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烟雨西瓜
提前屯兵,肯定是没错的。
就是后续灭楚,也能用的上。
“按理说,不该是陈郢吗?”
“往后看就知道了。”
公孙劫没有过多解释。
反正打不打都不重要。
楚国已无法掀起风浪。
其实,楚国的国力很强。雄踞南方,堪称霸主。历史悠久,也有着独属于他们的文化。缺点就是内斗太厉害,屈景昭三族互撕。每次王权更迭,都容易出事。
李园虽是个奸臣,可却是真的有能力。作为赵国人,却能成为令尹,将屈景昭三族压制的死死的。在他的治理下,楚国还真不差。面对秦魏联军,却能瓦解秦魏联盟,然后正面击溃魏国,得到诸多疆土。
如果说楚国早些出兵,抱着和秦国死磕的态度,其实完全有机会将秦国逼回函谷。只不过合纵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无比困难。人性都是自私的,诸侯之间也有宿怨。都想着付出最少,得到最多!
叶腾他们远道而来,公孙劫自然要尽地主之谊,专门让庖人准备了些饭菜招待。羊肉芦菔汤,水煮葵菜,猪肉香菇酱……还有道糯米甜藕,公孙劫就很喜欢。
扶苏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他的筷子就没停下来过。
关内比较少吃藕。
在新郑就比较常见了,各种吃法都有。糯米甜藕算是江南风味,将秫(糯米)塞进藕的孔洞中。煮熟后糯米就在其中,再加上些红糖汁,口感就相当的软糯。
叶腾这两年都在南郡,也习惯食稻。这道糯米甜藕让他是分外吃惊,也是接连夹了好几块。口感软糯香甜,还有股淡淡的藕香,着实让人惊叹。
还有就是羊肉芦菔汤,味道非常鲜美。羊肉选的也都是肥瘦相间的部位,入口很快就能脱骨,炖煮的相当软烂。
“欸,这藕还真好吃。”
“丞相实在是有心了啊……”
“恐怕需要不少饴糖吧?”
叶腾放下竹筷,脸上满是感激。这年头的饴糖或是蜂蜜,那都是奢侈品,比酒肉都要更加珍贵。
其实别说战国时期,想想七八十年代就知道。过年能吃上水果硬糖的,那都是家里富裕的。吃完后连糖纸都舍不得丢,在小伙伴面前舔两下就回味无穷。
“不是饴糖,是柘糖!”
“对,是先生让人做的。”扶苏现在俨然成了公孙劫的嘴替,解释道:“就是将青柘榨为浆,再用煎盐之法熬煮,最后剩下的便是柘糖,可好吃了!”
叶腾顿时愣住。
无数的想法在脑海浮现。
不同于新郑,南郡是货真价实的南方地区。当地有着诸多大泽池沼,野生的青柘更是成片成片的。叶腾有几回路过时,还砍了几颗用来解渴。
叶腾颇有学识,也知道楚人有喝柘浆的风俗。只是他没料到,这玩意儿竟然能用来制糖?
关键原理确实简单……
不就和煮海为盐一样吗?
他是连忙站起身来。
“丞相,公子说的可是真的?”
“嗯,你不必激动。”公孙劫面露微笑,“这也是我召你来的原因。”
言罢,他就拍了拍手。
婢女端着食盒走来。
而后将里面的红糖分给他们。
红糖是切成了四四方方的小块,只有巴掌这么大。能闻到股非常腻的甜味,整体呈褐红色。不过制作工艺稍微差些,还能瞧见杂质。
但这都不重要!
叶腾稍微掰了一小块,而后塞进嘴里。感受到浓郁的香甜,脸上满是欣喜,惊叹道:“想不到没人要的青柘,竟然还能熬制成如此美味的柘糖!”
“我记得,南郡的青柘很多?”
“对!”叶腾是连连点头,“每年都有很多,也没多少人管。有的因为耽误种地,还被我下令连根铲除。丞相,不知道这青柘能出多少糖?”
“地区不同,青柘含糖量也不同。就新郑的野生青柘来说,差不多三十斤青柘能出一斤柘糖。”
公孙劫给的数字是偏高的。
实际上二十来斤就足够了。
只是他没去过南郡,也没有把握。就他所知,其实后世压根不需要这么多。因为种植手段的进步,加上改良了甘蔗,让出糖率得到大幅提升。可能七八斤的甘蔗,就能出一斤红糖。
当然,秦国肯定是做不到的。
叶腾张了张嘴。
其余郡吏也都是满脸诧异。
因为青柘的产量极高……
就算是野生的青柘,也能达到亩产两千斤。按照公孙劫的说法,差不多就能有七十斤的红糖!
这时期种的最多的还是粮食,一亩地撑死也就两石粟米,最多就值六十钱。而红糖的价值极高,哪怕卖的比饴糖蜂蜜便宜,一斤卖五十钱都抢着要!
“你们的想法,我都知道。”公孙劫看向他们,“我召叶公,就是要说这事。你们在南郡,现在可以小规模的试种,而后将工坊铺开,并且掌握在官寺手中。若能成事,我必会为你们请功!”
第169章 雍丘,巴寡妇清
公孙劫走了。
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片云彩。
而新郑则悄然出现片工坊。
在颍水两岸竖起水车。
将李信和蒙恬留在新郑。
带着数千民夫直奔雍丘。
雍丘距离大梁城很近。
鸿沟就自其中穿插而过。
公孙劫乘于马车,闭目养神。
扶苏好奇的看着四周,他这些年都在宫中,从未出关游历。此次跟着公孙劫沾光,能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秦国土地,远比看舆图和沙盘要真切多。
见他如此,公孙劫不由一笑。
“扶苏,你对雍丘知晓多少?”
“在书上看过些。”扶苏正色回答,“雍丘古属杞国,为禹裔所建。武王灭商后,寻得杞东楼公,复立杞国。后被楚所灭,几经反复落在魏国手中。”
公孙劫颔首赞许。
雍丘水系发达。
北屏大河,东控漕运。
拿下雍丘,便可剑指大梁。
只是魏国没有余力守护雍丘。
被王贲带着八万秦军夺取。
公孙劫拉开帘布。
远处河水湍急。
诸多大船停靠于岸边。
秦国的造船业始终是个弊端,不及楚国。这些大船的载重较低,大概就五百石。陆续有士卒民夫下船,还有的在运输粮食。
漕运肯定是比陆运省钱。
魏国富裕就是靠着漕运。
秦国这回征调很多大船,很多都是出自巴蜀两地,为的就是运粮运兵。这回灭魏打的就是持久战,要在涨水前打通沟渠,一举水淹大梁。
这些都是司马错留下的底子。
惠文王时期,司马错就曾言: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经过多年发展后,司马错也证明了他的远见性。
在昭王时期,亲率巴蜀十万众。大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
后续秦国也是这么发展的,巴蜀一直都是伐楚的源头,也都在囤积粮食弩箭。需要的时候就以大船运输,这可要比人托兽运省钱的多。
驷马大车停靠。
王贲头戴鹖冠,亲自迎接。
“见过丞相。”
“王将军,久违了。”公孙劫抬手回礼,笑着道:“此次将军力克雍丘,又立大功。也当前出,围困大梁。”
“这是自然。”
王贲笑着点头。
目前秦军尚在休整,也要等巴蜀两郡的舟师汇合。毕竟是走漕运,路上总归会遇到些意外,会导致舟师耽搁。
“丞相,这位是水工郑国。此次开凿沟渠,引大河之水淹大梁,皆由他负责。”
“久闻郑先生大名。”
“丞相客气。”
郑国颇为削瘦,土木人气质拿捏的死死的。皮肤被晒成了酱色,须发灰白。只着粗布短褐,脚上还有污泥,很明显是刚从堤坝下来。
“丞相,老朽尚有公务在身。大王已定下时间,还请宽恕老朽不能继续接待。”
公孙劫笑着摆手。
郑国更为务实。
有点类似理工男的气质,干起活来很认真,不喜欢和政治牵扯太多。看他这口气,显然是对公孙劫有些不满,觉得耽误了他的工期。
因为这回时间非常紧迫,大河每年汛期是七八月份。他必须得赶在七月份前,完成所有的工事。这也是秦王下的死命令,若完不成就都全要受罚!
此次工程量惊人。
筑造堤坝,提前蓄水。
开凿沟渠,打通大梁。
疏浚鸿沟,扩大河岸。
光从各郡征调的民夫就超过三万人!
所以,也不能怪郑国这态度。
公孙劫其实都能理解。
很多时候没必要搞这种事。
太形式主义,耽误了干正事的人。
王贲则是连忙解释,“丞相勿要介意。郑国就是这性格,并无恶意。”
“不碍事。”
公孙劫是毫不在意。
很多有本事的人,都有其傲气。
类似郑国这种干实事的人,公孙劫也很尊敬。他精通水利工程,以后有很多地方都用的上。就算是公孙劫,对水利这块也没多少研究,还是得靠这些专门的人才。
“这位是巴蜀豪商清之孙,丹。此次他带领巴氏,沿着江水而行。带来三万精锐,粮食百万斛!”
“丹,见过丞相。”
公孙劫望着面前矮小的青年,点头道:“吾也听说过巴清之名。能守其业,用财自卫,而人不敢犯。大王多次赞赏她,称她为贞妇。巴蜀五氏八部,首推巴氏。”
“多谢丞相赞赏。”
巴丹是连忙抬手道谢。
上一篇:李二:我家老二,学我玄武门造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