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瑞根
乔应甲意似不信,“可还有冯子仪呢?”
“冯子仪已经去了江南两个多月快三个月了,没在京中,这也是我的一个疏忽,担心日本人会通过在江南滋事来削减他们国内军队压力,德川秀忠还是不如其父有威望,有些压不住他们地方大名。”冯紫英解释道。
乔应甲一愣之后,也想起好像冯子仪的确在京中不见很久了,去了江南。
“那现在你觉得如何应对?难道听之任之?”乔应甲开始冷静下来:“他意欲何为?”
先前的愤怒是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居然绕过了他这个内阁阁臣,让他既惊恐又不安。
如果顾秉谦居然能操作起这样的手法来,那就太骇人了,自己这些人就太小觑了对方了。
但他更担心冯紫英直接和对方合作而把自己甩开了,瞒着了自己,那就更可怕了,那意味着北地士人可能要陷入分裂了。
“六吉公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冯紫英淡淡地来了一句。
乔应甲脸色一白,立即反应过来,猛然道:“他要调整内阁?”
“若非如此,他何必走这一招险棋?大家商量着来不好么?”冯紫英无可奈何地摊摊手,“肯定是咱们内阁都没法商量的事情,他才要推动易储易帝来动手啊。”
“哼,易储易帝。他就这么有把握?”乔应甲恼怒不已,“黄汝良不是死人,还有叶方……”
“叶方二位不必提了,叶向高夫人去世,他备受打击,已经回福建了,方从哲我估计应该和六吉公有交易才对。”冯紫英平静地道:“若非如此,六吉公又岂会如此大胆?”
“东鲜(官应震)那里……”乔应甲动摇了,迟疑着道。
“东鲜公那里六吉公肯定会给其一个说法,具体如何,不是我们能知道的,不过也瞒不了人多久,终归会知道的。”冯紫英显得很坦然。
“只怕明起那里不会轻易善罢甘休。”乔应甲沉吟着道:“他这两年也没有闲着,也有一帮支持他的人。”
“汝俊公,恐怕你要看走眼了。”冯紫英摇头,“江南士绅里边派系复杂,汤宾尹、缪昌期被逐出朝中之后,支持他们这一帮人失了主心骨,惶惶不可终日,现在大部分都被六吉公悄然收罗了,加上六吉公自己本身就有一帮人,另外江南这几年变化很大,明起公原来在户部还算可以,但户部现在是子舒兄掌管,他的影响力下降,而且他的一些思路还局限于就有的户部格局中,一味看重江南田赋,对如工商税以及扬州证券交易所这些新兴产业还存着旧眼光,一些江南士绅和他已经是貌合神离了,……”
乔应甲颇为惊讶,“你怎么知晓这么多?”
“子逊(许獬)来过我这里,他现在很烦恼,明知道时代在变,局势在变,可奈何明起公还抱着旧有观念不变,他却又早早和明起公绑定了,所以很是着急和烦恼,……”
许獬来过冯紫英这边几回了,对方来当然不是无因而来,而是感觉到了冯紫英在江南士绅那边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威胁到了他们这些正宗江南本土出身的士人了。
尤其是那些在工商产业上得益的士绅,对冯紫英的观感已经超越了地域上的限制,扬州盐商更成为冯紫英最坚实的拥趸,因为扬州证券交易所给了他们这些扬州盐商的资本一个最佳去处,使得他们坚定不移地站在了冯紫英这边。
正是感受到了这种影响力的变迁,而黄汝良却还沉迷在固有的思维中,才让许獬意识到或许真的该考虑要改换门庭了。
他和冯紫英关系在书院中就一直不错,只不过入仕之后因为地域出身原因和被叶向高与黄汝良看中而各自分道扬镳,但现在黄汝良的理念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所以许獬也需要考虑自己未来的出路。
“那明起那里,你如何交待?”乔应甲和黄汝良关系很一般,但他知道冯紫英和黄汝良关系一直不错。
“时代在前行,我们不能停步于原地,六吉公本来也是齐师确定的,但现在他们关系太恶劣,也难怪六吉公另寻改变,……”冯紫英叹了一口气。
第七百五十七章 势成,坐大
万统七年六月初九,首辅顾秉谦在内阁中提出了立储张骅的建议,在重臣会议上以二十二票赞同,五票反对,十三票弃权的方式获得通过。
七月初七,张骅立为太子。
九月十一,万统帝退位,张骅继位,年号宣顺。
十月廿二,内阁改组,黄汝良致仕隐退,增补农部尚书徐光启为阁臣。
徐光启的入阁,也是几方博弈后的产物。
原本顾秉谦想要让礼部尚书李邦华上位,但却被官应震和乔应甲反对。
尤其是官应震对里李邦华十分忌惮,几方达成妥协,举荐了派系色彩不浓,但却是顾秉谦的南直乡人的徐光启出任阁臣。
徐光启是冯紫英提出的人选。
虽然不是几方最满意的人选,但却是几方都能接受的人选,所以最终在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情况下,徐光启懵里懵懂入阁了。
练国事并没有像最初大家预计的那样出任商部尚书,而是出任了农部尚书,接替了徐光启,而商部尚书依然没换,这也让所有人都颇感意外。
原本朱国祯是和黄汝良走得很近的,没想到顾秉谦居然保留了朱国祯,所有人都意识到顾秉谦真的不像想象的那么草包孱弱,不动声色间就收编了朱国祯了。
想想也是,朱国祯是湖州南浔人,距离顾秉谦的苏州昆山很近,二人早就相识,既然黄汝良已经落败,识时务者为俊杰,那么朱国祯也没有必要去吊死在一棵树上。
只不过顾秉谦这等悄无声息地完成了这样一轮收编,还是让官应震和乔应甲都感到不寒而栗。
以前都觉得顾秉谦没什么本事魄力,但现在看来,人家从易储易帝到内阁调整,每一步都掐算到恰到好处。
这一轮人事调整中,虽然李邦华没能入阁,但是徐光启是个做事且没有多少心思的人,入阁之后自然是唯顾秉谦这个首辅马首是瞻,已经达到了目的。
加上现在冯紫英也很配合顾秉谦,否则顾秉谦也不会用农部尚书这个职位来酬谢冯系人马,可以说现在顾秉谦在内阁已经有了相当话语权了。
现在练国事升任农部尚书之后空缺出来的吏部右侍郎,由杨鹤出任,而杨鹤空出来的左副都御史则由则由傅试升任。
“瑶草,来坐。”冯紫英看着一脸谦冲淡然的马士英,忍不住暗自嘉许,不愧是历史上的有名人物,本时空中这个家伙还成了永隆八年这一科的状元,翰林院染了一水之后,听从了自己的建议,直接去了河南,这很不简单了。
要知道在翰林院担任修撰时,马士英就是从六品了,按照惯例即便是要留在朝中,只要从翰林院出来,起码也要升三级,直接就要当正五品的官员了,也就是说,马士英要比他前一科的诸如范景文、贺逢圣、王应熊这些人还要升得快得多。
冯紫英给马士英的建议是在地方上历练几年,可以很好的体会到下边的难处苦处,也了解到民间的各类事务和矛盾,对于日后入朝之后处理各类政务都大有裨益。
照理说,像马士英这种状元出身的角色,几乎都是心高气傲之辈,未必会听别人这种明显走偏锋的建议,哪怕是冯紫英给出的,但马士英却听了,还真的就下了地方,去了河南洛阳担任同知,一干就是四年,然后升任江西九江知府,在九江知府职位上一直干到现在。
现在冯紫英觉得是该让马士英回朝的时候了,实打实在四品知府位置上又干了五年,再不回朝,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你可知道此番召你回来的意图?”冯紫英微笑着道。
马士英心中有些激动,但却不好暴露出来,“大人见招,无论什么,瑶草都义无反顾。”
虽然是状元出身,但是马士英却知道自己和眼前这个只是二甲进士出身阁臣完全没有可比性,虽然对方在科举上未曾绽放多少光芒,但是人家在随后入仕过程中却堪称绝才惊艳,每一次他的职位变动,都会给朝野内外到来无数震撼和惊喜。
“呵呵,没那么严重,难道还能让你赴汤蹈火不成?”冯紫英笑着道:“好了,也不绕圈子了,都察院缺人,朝廷有意召你回来出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佥都御史也是正四品,但是这却是朝臣正四品,从地方上回来的三品官员才有资格平调三品,马士英从四品知府调任都察院佥都御史,这实际上就是升了,而且是升了两级。
都察院无人,这是冯紫英一直最为不放心的,方有度在地方上染了一水之后,冯紫英已经安排他进入都察院,但是他却没还没有资格担任佥都御史这一类职务,而是让其进了巡城察院担任御史,算是替冯紫英控制五城兵马司和巡捕营这支力量。
冯紫英很清楚,随着内阁的调整完毕,日后的格局再不像之前了。
顾秉谦固然对自己还有依赖,但也在全力培植他自己的嫡系,而官应震和乔应甲对自己依然有了一些隐隐的忌惮和防范了。
官应震要防着自己与他争夺未来的首辅之位,而乔应甲则担心自己要取代他成为北地士人领袖。
尤其是自己在中青年北地士人中声望太高,让乔应甲很有点儿芒刺在背的感觉,这从自己与乔应甲的谈话中就能感觉得出来。
这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冯紫英希望尽可能地淡化地域色彩,但是有些东西却身不由己。
自己是北地青年士子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角色,不可避免的会让北地士人青年一辈中对自己十分尊崇仰慕。
尤其是像郑崇俭、孙传庭乃至陈奇瑜这三个号称山西三杰的青年士子,与自己关系都尤为密切,隐然加入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团体,这直接威胁到了作为山西士人领袖的乔应甲的地位和影响力。
冯紫英也在努力淡化这种色彩,像贺逢圣也成为了自己团体中重要一员,而他是湖广士子,马士英也加入进来,他是西南士子,吴甡、许獬、许其勋等人则是江南士子,不过这种固有看法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彻底改变的。
一番谈话之后,冯紫英也算是对永隆八年这一科的同学们有了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马士英他们这一科的青檀书院学子表现不错,马士英、陈奇瑜、傅宗龙、孙传庭、薛文周、宋师襄等人,也都开始闪耀自己的光芒。
王应熊、马士英、傅宗龙这三个西南士人的代表,是从元熙三十六年后一直到万统年间西南士人表现最为出色的三人,好巧不巧,冯紫英也王应熊、傅宗龙都是青檀书院同学,但傅宗龙永隆五年未能考中,不得不等到永隆八年才和马士英一道考中。
王应熊与冯紫英关系密切,马士英现在也和冯紫英关系十分亲近,反倒是傅宗龙与陈奇瑜关系密切,还处于这个团体的外围,也引来与陈奇瑜交好的郑崇俭和孙传庭的批评,同样王应熊也在指责傅宗龙不识抬举。
冯紫英也知道自己不可能赢得每个人的喜欢和支持,但是像陈奇瑜和傅宗龙这种因为抹不下面子而刻意和自己拉开距离的就未免有些不必要了。
当然他也知道要化解这其间的心结可能也要一些时间和机缘,他到也不在意,不过倒是一帮同学很是着急,一直在其中斡旋促成。
除了在书院中年龄相仿关系一直比较亲近密切的同学外,像比冯紫英他们这一批年龄要大一些的同学,其实现在也在有意无意地向冯紫英他们这个群体靠拢,如方震孺、宋统殷、叶廷桂等人。
宋统殷和叶廷桂都是北地士子,一个是山东即墨人,一个是河南归德人,方震孺则是南直寿县人。
在冯紫英入仕初期,虽然相当惊艳崛起,但是对于如宋统殷和叶廷桂等人来说,他们却无意去攀附冯紫英。
毕竟你再惊艳,也不过就是一个翰林院修撰,再后来你当永平同知也好,顺天府丞也好,对于同为进士出身的他们来说,这四五品官员,还是地方上的官员,他们内心是不怎么瞧得上的,哪怕知道冯紫英未来不可限量,但对他们当时来说意义不大。
不过当冯紫英开始步入都察院挂任佥都御史和兵部右侍郎巡抚陕西时,就由不得他们这一帮年龄要把冯紫英大七八岁的同学不正视了。
都察院佥都御史是正四品,兵部侍郎是正三品,哪怕是挂任,可能都是很多进士一辈子难以企及和无法攀越的,但冯紫英只用了十年时间就走上了。
再后来以都察院都御史身份平江南,定河北,剿抚辽东,正二品了,就真的只能让人仰望了。
当冯紫英正式入阁成为大周最顶级的那几个人之一时,没有哪位同学不以是他的同学为荣,没有哪位同学可以无视这一层关系。
再清高,也没让你做什么屈辱折节之事,就是联络一下同学感情,这很难么?
或许还有人抹不下这层颜面,但极少,而且毫无意义。
第七百五十八章 勾连,策动
随着马士英、孙传庭、宋师襄这一帮人以及方震儒、宋统殷、叶廷桂这些士子逐渐归附在冯紫英身畔,冯系或者冯党的阵营日益成型。
冯紫英不喜欢用冯系或者冯党这个称谓,他更倾向于用复兴会或振兴会这样的名义来称谓这个团体。
不过如果这个时候就要用复兴会或者振兴会的名头来,更容易引来外部的敌视,所以索性模糊这种概念,大家都心照不宣。
“子舒兄。”冯紫英亲自到门阶相迎,柴恪也有些触动,连连拱手,但冯紫英不以为意,“请。”
冯紫英对柴恪的印象一直很好。
除了原来就有情谊外,更重要的是柴恪此人私心杂念少,而且也没有像官应震那么强烈的权欲心。
对方在户部尚书任上一干就是几年,取代黄汝良之后,把整个大周财政梳理得也算井井有条,这几年大周财政也进入了稳定期。
他大略能猜测到柴恪来的目的,肯定是受官应震之托而来。
按照原来顾秉谦与官应震达成的协议,或者说是当初驱逐黄汝良时两人的交易,明年春,也就是宣顺三年三月,就该是本届内阁卸任,或者说就该是首辅易人的时候了。
顾秉谦该卸任,而官应震就要接任首辅,可从现在的形势来看,顾秉谦丝毫没有要准备卸任的意思,而且还在大肆调整人事,以巩固其地位,这让官应震很是着急。
官应震虽然分管吏部,但是吏部尚书崔景荣不是他的人。
崔景荣是北地士人,而且像三品以上的重臣,不是吏部提名那么简单,都需要过内阁决定。
现在内阁的格局就是这样,顾秉谦、官应震、乔应甲、冯铿、徐光启,乔应甲和冯铿都是北地士人领袖,顾秉谦和徐光启代表江南士人,官应震是湖广士人领袖。
官应震想当首辅,天生就有短板。
虽然徐光启这个江南士人领袖有些勉强,但是他这个人在顾秉谦做出决定之后,基本上不会违逆顾秉谦的意思。
所以官应震要想把顾秉谦掀翻,除非北地士人全力支持他。
按照当初确定的规制,首辅由重臣选出,皇帝任命,但是并没有提及首辅的任期次数,也就是说可以连选连任,只要你能获得重臣们的支持,而按照惯例次辅也不能是与首辅一系士人,以防独裁专权出现。
当然这里边很多东西也都是约定俗成,并没有定制,所以这样出现很多问题。
柴恪来冯紫英这里也是迫不得已。
在他看来,形势早已经不是当初顾秉谦有求于官应震时的情形了。
当初顾秉谦面对黄汝良咄咄逼人的气势,连一届都干不满就可能被黄汝良赶下台去,不得不求助于官应震和冯铿。
有了官应震侧面的掣肘,黄汝良没法全力进攻顾秉谦,而且顾秉谦还能得到湖广士人的鼎力支持,加上冯铿为其摇旗呐喊,劝说了部分重臣支持顾秉谦,部分重臣弃权,才能让顾秉谦重新坐稳首辅位置。
现在的顾秉谦不但把徐光启招募到了麾下,而且又把朱国祯也揽入囊中,重臣中的江南士人基本上都统合到了顾秉谦麾下,官应震凭什么就觉得顾秉谦就该让位?
顾秉谦才五十出头,身体也好得好,去年还纳了一个妾室,精力很好,怎么可能再按照当初的私下约定来让位?
没错,理论上如果官应震能获得北地士人的全力支持,也的确能在明春的重臣会议上得票压倒顾秉谦,当上首辅。
可要知道当初约定顾秉谦一任让位就是私下约定,并没有律法上的约束力,冯铿也不是保证人。
就算是冯铿是保证人,那又如何?
北地士人群体不是冯铿一个人说了算,还有乔应甲压在他前面,重臣中的北地士人就会听冯铿的?
扳起指头算一算,八部尚书和都察院两都御史中除了农部尚书练国事算是冯紫英的铁杆盟友,其他都不算是冯紫英的人。
而侍郎和副都御使以及五寺卿中,冯紫英的人有谁?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傅试算一个,工部右侍郎潘汝桢算一个,农部右侍郎耿如杞算一个,除了这三人,还有谁?
把担任农部尚书的练国事加起来,也就四个,加上冯紫英本人,能够有资格参与投票,冯紫英这一党人也就五人。
湖广士人这边,官应震,自己,都察院右都御史杨涟,兵部左侍郎熊廷弼,吏部右侍郎杨鹤,户部右侍郎郭正域,也就只有六人。
也就是说,即便是获得冯紫英的全力支持,两边加起来十一票,距离要当首辅,必须还需要十票,哪怕是你获得九票,二十票都可能被顾秉谦以现任首辅的名义否决。
可这十票哪里去弄?
要么从江南士人那边去挖,要么从其他北地士人那边去拉。
其他北地士人,情况也比较复杂,理论上都乔应甲的基本盘了,如崔景荣、韩爌、孙居相、孙鼎相、孙居相、王永光这些人,都是老牌北地士人,就算是冯紫英,他们未必会买账,要让他们支持官应震,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