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下宝宝
孟勇的眼眶一下子湿润了。
中秋节刚过,孟勇就正式走马上任,从副连长直接提拔为正连职。
就任那天,孟勇站在主席台上,看着下面熟悉的面孔。
忽然想起自己差点转业的事,不禁有些后怕。
“孟连长!”营长刘武的大嗓门又响起来,“可得给我争气!”
孟勇立正敬礼:“保证完成任务!”
真是一波三折,圆满处理好战友孟勇的事,刘武才跟李清兰匆匆忙忙踏上了回家省亲的路。
……
文工团大门前,阳光洒落在青石板路上,映出一片温暖的光晕。
郑海生身姿挺拔,一身笔挺的军装衬得他愈发英气逼人。
他手中紧握着一束鲜艳的玫瑰,花瓣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的期待与柔情。
郑海生目光坚定地注视着文工团的大门,耐心等待着李清霞的出现。
文工团内,人来人往。
这一幕自然没能逃过众人的眼睛。
大家纷纷侧目,窃窃私语,对这位英俊的军人投以好奇与羡慕的目光。
而李清霞的那些所谓“姐妹花”,此刻更是酸涩难耐。
她们曾暗自庆幸,以为郑海生并未对李清霞动心,甚至期待着看她的笑话。
然而,现实却给了她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李清霞不仅赢得了郑海生的青睐,还以如此浪漫的方式,让她们颜面尽失。
就在这时,文工团的大门缓缓打开,李清霞轻盈地走了出来。
她穿着一袭素雅的连衣裙,裙摆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摇曳,仿佛一朵盛开的白莲。
李清霞的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
郑海生见状,立刻上前几步,将手中的玫瑰递到她面前,“清霞,这是我特意为你准备的,希望你喜欢。”
李清霞接过玫瑰,轻轻嗅了嗅,脸上泛起一抹红晕。
“谢谢!”
这几天,她与郑海生关系如飞猛进,真有点谈情说爱的意思了。
在旁热闹羡艳的眼神中,李清霞坐上了郑海生开来的一辆吉普车,疾驰而去。
“青霞,今儿个咱们去你姐夫家,我爸妈他们也去,而且你姐她们两口子也回来了……”
李清霞一听要去刘家庄做客,“哎呀,海生哥,我没有准备礼物,这空手上门不太好……”
郑海生笑着道:“放心,我早就替你准备好了,都在后座上放着呢!”
“海生哥,你真是太贴心了!”李清霞扭头看向后座,果然看到后座上整整齐齐地放着几件礼品,有包装精美的茶叶、几盒精致的点心,还有几瓶老酒。
郑海生一边发动车子,一边笑着回应:“你姐夫家喜欢喝茶,我特意选了这款龙井。至于那瓶酒,是给刘叔准备的,他老人家爱喝两杯。”
李清霞点点头,心里对郑海生的细心又多了几分好感。
车子缓缓驶向刘家庄老区,阳光透过车窗洒在她的脸上,暖洋洋的。
她看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心情格外舒畅。
“对了,青霞,你姐姐她们这次回来待多久?”郑海生随口问道。
“听说这次要待一个星期呢,我姐夫驻地在东北,难得回来一趟。”李清霞说着,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这次能见到她们,我也挺高兴的。”
郑海生点点头,笑着道:“那正好,咱们一家人好好聚聚。这么远,难得有机会见面。”
不一会儿,车子停在一座宽敞的四合院前。
院门口站着几个人,正是李清霞的姐姐李清兰和她的丈夫刘武。看到车子停下,他们笑着迎了上来。
“青霞,海生,你们可算来了!”刘武热情地招呼道。
郑海生推开车门,大步走向刘武,两人热情地拥抱在一起,郑海生拍着刘武的肩膀,笑着说:“嘿,你小子,混得不错啊,都当上营长啦!”
刘武爽朗地大笑起来,眼中满是自豪:“海生哥,您就别取笑我了,跟您这位参谋长比起来,我还差得远呢!”
郑海生佯装不满地挥了挥手,假装生气地说道:“得了吧,你这话说得,我比你早参军那么多年,你怎么不提这茬?”
刘武“嘿嘿”一笑,看了一眼正在说悄悄话的姐妹俩道:“我说,海生哥,今后咋哥俩该怎么论啊?你是不是要改口叫我姐夫啊,哈哈哈……”
郑海生瞧着刘武那幅小人得志的嘴脸,就心有不甘地道:“那咱们各论各的,我叫你姐夫可以,你还得继续叫我哥……”
刘武:“……”
郑海生不给刘武反驳的机会,“走吧,都别杵着大门口了,我们还得进门拜访家里的长辈呢!”
“我好久没来看望爷爷奶奶了,也不知二老身体怎么样?”
“好着呢,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郑海生打小就在刘家生活过好多年,拿这里当自个儿一样。
于是,这两对年轻人嘻嘻哈哈地进了刘家大院。
刘家大院的正屋内,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落在地,映出一片暖意。
得知郑家即将到访,刘竟斋今日特意搁置了平日闫埠贵的垂钓之约。
此刻,他与夫人邓茹正端坐在古色古香的太师椅上,与郑朝阳夫妇闲话家常,客厅内洋溢着温馨和谐的气氛。
突然,郑海生步履匆匆地跨入正屋。他一进门,二话不说,便“咣咣”几下,郑重其事地向刘竟斋和邓茹磕头行礼,声音洪亮而真挚:“爷,奶,海生回来看你们来了!”
见状,刘竟斋连忙起身,一把将郑海生扶起。
目光触及他额头上因用力磕头而泛起的红印,刘竟斋既心疼又无奈,口中不禁埋怨道:“哎呀呀,你这孩子,怎么还是那么实诚!心意到了就好,何必行此大礼。”言语间,满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呵护。
一旁的邓茹也道:“呵呵,海生这孩子啊,打小就待人亲,快让邓奶奶瞧瞧,这几年有没有苦着你……”
一旁的,白玲笑着道:“邓姨,您老甭操心这臭小子啦,这混账东西成天没心没肺的,这么大了还没结婚,一回了部队根本就想不着家!”
邓茹道笑着:“哎,可不能这么说,他是军人嘛,那有那么自由!
再说了,这不是给你找到儿媳妇了嘛!
青霞这丫头我可知根知底,错不了,你就等着享福吧,呵呵呵……”
第578章 刘氏下一代当家人!!!
在古色古香的书房里,柔和的灯光洒在红木家具上,映出一片温馨的氛围。
刘之野与郑朝阳相对而坐,手中各自捧着一杯清香四溢的茶,茶香在空气中缓缓弥漫。
“海生结婚后,他们小两口是打算自己住,还是和你们一起住呢?”刘之野轻轻放下茶杯,目光中带着关切。
郑朝阳微微低头,轻轻吹散了浮在茶面上的几片茶叶,语气平淡地道:“他们打算分出去住,毕竟现在年轻人都不太喜欢和我们老年人同住,觉得不够自在。
反正我们家也有多余的房子,随他们去吧。”
“说起来,当初多亏听了您的建议,我们家多买了几套院子。”郑朝阳脸上浮现出一丝庆幸的笑容,“谁能想到,这几年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快。
我买的三套四合院,竟然已经拆了两套。
我按照您的说法,没要拆迁款,全都换了房子,现在房价越来越高,真是受益匪浅啊……”
听完这话,刘之野不禁莞尔一笑。他手中囤积的院子也已经全军覆没近半,全都置换成了拆迁房。
面对这手头积压的众多房源,管理起来着实让人头疼。
前世年轻那会儿,刘之野曾经也是这庞大进城务工大军中的一员,曾经身有体会这生活的不易。
那时,他挤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夏天闷热难耐,冬天寒风刺骨,每天为房租和生活费奔波劳碌。
正是前世那段艰苦的岁月,让刘之野深刻理解到,一个安稳的住所对漂泊在外的人意味着什么。
如今他什么都不缺,金钱真成了数字,有能力帮助很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他决定将公司命名为“安居之家”,不仅提供低廉的租金,还为租户提供一系列贴心的服务。
比如,“安居之家”专门设立了“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帮助租户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从找工作到子女入学,甚至还包括法律援助和社区医疗援助。
公司还定期举办社区活动,让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务工人员感受到家的温暖。
“安居之家”的善举很快在务工人员中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
这里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安身之所,更成为了他们在异乡的避风港。
经过几年的发展,“安居之家”成了京城最有口碑的租赁公司,甚至吸引了媒体的关注。
面对镜头,公司负责人微笑着说:“我们只是做了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希望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家。”
时代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燕京城的变化不少。
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燕京就像一部黑白电视机逐渐变成彩电的过程,充满了各种有趣的矛盾与融合。
大哥大与蜂窝煤并存,四合院与高楼相望,老燕京的市井气息与现代化的浪潮交织在一起,造就了又一个特别的年代。
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生活与城市风貌都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燕京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交通工具、生活方式和商业活动等方面。
首先,城市建设方面,燕京展开了全新的规划,众多胡同和四合院面临着拆除的命运,居民转而搬入了崭新的高楼大厦中居住。
胡同作为老燕京的标志性景观,虽然承载了众多人的回忆,但由于脏乱差的问题,逐渐被拆除和改造。
其次,交通工具方面,这几年街头上出现了许多新的交通工具。
自打几年前津港大发面包车大批量进入燕京出租车商场之后,这种物美价廉的出租车立刻就得到了燕京老百姓的认可。
这年头大发出租车的运价为每公里1块钱,相较于皇冠、尼桑等高档出租车,这已经非常廉价了,几乎所有老百姓都能打得起车。
燕京老百姓认可大发出租车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种面包车既可以拉人也可以载货。
大发的车厢很宽敞,至少能坐六七个人,既经济又实惠,如果赶到下雨天的时候,市民甚至可以打一辆大发车,把自行车塞到车厢里,免受淋雨之苦。
此外,高档私家车虽然还不普及,但是夏利、皇冠、尼桑外国进口小轿车依然随处可见。
说明经过十年的改革开放,有一部人开始富起来了。
说到这十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活动方面,是既传统又现代。
通讯工具方面,大哥大是如今最高端的电子产品,而BP机则开始普及。
商业方面,西单商场和王府井百货依旧是燕京人心中的购物天堂,拿着外汇券在友谊商店买一件名牌商品倍儿有面子。
此外,街边小摊和老燕京的传统小吃如豆汁儿、北冰洋汽水等依然是人们的最爱……
这几年,各个洋品牌也开始争相进入国内,其中肯德基和麦当劳是其中最有名气的两个餐饮企业。
当初代麦当劳燕京第一家门店开业的时候盛况空前,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来形容那个场面一点都不为过。
麦当劳开业当天,就有数百人来排队抢购。
虽然麦当劳炸鸡并不便宜,一份要好十几块甚至几十块钱,但是燕京人仍然争相购买,都想要品尝一下这洋快餐的味道。
在麦当劳喝瓶饮料都得2~3元钱,初普通市民一个月的收入也就100元左右,2~3元买一杯饮料已经算是相当奢侈的一件事了。
不过,这在麦当劳看来已经是相当优惠的价格了。
由此可见,洋快餐在夏国捞钱是多么的轻松,用“日进斗金”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这些洋快餐赚得是盆满钵满。
衣食住行,说到住。
这年头条有些人条件好了,就想到了换房子。
在京换房子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许多市民都是靠换房子这一途径来改善居住条件。
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也并不是很高,如果想单独买一套房子还是很费劲的一件事,很多为改善居住条件的人就选择了换房这个途径。
换房可以从小房子换到大房子,也可以加一些钱由稍微偏远一点的地段换到好地段。
而且政府也是鼓励换房这一行为的,每个区都有官办的换房站。
这年头居民的房子大部分都是直管公房,彼此若想互换,只要房管部门同意并出具一份换房手续就可以了。
更有趣的是,不仅房子能互换,甚至工作都可以互换,例如两个东城和西城的职工,如果想换工作,只要双方愿意,单位同意,去劳动局办理一个手续就可以调换工作了。
经过前十年的发展,燕京这座古城正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呈现在世人眼前。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