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烟雨西瓜
自然需要论功行赏。
“禀上,如今邯郸豪右基本都已迁走。收回农田三万余顷,奴五千余。根据彻查,燕国曾卖给赵国数万石粮食!据赵葱所言,此事燕王喜并不知情,是太子丹私自决定。”
“太子丹……”
秦王政眼神冰冷。
他没找太子丹麻烦就算好的。
想不到这家伙敢救赵?!
“不止如此。”公孙劫走上前来,抬手汇报道:“赵嘉早早被发配至代地,连带着还有些赵国宗室子弟都在。代地尚有部分边军,战力不俗。”
“不过几万人而已。”
老将杨端和捋着胡须。
根本没把这事放在眼里。
在秦军面前,几万残军算什么?
“恐怕没这么简单。”公孙劫抬手指向帛图,“赵嘉本为太子,心性胆识过人,只是赵偃太过昏庸,将其废黜更立赵迁。若赵嘉与燕国合军,囤兵于上谷,必会威胁到邯郸。故臣以为,秦国当备战于中山地。”
秦王政没有任何怀疑。
仅仅只是一个字,便将此事定下。
他此前也接触过赵嘉。
的确是比赵迁强的多。
不过,也没什么意义。
秦国还需时间消化邯郸。
而秦军也是兵疲马累,就算有粮草进攻代地,最后燕国必会插手。要是魏楚两国再插手,甚至会影响到秦国大计。
现在,他需要足够的理由!
让魏楚无法干预的理由!
赵嘉不足为虑。
关键是燕国!
他看太子丹不顺眼很久了。
“此次破赵,你表现出众。寡人暂命你为邯郸郡尉,执掌军务,领秦锐骑戍于中山地。”
“臣,遵令!”
李信激动长拜。
同时感激的看向公孙劫。
这可都是公孙劫的功劳啊!
灭赵嘉只是顺手的事,备战于中山地,就意味着随时都能对燕国用兵!
“王贲为邯郸假守。”
“杨端和为监御史。”
“羌瘣为郡丞,协助李信治锐骑。”
“由杨端和,王贲领秦军!”
“臣等遵令!”
众人同时抬手作揖。
秦王政安排的井井有条。
这些事也是他早早就决定的。
秦国收编了赵国边骑,现在手里足足有三万锐骑,就由李信和羌瘣这俩最擅长骑兵的负责。
而杨端和与王贲则起到定海神针的效果,统领整个秦军。至于王翦这把杀牛刀,自然是要以备不时之需。等哪里需要,再将他派过去就是。至于其他杂活,根本用不到他亲自出马。
公孙劫默默记下。
邯郸目前还处于军事管制,就直接以军吏暂任郡县长吏。秦国郡制讲究个三权分立,也很有意思。
郡守负责治理民生,边地多为武将,内地多以郎官出任。作为封疆大吏,权力极大。当地诸多官吏的任免,皆由郡守决断,负责治理郡县民生。
而郡尉掌郡卒驻军,主管治安和侦缉盗贼。直辖于秦王,与郡守分庭抗礼。
再有就是监御史,类似后世的纪检委。直接隶属于御史中丞,负责监察包括郡守在内的所有官员,也就是拥有监督权。
至于郡丞类似副职,主要辅佐郡守综理郡政。如果郡守缺位或因意外不能理事,就由郡丞直接暂代郡守。
“还有丞相!”论功行赏到最后,秦王政才看向公孙劫,微笑道:“此次破赵,丞相当居首功。也是丞相层层谋划,方能兵不血刃的攻陷邯郸。协助寡人,快速稳定邯郸,皆有大功。”
秦王政顿了顿。
似笑非笑的看着公孙劫。
“你有任何想要的都可提,不论是金玉财帛,还是田宅美姬。只要是你想要的,寡人皆会赏赐给你!”
“臣还真想要个人。”
“准确说是一家人。”
“邯郸卓氏!”
公孙劫抬起头来,掷地有声!
第108章 邯郸卓氏,宿麦!
“寡人记得他们为赵官商,炼铁冶铜。赵国兵器,有七成出自卓氏。卓氏为邯郸首富,光僮仆就有二百人,赵国马镫几乎都出自卓氏。他们也算与你有些关系,可最后却未曾助你。”
“所以,寡人将他们迁至蜀地临邛。当地狭薄,条件艰苦。正好蜀郡守上书,说是在临邛有铜铁矿,希望能派官匠开采冶炼。寡人就是要让他们去临邛吃苦头,为秦铸器!”
秦王政语重心长的阐述。
他对赵人都没什么好感。
类似这种大族,就得都迁走!
卓氏按理说是能迁去关中,不至于去蜀地吃苦。其宗长相当识趣,主动将多年攒的财富献上,只求能迁去好地方。可秦王态度相当明确,就是要将他们迁走。
公孙劫都知道。
秦王这是要给他出气。
“臣是这么想的。”公孙劫抬起头来,认真道:“将卓氏部分人迁至临邛,核心工匠则悉数迁至关中。卓氏虽少德行,却精于冶炼铜铁,宗内更有诸多能工巧匠。若能为秦铸造甲兵,也算是赎罪,还望大王准许!”
“罢了……”秦王政无奈苦笑,“既然是你相求,寡人准了。如何挑选,皆由你决断。但他们皆是罪人,皆充为匠奴。若无大功,不得更为工籍!”
“臣拜谢大王!”
公孙劫抬手道谢。
卓氏为邯郸大族,当初与他也颇有交情。但后来迫于压力,选择了中立。特别是算缗一出,更让卓氏彻底倒向郭开。
现在卓氏没什么名气,可在历史上却很出名。卓氏迁至蜀地后,成为当地冶铁大户,掌握了巴蜀的铜铁器。家中僮仆就有千人,堪称是当地的土皇帝。
再后来出了个卓文君,而她要和司马相如私奔。当时的宗长卓王孙见生米煮成熟饭,为维持面子,只能砸进去百万钱和上百僮仆!
卓氏现在也有价值,不是他们的宗长,而是核心的大匠。这些大匠,才是维持卓氏荣耀的关键。所以,公孙劫会将卓氏宗长和嫡系发配至临邛。至于核心大匠,则都带去关中。
秦国其实不缺工匠,特别是铜匠。自墨家入秦后,秦国工匠技艺突飞猛进。就论冶铜技术而言,放眼天下无人能出其右。所以这年头虽有铁器,可秦国依旧以铜器为主。
没错,现在是有铁器的。
准确说早在商朝时期,就有巧匠用陨铁铸造兵器。至战国时期,炼铁技术也是突飞猛进,各国都开始推行铁器牛耕,生产力大大提升。
单论炼铁技术,最强的就是楚国。像宛地兵器,皆锋利如蜂刺。秦昭王时期,就曾担心楚国铁剑,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
而后就是燕国,炼铁技术相当惊人。已经熟练掌握块炼法炼铁,通过渗碳钢技术进行反复锻打折叠成型,并运用淬火工艺增强刃部硬度。
公孙劫昔日曾出使燕国下都,有幸参观了当地的炼铁坊。不仅仅是剑、矛、戟这类兵器,就连甲胄盾牌都以铁铸造而成。
不过也没什么意义。
因为目前都是冷兵器对决,没有跨代碾压。而且炼铁技术不够完善,无法大规模铸造,生产速度和秦国完全没法比。
公孙劫上谏求情。
为的是卓氏核心铁匠。
未来能帮他做很多事!
秦王政摆了摆手。
这事就此翻篇。
他重新看向公孙劫。
“目前最棘手的还是粮草。邯郸城内,足有二百万余人,可却没多少粮草储备。因为旱灾和蝗灾,田中没有收成,就连野菜野果也都被啃光。现在还是七月,后面会面临寒冬。等春季种下粟米,又要等待农时。在这期间,几乎没有粮食进账。丞相,你可有何良策?”
公孙劫果断点头。
一道道诧异的眼神皆是看来。
特别是王翦、杨端和等将领。
他们打仗再厉害,也要受限于粮草。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粮食,他们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征战。
可以这么说,秦国攻占六国的速度,取决于粮食的产量。若是熟悉历史,就会发现秦国自灭韩起,每次灭国都会间隔段时间。
生产力摆在这。
农田就这么点产出。
你把青壮带走打仗,谁种地?
所以每次灭国就只能等。
说白点,王翦他们立功的速度,就取决于后方粮草的数量。因为秦军战斗力摆在这,对其余诸侯就是碾压!
邯郸遭逢大难,粮草几乎耗空。按杨端和所想,后续只能大规模迁徙。同时保证一定的粮草支援,借此也能更容易治理邯郸。
可需要多少粮草?
杨端和不知道。
他也不敢算!
如此秦国就会被拖延!
秦王政这两天都在愁这事。
为此还亲自视察过粮仓,发现粮食几乎都被郭开等贵胄所瓜分。就算全都收回来,其实也根本不够吃的。
毕竟邯郸还要撑一年的时间!
“劫,你此言当真?”
“臣从不妄言。”
公孙劫面露微笑。
熟悉历史的好处就在这,各种各样的事,都能在历史中找到答案。诸夏王朝不断更替,几乎就是部和天灾斗争的血泪史。
干旱,蝗灾,洪涝,地震……
各种灾难都能瞧见。
至于赈灾的手段更是不知凡几,很多穿越者喜欢用的以工代赈,更是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可他们就想到个以工代赈,却没想过钱粮从哪来?
说起战国乱世,相似的时期也有很多。在公孙劫看来,最为吻合的莫过于汉武帝时期。秦皇汉武皆是雄才大略的国君,并且都在不断发动战事。
汉武帝时期也曾发生过诸多水灾,可北伐匈奴需要粮食,那么他是如何善后的呢?
公孙劫抬手长拜,“臣此前曾读《春秋》,若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於五谷,最重麦与禾也。所以在臣看来,邯郸之地现在就能种麦。渡过寒冬,便是宿麦。能不误农时,来年更可收获两季粮食!”
秦王政顿时面露喜色。
这就是汉武帝用的法子!
第109章 民以食为天,麦!
所谓宿麦,也就是小麦。
上一篇:李二:我家老二,学我玄武门造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