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墨守白
道衍对此浑不在意,目光追随着那呼啸而过的骑兵而去。
看到了领头那人身上的绯红。
这至少也是正三品大员了!
不论是这个高级武将,还是他所带领的亲兵,都带着一股子干练与铁血杀伐之气。
离了官道,转到田间小路上时,还会控制战马放缓速度,并拉长队形,依次前行,不去践踏农田……
朱洪武能够取得天下,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道衍的注视下,那骑着战马的武将大员,很快就来到了临淮知县郑士元那里。
郑士元前去迎接,并对那从战马上跳下来的武将恭敬行礼。
周围的人,不觉得这样的事有什么不妥。
大明如今武贵文轻,文官见武将很恭敬……
道衍远远的看着这一幕,又一次微摇了摇头。
武将现在看起来威风,只怕再过个几十年,一百多年,相同情形下,行礼的就是那三品的武将大员了……
驻足远远的看了一会儿,发现那名武将,和穿着知县行头的郑士元往田野深处走去,甩开了其余人。
道衍的三角眼眯了眯,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一般。
但知道的消息太少,他也想不出来具体哪里不一般。
所以在这里稍稍停留一会儿,便接着往前行走。
没过多久,就来到淮河边的渡口处。
六艘载满了移民的船依次缓缓靠岸,从船上下来了拖家带口的移民。
这些因为大明大移民政策,大多都是被半强制离开家乡的百姓,踏足这片陌生的、今后却要在此安家落户的土地,大多都显得惶惶不安。
但这群人里,有三个粗布补丁衣服的年轻人,却和众人不同。
没有背井离乡的不舍,与来到陌生地方的彷徨无助。
有的只是满心的新奇,与满满的大干一场、挥洒激情的干劲。
还有对接下来建立奇功的期待。
他们都觉得,接下来他们将走向他们人生的新篇章,成为话本里的大英雄。
却根本不知道,他们的父皇,都给他们准备了什么样的‘惊喜’。
这三人,自然是改头换面,改名换姓的朱元璋亲儿子。
“老四,你看,那里有个和尚!”
老二秦王眼尖,看到了远远立在那里的道衍和尚,招呼燕王朱棣。
朱棣闻言,便循声看去……
第34章 大明皇子变形计
朱棣闻听二哥的话,循声望去,看到了不算太远处的和尚。
只见那和尚,正将钵盂里面化来的食物取出一些,给了一个饿的直哭的小孩子。
并笑着伸手,在那狼吞虎咽吃食物的小孩子脑袋上轻轻揉了揉。
很是慈爱。
朱棣心里微微有些触动。
这些年来,想方设法收香油钱的和尚他见过不少。
到处化缘的和尚,也见过许多。
但从自己碗里拿食物,给别人吃的和尚,他还是第一次见。
“这和尚不错,和很多和尚都不一样。”
朱棣声音里带着些许感触。
秦王朱樉对此,则没有什么感觉。
他招呼老四看和尚,纯粹是一路过来,身边都是从各处迁移的寻常百姓。
这时候突然看到一个穿着僧衣的光头,宛若羊群里跑进来了一头驴一般的醒目。
比较新鲜。
“有什么不错?他碗里的食物,还不是他从别人那里讨要来的?
用别人的东西,施舍人罢了。”
老三晋王朱棡习惯性的刚朱棣。
“那也很难得了,别管他碗里的饭怎么来的,在他碗里,就是他的。
他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吃下去,不给别人的。
可他没有。”
“切!”
朱棡撇撇嘴:“赶紧走吧,与其在这里看和尚,不如赶紧安生下来做事情!”
朱棣单掌竖起,放在身前,远远的对那和尚行了一礼,便拎着包裹随着众人向前去。
道衍和尚目光恰巧朝这里投来,看到了这一幕,便也遥遥回了一礼。
从人群里的青年身上收回目光,道衍站在这里,继续注视着下船的众多移民。
这些背井离乡,远道而来的移民,心中忐忑是对的。
道衍清楚的知道,对于他们大多数的人来说,历经坎坷来到这临淮县,或者是凤阳附近的其余地方,并不意味着颠沛流离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
而是有着更苦的生活,在等待着他们。
这些人里,接下来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落下残疾,多少人身死,又有多少人家破人亡。
如今的中都城,就是一个吞噬人性命的地狱。
这些自投罗网来的人,又有几人能善终?
尤其是那些身强力壮者。
就是不知道,朱洪武接下来该如何收场……
如此看了一会儿,他微摇了摇头,觉得不应该在这件事上,有任何的期待。
结果无非只有两个。
一个是朱洪武被李善长彻底蒙蔽,从头到尾都不知道,中都城到底是怎么修建起来的,从而愉快的迁都。
二是朱洪武知道事情真相,要么毫不在意,要么心里在意,却也无法更改这个结果,装作不知,继续迁都。
反正别管如何,死多少人,都城是一定会迁到中都的。
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功勋一党,力量着实太大了!
就算是朱洪武,也没有办法与他们抗衡,更不可能真的与他们撕破脸。
淮西可以说是和皇帝一体的,是朱洪武的根基之所在。
对淮西动手,就是从自己身上往下割肉。
刀刃对外,很好下刀。
可一旦刀刃向内,这个刀是真不好下!
更何况现在的大明,并非铁板一块,淮西勋贵与他们手中的兵马,依旧是朱洪武手里最大的牌。
一旦对这上面下手,很大可能,天下就会乱起来。
朱洪武就算是真的有刀刃向内的决心和魄力,此时也绝对不敢真的拿李善长,拿淮西勋贵怎么样。
这件事,道衍已经考虑很久了。
翻来复去的想,也想不出什么好的破局办法。
这次,朱洪武只有被李善长按着头吃屎这一条路可以走……
……
众多移民,由相应的官吏引导着,前去距离这里三里多地的空旷处,登记造册。
由临淮县的官吏负责做此事。
不远处还有种子耕牛农具等东西,等着分发给这些移民。
元朝末年,两淮,以及更北方天灾不断,刀兵四起,到处烽火。
百业俱废,人口凋零,十不存一。
比如那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几乎成为繁华代表的扬州城,洪武初年时,愣是只剩下了十八户人家!
朱元璋带着朱标北巡至此,看着这等荒凉景象,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来错了地方。
原本以为将会如同始皇帝威风的出巡,变得无比沉重。
朱元璋当场就决心大力恢复民生。
轰轰烈烈的洪武大移民,就此拉开序幕。
官府通过半强制措施,将人多地少,人烟稠密处的人,往遭受战争蹂躏的地方迁移。
既缓解南方等地的人地矛盾,也能促进北方发展。
朱元璋老家这里,自然也在移民填充的序列之中,且已经陆陆续续持续了几年。
除了迁移寻常百姓,在确定了要营建中都之后,还效仿西汉的陵邑制度,把江南的富户迁移来了十几万,填充中都城……
已经改名为吴天,吴行,吴健的老二,老三,老四兄弟三人,混在人群当中。
按部就班的被官府核对了身份,填写了新的户贴,被分到了牛家湾生活。
并被人领着,去领取属于他们的农具,还有三个月的口粮,种子等东西。
这种让别的移民心中踏实的事,却让兄弟三人心中为之着急。
父皇不是说,要让他们前去中都城当卧底,替他看中都城情况的吗?
怎么现在却没有去中都城,反而要让他们在临淮这里,安家落户了?
这要是真的这般安排了,接下来还怎么去中都,展现他们的才华,完成父皇的重任,让父皇刮目相看?
在三兄弟暗自着急,其余移民见到来到这里后,官府真的如同之前宣传时说的那样,给口粮、种子,农具,和牲畜,还给分地而心中惊喜,憧憬着接下来的美好生活时,变故出现了。
那些在不远处站着,一直没什么动作的中都行工部的衙役,和行工部衙门下辖的兵将走上前来。
“奉行工部衙门之令,抽调劳役,修建中都!”
此言一出,移民顿时一片哗然!
“官爷,不……不是说好的,移民可免两年劳役的吗?”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陪着笑,躬着身,壮起胆子询问。
“是。”
为首的那身披战甲的人点头。
“但现在是为皇帝修建中都城,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不是劳役。”
这张虎皮一扯,令众人为之噤声。
但心里却知道这事不对劲。
这分明还是在让他们服劳役,只是换个说法而已。
而这人,已经懒得和这些移民再多说什么,直接开始挨个点人。
只要是稍微还能看得过去,能干动活的男子,不管年龄大小,都会被他点到。
甚至于一些体格健壮的妇人,也一样会被点到。
被点到的人,不是没有想要反抗,或者试图说理的。
但迎接他们的,只有衙役或者是士卒的暴力对待。
上一篇: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