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577章

作者:笔下宝宝

  这采摘也有学问。

  处暑节气京白梨就基本成熟,如今就熟透了,轻轻一晃就掉。

  京白梨皮薄,掉在地上就有伤,一有伤就容易溃烂。

  所以,果园的工人们采摘、分拣、装箱,都是轻手轻脚,小心翼翼。

  品尝完了“京白梨”,刘本成又带着李则凯来到了龙泉雾村。

  永定河西岸的龙泉雾村,是京西香白杏原产地。

  这里出产的香白杏个大离核、味甜多汁、肉质细腻、绵软可口,在燕京市场上享有盛誉,是清代宫廷贡品。

  在《庄子》的记载中,杏是具有神圣气息的。

  作为孔夫子讲学的杏坛,应该是一片杏林,杏树环绕,花香在上,弟子在其熏染中读书,孔夫子在花影中抚琴而歌,书声歌声,风吹花落如香雪。

  龙泉雾村栽植香白杏始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

  这里的香白杏之所以成为水果中的上品,首先得益于这里的土壤。

  早在辽代,龙泉雾人以采石烧灰为业,烧制石灰的历史已有上千年。

  石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这种化学物质对杏树生长以及果实品质具有奇妙作用。

  现在,龙泉雾杏树园地下仍有两三米厚的石灰层,特殊的地质条件使这里的香白杏独具风味。

  另外,这里濒临永定河,便于灌溉。

  曾经,龙泉雾村山上的果园灌溉主要靠两条古水渠。

  永定河东的一条叫兴隆沟,河西的一条叫公议沟,它们既是农田的命脉,也是果园的命脉。

  然而,凡事有一利便有一弊,清澈的河水可以浇灌果园,泛滥的洪水也会冲毁果园。

  为了防洪,古时候的龙泉雾曾建有五处永定河堤垛。

  一处位于兴隆街南头河边,叫做小垛子;一处位于村东大涧沟与永定河交汇处,叫做三垛子;一处位于村东河庄街河边,叫做二垛子;一处位于村东北后庵庙东侧河边,叫做大垛子;一处位于村北广甸河边,距离村子大约一里地。

  作为修建于河岸险要位置的防洪设施,五处堤垛对村庄和果园免遭洪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直到三十年前,刘家庄永定河大堤工程实施后,这里的五座堤垛才被拆除。

  这会儿,香白杏已经过了成熟期。

  过去那会儿,丰收的香白杏就从古渡口装船,运往外地销售。

  龙泉雾村在永定河边曾有三处古渡口。

  一处为野溪栏杆会渡口,妙峰山走会期间,村民们在这里架浮桥,放河灯。

  因浮桥两侧设有栏杆,故称栏杆会。

  另有两处季节性渡口,一处在河庄北侧大垛子旁边,另一处在兴隆街南头小垛子旁边。

  香白杏采摘时节,渡口一派繁忙景象。

  汛期行船不便时,人们还划笸箩过河。

  七十年代,龙泉雾村就归于刘家庄地区行政管辖。

  那时,刘家庄地区正在搞轰轰烈烈地交通水利大建设。

  于是,就在永定河龙泉雾村河段上架设了一座钢架桥。

  打这起,龙泉雾村的渡船废弃,渡口从此成为了历史。

  “那这香白杏成为宫廷贡品有何说法?”李则凯捏起一枚香白杏,好奇地问道。

  “相传,八国联军……”

  慈禧太后仓皇西逃,途经龙泉雾时,饥渴难耐,派人四处寻找食物。

  村民闻讯,送来一篮白杏,慈禧食用后满口清香,赞不绝口。

  后来,慈禧回到燕京城,要求龙泉雾村每年向皇宫进贡香白杏。

  由夏至这天开始,慈禧每天早餐后的水果必吃龙泉雾的香白杏,并把香白杏赐给她的近臣和宦官,龙泉雾香白杏从此名声大振。

  香白杏自打成了宫廷贡品后,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有一年,龙泉雾村委派曹老汉挑一担香白杏去皇宫进贡,不料,半路遭到抢劫。

  他回村后谎称,清香四溢的香白杏引来了八仙,那一担白杏被八个仙人吃了,八仙还邀他同游四海。

  从此,村民们戏称曹老汉为曹九仙。

  过了龙泉雾,刘本成一行又来到永定河上游。

  这里有个太子墓村,以盛产优质苹果闻名遐迩,被誉为“京西苹果第一村”。

  “太子墓?”李则凯一边在河边游走一边想,这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果然,在铁索桥头的《太子墓村碑记》上,我李则凯找到了答案。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太子巡游西山,沿京西古道翻山越岭,经过一个村庄时,吃到一种沙果,奇香无比,只是果实太小。

  于是,他命人将沙果树与苹果树嫁接。

  嫁接后的果树结出的果实香甜如沙果,硕大如苹果。

  村民们感念太子的恩德,便将嫁接后的果树称为太子木,把太子木上的果实称为太子苹果。

  太子死后葬于此地,人们为了纪念他,遂将村名改为太子墓。

  碑文记载了太子苹果的来历,也记载了太子墓村名的由来。

  太子苹果的出类拔萃离不开永定河水的滋养。

  永定河自官厅水库奔流而下,流经太子墓村时,在村庄与果园之间形成宽阔的河面,并有瀑布轰然作响。

  一座铁索桥横跨永定河,过了桥,就是太子苹果种植园。

  一位正在果园劳作的果农告诉李则凯一行,过去作为皇家贡品的太子苹果,经过多次改良,已经成为富士苹果。

  永定河畔的碳酸盐褐土,非常适合苹果树生长。

  另外,山高气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实积聚糖分。

  所以太子苹果不仅个大均匀,而且脆甜可口。

  “刘家庄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在八十年代初引进倭国的富士、美利坚蛇果等国际著名品种后,品质进一步优化,太子苹果曾被指定为国宴专用产品。

  每到收获季节,四五百万斤的苹果很快被订购一空。

第633章 刘家庄的传统!!!

  “团圆果共枕头瓜,香蜡庭前敬月华。月饼高堆尖宝塔,家家都供兔儿爷。”

  时间一晃就到了中秋,一年一度的团圆节到了,李则凯再怎么“乐不思蜀”也得收拾好行囊打道回府了。

  否则,若是胆敢缺席这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他家老豆定不会轻饶了他。

  李则凯觉得这一次刘家庄之行真是不虚此行,这里绿水青山,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众多。

  而且这里的物产真是丰富,各种山珍野味、名贵果蔬,让他在短短一个月间就圆润了不少,连腰带都不得不松了两个扣眼。

  中秋前后正是刘家庄地区水果大丰收的季节,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水果节”!

  早在明代那会儿的燕京,八月就是水果的当红月了。

  据《日下旧闻考》记:“是月,都城当诸角头市中设瓜果、香水梨、银丝枣、大小枣、栗、御黄子、频婆、红果子、松子、榛子诸般时果发卖。宣徽院起解西瓜等时蔬北上迎接大驾还宫。”

  这时期,碧绿未黄的鸭梨、半青半红的‘虎拉车’、艳如少女面颊的沙果、紫而泛霜的槟子、牙黄扁圆的白梨、紫黄相间的李子,是节日果品的基本队伍。

  大叶白与成形未熟的青柿子,不登大雅之堂的沙果梨与秋果,个别嗜痂的烂酸梨和杜梨,点缀其间……

  到邻近八月十五的这几天,燕京满大街的水果摊上更像大促销一般挤得满满当当的。

  这些果摊上,雅尔梨、沙果梨、白梨、水梨、苹果、鲜枣、葡萄、果藕、西瓜……应有尽有。

  这其中有三样特别突出,就是香白梨、太子苹果、刘家庄大西瓜,是不能不尝的时鲜。

  水果买回家,除了解馋外,还有祭月之用,但能上供台的也有讲究,比如梨因与“离”音同而不能上供台,西瓜要雕成莲花瓣,藕最好是九节的。

  等到祭月之后食用时,有一样是万万不能少的,那就是苹果,“中秋节为团圆节,此日家人父子,共相庆祝,照例必食苹果,谓之团圆果,故苹果之价,此时最贵。”

  另外,让李则凯不舍得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刘氏家族一直以来坚持过传统团圆节的方式,真是让他大开眼界。

  刘家作为燕京地区颇具声望的大家族,世代传承着传统习俗,就比如说这过中秋。

  与现代社会多数家庭简单聚餐的过节方式不同,刘家的中秋节堪称一场文化盛宴。

  从节前三四天开始,整个家族便进入了忙碌的筹备阶段:长辈们精心制作团圆饼、制作祭品,年轻一辈则忙着布置庭院,就连远在他乡的族人也会提前安排好行程,确保能在中秋之夜齐聚一堂。

  这种代代相传的仪式感,不仅体现了家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更彰显了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

  刘本成告诉李则凯,他们家族这团圆之日的习俗要吃苹果,还要吃团圆饼。

  “团圆饼是月饼吗?”李则凯有着不明觉厉地道。

  “这么说也对,也不对。”刘本成回答道。

  “从大的范畴讲,我们燕京早年间的月饼,只有自来白、自来红和团圆饼这三种。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特别南派月饼的面市,团圆饼逐渐被“划分”出去,成为了独立于月饼之外的一种食物。

  我们传统的团圆饼与月饼的区别,主要有二。

  一是月饼是从市场上买回家的,而团圆饼一定是自己家里做的;

  二是用料、做法和吃法完全不一样。

  月饼就不用多说了,而团圆饼一定是蒸出来的。”

  “蒸出来的团圆饼?”这引起了李则凯的好奇心。

  于是,他就现场观摩了刘本成的母亲跟婶婶们做传统团圆饼。

  这些大婶们将发好的白面加碱揉好后,根据笼屉的大小先擀成四片薄面饼,每片上均抹上些芝麻酱、糖、玫瑰汁或桂花汁,并码上些果脯、核桃仁、花生仁、葡萄干什么的,一层层叠放在一起,再擀一些比较大的面饼,从上向下将其包成大圆形饼,上屉蒸半小时。

  蒸熟后再在饼上打印上福、寿等红字印,更讲究者甚或可以印上月宫蟾兔的图案,并撒上瓜子仁、山楂丁、青红丝即成。

  从原料上说,也许不大符合现代人的口感,但在过去,团圆饼是中秋祭月前必须制作好的食品。

  每当祭月之后,全家男女老少每人都要分到一块吃才行,取其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美意。

  当然如果实在嫌制作团圆饼麻烦,烙张用红糖和芝麻酱制作的糖饼亦可。

  团圆饼蒸熟放凉后,李则凯品尝了一个,感觉还不错跟香江吃的广式月饼相比又是一番滋味。

  至于月饼,起初刘家庄人只会做自来红和自来白这两样。

  后来,刘家庄的食品厂成立了,又有了做翻毛、提浆和酥皮月饼,馅儿有山楂、玫瑰、冰糖、五仁、枣泥、豆沙等种类。

  自来红烤色较深,清一色的白糖、冰糖、果仁为馅,外皮上画一黑红色的圆圈,而自来白则是用精白面烤制的什锦馅月饼,外皮纯白。

  “刘家庄食品厂”生产的这些月饼多在京津地区出售,一入八月,各商家就会悬挂起缀有红布条的长方形红水牌,上面写着“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滇式月饼”等,其实这都是“刘家庄食品集团”生产的。

  这些月饼制作精美,口味不比“稻花香”生产的差。

  最让李则凯感兴趣的是刘家庄地区中秋期间还有一项重要活动。

  今日在其他地方已属罕见,那就是演月令戏。

  月令戏最初是在宫廷里演出,名字叫“月令承应戏”,由升平署排演,戏目如《丹桂飘香》、《霓裳献舞》等,在宫廷里的“福寿禄”大型戏台上演出。

  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对中秋节非常重视,她从八月十三到八月十五,要在颐和园里过整整五天节,除了跟众后妃们进行祭月典礼外,还要大摆筵席,边吃边赏月,并张灯结彩,放焰火,自然也少不得看戏。

  民间能看到的最早的应节戏,乃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老创排的《天香庆节》。

  以捣霜仙子与金乌大仙的婚变,象征日月之争。

  王老自饰捣霜仙子,起打时,用长柄玉杵。

  钱金福或者李寿山饰演阳精大圣金乌仙。

  “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争摆兔儿山。”

  刘家庄人中秋祭月时必用“兔儿爷”,现在有的燕京年轻人已有点陌生了,但在过去,这位“爷”可是家喻户晓。

  兔儿爷约起源于明末,清代时盛行用于祭月并成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每到中秋节前,一进八月,前门、后门、东四、西单等处都摆满兔儿爷摊子,可最集中的地点还是花市大街,这里零整批发,品样俱全。

  李则凯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燕京这边过节祭拜兔儿爷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