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来了个年轻人 第46章

作者:半江瑟瑟

  贺龙首长心直口快,挂念着手下战士的他直接点出核心问题:“老毛,恩来!部队走了几千里,人困马乏。眼下最要紧是休整地界、粮食被服、伤病员集中收治,还有马匹的草料,缺口很大。刚刚中央红军战士们的那身,给我们也整一套!”

  听到贺龙的话,任弼时扶了扶眼镜,补充着开口:“是的,主席,副主席。现在我们的战士们体力透支严重,伤病员数量不少,需要尽快的妥善安置和治疗。至于后勤物资,辎重队那边也是所剩无几了。”

  徐向前沉稳地点头,目光扫过周围警卫战士精良的装备和远处隐约可见的工业设施,思考了片刻后,随即用探寻的语气开口:“看起来,中央的同志们在陕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不知道中央有没有关于部队休整区域和补给的预案?毕竟我们初来乍到,对陕北的情况不熟。”

  陈昌浩跟在徐向前身边,神情依旧带着一丝长途跋涉的疲惫和初到新环境的拘谨,他补充道:“对,还有武器弹药的补充。这方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损耗很大。”

  听到这些迫切的现实问题,李润石步伐未停,只是呵呵一笑开口说道:“大家放心。休整区域已经安排好了,就在城西,依山而建,干燥避风,容纳红二和红四的主力部队绰绰有余。至于粮食和被服,”说到这里,毛泽东看了一眼身旁的毛泽民,随即对这位后勤部长开口说道,“泽民同志,你来说。”

  毛泽民立刻接话:“请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的同志们放心,我们的粮食储备充足。新到的同志们每人每天口粮标准与中央红军主力相同,保证吃饱。被服方面,全新的冬季棉衣、棉鞋已经全部入库,等到安顿完成后就会开始分发。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估计十天内,保证每位战士都能领到一套和中央红军一摸一样的装备。马匹草料也已备足,供应点就在新驻地附近。”

  周伍豪开口补充伤病员的问题:“红军医院已经扩容,建立了专门的接收区,药品和医护人员都已就位。重伤员直接送到住院部修养,轻伤员会在各休整点的医疗站进行处理。傅连暲院长和卫辞书副院长亲自在那边盯着,确保伤病员得到最好最快的救治。”

  听到“全新的冬季棉衣棉鞋”、“粮食储备充足”、“药品医护人员就位”这些具体的保证,贺龙、任弼时、徐向前等人脸上紧绷的神情明显松弛下来,眼中流露出实实在在的宽慰和一丝难以置信。困扰他们多时的生存难题,在中央这里似乎早就有了完备的解决方案。

  李润石最后说道:“至于武器弹药补充和部队下一步的整训计划,几句话说不清楚。今天大家先到新驻地安置部队,让战士们吃顿饱饭,好好休息。后天上午九点,老彭会从银川那边过来。”

  说到这里,李润石停下脚步,众多领导人随即也一起停下。

  目光扫过所有方面军领导人,李润石语气郑重的开口,“我们在中央军委大会议室,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大家坐下来,统一思想,详细研究部队休整、补充、整编,以及下一步的战略方针。所有问题,会上一起解决!”

  “好!”

  “明白了!”

  “听从中央的安排!”

  徐向前、贺龙、任弼时等人纷纷点头应诺。他们能感受到中央已经做了周密的准备,虽然对眼前中央红军展现出的、远超预想的物资保障能力,例如崭新的军服、充足的药品、迅速到位的粮食等等,充满惊异与疑惑,但此刻显然不是追问细节的时候。安顿部队,准备参加后天的会议才是眼下的当务之急。许多疑问,只能留待日后慢慢了解。

  队伍继续向城内移动。卫辞书处理完伤员安置的初步指令,悄然跟上了首长们的队伍,沉默地走在靠后的位置。他看着前方新老将领们边走边低声交换着部队的简要情况,看着贺龙对警卫战士身上结实耐磨的迷彩作训服投去毫不掩饰的探究目光,徐向前抬头望向远处工业区隐约冒出的烟柱时微蹙的眉头……卫辞书知道,平静的表面下,巨大的波澜正在酝酿。

  后天,那场决定红军未来走向的会议,至关重要。如果自己没猜错的话,在中央领导人全面归队后,保安城乃至陕北苏区的发展,即将要大规模展开!

第九十一章 扩大会议(上)

  “要想练就绝世武功,就要忍受常人难忍受的痛~~”

  已经在会议室外的一个小房间内等了很久的卫辞书,看着窗外密集的雨幕哼起了歌来。

  清晨,天还没亮透,沉重的雨点就开始噼啪作响地砸在小院的窗棂上,那声音密集得没有缝隙,是陕北少见的倾盆大雨。

  窑洞的窗户被两截短粗的木棍支撑着,裹挟着土腥气的湿冷空气时不时地从窗户穿堂而过。雨幕厚重,天地间一片灰蒙,视线被压得很短。雨水在黄土地上肆意横流,汇成浑浊的小溪,冲刷着沟壑。整个保安城笼罩在一片哗哗的雨声中。

  透过窗外,卫辞书能看到警戒的战士穿着雨衣,持枪肃立在雨中的哨位上,雨水顺着帽檐和枪身流淌而下,更多的是劈里啪啦砸在战士们的身上,但战士们的身体纹丝不动,目光穿透雨幕,警惕地扫视着四周的一切情况。

  雨太大了。

  这让卫辞书想起了后世的梗,如何不提雨字,形容雨下的很大,看轻小说的人众口一致地说“夜晚,高速,迈巴赫巴。”但卫辞书心里清楚,那帮搞键政的网友们心里存在着另一个专属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军奉命接管中央电台!”

  不知道后世那位镇南王被敕令出京的时候,会不会想起那个漆黑的雨夜……

  一九三六年九月四日 上午 保安 中央军委大院

  天地间的雨势未减,豆大的雨点砸在夯实的黄土地上,溅起浑浊的水花,迅速汇成溪流,在低洼处不停地打着旋。

  中央军委大院门口,两名警卫团战士穿着深色雨衣,持枪肃立。

  一辆沾满泥浆的吉普车“澎”一声碾过水洼,溅起了大片泥水,随即一个稳稳的刹车停在了大院门口。车门推开,彭德怀一步跨出,他身上那件不算干净的迷彩服外面套着一件不甚合身的塑料雨衣,雨水打在他的身上发出劈里啪啦地响声。

  这位西路军总指挥抬头看了一眼阴沉的天色,不动声色地皱了皱眉头,随即大步流星地向院内走去,军靴踏在积水的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回响。警卫员小跑着跟上,试图为他撑伞,随即被他抬手挡开。

  紧接着,几匹快马冲破雨帘疾驰而来,在院门口勒住。林育蓉动作利落的翻身下马。他同样穿着荒漠迷彩作训服,外面罩着军队的制式雨披,但裤腿和靴子已满是泥点。将缰绳甩给身后的警卫员,林育蓉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随即也快步走向大院。刘亚楼紧随其后,他的雨衣帽子被风吹开一角,露出紧抿的嘴唇。

  院内的石板路上,人影开始增多。贺龙和关向应共撑着一把大黑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来,贺龙的大嗓门在雨声中依然清晰:“这鬼天气,要是前两天遇到就麻烦了,幸亏咱们到的早!”

  关向应只是点点头,目光扫过周围肃立的警卫和陆续到达的其他将领。任弼时由警卫员搀扶着,他的布鞋已湿透,每一步都踩出轻微的水声,由于身体疾病的关系,这位首长的脸色有些苍白,呼吸也比在场的其他人急促了许多。

  红四方面军的徐向前和陈昌浩是共乘一辆运输团的军用卡车来的。车子在院门口停下,两人下车。徐向前穿着相对整洁的灰布军装,外面也披了件雨披,神色沉稳。陈昌浩紧跟在他身后,他的雨衣下摆沾满了泥浆,显得有些狼狈,眼神在接触到院内中央红军将领们崭新的迷彩作训服时,下意识地躲避开来。王树声和聂荣臻也相继冒雨赶到。

  卫辞书站在会议室侧廊的屋檐下,看着雨幕中陆续抵达的首长们。当他看到贺炳炎在两名战士的协助下,用仅存的右臂努力保持平衡,顶着雨走向会议室入口,左臂空荡荡的袖管湿漉漉地贴在身侧。卫辞书立刻示意身边两名背着药箱的医护人员上前接应。

  会议室厚重的木门敞开着,透出里面明亮洁白的电灯光。门口的地上铺着草垫,但很快被湿漉漉的脚印和滴落的雨水浸透,形成一片深色的污渍。

  李润石、周伍豪、朱玉阶、张闻天、王稼祥、毛泽民等中央核心领导已经提前到达会议室内。李润石站在主位旁,手里拿着一份文件,正低声与周伍豪交谈。周伍豪微微颔首,目光投向门口陆续进来的人。朱玉阶坐在一旁,习惯性地摸出从自己老战友那边顺来的香烟,但看到满屋子的水汽和湿漉漉的同志们,又默默收了回去。

  张闻天和王稼祥坐在桌旁,面前摊开着笔记本和钢笔。毛泽民则站在墙边一幅巨大的陕甘宁边区地图前,手指在上面比划着什么,眉头紧锁,显然在思考根据地的后勤供应,建设与发展问题。

  首长们带着一身寒气和水汽走进会议室。沉重的脚步声、雨衣脱下的窸窣声、低沉的咳嗽声、以及靴子踩在草垫上吸饱水后发出的“噗嗤”声混杂在一起。警卫员们迅速接过首长们脱下的湿透的雨衣、帽子,拿到外面走廊去沥水。会议室里顿时弥漫开一股潮湿的泥土味、湿布料味和淡淡的沐浴露味道。

  “老彭,银川那边情况如何?”李润石放下文件,看向刚进来的彭德怀,直接开口问道。

  “部队情绪稳定,马鸿逵的人被我们吃掉了一大半,工事加固按计划进行。”彭德怀言简意赅,拉开椅子坐下,发出吱呀一声。

  说到这里,彭德怀抬头想了想,随即又补充了一句,“可惜让马鸿逵跑了,部队缺乏骑兵,就是这点不好。”

  “没事,有收拾他的时候。”

  “贺老总,部队安置的怎么样?”周伍豪转向正用毛巾擦脸的贺龙温声开口。

  “妥了!有热饭热炕,娃娃们就安生多了!”贺龙声音洪亮,随手把湿毛巾丢给警卫员,“就是这新衣裳啥时候发?眼馋得很呐!”

  一边说着,贺龙一边拍了拍旁边的林育蓉的肩膀,看着他身上的迷彩服露出了毫不掩饰地馋意。林育蓉没说话,只是从口袋里摸出一小把炒黄豆,默默嚼着。

  徐向前和陈昌浩在预留的位置坐下。徐向前向李润石、周伍豪点头致意:“主席,副主席。部队已基本安置妥当,感谢中央的周全安排。”陈昌浩也跟着点了点头,目光落在面前光滑的会议桌面上。

  任弼时坐下后,轻轻咳嗽了两声。卫辞书立刻示意一名医护人员端着一杯热水和几片复方大青叶过去,低声询问了几句。任弼时摆摆手,示意无妨,但还是接过了药片和水。

  李润石环视一周,见主要人员均已到齐,便走到主位坐下。雨水敲打屋顶瓦片的声音清晰可闻,更衬得会议室内的气氛凝重。周伍豪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军事和行政首长,声音平稳清晰:

  “同志们,都到齐了。现在开会。”

  一九三六年九月四日 上午 保安 中央军委大会议室

  雨声密集地敲打着屋顶瓦片。潮湿的寒气尚未被室内的人气驱散,长条会议桌旁,三大主力的高级将领们围坐,军装或湿或干,大多数首长们脸上长途跋涉的疲惫尚未完全褪去,但炯炯有神地目光却已经聚焦在主位的李润石和周伍豪身上。

  李润石面前的烟灰缸里已经积了几个烟蒂。他再次点燃一支烟,深吸一口,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张脸:贺龙带着直白的探究,徐向前沉稳中藏着深思,任弼时眉头微蹙,陈昌浩眼神有些闪烁,彭德怀坐得笔直,林育蓉则安静地嚼着炒黄豆。

  从会师以来,关于中央红军这远超预料的家底的问题,在座领导人心中疑问已经攒的像室外的雨水一样满了。

  “同志们,”吐出了长长的一股白色烟雾,李润石出身对在座的众人开口,“今天会议的第一项议题,是关于部队休整、物资补充和下一步整编的具体方案。泽民同志,你先把物资储备和分发的计划向大家通报一下。”

  毛泽民立刻站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巨大陕甘宁边区地图旁,拿起一根细长的指示棒。他的汇报条理清晰,数据详实:

  “我们的一号仓库群现储备有小麦、高粱、玉米等原粮总计七万八千吨,可保障现有全部人员每日足额供应至少六个月。首批十万套荒漠迷彩冬季作训服,含棉衣、棉裤、棉帽、棉鞋已入库,计划自明日起,按建制序列优先配发红二、四方面军一线指战员,按照计划将在十日内完成。单兵携行具、水壶、工兵铲、钢盔等装具同步配发。药品储备方面,青霉素、复方黄连素、阿司匹林等基础药品充足,可满足大规模伤病员救治需求……”

  一连串庞大的数字像重锤一样,一下下地敲在贺龙、徐向前等人心上。他们交换着眼神,惊异之色难以掩饰。这绝非陕北贫瘠之地短期内能攒下的家当……

  将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的表情收在眼底,毛泽民继续开口道:“武器弹药方面,现有封存及可用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八万两千支,七点六二毫米步枪弹一千九百万发;五六式冲锋枪两万两千支;八九式重机枪五千挺,十二点七毫米机枪弹四十五万发;各口径迫击炮八百门,炮弹六个基数。将按中央军委整编方案,优先补充主力部队缺额……”

  “等等!”贺龙忍不住出声,打断了毛泽民的话。他瞪大了眼睛看了眼毛泽民,随即又转头看着李润石和周伍豪开口说道,“老毛,恩来,泽民同志!不是我贺胡子不信中央!可……可这些数字,这新枪新炮新衣裳,还有天上飞的铁鸟……“说到这里,贺龙指了指航校的方向,“还有地上跑的铁骡子……陕北啥时候有这样的家底了?这到底是怎么来的?就是把阎老西的太原给解放了,咱们也不能有这么些东西啊!?难不成,真是苏联把东西运过来了!?”

  贺龙的话问出了所有新到将领的心声。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雨声更显清晰。

  徐向前、任弼时、关向应、王树声,乃至陈昌浩,都紧紧盯着李润石和周伍豪,等待一个合理的解释。

  周伍豪接过贺龙的话题,只见他语气的平稳,但用一副郑重的表情开口说道:“贺老总问到了问题的关键。中央红军在陕北能迅速打开局面,建立起一定的后勤和军工基础,除了陕北人民的支持和我们自身的努力奋斗之外,确实得到了一份极其特殊、极其重大的援助。”

  周伍豪说到这里顿了顿,将目光转向坐在会议桌靠后位置、穿着整洁荒漠迷彩作训服的卫辞书。

  “这份援助的根源,就是在座的卫辞书同志。”

  刷!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卫辞书身上。这个年轻的红军医院副院长,医术精湛是公认的,但此刻被周副主席称为“重大援助的更远”,首长们还是感到意外和困惑。

  卫辞书迎着众人的目光,下意识地坐直了自己的身体。

  李润石掐灭了烟头,声音低沉而有力:“辞书同志的身份,此前只在中央核心和一方面军少数负责同志中知晓。今天,是时候向在座的同志们,向红二、四方面军的领导同志们说明情况了。”

  直视着贺龙、徐向前等人惊疑不定的眼睛,李润石吐字清晰地开口说道:

  “卫辞书同志,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他来自未来,也就是九十年后。”

  这句话如同在沉闷的会议室里投下了一块巨石!贺龙的瞬间瞪圆了眼睛,徐向前沉稳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惊讶的表情,任弼时扶眼镜的手停在半空,陈昌浩猛地抬起头看向卫辞书,所有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李润石没有停顿,而是继续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开口说道:“他来自未来。具体地说,是来自公元二零二五年。他并非孤身前来,而是携带了相当于当时中国一个大型城市——青岛市——几乎全部的物资储备和工业设施。”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窗外的雨声仿佛被隔绝了,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和心跳声。未来?二零二五年?一个城市的物资?这些概念完全超出了将领们的认知范畴,他们的世界观遭受到了狠狠的冲击。

  周伍豪适时地补充,语气严肃:“这是经过中央核心反复验证、确认无误的事实。辞书同志带来的物资,包括粮食、药品、被服、油料、钢材、机械设备,以及你们看到的先进武器、车辆和航空装备。我们现有的粮食储备、新式军服、医院设备、防空火炮、航校飞机、汽车团卡车,乃至工业区那些机器,其来源主体,都是青岛市未来物资再根据地安装使用的结果。”

  一边说着,周伍豪一边指向卫辞书:“没有辞书同志带来的这些物资和技术资料,我们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陕北建立起这样的基础,更不可能有力量应对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他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资,更是我们未来战胜强敌、建立新中国的关键基石和宝贵时间。”

  李润石的目光扫过震惊得说不出话的将领们,最后落在卫辞书身上,带着明显警告意味开口说道:“辞书同志的身份和青岛空间的秘密,是党和红军当前最高级别的机密。此事仅限于在座同志知晓,严禁外传。任何泄露,都将对革命事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希望大家深刻理解其重要性,严守党的纪律。”

  卫辞书在李润石目光的示意下,缓缓站起身。他能感受到数十道目光的重量,有震惊,有难以置信,有探究,也有逐渐涌现的巨大期冀。他深吸一口气,迎向那些目光,声音清晰而稳定说道:

  “报告各位首长。主席和副主席所言属实。我来自九十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携带的物资,属于那个时代的全体中国人民。将它们安全、完整地交给党,交给这个时代的革命队伍,用于抗击外侮、解放人民,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存在的意义。我将继续在中央领导下,做好物资交接和技术支持工作。”

  “空间内物资清单、技术资料目录,我已整理完备。随时可供中央和各位首长调阅、取用。”

  会议室内依旧沉默。但这沉默已不同于之前的震惊和茫然,而是开始沉淀,消化着这石破天惊的信息。贺龙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只是用力搓了搓自己的大胡子。徐向前深邃的目光在卫辞书身上停留了许久,缓缓点了点头。任弼时重新戴好眼镜,开始低下头思考起来,显然在揣度着这一信息带来的可能性。陈昌浩脸上的复杂神色更重,但最初的惊疑似乎被一种更深的震动取代。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声势似乎减弱了一些。密集的鼓点,渐渐化作了绵长的背景音。

  李润石环视一周,打破了沉默,声音恢复了会议主持者的沉稳:“情况,就是这样。关于卫辞书同志的身份和青岛空间,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短暂的停顿。将领们交换着眼神,最终都缓缓摇头。疑问当然还有很多,关于未来,关于那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这不可思议的穿越本身……但此刻,他们都明白,这不是追问细节的时候。主席和副主席以如此郑重的态度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宣布此事,其真实性和重要性已毋庸置疑。理解并利用好这份从天而降,或者说从未来而降的国运,才是现在当务之急的事情。

  “好。”李润石点点头,“那么,我们进入下一项议程:部队的休整地域划分、物资分发细则,以及基于现有物资和技术条件,拟定的全军整编方案。还有下一步的战略方针。泽民同志,请你继续。”

第九十二章 扩大会议(下)

  一九三六年九月四日 上午 保安 中央军委大会议室

  毛泽民的声音在雨声中继续响起,开始介绍起各部队物资分发和休整区域划分的具体规划。

  红二、四方面军的首长们仔细听着,脸上的震惊逐渐被专注取代。毕竟这些具体的数字和清晰的计划,比刚才那卫辞书的身份揭示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手下战士们的饥寒冷暖。

  当毛泽民提到首批三万支五六半、五千挺八九重机枪及相应弹药将优先补充红四方面军主力时,徐向前沉稳地点点头。王树声则下意识地咧嘴笑了笑,朴实的脸庞上露出喜悦的神情,不过看到对面的贺龙,王树声脸上的笑容一闪而逝。

  贺龙则直接转向林育蓉:“老林,部队装备的‘五六半’,真像警卫员娃娃们说的那么好使?射速快,打得还远?”

  听到贺龙的话林育蓉咽下口中的炒黄豆,从放在身旁的布包里拿出一份印刷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操作手册简本》,然后把这个手册直接推到贺龙面前开口说道:“贺老总,参数和基本操作都在上在面。这把枪射击精度,火力压制比中正式、汉阳造这些拉栓的步枪强一大截。子弹个头小,通用性好,部队的后勤压力也会减轻很多。”

  说完这句话,林育蓉出神想了想,随即开口补充了一句,“就是保养要求比老枪高些。”

  贺龙拿起手册,没急着翻看,而是转身目光灼灼地盯着李润石和周伍豪:“这‘五六半’是好东西!啥时候能给我们二方面军也配上?眼巴巴等着呢!”

  “按照整编方案和物资分发计划,”毛泽民接过贺龙的话题,抬手指向地图上几个标注的区域,“红二方面军主力休整区域在城西的张家塬,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在李家沟。两地都已预先搭建了简易营房,柴火也已经备足。新装备的配发将在部队完成初步安顿、建制清点后,严格按照军委批准的序列和数量执行。贺老总,您率领的部队,预计一周内开始接收首批装备。”

  李润石敲了敲桌面,将讨论拉回核心:“装备补充是整编的基础。泽民同志负责物资分发,务必要做到精准、及时。下面,由育蓉同志汇报全军整编草案。”

  林育蓉站起身,走到地图前。他的声音不高,语速平缓:

  “基于现有兵力、装备及未来作战需求,中央军委拟定整编方案如下:

  撤销原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番号。统一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三野战军。原红一军团主力及部分直属部队编为第一野战军,彭德怀同志任司令员兼政委,左权同志任参谋长;原红二方面军主力编为第二野战军,贺龙同志任司令员,任弼时同志任政委,关向应同志任副政委;原红四方面军主力编为第三野战军,徐向前同志任司令员,陈昌浩同志任政委,王树声同志任副总指挥。”

  “各野战军下辖若干主力师,师下为合成旅。每师定员约一万五千人。师以下按三三制原则,设旅、团、营、连、排、班。各师主官及核心骨干,由原三大主力军、师级指挥员混合调配,确保部队融合与战斗力延续。具体名单草案,会后分发讨论。”

  合成旅的具体编制表已下发草案。”

  组建直属军委的战略力量:

  装甲兵教导旅:由刘伯承同志负责组建并暂代旅长,集中训练坦克(59D型)及装甲车辆操作人员,摸索步坦协同战术。初期编为三个坦克营及保障分队。

  航空兵司令部:陈赓同志任司令员,负责航校训练及航空作战力量建设。当前以培训飞行员、地勤人员为主,装备初教-6、歼教-6教练机。逐步建立防空预警及指挥体系。

  汽车运输团:负责全军重型装备、物资的战略机动及后勤补给保障,由山瑞同志任团长。

  后勤及技术保障体系:

  成立总后勤部,毛泽民同志兼任部长,统一管理一号、三号仓库群及所有物资调配、军工生产、野战医院体系。

  成立总装备部,统筹所有依托工业区的武器弹药生产、储备、配发、维护及技术研发。由林育蓉同志兼任部长。

  红军大学增设工学院、装甲兵学院、航空学院,卫辞书同志负责提供核心教材及技术指导支持,原北平、清华专家及选拔的技术骨干担任教员。

  防区部署与近期任务:

  第一野战军即彭德怀部:驻防定边、盐池一线,巩固现有苏区,对抗宁夏马鸿逵部及北线之敌,并作为装甲旅初期训练基地。

  第二野战军即贺龙部:驻防保安以西吴起、志丹地区休整、换装、训练。

  第三野战军即徐向前部:驻防保安以东延长、延川地区休整、换装、训练,并负责延长油田的警戒及增产工作。

  中央警卫团扩编为师,负责中央及保安核心区域安全。

  所有部队在完成初步休整换装后,立即转入基于新装备、新编制的高强度合成训练。训练大纲由军委作战部统一制定下发。”

  林育蓉的汇报结束,会议室里只剩下雨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整编方案规模宏大,整合了三大主力,并前所未有地强化了技术兵种和后勤体系,目标直指未来的大规模大兵团的正规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