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来了个年轻人 第132章

作者:半江瑟瑟

  “不战而逃……”岛崎健太喃喃自语,随即脸上露出嘲讽的笑容,“这就是支那的一省之主吗?”

  拿起望远镜,岛崎健太向西面看去。夕阳下,通往泰安、兖州的公路上,扬起的尘土绵延数里,那是正在逃难的支那溃军。

  “联队长阁下,”岛崎通过电台向藤室良辅报告,“我已控制济南东郊制高点,城内抵抗微弱,大批支那军正向西南方向溃逃。请求立即入城,并追击逃敌!”

  “批准。”藤室良辅的回复简洁有力,“立即占领城内要冲,特别是银行、仓库、电台、火车站。追击任务交由骑兵和乘车步兵。记住,保持队形,警惕溃兵中的冷枪。”

  “嗨依!”

  片刻后,一面旭日旗在济南城头升起。

  几乎在同一时间,从东面沿胶济铁路快速推进的日军第二师团先遣部队,也兵不血刃地开进了济南东站。两路日军在城内会师。

  山东双子星——济南、青岛,相继陷落。

第一六七章:出院,轰/运一

  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日 上午 延安 红军总医院

  卫辞书最后一次检查了自己的物品。作训服已经洗净熨平,床头柜里留下的几本理论书籍和笔记也收进了帆布包。床边的各种监护仪早已撤走,留置针留下的针眼也已经愈合到几乎看不见的底部。

  卫辞书做了几个深呼吸,肺部和胸腔的不适感已经几乎消失不见,只是身上的肌肉比病前显得单薄了许多。

  护士长李慧拿着出院单据进来,脸上带着职业性的严肃神情:“卫副部长,这是您的出院报告和注意事项。傅院长特别交代,虽然临床指标已恢复正常,但三个月内仍需避免极端劳累和长时间熬夜。而且一定要记得回来定期复查……”

  卫辞书接过单据扫了一眼,看到各项数据都回到了正常范围后,随即心情大好地开口:“谢谢,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

  “您客气了。”看着健康情况大好的卫辞书,李慧也跟着笑了笑,“车已经在楼下等着了。”

  吉普车穿过总医院大门,驶上新拓宽的碎石路。阳光透过车窗照进来,带着陕北高原的干爽的气息。

  此时春夏交接,正值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候,卫辞书摇下车窗,深深吸了一口气,草木和泥土的味道让他十分动容,终于不用在医在院闻消毒水和粪尿的混合空气了……

  街道上的行人比记忆中的多了许多,也忙碌了许多。背着步枪的民兵队伍正在跑步前进,驮着物资的骡马队铃声叮当,还有不少穿着工装的技术人员拿着背包匆匆走过。路边新开了几家合作社,门口挂着“支援前线”的标语。

  “延安的变化不小啊。”心中感慨的卫辞书开口对司机说了一句。

  “是啊,卫副部长。”卫辞书的司机是个年轻战士,对卫辞书也没有太多拘谨的神色,“兵工厂又扩建了,听说一天能造三百支新步枪。延长油田的产量也上来了,汽车部的大卡车天天往外运油。”

  车在总后勤部新盖的三层砖楼前停下。卫辞书刚下车,就看见毛泽民从大门里快步走出来。

  “可算回来了!”毛泽民用力拍了拍卫辞书的肩膀,然后仔细打量了一番卫辞书的脸色,“嗯,气色好多了。傅连暲做的不错。”

  “躺了这么多天,骨头都僵了。”看着面前毛泽民亲切的面孔,卫辞书也随即笑了笑,“现在打仗的情况怎么样?我在医院看的都是过时的简报。”

  “边走边说。”毛泽民引着他往里走,“华北方面,一野二野连续歼灭了两个师团,主力部队都撤回了太原休整。徐向前部稳住了保定-大同一线,日军第十四师团收缩到北平周边,暂时没有大规模动作。但山东出大事了。”

  “五月十五日,日军第五师团在青岛登陆,几乎没遇到像样抵抗。同时,第二十师团从津浦线北段南下。韩复榘一枪未放,弃守济南率部南逃。目前日军已控制胶济铁路全线,先头部队正在南下追击。”

  卫辞书走到地图前,抬头看了看青岛和济南的方位,随即又转移视线看向泰安和兖(yan 三声)州:“日军下一步肯定是打通津浦线,与南下部队会攻徐州。韩复榘部溃退速度太快,根本组织不起有效防御。”

  “对。”听到卫辞书的话,毛泽民认可点头,“中央判断,日军企图控制整个山东后,沿津浦线南下,占领徐州,抢占陇海路。届时,华中与华北的联系将被彻底切断。”

  “我们的应对方案是什么?”

  “主席和总司令已经开了两天会。”谈起这个话题,毛泽民压低了声音,“基本确定,要提前介入山东战场。但方式需要慎重。韩复榘虽溃退,但名义上仍是国民党将领,我军大规模进入山东,需要合适的时机和借口。”

  这时,一名作战参谋送来刚译出的电文。毛泽快速浏览,脸色凝重起来:“韩复榘部第五十一军一部在泰安以西的肥城一带被日军追上,发生激战。韩部损失惨重,正在向鲁西南溃退。当地民众自发组织了一些抵抗,但缺乏武器和指挥。”

  卫辞书立即抬头:“这是个机会。以支援友军、救护百姓的名义,派先遣部队进入鲁西南。同时通知地下党,动员群众做好接应准备。”

  “和主席的想法一致。”毛泽民拿起红色铅笔,在地图上肥城位置画了一个圈,“你先去休息,下午三点开作战会议,主席点名要你参加。”

  “我不累,现在就能工作。”

  “这是命令。”毛泽民语气严肃,“你的身体现在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战略资源。去宿舍把东西放了,吃午饭,睡个午觉。三点准时到会议室。”

  卫辞书知道争辩无用,只好立正回答:“是!”

  下午三点 中央军委

  军委作战室内烟雾缭绕。大幅的华北地图上,代表日军的黑色箭头密集的刺入山东半岛,标注着“青岛”、“济南”的图钉旁贴上了醒目的日军旭日旗标记。

  李润石、周伍豪、朱玉阶、毛泽民等人均在。见卫辞书进来,周伍豪率先点头示意,将一份电文递给他:“小鬼,来得正好。现在山东的局势很不好,韩复榘部全线溃退,日军第二十师团已经和第二师团汇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第十九师团布防正在清扫胶东半岛,现在正在山东,整整积攒了七万多的精锐日军。”

  从周伍豪手中接过电文,卫辞书快速浏览起来。

  现在日军的进程加快了太多,而且原来的历史走向也已经开始大幅度偏离。比如在青岛登陆的两个常设师团,这在原时空根本没有发生过。

  不过,也有没发生改变的部分,比如韩复渠还是一枪不放的丢掉山东……

  “我记得冯玉祥也在德州来着?他们也没抗住?”拿着电报的卫辞书想了一会儿,随即抬头开口问道。

  “都是韩复渠干得好事。”听到卫辞书提起这件事,朱玉阶随即冷哼了一声,“韩复渠带头逃跑,下面的部队自然也是上行下效。德州城的军队一撤,冯玉祥那股人的侧翼就直接暴露出来了。好在冯玉祥运气不错,被警卫拼死护送到了徐州。但是日本人的追击速度很快,骑兵部队已越过禹了城。”

  “那现在我们的野战军在哪?”

  “一野、二野主力回到了太原休整补充,消化战果。三野部分部队前出到了石家庄以南,但无力东顾山东。”周伍豪解释道,“且津浦线以东非我传统活动区域,群众基础薄弱,情报网也很不完善。”

  李润石始终沉默地听着,此时才开口:“韩复榘保存实力,弃守济南,意料之中。但日军拿下山东,便可南北夹击徐州,威胁中原。届时,不论占据了徐州的日军进入河南,还是前往上海投入淞沪战场,这对全国的战局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说完上面的话,李润石抬头看向卫辞书:“小鬼,你身体恢复的怎么样?”

  “没问题,主席。”卫辞书立正回答,“需要我做什么?”

  “三件事。”李润石掐灭烟头,“第一,你带来的历史资料里,关于山东风土人情,以及关于徐州会战,尤其是台儿庄战役的细节,立刻整理一份摘要,越详细越好。交给伍豪同志,他有大用。”

  “是。”

  “第二,总后勤部和技术协调处积压的需要你拍板的关键物资清单,泽民同志会跟你对接。特别是涉及防空、反坦克、工兵破障的装备和技术资料,优先处理。山东平原无险可守,日本人下一步的重点肯定是徐州,我们要做提前准备。”

  “明白。”

  “第三,你昏迷期间,中央讨论了你的工作安排。现在你出院了,担子就要扛起来。现在你红军总院副院长和特种物资协调处,以及工业部顾问的原职不变,其他的全部卸掉。然后去总参的战略研究室当个副主任,负责结合你的特殊知识,协助分析预测日军的战略动向,提供决策参考。”

  卫辞书微微一怔。这个任命意味着他正式进入了核心决策的辅助层。

  “是!保证完成任务。”卫辞书随即开口回应。

  “好。”李润石点头,目光重新投向地图,“韩复榘靠不住,蒋介石的中央军嫡系还在上海和日本人绞肉。山东沦陷,压力就到了第五战区李宗仁身上。我们要尽快帮他们稳住阵脚。”

  周伍豪接口:“已电告南京,我党愿派军事顾问组赴第五战区协助,并开放部分情报共享渠道。同时,命令第三野战军,加大对北平郊区日军的袭扰和进攻力度,甚至做出攻城的佯动,牵制日本人的兵力,让华北日军无法南下增援上海战场。”

  “告诉彭德怀、贺龙、徐向前,”李润石对参谋命令,“袭扰要打在痛处。不用心疼物资消耗,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让寺内寿一知道,他的后院太平不了。”

  “是!”

  ……

  作战会议持续到傍晚。当李润石最终宣布散会时,窗外已是星斗满天。将领和参谋们收拾文件,低声交谈着陆续离开。卫辞书将会议记录本合上,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也准备起身,一名机要参谋快步走进来,将一份新译出的电文直接递给了周伍豪。

  周伍豪接过电报,不久后,便眉头一挑,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各位同志,工业部转来急电。航空工业园区报告,轰一和运一的原型机组装完成,已于今日下午成功下线。”

  听到这句话,卫辞书的动作一顿,立刻抬头。会议室里还没离开的几位首长也停下了脚步。

  “伍豪,讲讲具体的情况。”从烟盒中抽出一支香烟点燃,李润石抽了一口,随即开口说了一句。

  “主席同志,”周伍豪看着电文回答,“这两架原型机是我们完全自主生产的飞机,发动机、航电、机身、机翼等全部零件由根据地工厂按图纸仿制组装。初步静态检查没有发现问题,接下来将进行地面滑行测试和发动机试车。金希吾教授和陈赓同志都在现场。”

  “走,去看看。”李润石掐灭刚点燃的烟,站起身,“眼见为实。”

  半小时后,两辆吉普车驶出中央军委大院,穿过夜色中的延安,向东郊的航空工业园区开去。卫辞书和李润石、周伍豪同乘一车。

  车窗外,延河两岸的景象已与卫辞书初到时截然不同。原先零散的窑洞和农田被大片新规划的厂区、仓库和军营取代。探照灯的光柱扫过山峁,隐约可见新修建的高射炮阵地轮廓。公路上,往来的卡车队亮着昏暗的大灯,进行着各种物资和人员的输送。

  航空工业园区设在距离延安城区约十五公里的一处相对平坦的河谷地带,戒备森严。经过两道岗哨检查后,吉普车驶入一片灯火通明的厂区。

  车刚停稳,早已等候在此的陈赓和工业部部长李强便迎了上来。简单敬礼后,陈赓直接引着众人走向最大的一个机库。

  “主席,副主席,老卫。”陈赓语速很快,但明显能察觉到压抑不住的兴奋情绪,“我们这段时间的工作非常顺利,两个大家伙都弄出来了,看着像模像样!”

  巨大的机库内,灯光将内部照得亮如白昼。两架庞然大物静静地停放在中央,机身覆盖着草绿色的蒙皮,在灯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周围堆放着各种工具、支架和未安装的零部件,数十名技术人员和工人仍在忙碌地进行最后的检查工作。

  左边那架是中型轰炸机轰一(仿B25)。机身粗壮,双垂尾,机翼上安装了两台仿制的R-2600发动机。右边那架是运输机运一(仿C46)。机身更高,看起来更为敦实,同样安装了两台仿制R-2800发动机。

  尽管卫辞书早已见过它们的图纸和效果图,但亲眼看到这两架凝聚了无数心血、跨越了技术鸿沟的原型机,依然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粗糙的外观,清晰的铆钉,黑厚的轮胎……凝聚成了面前的充满蛮横力量感的工业造物。

  金希吾教授拿着厚厚的检测记录本,向主席和副主席介绍着飞机的情况:“轰一原型机,基于三号库的B-25J型图纸,结合我们现有的材料和工艺进行了部分简化。机组成员预计五人。动力采用两台我们仿制的R-2600-13旋风发动机,单台功率1700马力。自卫武器计划配备机头、机背、机腹和机尾共5挺12.7毫米机枪。最大载弹量暂定1.8吨,最大航程约2000公里。”

  “运一原型机,基于C-46图纸。两台R-2800双黄蜂发动机,单台功率2000马力。最大载重4.5吨,或可运送4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航程超过1800公里。”

  “关键技术难关,比如发动机的稳定性、密封舱的增压测试、航电系统的整合,还有一系列的改进问题,比如自封油箱,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吗?”卫辞书问。

  “发动机仿制成功率比预期高,得益于你带来的那批精密机床和专家组的努力。增压系统暂时简化了,优先保证中低空性能。航电系统是最麻烦的,我们简化了部分功能,优先保证基本的导航和通讯……。”金希吾语气自豪的对卫辞书的提问逐一回答,然后对身旁的李润石和周伍豪开口道,“主席,副主席,我们的第一批飞行员已经开始在模拟器上熟悉操作。下一步就是地面滑行测试和首飞了。”

  卫辞书走近轰一,手指拂过冰凉的金属蒙皮,触感坚实而粗糙。铆钉整齐排列,焊缝处理得虽显简陋但足够牢固。

  “地面测试什么时候开始?”抬手在飞机上摸了又摸,卫辞书抬头问向金希吾。

  “明天清晨。今晚通宵做最后检查,灌装燃油和滑油,测试电路和液压。”金希吾随即开口回答,“滑行测试分三步:低速滑行检查刹车和转向,中速滑行测试发动机功率响应和扭矩平衡,高速滑行逼近起飞速度,检查升降舵效应。如果一切顺利,三天后首飞。”

  李润石绕着机尾走了一圈,抬眼看了看飞机的自卫机枪,然后开口:“飞行员选好了吗?”

  “选好了。”陈赓接过话,“轰一的首飞试飞员是原东北军航空队的张晓骞,后转到航校任教官,飞过多种机型,经验最丰富。运一的试飞员是航校一期尖子刘长风,这个同志在模拟器上的成绩最好。”

  听到陈赓的话,周伍豪随即开口补充一句:“安全措施一定要到位。地面测试阶段,消防车、救护组必须随时待命。首飞时,弹射座椅和降落伞都要备好。”

  “都已经安排好了。”李强接过周伍豪的话题开口道,“机场跑道延长了三百米,两侧清理了障碍物,尽头布置了拦阻网。所有参试人员都进行了紧急预案演练。”

  卫辞书走到运一的机舱门口,朝里望去。舱内还空荡,线束裸露,但空间足够宽敞,可以容纳标准的物资托盘或者装上成排的座椅。卫辞书伸手扳动液压舱门的操纵杆,随着操纵杆的下拉,门页平稳的转动起来,非常顺手。

  李润石最后看了一眼两架飞机,对众人道:“抓紧时间,按计划推进。但要记住,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我们的飞行员和飞机,都很宝贵。”

  “是!”

  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一日 晨 延安东郊 航空工业园试验区

  天色未明,机场跑道两侧已亮起两排简易的煤油灯,在微凉的晨风中摇曳。轰一原型机被牵引车缓缓拖出机库,停在跑道起点。地勤人员正进行最后的绕机检查,确认操纵面锁定销已移除,各类舱门关闭到位。

  金希吾教授与试飞员张晓骞并肩站在机头旁,借助手电光最后核对检查单。

  “晓骞,飞机的点火顺序、应急程序、油压范围都记清了吗?”金希吾开口进行最后一遍的确认。

  “记清了。”张晓骞拍了拍胸前的口袋,“检查单在这儿,随时能看。”

  “好。低速滑行,重点感受刹车力度和方向舵的响应问题。但凡发现异常,不要犹豫,马上熄火。”

  “是!”

  张晓骞利落地敬了个礼,转身登上舷梯。机械师协助他系好安全带,接通通讯线路。

  地面电源车发出嗡鸣,为机载系统供电。仪表板依次亮起。张晓骞逐一开关测试各仪表,确认读数正常。

  “地面电源断开,启动一号发动机。”张晓骞对着通讯器下达指令。

  机械师拔下电源插头。张晓骞右手握住油门杆,左手将一号发动机点火开关旋至启动位。

  仿制的R-2600发动机发出沉重的轰鸣,螺旋桨由慢至快旋转起来,排气短管喷出淡蓝色的烟雾。仪表显示油压、转速稳步上升。

  二号发动机随后顺利启动。双发怠速运转,机体微微震颤。

  “请求低速滑行测试。”

  塔台回复清晰:“跑道清空,可以滑行。”

  张晓骞轻推油门。轰一开始沿跑道中线缓慢前行。他交替踩下左右踏板,测试方向舵效能。飞机随之轻微偏转,响应灵敏。

  滑行约五百米后,他轻拉刹车手柄。机速平稳下降,无明显跑偏。

  “刹车均衡,转向灵活。”张晓骞报告。

  “收到。返航起点,准备中速测试。”

  整个上午,轰一完成了从低速到高速的全面滑行测试。在高速滑行中,张晓骞将速度提至接近起飞决断速度,短暂拉起操纵杆,前轮轻抬离地,随即压下保持平衡。

  “升降舵效应良好,无明显振动。”

  ……

  下午,运一原型机按相同程序完成滑行测试。试飞员刘长风报告液压系统存在轻微的渗漏情况,工程组立即进场紧固排查。

  次日进行静态发动机全功率测试。两机锚定在加固地桩上,发动机依次提升至最大连续功率。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工程师们记录着各项参数。

  五月二十三日拂晓,两机并排停于跑道。

  李润石、周伍豪、卫辞书等人登上塔台的顶层观测台旁观。陈赓则坐镇塔台中枢进行指挥。

  “轰一先飞。”陈赓通过无线电下达指令,“按预定计划,起落架不收,高度三百米,通场两圈后着陆。”

  张晓骞确认指令。松开刹车,双发推力渐增。轰一加速滑跑,机尾缓缓抬起……

  观测台上,众人的望远镜紧紧地跟着飞机的移动。

  两圈通场后,轰一开始进入降落阶段。张晓骞收油门,带杆保持下滑角。主轮轻触跑道,激起些许尘土。前轮随后接地,滑跑减速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