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242章

作者:墨守白

  后面御史中丞涂节说胡惟庸毒死刘伯温,汪广洋知情不报。

  自己大怒,将其贬谪。

  又想起其当初包庇朱文正,纵容杨宪等。

  就下了圣旨,让人拿着追上汪广洋,一顿怒喷。

  汪广洋被自己喷的自缢而亡。

  如今朱元璋让汪广洋再次回中书省,自然而然不会再想着用汪广洋遏制胡惟庸。

  他现在想法变了,就是要利用汪广洋这种软弱的性格,以及摆烂不任事儿的心态,在中书省里占个坑。

  好让胡惟庸的胆子更大一些,在一些事情上做得更为过分。

  最好能早点造自己的反。

  如此一来,自己就能顺理成章的把胡惟庸给干掉。

  彻底废除中书省,以及丞相制度。

  同时也是为了安胡惟庸的心。

  如今自己重活一世,不少事情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比如李善长,被自己抓住痛脚拿捏一番,如今成了孤臣。

  冲锋陷阵,背个锅那叫一个厉害。

  尤其是最近,自己又把女儿许配给了他的儿子,成了亲家。

  在很多人眼里,就能解读出很多的东西来。

  觉得李善长圣眷不减。

  而刘伯温,自己也防着胡惟庸,没让胡惟庸再得手,把刘伯温药死。

  自己和刘伯温之间,已经隔阂尽去。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刘伯温如今圣眷正隆。

  而他们两个人论资格,论能力,论功劳,都是完全可以进入中书省的。

  并且,一旦进入中书省,就能成为左丞相,压胡惟庸一头。

  胡惟庸面对汪广洋这样的上司,还能以下克上,顶着上司干活。

  可面对他们两个,是真不太好反抗。

  这也是胡惟庸在此之前,为什么会对他们两个,频频下黑手的原因之所在。

  就是不想让他们两个来到中书省。

  有他们两个人在,胡惟庸放不开。

  现在,为了让胡惟庸能放开,自己这里,把汪广洋弄进中书省担任右丞相。

  等于是明摆着告诉了胡惟庸,李善长还有刘伯温两人不会入中书省,不会抢权。

  在这种情况之下,胡惟庸的胆子,必然会变得更大。

  最好能赶快造自己的反。

  果然不出朱元璋所料,在他说出了这话后,胡惟庸先是一愣。

  继而心里面升起了狂喜。

  哪怕他心机深沉,城府很深,此时面对这个天大的惊喜,也一样是禁不住的,露出一抹抑制不住的笑。

  “上位,那……臣怎么办?”

  虽然他能够确定,在汪广洋进入中书省,当上右丞相之后。

  自己绝对会成为左丞相。

  但这个话他还是要问。

  让皇帝亲口承认了,并把这个事儿给公布施行了才可以。

  不能这么不明不白的。

  这等重大的事情,必须要讨一个确切的说法。

  “胡相,你肯定要成为左丞相。

  中书省可不能没有胡相。”

  “臣拜谢上位天恩。

  臣微末之才,能被上位如此的挂念,给臣如此高的地位,臣不胜感激。

  臣别的不敢说,今后臣会更加忠心任事。

  尽好臣的本分。

  为我大明富强,为我华夏复兴,为了让上位的大明梦想能够成真,而竭尽全力。

  虽然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

  胡惟庸跪在地上,热泪盈眶。

  “胡相,好好做事吧。

  你小胡的能力咱是认可的。”

  又在这里和胡惟庸说了一些话,在朱元璋的示意下离开武英殿。

  返回到中书省,坐在自己的那张红木桌案之前,他脸上的笑容全然抑制不住。

  果然如同自己所想那般,皇帝离不开自己,大明也离不开自己。

  别看自己在之前,似乎犯了不小的错。

  被皇帝在海运的事情上,一下子罚了那么多的钱。

  但是,自己的地位,是别人所不能替代的。

  就算是李善长和刘伯温两人,也同样没办法取代自己。

  稳了!

  彻底稳了!

  这下子自己不用担心,会有人来中书省当丞相,压自己一头了!

  刘伯温也好,李善长也罢。

  这些人都老了,不中用了。

  皇帝也看不上了。

  还得是自己能力强,皇帝最看重……

  ……

  “陛下,稿子写好了,请您过目。”

  胡惟庸离开不足两刻钟,罗贯中就来了。

  奉上文稿一篇。

  罗贯中才思之敏捷,果然不是盖的。

  写文稿,简直像是吃饭喝水一般简单。

  宣传司这边,遇到一些重要事情时,都是由罗贯中执笔。

  不过,写好后是要送到朱元璋这边,由朱元璋亲自过目进行审核的。

  以免会闹出一些不必要的乱子。

  朱元璋将之接过进行观看,开篇就是熟悉的白话文。

  但同时却不失文采,让人看的很舒服。

  朱元璋很快看完,不由击节称赞。

  罗贯中简直就是自己的嘴替。

  文章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市舶司的事,自己这个皇帝,把众多海商汇集到了一起。

  一开始时,很多海商还不情愿。

  但经过了自己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这些人皆被自己这个皇帝感化。

  明白了一个道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就算是他们这些海商,也是有国家的。

  不能只考虑自己。

  在利己的同时,也要利国家利百姓。

  于是纷纷签订协议,支持市舶司设立,同意把海运商税收到到十税六。

  有的海商,甚至于当场表示,希望皇帝收到十税八才合理。

  说十税八他们还有一些赚。

  但皇帝深明大义,不愿意如此做,婉言拒绝。

  众海商深受感动,当场申请海运营业执照……

  不仅如此,在文章的后面,还借助过海商之口。

  详细的介绍了海运的盈利情况。

  把海运的成本,还有盈利等都给仔细的算了一遍。

  可以说把海商到盈利的事,给扒了个底儿掉。

  “哈哈,罗先生写的好,就按照罗先生写的去印发。”

  朱元璋仔细看了后,非常满意,当场点了个赞。

  还得是罗贯中,就是懂自己的意思,也懂海商的意思。

  知道这东西该怎么写。

  想来,这众海商上看到报纸之后,肯定会感动坏了。

  其余各界人士看到了,也肯定会很感动,深深赞叹海商们的深明大义。

  罗贯中受到夸奖,很是谦虚的伸手扶了扶眼镜……

  ……

  第二天早朝,在处理了一些政务之后。

  朱元璋当朝公布了胡惟庸为左丞相,汪广洋入中书省为右丞相的决定。

  很多人望向胡惟庸的目光都变了。

  这胡惟庸,真可以!

  都说李善长很得皇帝看重,现在看来,也不过是靠着出卖同僚,才让皇帝饶他一命。

  和胡丞相比起来,他还差得远。

  胡惟庸最近可没少犯事,皇帝也处罚了,但处罚归处罚,却挡不住升他的官。

  汪广洋进入中书省为右丞相,看起来似乎像是皇帝要制衡胡惟庸。

  可一些明眼人,心里面都清楚,事情并非如此。

  就汪广洋的性子,当初胡惟庸为他的下属,他还搞不赢。

  更不要说现在,他去给胡惟庸当副手了。

  那更加不可能分胡惟庸的权了

  皇帝的这个举动,不仅仅不会分胡惟庸的权,还能够解决胡惟庸的后顾之忧。

  如今中书省,左右两个丞相的位置,都有了明确的人选。

  那么不论是李善长,还是刘伯温,都不可能再进入中书省担任丞相了。

  对于胡惟庸而言,这就是最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