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墨守白
无它,实在是上位涉及到财政税收等相关的事情时,往往会弄出一些惊人之举。
“上位,三十税一已经够低了,真不能再低了!”
在说这话时,刘伯温的心肝都在颤。
上位出身寒微,成为了皇帝后也没有忘记百姓。
当初制定正税时,力排众议,坚持制定了个三十税一。
这税率是真够低的了。
就这皇帝隔三岔五,还不是给这里免税一年,就是给那里免税两年。
上位如此做的本意自然是好的,目的是想要少收税,给众多百姓们手里多留一些。
坚决不像元朝那样盘剥,搜刮百姓。
可这税,并不是说越低越好。
太低了一样会出现各种问题。
三十税一真的已经够低了,只能满足朝廷的各项正常开支,要是再低,朝廷的运转只怕都要出问题了!
朱元璋都被刘伯温这像是突然间,被踩了尾巴的猫的反应给惊到了。
愣了一下后,才反应过来,刘伯温为何会是这般大的反应。
这锅在自己身上。
想想自己之前的种种作为,朱元璋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好在是连着当了几年和尚,要过几年饭的人,当年练就的厚脸皮还在,基本功极其扎实。
所以别人也看不出来。
“不是减税,是加税。”
朱元璋这话一出口,刘伯温紧绷神经放松了下来。
原来不是又要减税,是要加税。
自己是白担心了!
这感情好!
早该对税收进行调整了。
朱元璋留意到刘伯温的这些变化,想想自己之前的种种过于理想化的作为,越发觉得自己以往在财政上过于天真了。
税收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国家获取的税收,需要在一个合理的空间,太低或者是太高都不好。
太低的话,朝廷手中没有钱,影响正常运转。
导致朝廷无法完成,诸多朝廷的职能。
比如国防,基础设施建设,救灾赈济……继而引发更大的灾难。
不说这些宏观角度,单说和纳税密切相关的百姓们,正税过低,他们一样会直接承受痛苦和损失。
朝廷和各地官府,需要的钱是有个最低额度的。
不是说你把税定的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正税过低,那么地方上就会出现各种苛捐杂税。
苛捐杂税的名目可就太多了,也很混乱,各地官府收起来那是一点都不手软。
毕竟苛捐杂税这些,基本收了之后,都被他们自己用了。
等于说,正税制定的低,并不代表着百姓们的负担就变低了。
甚至还会因此而变重。
历来盘剥百姓,最令百姓痛苦不堪的并不是正税,而是各种层出不穷的苛捐杂税。
既然已经认识到了这方面的不合理,那朱元璋自然是要想办法,对其进行调整。
提高正税,减少或者是彻底取消各种苛捐杂税。
让税收变得合理,符合大明的实际情况。
如今大明才开国,正是打基础,制定各种合理政策的好时机。
开国时定下的各种政策,很多是会流传下去的,影响深远。
哪怕很多在后面会根据现实情况,出现各种应有的改变。
但根子却不是那般好改变的。
所以,重来一次,朱元璋要尽自己的能力,把这些给做好。
“咱准备提高正税,取消地方的诸多苛捐杂税。”
朱元璋对刘伯温说出了他的打算。
刘伯温脑子开始飞速运转,思索皇帝所说的这话。
片刻后开了口:“上位这个决定很英明。
若能弄出一个合理的额度,处处落到实处,不论是对朝廷,还是对底下的众多百姓,都有很多好处。
不过,在真的开始实行时,需要多方留意。
最重要的,就是防止在提高了正税,取消了各地的苛捐杂税后,那些人接着巧立名目,继续收苛捐杂税。”
朱元璋点了点头,认同了刘伯温的这个说法。
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提高正税,免除苛捐杂税这些都不算太难做。
只要找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正税税率,今后施行时,再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加或者减少,或者先按照标准税率进行征收,后面开始多退少补,基本上都能有个差不多。
最难做的就是,如何将这些切实的落实下去。
并杜绝加征了正税后,地方上换个名目,接着收取苛捐杂税。
这个要是不能解决,那乐子可就太大了。
百姓的负担不仅不能减轻,反而还会因此加重,将会和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
关系到百姓们的钱袋子,以及肚子的事,需要慎之又慎。
很多事,自己这里不过是随口一句话罢了,可落到众多百姓头上,就是一座大山。
能把人压得粉身碎骨的那种。
好心办坏事的事情,不能再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件事刘先生回去没事了,多多考虑一番,争取找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征收标准出来。
各项事情,都尽可能思虑完善了,咱们这里再找个地方实行。
一开始,先在一府之地试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宝贵经验。
等到各方面都没什么大问题后,再开始向全国铺开。”
试点是个好办法,朱元璋自然会将之拿来用。
这都是后人的宝贵智慧。
这诸多的宝贵智慧,才是他在现代十五年最大的收获。
刘伯温眼前一亮,迅速的开始思索起来,越是思索,眼睛越亮。
只是简单一句话,却让他回味无穷,宛若醍醐灌顶。
“上位这办法好!大善!”
他猛的在腿上一拍,出声称赞,和平日里儒雅的样子,有着强烈反差。
“不过上位,这些还不能太着急。
提高正税,取消杂税有一个前提,需得清账田亩,清理隐户。
需得知道我大明有多少人,每个人有多少地,地是好地,还是贫瘠之地。
各地主要种植些什么,产出又有多少。
理一理账,把家底摸清楚了才好做这些。”
片刻之后,冷静下来的刘伯温望着朱元璋给出了他的建议。
治大国如烹小鲜,有些事适合烈火猛烧,可有些事,只能小火慢炖。
这里面的度,以及做事情的先后顺序需要掌握好。
不然很容易出大问题。
众多的百姓是最脆弱的,稍不留意,就会让无数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朱元璋点头,刘伯温说是老成持重之言。
清丈田亩这事,势在必行。
接下来就接着破格招收大量学子入国子学读书,主攻算术,培养大批有专业知识的学子。
为今后清账田亩做准备。
如今国子学内的这些学子,其实就是他为清丈田亩所准备的。
不过要先用在税务上了。
好在有了算术启蒙,培养一些能计算田亩面积的学子,不算什么太难的事。
见到上位心中有了计较,刘伯温便要起身告辞,今日他来见上位所想要问的事,都已经有了着落,可谓是收获了足够的意外惊喜。
却不妨朱元璋又对他说出了惊人之语。
“刘先生对官绅一体纳粮怎么看?”
刘伯温:???!!!
第96章 日蚀现,天变生!诛十族选手
“刘先生对官绅一体纳粮怎么看?”
屁股都已经离开椅子的刘伯温,听到朱元璋这话后,保持着这个姿势,在原地愣神了大约了四五个呼吸的时间,这才重新坐回到了椅子上。
不自觉皱到了一起的眉毛,显示出了他心情的极度不平静。
官绅一体纳粮啊!
这可是官绅一体纳粮!
短短一句话,所造成的冲击,不亚于一次山呼海啸了!
刘伯温本来以为,这次前来见上位,能从上位这里得知,上位今后准备改税制就已经足够惊喜了。
哪能想到,上位这里居然还有更大的惊喜在等着自己!
仅仅只是改税制还不够,上位居然还准备让官绅一体纳粮!
和官绅一体纳粮相比,之前所说的那些、乃至于正在发生的空印案,都只算是小事情了。
历朝历代,官员们都有着诸多的特权。
有很多有形或者是无形的好处。
税务上的优免权,更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好处。
乃至于在无数人的意识里,这本就是他们应得的。
大明自然也不例外。
如今上位突然要砍上这么一刀,将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多大的震动,可想而知。
从朝堂到地方,整个官场都要沸反盈天!
产生的阻力和动荡,绝对要超过李善长之前汇集天下官员,和朝廷作对。
这等事情的难度,就算是他,也觉得宛若泰山压顶一般。
他是官员,还是从元朝一直做官到现在,且身居高位,进入到权力核心的官员。
对于官场,以及众多官员,都有着极其深刻的了解。
也正是因为了解,才越发能深刻的体会到,上位所说这件事,到底有多困难。
上一篇: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