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河山风月 第181章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城中从被困的皇帝到百姓,无疑不为周军有撤军迹象而感到欢腾,不少人甚至开始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周国快点撤军。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唐朝开始兴盛,到五代已发展到泛滥的程度,周国天子曾整治过,但在辽国佛教是国教,辽国选拔官员学中原的,靠儒学,但民间和官方的信仰都是佛教,道教并没有在中原那样的位置。

城中上下都欢喜,但只有一家高兴不起来,那就是萧思温的家人。

周军虽要撤军,可萧思温还在周军手中作俘虏呢,萧家府邸中一片悲戚惶恐,家主被周人俘虏,家里不安到极致。

暂时主理家事的燕国大长公主萧思温的妻子尊贵身份摆在那,依旧能维持萧府,但她本就生病才好,听说此事后再次病倒,几个几女陪着她,整日以泪洗面,她们对周军,史从云恨到咬牙切齿,却毫无办法。

她们在南京,距中原嘴角,关于南面的消息最多,多多少少都听说过周国大将史从云的威名,这几年他到处打仗,名声天下传扬,不过都没放在心上。

没想到这第一次命运的交汇,居然会如此惨烈而令她们印象深刻。

最聪颖的小女儿萧卓听说父亲被史从云大军俘虏时也吓得吧嗒吧嗒掉眼泪,后来听说史从云残酷凶狠,毫无人性,大规模屠杀辽军时,更是吓得面无血色,大家都觉得家主落在凶暴的史从云手中是死定了。

没想到两日后,皇帝派来亲兵,急匆匆告诉她们一个消息,说周军愿意用萧思温交换人质........

第256章 、萧绰

决定撤军的消息放出之后,将士们多数是高兴的,面对幽州这样的坚城,又没有援军,大家其实都不想打,这次大战周军伤亡也不小。

好在缴获很多铠具甲胄和牛羊马匹,围城期间,周军将士天天有肉吃,日子过得十分舒服。

辽军大败之后,所有辎重和牛马,以及铠帐兵器全部被周军缴获。

不过辽军的习惯就是不打持久战,打仗很少会漫长持久,所以牛马粮食携带的也不多,不过也足够大军几个月的补给。

军中几个高层将领都颇感遗憾,这次原本是有机会拿下幽州的。

他们的兵力确实不够,但李重进大军在镇州击败北汉援军之后可以北上,大约有三万人的样子,而官家的后备大军在澶州也可以补充上来,有两万人。

届时周军瞬间就能补充五万左右的精锐禁军,与北进大军集合,总兵力接近十万人,全是禁军,即便辽人来了援军又能如何?

这原本是大帅史从云和官家安排好的部署,如果不出意外,这种部署原本十分周到,层次分明,留足预备,是大好局面。

而且益津关一战至关重要,一锤定音,也几乎决定了局势,只是没想到官家会突然病倒,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官家病重,澶州两万大军退回大梁,李重进、张永德肯定也会被要求退兵回去,因为他们是皇亲国戚,无论朝中谁做主,都不会放心他们再带大军在外面。

这样一来他们原本可以向北增援的五万援军,瞬间就没有了。

而北伐军虽然击败辽军主力,可自身也损失较大,没有援军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继续打下去了。

战争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双方的厮杀和博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退兵之前,郭廷谓按照吩咐,向辽国提出交换人质的要求。

双方约定在幽州城南门前方一里处设亭谈判,周军大军后撤二里地。

周军使者将这个消息告知城头的士兵后,对方很快去通报了。

第二天,周军一早开始在幽州城外一里多的空地上夯平泥土,铲除杂草,在大道边修了一座木板底座的亭子,四角插上显目的红旗。

到正午时候,郭廷谓派人过去城下,高声通知辽人下来。

以前很多北地士兵都畏惧和辽人交手,如今周军士兵在辽人城下也趾高气昂,城头辽军有了动作。

考虑到自己并不懂契丹语郭廷谓带了一个懂契丹话的士兵,同时也把萧思温带上了,三人骑马向着中间的场地而去。

秋日晨雾散尽没有多久,大道边的杂草上还挂着露珠,他们到达中央时,郭廷谓让萧思温下马,因为怕他突然有逃跑的举动。

对方也用掉篮从高高的城头放人下来。

对方下来三人,两个头顶剃光的大汉,一看就是辽国人,但在他们中间被保护起来的人却出乎郭廷谓的意料,是个小女孩,看样子不过八九岁的年纪。

虽然很镇定,但她的个子和紧张到发抖,而且她个子不高,要努力快走才能赶上大人的步伐。

身边身着素服,发须凌乱的萧思温一见那女孩,顿时忍不住落泪,“燕燕你怎么来了!他们怎么让你来的!”

郭廷谓十分诧异,他觉得萧思温表现出来的关怀和心疼不像假的。

年轻的小女却更加镇定些,她沉着的跟萧思温说:“母亲病了,我去见了陛下,陛下手下的人都不敢出来,怕被史从云杀了,我就自己来了。”

听了小女孩这样的话,郭廷谓和他身边卫兵都笑出来,没想到辽国人怕大帅已经到这种程度,哈哈道:“你们辽国还真是无人,全是鼠辈,怕大帅到这样,这样大事居然派一个小女孩来。”

没想到小女孩倔强对他们道:“谁说没有,我就是豪杰,我不怕他!”

“燕燕!”萧思温先慌了,连止住女儿的话:“小女无知,望郭将军恕罪,她还小,没见过史大帅的厉害。”

郭廷谓也算经历的事多了,这半辈见的事多,但这辽国的小女孩确实令他感慨万分,心里也生出好感,可惜她是女儿身,否则这样的胆识说不定将来也是一方豪杰。

“你汉话说得很好,是萧留守的女儿吧。”郭廷谓语气缓和下来,既然已经要撤兵,要谈判,就犯不着再施加压力了。

女孩直视他,点点头。

郭廷谓气度很大,自不会和一个小女孩计较,“你确实算得豪杰,不过比大帅还差得远,你小小年纪敢出来救你父亲,是孝道。

我们中原自古讲究孝道,你这样的人我们也很佩服,不会为难你,回去告诉你的家里人,用你的......”郭廷谓说着看向萧思温。

萧思温连道:“四姨娘,他们要用四姨娘换为父。”

郭廷谓点头,“没错,就按你爹说的,待会把人放下来,我们验证身份之后,自然会放你爹回去。给你们两个时辰,回去准备吧。”

说完正要回头,没想到很有胆气的小女孩突然开口:“我能见到你们大帅吗。”

这下不只是萧思温和随从,连郭廷谓都愣住了,停下脚步对她道:“为什么想见我们大帅。”

小女孩不回答,萧思温连在旁边又是拱手又是道歉,说家里的孩子不懂事之类的话。

郭廷谓见她不说话,也全当成小孩子的好奇心了,于是开玩笑的吓唬她道:“你还是别见的好,我们大帅不是容易见的人,等你真见到他的时候就走不了,他会把你抓回去做小老婆。”

“哈哈哈.......”旁边的卫兵也笑起来,不过说起来大帅还真有这样的习惯。

随后也没再理会她们,暂时又带着萧思温退回军营中去了。

等正午吃饭过后,辽军再此派人用吊篮坠下城头,这次送来了他们想要的人,而和郭廷谓一起去接人的还有高怀德。

因为大帅要交换的人真是高怀德的姐姐,董遵诲的母亲。

双份依旧在城外想见,高怀德和多年未见的姐姐确认身份之后,相拥而泣,萧思温则怕得在一边再三保证,他绝没有亏待过董氏。

董氏看起来是个三四十的妇人,虽然年纪大了,却还颇有姿色,风韵犹存,也难怪萧思温会想霸占她。

高怀德姐弟两则泪流满面,同时高怀德也在郭廷谓面前三感谢大帅,不惜以南京留守萧思温这样的人物作为交换,换回他的姐姐,董遵诲的母亲。

郭廷谓也在萧思温和她女儿惴惴不安的等待中信守承诺,放了萧思温。

双方交易达成,他也没把大帅要求要董氏女儿的事情说出去,怕双方难堪,毕竟董氏落难,遭受屈辱她自己毫无办法,很多事必须过去,不去提起就是最好的办法。

临走时,郭廷谓好奇的问萧思温的小女儿,“你叫什么名字。”

“萧绰!”小女孩很认真的回答。

郭廷谓办开玩笑道:“我会把你的名号回报大帅的,整个辽国,整个幽州城只有你这半个豪杰。”

此话一出,辽国的卫兵和萧思温等人脸色都不好看,觉得受到侮辱,但他们又无话可说,确实皇帝躲在城里,他身边的官员将领,连出来面对史从云的勇气都没有,只能让一个小女孩来。

萧绰涨红小脸:“为什么是半个?”

“因为你是女人。”郭廷谓直接道:“后会有期。”

说罢头也不会,与众人转身走了,他们后方远处,是周军严整的旌旗,连忙数里,如一片旷野上的寂静森林,那样的威势任谁看了都会心惊。

.......

萧绰紧紧盯着他们南归的背影,紧咬着自己的下唇,大大的眼里都是屈辱和不甘。

父亲满脸都是劫后余生的喜悦,催促她赶快回去。

路上疼爱她的父亲小心的教她,“往后不要提关于史从云的话,更不能说要见他,虽然你很好奇,但那样太危险,你差点吓死父亲。

我在军中见过他,那人很年轻,身材魁梧,冷酷无情;他打仗厉害,杀人也不眨眼,他下令杀我们的契丹贵族,杀我们的士兵,说得比杀牛羊还要容易。”

小小的萧绰拉着父亲的大手,毫不犹豫的抬头:“我不是好奇,是想记住他的长什么样子,如不知道以后就没法向他报仇。”

这样天真又认真的话,瞬间把萧思温镇住了,惊得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他低头看向女儿,发现女儿同样认真的看着他,心里一时间有些慌乱,他知道女儿从小很聪明,很乖巧,但没想到有朝一日,她会说出这样惊人的话语。

不过萧思温并没有反驳,也没再警告,对于草原上的雄鹰来说,有任何志向都不奇怪,总有人会飞得更高,他一时有欣慰也有担心。

最终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父辈最常用的话,“那你要好好努力。”

秋日,凄凉气氛萦绕幽州城上空,辽军的这才大败成为近二十年来辽国最大的屈辱,而史从云的名字也随着这次屈辱烙印在辽人心中,一时间,随着北方这场硬碰硬角逐的胜负,天下大势也开始逐渐变化。

原本最强大的辽国大败给周国,天下力量的天平正在缓缓倾斜变化。

第257章 、回京的危机

“天冷,让我进去取取暖。”

史从云低声道。

他没说谎,大梁确实越来越冷了,这几天家里派人去太仓领了柴薪木炭,太仓的官员都不敢让他们自己领,而是送到恭恭敬敬送到史府家门口来。

现在只要是稍微消息灵通点的官员,都知道朝中谁权力最大。

“你那是想取暖吗.......”赵侍剑在他怀里小声道,娇美的脸蛋全红了。

“怎么不是,我对天发誓。”史从云说着努力想往里面挤。

赵侍剑红着脸拒绝他,“这几天还有大事呢,你不能放松,明天又要起不来了。”

史从云这才消停一些,信誓旦旦保证:“等事情都处理完了,老子定要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大丈夫雄风。”

“哼......”赵侍剑轻哼一声,没有反驳他,老夫老妻之间自有默契。

史从云搂着她,凑到耳边问:“我当皇帝怎么样?”

赵侍剑突然回头看他,倒是平静,“你跟我说这干嘛。”

“除了你我还敢跟谁说?”史从云好笑的将她搂紧些,赵侍剑不说话,像是在认真的想问题,过了一会才开口小声的说:“不好,李重进、张永德、李继勋都带兵在外。”

史从云点头,“我也担心这些,不过目的不是这样。”

赵侍剑好奇,“那是什么目的?”

“呵呵,如果我告诉你,我能梦见千年之后的事情你信不信。”史从云问,赵侍剑看了他一会儿,点点头,“我信。”

“我看过很过历史,读过很多书。”

赵侍剑很怀疑的看着他。

“梦里看的,不行吗!你想笑就笑,别憋着,憋死你个小娘们.......”史从云恼羞成怒,赵侍剑趴在她胸口咯咯咯闷声笑起来。

史从云懒得跟她闹:“历史的最终答案无疑都是地理,去单独的讲人心,民族,道德肯是没有答案的。

这里的战争注定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频繁、残酷、惨烈、规模浩大,而且不进则退,没有选择。

这不是我期盼的选择,也不是普通百姓希望的,而是这片土地决定的,没有选择;以前我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因为我没有权势,没有能力,现在我最想的就是整合天下的力量,有很多大事迫不及待想去做。”

赵侍剑一脸不解,史从云用被子把她裹起来,眉飞色舞的抱着她来到书桌前,坐下后放在大腿上,小娘子已经习惯了,乖巧的的替他研墨,他心里有很多话,很多东西,却无人可诉说。

符六不放心,她是符家人;周宪也不放心,周家在江南是大族;只有无依无靠的赵侍剑是他最信任的。

“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做皇帝,不过........”他说着缓缓在纸张上写了五个名字,李重进,张永德,李继勋,赵匡胤,李筠。

赵侍剑何其聪明,看了他一眼:“他们难对付吗。”

史从云缓缓把赵匡胤划去,“我把赵匡胤留在北地,但安排他爹在朝廷做官,他弟弟也要留下,这样我能把控他。”

还有一些事他没说,因为只有自己知道。

赵匡胤是个非常重亲情的人,不少史学家都发现,在晚年的时候,赵匡胤发现他弟弟赵光义势力很大,党羽众多,他怕自己的儿子难以继位,又不忍手足相残,于是想出一招想迁都,想从开封迁到洛阳,让他弟弟在开封培养的党羽没用,最后被赵光义劝住了。

也就在几个月后,赵匡胤就不明不白的死在斧声烛影之夜了,他的死成为大宋王朝最大的谜案。

说到底,赵匡胤这个人太在乎亲情,在乎他的兄弟,不是个十分合格的帝王,这也是他最大的软肋;如果换刘邦、李世民之类的人来,赵光义早死十八回了。

而史从云也是用这个弱点,赵家是个军事集团,赵晁,赵弘殷,赵匡胤都是禁军大将,他故意让枢密院把赵匡胤安排在边地守兵,安排他的长辈赵晁和父亲赵弘殷在京城担任闲职养老,同时准备把赵匡义(这时候还没改名,改赵光义是避讳,赵匡胤登基后给他改的)安排个不要紧的职务也留在京城。

这样一来,家人在京城,赵匡胤在外,就能牢牢控制他。

“李重进比官家还有资格继位,而且最要紧的是他带兵在外,这是我最担心的。”史从云紧紧盯着李重进的名字,宋朝那套把调兵的和带兵的分开,其实五代早就如此了,大周就是这样。

枢密院有权调兵但不能带兵,各将领能带兵但调不动军队,只有皇帝既能调兵又能带兵。

一个将领权力大不大,关键看他有没有带兵在外,因为在朝廷他是调不动兵的,可一旦他带兵在外,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赵匡胤陈桥兵变发生在郭荣死一年后,办法就是谎报军情,让枢密院下调兵令,把大军带出城后突然反戈控制大梁,如果不谎报军情让枢密院下令,赵匡胤也是没法调兵的。

历史上是官家临死前立即想办法把大军全部带回开封,解除将领的军权,可这次或许是打得太顺,顺到官家不忍撤军,结果他病重时多数大将都带兵在外,军权还在各个将领手中,这就十分危险。

“我现在只盼着他们能把大军都带回来,一旦收回军权就不足为惧了。”赵侍剑之所以说他还很忙,忙的就是这些事情。

“大军不能全部带回来,我一天都睡不安稳,李重进,张永德是皇亲,李继勋和我有过节,偏偏他们手中还有大军.......”史从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