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门小蝌蚪
他们世家大族根本不可能全部分割了并州空地。
再加上刘宏也要顾忌着李昭的态度。
因此,最终李昭对并州空地开发的五点要求得到了公卿文武官员同意。
“武睿侯提出的五点要求,能够助力并州进行快速垦田产粮,便如此定下。此事由卫将军监察,司空、大司农负责推动。”刘宏直接当朝宣布道。
“诺!”
李昭、袁逢、大司农张温三人立即站了出来,齐齐应诺。
待并州各郡空地处理完毕之后,众公卿官员脸上纷纷露出了笑容。心中打着主意一定要尽快到并州圈地,尤其那些土地肥沃的郡县。
那些距离并州近的世家,如弘农世家、河内世家、河东世家、冀州世家官员脸上笑容颇为浓郁,因为他们离并州更近,可以更快调动家族力量分割并州各郡县土地。
“如今黄巾造反如火如荼,冲击州郡,杀害官吏,武睿侯对清剿黄巾之事如何看?”
突然,龙椅上,刘宏又对李昭问道。
随着刘宏的话音落下。
大殿内众文武公卿无不静了下来。
现在黄巾军还是正猖獗的时候,也就是北方外族退去,外族威胁解除,大汉多了李昭与朱儁两路边军兵马,让他们都稍微舒展了一口气。
但是,对于黄巾,他们还是很慎重。
实在是,现在的黄巾气势太盛了,几乎是压着大汉官兵在打。
而如今,天下各路兵马中,李昭无疑是最强大的一支,自李昭出道以来,可谓战无不胜。
因此,朝廷欲用李昭平定黄巾,不论是天子还是公卿官员还是颇为期待的。
大殿内,李昭听着刘宏终于问自己该如何平定黄巾,用到自己了,不由瞟了一眼一众公卿,见这些公卿官员都来了精神,都齐刷刷期待看向他。
那颇为期待的目光,让李昭心中不禁冷笑。
这些人还真是极品啊。
分好处的时候想不到他李昭,这打仗了却是想要他给顶上去。
不过,李昭并不怠慢,深吸一口气,拱手道:
“回陛下,此事末将南下之时便慎重思虑了。末将以为,军队打的就是钱粮,没有钱粮,军队便动不了。此次末将率领的五千大军以及一万五千左右战马,每日人吃马嚼都是消耗巨大,也需要大量钱粮,甚至军中粮草都已经坚持不了半月了。所以,末将相信人数更为庞大的黄巾,消耗钱粮会更多。”
“因此,末将认为,我朝廷军队取胜之关键,便在于后勤辎重,在于钱粮。末将以为凡食汉禄者,当与国同难。末将请命各州郡按田亩、户籍摊派钱粮,尤以豫冀荆扬等中原大州为先。凡占田千顷之世家、大族,建议纳一年收粮的五成充作军资,如此我大汉军队便不缺粮食,足以与和黄巾打持久战。而黄巾没有稳定的粮草辎重供应,必败!”
“而且城外五千骑兵,军中便只有半月的粮草了,需要及时补充粮草辎重,不然怕是出征都没有可能了,还请陛下与公卿们慎重思虑此策啊!”
李昭转手便向刘宏给出策略。
听着李昭的话,大殿内一文武纷纷对李昭横眉冷对,瞪起了眼来了。
蔡邕、张让、赵忠等这些人听着李昭这话,瞬间明白了。
李昭这反手就有对世家大族展开报复的嫌疑啊。
一年粮食的五成,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啊。
足以让世家、大族们割肉、滴血。
但是,李昭应该也不会谎报军情,怕是城外军中粮草真的不多了。
蔡邕脸上不由露出一抹苦笑,不过,他倒是也赞同李昭的策略,这确实是一个稳妥的取胜之法,唯一就是世家大族们要出粮了。
倒是张让、赵忠脸上露出一抹古怪,既是想笑,又是感觉也会割在他们身上。不过,还是开心多过肉疼,毕竟那些世家大族们割的更多啊。
李昭平定黄巾的策略,让本来正期待的袁逢、曹嵩、张温等一众文武公卿的脸都绿了。
坐在龙椅上的刘宏既喜又惊,李昭带来的五千骑兵竟然粮草不足了!
瞬间,张让、赵忠等十常侍纷纷跳了出来,直呼李昭此策甚是有道理。
言世家大族不能只想着占朝廷便宜,在并州割地,却不愿意出粮助朝廷军队打仗。
一众官员公卿也是纷纷站了出来,纷纷哭穷了起来。什么近些年来,天灾不断,粮食收成本就不好。什么之前集结私军、义军、乡勇他们已经出了不少家资,家中已经没有余粮了,根本拿不出来这么多粮食。
刘宏本来高兴脸色也消散了,也焦急了起来。
朝堂上,乱成了一团。
李昭在提出了策略,便退到了自己位置上去了,冷眼看着跳出来哭穷的世家豪族官员们,他看起了戏来。
这些世家大族之前割李氏的肉,瓜分李氏的胜利果实,那是一个个积极的很啊。
真以为他李昭好欺负的啊。
从世家大族身上割肉,平定黄巾的策略,他李昭已经给献上了。
至于采纳,或是不采纳,那就不是他李昭管的事情了。
大军没有钱粮、辎重,大不了这次出征黄巾,他还就不去了。
谁想打,谁去打,反正李氏立下的功劳已经足够了,接下来只要闷声发展势力壮大便好。
李氏已经没有必要再为了功劳,而奋不顾身,私垫家资了。
当天,朝堂上因为李昭献上的平定黄巾之策吵翻了天,一直到了散朝,朝堂上都没有拿出肯定的态度出来。
李昭自是不急。
倒是下了朝,刘宏留下李昭,并准备宴席,酒宴上言语安抚着李昭,夸赞着李氏的功绩,对李昭驱寒问暖,担心李昭因为朝堂之事生气,说了一通自己为天子的苦衷,是为了社稷,引世家大族进入并州,也是无奈之举。并给李昭画着饼,接下来平定黄巾,还需要李昭出力,他李昭还要扛起平定黄巾的旗帜,待平定黄巾后,他刘宏肯定一并重重封赏。
李昭自然是逢场作戏,一一应下,拍着胸脯保证,定为汉室冲锋陷阵,只要粮草一到,立即出兵进攻黄巾。
傍晚时分,李昭才辞别犯愁的刘宏,施施然出了皇宫。
李昭出了皇宫这才舒了一口气,并州的养猪布局算是完成了,接下来就是等猪进圈,茁壮一些,李氏好杀猪!
不过,李昭出了皇宫后,李昭并没有立即回洛阳城中已经是空壳、冷清的卫将军府,反而带着淳于琼来到了王府去见王允。
李昭并没有忘记白天见到的蔡琰的事情,对于蔡琰,还是尽快早些下手,以免节外生枝。
不过,李昭挑了一圈人,还是感觉让王允出面,去帮他去蔡府提亲比较合适一些。
首先,他与王允关系不错。
其次,现在王允与蔡邕同朝为官,官职都不大,并且现在两人并没有间隙,反而都因为屡屡弹劾宦官,受宦官的报复而惺惺相惜。
王允听到李昭的来意后,虽然感觉为难。
但是,王允依旧咬牙应了下来,答应亲自前往蔡府为李昭提亲。
李昭这个并州最高长官,王允还是要给面子的,更别说,李昭都亲自上门了。
在李昭催促下,第二天,王允便亲自前往蔡府拜访蔡邕了。
蔡邕听王允来访立即热情接待。
………
蔡府,大厅内。
蔡邕听着王允的来意,一时间愣在了当场。
第128章 蔡家的态度,李昭初见中原第一美人冯夫人
“子师,你说什么?你此来是为武睿侯提亲?”
蔡府,大厅内,蔡邕听到了王允来意刹那间的呆愣,反应过来却是震惊看着王允,惊呼道。
王允看着震惊的蔡邕,脸色诚恳地对蔡邕说:
“伯喈兄,李昭将军如今是大汉卫将军,武睿侯,其英勇善战,屡败鲜卑,挽救北方之天倾,实乃国家之栋梁。且李将军才情出众,改良蔡侯纸为李侯纸,惠及万民,惠及天下读书人,实乃是人中龙凤。”
“今李将军对令女倾慕,愿以真心相待,共结秦晋之好。还望兄念及李将军诚意,成全此段美好姻缘啊。”
王允却是把李昭给夸出花来了,只为不辜负李昭所托,促成李昭好事。
只是,蔡邕听着王允的话,反应过来后,眉头一时间大皱了起来,看着王允语气低沉了下来,沉声道:
“卫将军确实是人中龙凤,老夫对其也颇为欣赏。只是,卫将军不是已经迎娶了万年公主刘慕为妻了吗?还如何对我蔡家提亲?”
大厅内王允听到蔡邕的话,心中瞬间一沉,他担心的事情,果真还是出现了。
这也是李昭来找他做媒人,他感觉到棘手的地方。
李昭已经迎娶了万年公主刘慕为妻了,就算是向蔡家提亲,又该给蔡家女什么的身份?
王允心中虽沉,但面上仍保持着诚恳与镇定,脸上带着微笑回道:
“伯喈兄所言极是,李昭将军确已迎娶万年公主为妻。然而,卫将军对令女蔡琰之才情品貌,实是仰慕已久,愿以侧室之礼相待,共谱琴瑟和鸣。望兄念及卫将军一片赤诚,且此非寻常侧室,必以尊贵之礼相待,成全此段良缘。”
王允费劲着脑汁,斟酌着语句,为李昭说着好话,同时,也把能给蔡琰的身份说了出来,侧室!
“侧室?”
腾!
尽管蔡邕心中已有所料,但是当听到李昭欲迎娶女儿蔡琰,给侧室身份,还是让蔡邕脸色骤变,猛地站起身,看着王允,语气中满是激愤,道:
“我蔡邕之女,不说门楣显赫,但也是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大家闺秀,岂能仅作他人之侧室?子师,你此言实乃大谬!李昭将军虽英勇非凡、人中龙凤,但我蔡家女儿,亦非等闲之辈,怎可如此轻贱?”
也不怪蔡邕如此接受不了。
实在是,女儿也确实到了嫁娶的年龄,但是,王允上门提亲,却仅仅给女儿侧室轻贱身份,还是让蔡邕接受不了。
汉朝妻妾制度本质是“一夫一妻多等级妾”,具体可分为正妻、侧室以及妾室三等。
具体解读,却是正妻是唯一法定配偶。
明媒正娶的嫡妻,需通过“三媒六聘”的完整婚仪,且需官府登记户籍。
与丈夫在宗法上地位平等,共同主持家族祭祀、管理家业,丈夫不得随意休弃,除非触犯“七出”且不涉及“三不去”条款(如为公婆守孝、无娘家可归等)。
掌管家族内务,对侧室和妾室有绝对管理权,所生子女为“嫡子”享有优先继承权。
可以说,正妻在汉朝女子婚嫁中地位是最高的。
在正妻之下,就是侧室身份了。
侧室多为正妻的姐妹、堂姐妹或同族女子(如媵妾制度),或出身良家的女子。
也是需通过正式婚仪(如从侧门迎娶),但礼制规格低于正妻。半主半仆,可入男方族谱,死后牌位可入宗庙。
正妻亡故后,侧室可被扶正为继室,可独立居住,享有仆人侍奉。
所生子女为“庶子、庶女”,次于嫡子,继承权高于普通妾室子女。
再次便是低等侍妾身份。
多是为正妻陪嫁丫鬟、战俘、罪臣之女或买来的奴婢,属“私人财产”,无需正式婚仪,仅以财物交易或契约确立关系。
不入族谱,死后无宗庙祭祀资格。可被随意买卖、转赠,甚至殉葬。
低等侍妾是需侍奉正妻与侧室,所生子女需过继给正妻才能获得继承权,否则视为“贱籍庶出”。
三者更加准确的描述是正妻为宗法核心,侧室属特权阶层的政治联姻工具,妾室则是可交易的财产。
但是在蔡邕眼中,就算是侧室那也只不过是高级一些的妾室。
李昭确实优秀,但是,李昭已经有了正妻万年公主,若是女儿嫁于李昭为侧室。只要刘慕一直活着,那么,女儿便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这让蔡邕一时间怎么能够接受!
王允看着蔡邕生气的站了起来,脸上露出一抹苦笑,忙起身,道:
“伯喈兄息怒,卫将军绝对没有轻贱令女之意。平时,卫将军对你也是颇为尊重,你也当明白,卫将军确对蔡琰小姐倾慕已久,虽只能予侧室之位,但必以真心相待,视若珍宝,绝不负蔡琰小姐之才情与品貌啊。”
蔡邕深吸一口气,面色不好看道:
“子师无需多言了,吾不欲听此等虚辞。若将吾女嫁于李昭为侧室,便是轻贱吾女。吾虽未有卫将军官高爵厚,但是在士人中也有些地位,岂能为此!请子师回禀卫将军,此事休要再提了。”
说罢,蔡邕便拂袖而起,送客之意已明,王允无奈,看着蔡邕的背影,对蔡邕拱了拱手告辞。
“气煞吾也,安能如此轻贱吾女!”
王允走后,蔡邕仍然气的不轻,愤声道。
与此同时,蔡府中,王允为李昭来提亲的消息快速传播,也是很快引起了轰动。
本来李昭便名声在外,令人敬佩,不论是家丁、丫鬟皆是崇幕,现在听到李昭竟然遣人前来为自家小姐提亲,顿时都轰动了起来。
蔡府后花园,亭子中。
绝美、婉约、文静的蔡琰抚奏着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