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第111章

作者:龙门小蝌蚪

  一些昨日见过李昭的人立即惊呼了起来。

  颍川学子们听着竟然是名震大汉的车骑大将军、武睿侯来了,皆是震动,纷纷从书院中出来站在远处围观了起来。

  李昭眼眸微眯,在颍川学子中扫视,眼眸也是发亮。

  人群中,站着一个身穿洗的发白的寒酸十七八岁青年,名为戏志才,正目光灼灼打量着他。

  在其旁边还有一个十三岁眼眸灵慧的少年名为郭嘉。

  陈群、荀谌、荀衍、荀彧……

  这些才俊,或是二十一二岁,十六七岁,十五六岁,但是,皆是未来名动天下的人物。

  “哈哈,车骑大将军驾临,颍川书院真是蓬荜生辉,大将军早知会一声,我荀氏当早迎接了!”

  荀氏家主荀绲忙从书院中走了出来,对着李昭拱手笑道。

  随着朝堂实行党锢,士人终身不能做官,许多士人选择到颍川书院中避难,随着时间的推移,颍川书院逐渐成为了一个聚集豪杰和英才的地方。

  颍川书院的院长相传是荀淑,人称“神君”,而荀绲正是荀淑的次子,现在荀氏家主,昨日与李昭见过。

  “荀家主客气了,本侯听说水镜先生是这颍川书院老师,特意起了早来拜访!”

  李昭从颍川众学子身上收回目光,对面前,头发须发皆白的荀绲笑道。

  面前荀绲也是不容小觑。

  这家伙的几个儿子皆是有才能之士,尤以荀彧为最。

  荀绲听着李昭竟然是来拜访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倒是微微一愣,但是随即便想到了李氏与司马迁的渊源,脸上浮现一抹笑容。

  “原来侯爷来拜访水镜先生的,水镜先生正在学院,侯爷且随老夫来!”

  “劳烦荀家主带路!”李昭笑道。

  在荀绲的带领下,李昭与贾诩进入学院,而高顺以及其他亲卫则是留在书院外面等待。

  穿过十数座草庐,李昭终于在一间草亭内见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现在年龄还不是很大,四五十岁的年龄,松形鹤骨,器宇轩昂,峨冠博带,面容清雅庄重,以木簪固定,有着淡泊名利气质。

  李昭见到其时,司马徽正手捧一本由李侯纸张制作的书籍静静阅读着。

  “德操,今日有贵客拜访,武睿侯来拜访你!”

  荀绲笑着说道,让司马徽从书中回过神来,扭过头来,一双深邃有神的目光锁定在李昭身上。

  李昭看着司马徽的豪华的属性面板,也不禁咋舌。不愧是能够培养出顶级的人才,这一身本领也是冠绝于世啊。

  不过只是可惜的是,司马徽只是想做隐士。

  “昭见过水镜先生!”

  李昭颇为有礼对司马徽拱手,并且自称昭,充分表达对司马徽的尊重,这不仅是因为司马徽年龄大,不仅他李昭有求于司马徽,还是因为司马徽祖先司马迁为李氏求情,而惨遭宫刑待遇之尊重。

  水镜先生司马徽放下书籍,起身,对李昭回礼,脸庞露出一抹笑容,道:

  “武睿侯客气了,司马徽乃是一个闲云野鹤之人,当不得侯爷如此。”

  李昭微微一笑,目光真挚道:“先生过谦了,先祖司马公(司马迁)与吾李氏先祖交好以来,虽后来李氏没落,再加上因时局动荡少有往来,但血脉相通之谊未尝断绝。昭今日前来,一为慕先生高才,二为续两家旧缘,还望先生赐以教诲。”

  司马徽闻言,目光微动,倒是根本反驳不了李昭的话。

  因为李氏与司马迁之后确实有紧密的血脉联系。

  司马迁之妻柳倩娘是李广亲外孙女,而他祖先司马临是司马迁的长子。

  司马徽拂袖轻笑:

  “侯爷言重了,仰慕吾之才便不必了,吾不过一山野村夫,能有什么才能?倒是侯爷若为续两家旧缘,我司马氏自当扫榻相迎,奉茶请座。”

  说完,司马徽便对李昭做出请的姿势,把李昭请入了自己住的草庐之中。

  这个时候,听着李昭与司马徽是认亲的,荀绲以及众人皆纷纷识相离开。

  草庐之中。

  李昭与司马徽落座后,一番寒暄。

  司马徽看着英武非凡的李昭,笑道:

  “侯爷如今统领大军至颍川郡,不先往昆阳,反而先至阳翟,怕是另有所图吧?可是有用到司马徽之处?”

  司马徽直接戳破李昭来意。

  司马徽作为当世智者,自是不相信李昭专程来颍川学院拜访他,是单纯续两家前人之旧。

  李昭听着司马徽戳破自己拜访的目的,倒也是不意外。

  有时候和聪明人打交道,并没有那么麻烦。

  不过,李昭自是不能直接说出此行来意。

  他拜访司马徽所求,是想司马徽为李氏媒人。

  但是李昭明白司马徽的本事,他更是想要重新唤醒,司马迁一脉与陇西李氏一脉,非凡的关系。

  只有如此,日后这水镜先生司马徽才可能源源不断给李氏输送顶级人才。

  想到此,李昭笑道:

  “水镜先生,昭此来拜访先生,确实是为了续两家旧缘,此为第一要务。”

  司马徽闻言,只是微笑看着李昭,也是不语。

  李昭倒也不尴尬,对司马徽拱手道:

  “当然,昭早闻水镜先生乃天下智者,今日拜访先生,除了为续两家之旧缘,也为请教水镜先生而来!”

  “如今李氏千头万绪,昭欲带领李氏子弟深耕于并州,为大汉镇守边疆,只是并州本就是贫瘠、外患繁杂之地,李氏子弟学问浅薄,不能治理一方,实在手忙脚乱,昭一时间难以下手。”

  “昭请教,水镜先生以为我陇西李氏在并州,当该如何进行?”

  司马徽听着李昭的话,脸上笑容依旧浓郁,眼眸微闪,他似是明白了李昭来意。

  司马徽不仅多看了一眼李昭,只是却摇头道:

  “吾不过一介山野闲人,既无经天纬地之才,亦无治国安邦之策,唯以清谈度日,侯爷竟欲问吾策略,实令徽汗颜啊。”

  李昭听到司马徽依旧如此说辞,心中却是不满意。

  不过,李昭也是明白司马徽这分明是顾忌自己的隐士身份,还是注意着不参与李氏政治之事。

  欲想要让司马徽认可李氏,再续两族前缘,甚至主动帮助李氏,他需要主动出击,打动这司马徽啊。

  如此想着,李昭对司马徽拱手,道:

  “先生以为如今大汉局势如何?”

  司马徽听李昭如此转折的话,明白了李昭意图,不过,司马徽并没有多说,只是笑着看着李昭,欲看李昭怎么说,道:

  “司马徽不曾出颍川,仅知黄巾扰乱江山社稷,不知与侯爷所想又是否一致,司马徽愿闻其详!”

  李昭闻言,看着司马懿说道:

  “在昭看来,黄巾之乱虽然猛烈,但是黄巾后继乏力,不仅缺乏持续钱粮辎重支持,又只知劫掠,不懂牧守一方稳固后方,得罪天下大族,天下世家群起而攻之,时间一久,不成气候。”

  司马徽听着李昭对如今破州连郡的黄巾军有如此见解,不仅多看了一眼李昭,赞道:

  “侯爷不愧为车骑大将军,眼力犀利。这天下怕是没有几个人敢如此自信言正起事迅猛的黄巾不成气候!”

  司马徽显然是赞同李昭的观点。

  只是,李昭继续道:

  “其实不瞒水镜先生,黄巾之乱并不让昭头疼。让昭真正关心在意的是已经去除外族的并州九郡,该如何恢复人口,恢复秩序,让并州九郡成为汉家百姓的沃土,供养数百万汉家百姓。”

  “同时,也让昭在意的是该如何助夏胡族击败鲜卑、乌桓,一统草原,并且让大汉与夏胡族和平共立,不再发生冲突,并让大汉万里的边郡不再发生边患!”

  草庐内,李昭语出惊人,瞬间吸引了司马徽的注意力。

  司马徽有些惊异看着李昭,有些震动道:

  “侯爷,你说什么?已经去除外族的并州九郡?并州的外族?”

  不错,司马徽还并不知道并州盘踞不下百年的南匈奴人、乌桓人、鲜卑人已经尽皆被撵出并州了。

  事实上,不仅司马徽不知道,阳翟城内的人都不知道,他们对并州知道的最新消息就是马邑大捷,李昭扶持了南匈奴内部之人成立了什么夏胡族,然后大破的南匈奴与鲜卑联军。

  一方面是因为到处肆虐的黄巾阻隔了消息的传播。

  另外一方面还是因为李昭驱逐并州所有外族,完成的时间太短了,还没有传到南边来。

  李昭见司马徽震动的样子,当即笑道:

  “水镜先生还不知道吧,马邑大捷后,李氏与须卜雄单于的夏胡族,共同出动四万骑兵清扫了并州雁门、云中、西河等九郡外族,夏胡族退出河套,进入草原。如今并州再无外族身影,七郡之地皆为空地,等待着汉家百姓的耕种与放羊牧马。”

  “侯爷竟然在不知不觉间立下如此之功,此乃载入史册功绩啊!”

  水镜先生司马徽听着李昭在短短时间在并州扫空了外族,整个人都震惊了,一双眼眸不可思议看着李昭。

  “那南匈奴须卜雄,不,是那夏胡族怎么会如此轻易放弃河套之地?”司马徽又提出了一个让他简直不可置信的问题。

  河套之地无疑是水草丰美之地,须卜雄出自南匈奴,竟然如此轻易就放弃了,令司马徽不可置信与想不通。

  “水镜先生可知道何为夏胡族?”

  李昭对司马徽笑着问道,并不待司马徽回答,李昭便笑着解释道:“须卜雄单于认为,不论是匈奴还是汉人,以及北方的鲜卑、乌桓,皆是来自一片大地上,是同脉相连,是同一个祖先,那么又何必各族又彼此厮杀,数十年,数百年都不休?便是因为没有重合一族!因此,须卜雄单于决定恢复祖先,才创造“夏胡”族,尽纳草原诸族,匈奴人是夏胡族,鲜卑人是夏胡族人,乌桓人、丁零人都是夏胡族人。”

  “因此,夏胡族,既是北方草原各族。须卜雄志在一统草原诸族,与昭约定,我大汉助其一统草原,其带领夏胡族退出河套之地、退出并州!”

  李昭对司马徽又爆出了一个司马徽震撼的信息来,什么是夏胡族,须卜雄与李昭的约定!

  之前只言片语的消息传来,司马徽也并不清楚何为夏胡族,因此并没有想太多,但是,真听到夏胡族的真正含义,才令司马徽忍不住倒吸一口气,震撼须卜雄的野心与志向。

  但是这一刻,司马徽却是忍不住轻咦道:“这夏胡族,却与先祖言匈奴为黄帝后裔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当真奇妙,当真奇妙哉。”

  李昭看着司马徽的反应,获得李世民英魂传承脑海中丰富的知识却是浮现,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提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内容,是将匈奴纳入华夏民族的血脉体系。

  司马迁主张民族平等,因此司马迁提出“华夷共祖”的思想,认为所有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平等友好相处。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辨”,强调匈奴与汉族同根同源,为民族融合奠定历史基础。

  在司马迁时代,简直令人不可接受,不可理喻。但是却颇为先进,与现在须卜雄提出的“夏胡族”简直完美印证了。

  这让是司马迁后人的水镜先生司马徽一时间对夏胡族的存在兴趣大增。

  李昭倒也没有想到,误打误撞夏胡族的存在戳到了司马徽的兴奋点了。

  “水镜先生,实不相瞒,昭所感觉困难之事,便是如今须卜雄与李氏有一半的血缘关系,因此确立同盟,共击鲜卑、乌桓这些与大汉敌视的外族。但是,须卜雄野心勃勃,若是真被其一统草原诸族,夏胡族与大汉又该如何共处?”

  “昭所求,便是让夏胡族与大汉两方和平共处,这很困难,却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益处便是大汉万里边境不再有外患!”

  “还有便是,昭希望并州九郡大地上,布满汉家百姓,让之前因为战乱南迁的汉家百姓回归故乡,种田、牧马牧羊,一切千头万绪,李氏拥有雄心壮志,肩膀担子也很大,但是却愿意为之努力!”

  “昔日,因为李氏李陵,导致太史公遭受腐刑,但是李陵终究投降匈奴,令太史公,令司马氏一直遭受人诟病。昭以为,陇西李氏应当在并州为大汉镇守边疆,重复荣耀,成为大汉镇国之柱石,并持续拉拢李陵之后也就是南匈奴李氏,在夏胡族与大汉之间创造和平与友谊。”

  “唯有如此,当更能冲刷昔日太史公因向李陵求情而遭受腐刑的屈辱!”

  “愿水镜先生看在与李氏血脉一致,祖先之间相交旧情,不吝帮助李氏,帮助北疆汉家百姓,这也应该是太史公所愿意看到的吧!”

  草庐内,李昭先以李氏镇守边疆是为并州汉家百姓,为夏胡族与大汉和平共处的大义感染司马徽。

  再以夏胡族存在符合司马徽祖先太史公司马迁对民族融合观念契合。

  最后打出了李氏先祖与司马迁先祖友谊感情牌。

  乃至陇西李氏应该需要在并州建立不世之功,才可去偿还司马家因李陵案受难的历史债务,洗清司马迁遭受腐刑的屈辱。

  草庐内,一直站在李昭身后没有说话的贾诩都听愣住了,一双眼眸流露异彩看着李昭背影。

  李昭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谁还能拒绝?

  拒绝了,岂不是要背弃祖先,背弃国家,背弃百姓了?

  李昭言语观点,颇为犀利,让贾诩一时间侧目!

  在李昭对面的水镜先生司马徽,面对李昭先是一长串的铺垫,然后最后打出来一连串他不容拒绝的理由,司马徽都是一呆。

  “这……”

  水镜先生司马徽回过神来,看着满脸诚恳而又郑重之色的李昭,司马徽脸上露出一抹苦笑之色,站了起来,拱手道:

  “侯爷当真不愧是陇西李氏才俊,大汉车骑大将军,志向远大,为大汉,为汉家百姓,司马徽佩服!”

  “正如侯爷所说,怕是先祖在世,都会让不孝子不留余地支援李氏。”

  “司马徽虽才薄位微,但是,侯爷既然找到了吾面前,吾自是倾尽全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