不可能一直无首。
历史大势,浩浩荡荡,非人力所可强改。
而如今之大明,无疑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地方,来维持局势。
“总督巡抚,乃是历史大势,难以违逆,但……自古以来,文官牧民治国,武将统兵戍边,亦是亘古不变之定律,亦是天下稳定的前提。”
“可如今,文武混乱,武院本为军策之地,却设民政一科,传授牧民之事,本末倒置……”
“地方府县武将牧民治军,军政尽掌,朝廷职能如同虚设……”
说到这,李邦华朝李修深深一鞠躬:
“如此,实非善政,还望秦公三思!”
话音刚落,李修的回答声,便已响起:
“两权相害取其轻!”
“李大人以为,是坐视糜烂演变,国势将倾为好。”
“还是暂且集权贯彻政策,扫平糜烂为好?”
见几人沉默,李修再道:“若诸位阁老,能将朝廷大策,彻底贯彻落实,本督绝不二话,立马裁撤武院民科。”
“若不能,那请诸位阁老好好想想,这个选择,该怎么选,怎样,才是最有利于大明!”
此言出,这份沉默,亦是再加深了几分。
此刻,几人对视一眼,皆是难掩无奈。
隐隐之间,更是有后悔之意闪过。
若当初,在官员拒绝上任之时,他们没有坐视旁观,抱着想让秦公低头的想法,想来,也不至于演变到这个地步。
而此刻,李修却没理会几位阁老的想法,转身,抱起皱着小眉头的小天子,便朝后院而去。
独留下几位阁臣面面相觑,无奈叹息……
第三百三十四章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李叔,文官治国,武将统军,李阁老,说得没错啊?”
出了大堂,小天子似是终于忍不住疑惑,抬头看向李修问道。
“治国理政, 从来就没有对错可言,只有利弊!”
“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看清楚了,该如何选择,便清楚了。”
“哦……”
小天子点了点头, 他记得,这应该是他李叔第二次说这种话了。
曾经他有些懵懂, 现在,小天子觉得,自己似乎有些懂了。
“利弊!”
小天子在心中默念着,将这两个字,牢牢的记在心底。
此刻,李修推开房门,步入书房。
那桌桉之上,一如既往,堆满了大明各地的军国大事。
李修走上前,提起一把椅子,便放在了书桌一侧, 随即,将小天子放于椅上, 随手抽出一册奏本,摆在了小天子面前。
小天子愣愣的看着摆在面前的奏本, 满眼疑惑。
“看完,再跟李叔说说, 这里面,说了什么,该怎么处理,明白嘛?”
“明白。”
小天子认真点了点头,挪动了一下身子,便凑上前,翻开这一册奏本,认真的看了起来。
李修注视片刻,才缓缓挪转开目光,看向了身前的这些奏本,和小天子一样,拿起,翻开……
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房间中,亦是唯剩下书页的翻动声。
奏本,所奏的,自然是军国之事。
在这个时代,断句之标点,虽有雏形,但远未至完善, 更别说普及了。
故而, 在这个时代, 识字,并不代表着,能够读懂书。
通篇没有丝毫断句之处,从头到尾,皆是晦涩之文言,很多大臣,更是习惯引据经典,洋洋洒洒数千字之奏本,词藻堆砌,到最后,或许只有一两句正事。
如此,要看懂一篇奏本,可不仅仅是一目十行之事,更是极其耗费脑力,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
小天子能不能看懂,看明白,李修是持乐观态度的。
虽只有五六岁年纪,但,这个五六岁,显然,和世间其他人的五六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李叔,朕看完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小天子才转过头,看向了李修。
闻此言,李修缓缓合上手中奏本,随即,拿过小天子面前的奏本,才道:“那春哥儿说说,这奏本上是何人所呈,所叙为何,该如何处理?”
“这是,这是……江南户部……左侍郎洪承畴所呈。”
小天子皱着眉头,断断续续的说着。
“奏本上说,浙江……查获了六家囤……囤货居奇的商贾,湖州府知府,巡检……杭州府……金华府……共计有十六名官员牵扯其中……”
“洪承畴请示,该如何处理……”
虽是磕磕绊绊,但最终,小天子还是将事情诉说清楚。
李修亦是合上了洪承畴的这封奏本,随即看向小天子问道:“那春哥儿认为该如何处理?”
小天子皱着眉想了许久,最终,还是摇了摇头。
“李叔,朕不知道,”
“商贾之事,同样也是有利有弊。”
“荀子有言:北海则有走马,犬吠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这便是商人的作用,亦是商人之利处。”
“但,若商贾不行荀子所说正常交易之事,给大明繁荣做贡献,反倒是囤货居奇,勾结官员,祸害百姓,动荡一方,那,这是不是就是弊处?”
“嗯。”
小天子点了点头,似懂非懂。
李修再问:“那,商贾这般行事,那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小天子立马出声:“是弊大于利!这些商贾官员,该杀!”
“对,是该杀!”
李修点了点头,又道:“但,杀的前提是,咱们要考虑,杀了这些商贾官员,会有什么影响,这个影响,造成的利弊又是如何?”
“如果,作为决策者,无法抵挡,或者无法面对做出决策的影响,那纵使弊处再大,也得暂且缓之,寻求他法徐徐图之。”
说得虽如此慎重,但笔锋在这封奏本上,却是未曾有丝毫停顿,短短几字,便定下了那浙江数百人之命运。
“李叔,朕知道了。”
小天子点了点头,满脸认真。
“明白就好,要牢牢记住。”
李修一把将小天子抱起,笑道:“吃点东西,李叔就送春哥儿回宫。”
“好吧……”
小天子明显有些失落,但还是乖乖点了点头。
他还想着,这次出宫能玩一下呢!
府中伙房已是忙碌了一天时间,随着一声吩咐,一个个美味佳肴,亦是接连摆到了桌面上。
稍稍填了一点肚子后,李修便如来时一般,怀抱着小天子,再次进入了皇宫之中。
待李修将小天子送回乾清宫后,再出来之时,暮色已临,天边落日最后的余晖,划过天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时着。
漫步于乾清殿外广场,凝视着天边残阳,李修却是突然驻足,随即,转身,步子迈开,亦是朝皇宫深处而去。
残阳的余晖消逝得很快,李修步子不紧不慢,身形,亦是慢慢的没入降临的暮色之之中。
最终,当李修停下步子,驻足之时,面前已是由空旷转为寂静,由肃穆转为阴冷。
白纱飘荡,烛火闪烁。
灵堂空旷,不见人影,崇祯的棺椁,依旧坐落在这灵堂之中。
此景入眸,李修目光闪烁,驻足许久,才缓缓迈开步子,行至棺椁前。
轻抚棺椁,阴冷的质感透过指尖,清晰的传至心底。
李修心中很是平静,从未有过之平静。
一切虚妄,幻想,皆已散去,唯剩下的,便只有冰冷的现实,一如这棺椁的冰冷质感。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寂静之间,李修轻声微喃着这出自孟子,且被明太祖朱元章亲令删节的一句,亦是当初引起京城惊天风暴,直接导致崇祯驾崩的一句。
神色已然没有任何彷徨,唯有已经确定本心的坚定……
第三百三十五章 文明辉煌的土壤!
破虏山。
武院。
自崇祯二年三月武院创立,距离至今,已经过去了近四年时间。
这座武院的职能权限以及规模,与最初相此,亦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最初,武院,亦只是作为京蓟, 宣府,三地军队兵将的进修培养之地。
而现如今,武院的职能,早已经蔓延至整个大明,也正是因为武院的存在,借助武院的职能, 布局了天下卫所, 当初天下皆反的局势,才未曾彻底失控。
当然,如今之武院,随着李修对天下布局的变化,准确的说,如今已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培训机构。
时至如今,武院俨然已经成了一个文武并重的存在,民科开设,培养武人牧民之能。
武院学子,或为统兵之将,或为牧民之官,或领御史之权, 巡查天下。
纵使只是初现端倪,在大明统治机构之中, 武院也俨然已经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存在。
权势影响,亦是让天下文人为之忌惮,已然成了李修掌控天下, 不可或缺的一个存在。
如此,对武院,李修自然是极为上心, 且不说那海量的财力物力的投入,只要坐镇京城,那每月必定是有数天是会来此武院,或行讲师之责,或巡视监督,从不曾懈怠丝毫。
尤其是自开设民科起,难寻合适文人讲学,在民科初设之时,李修更是亲自上阵,在这武院亲自讲学月余时间,挑选出堪用之材,才度过那一次近乎默契般的文官反噬。
忆往昔,再观如今之武院,李修亦是难免感慨良多。
上一篇:开局绑了女总裁,我成了大反派
下一篇:娱乐:毒奶型歌手,求求你别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