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502章

作者:笔下宝宝

  然而,伤口太深,鲜血依旧不停地往外涌。

  曹阳的脸色越来越苍白,呼吸也变得急促。

  他抓住刘小涛的手,艰难地说道:“排长您听我的……带他们撤……把他们安全带出去要紧……”

  刘小涛的眼睛红了,“别说话了要走一起走……”

  两名战士背起曹阳,刘小涛则端着枪,警惕地观察四周,带领大家向反切面工事撤退。

  一路上,敌人的炮火依旧密集,子弹呼啸而过,仿佛死神在身后追赶。

  终于,他们冲进了工事,暂时脱离了危险。

  刘小涛迅速为曹阳处理伤口,但他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最终,曹班长还是没能挺过这一关,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这是刘小涛军旅生涯中第一次直面战友的牺牲。

  当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倒在他面前,鲜血染红了地面,曾经憧憬的立功授奖仿佛变得遥远而虚无,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悲痛与沉重。

  他紧握拳头,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内心被一股难以言喻的无力感吞噬。

  “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

  鸽哨声伴着起床号音

  但是这世界并不安宁

  和平年代也有激荡的风云

  准备好了吗

  士兵兄弟们

  当那一天真的来临

  放心吧祖国

  放心吧亲人

  为了胜利我要勇敢前进…”

  初上战场的刘小涛退下来时,说实话整个人都是懵的。

  大家都知道,军人第一次上战场心情肯定很紧张,古今中外概不例外。

  第一次上阵地,干部战士的心情主要是紧张,这主要源于对真实战场未知的恐惧,哪怕都是老兵,哪怕在上阵地前先接受长达两个月的适应性训练。

  所谓适应性训练,就是针对作战对象、战区地理、气候、环境、高原反应等特点进行训冻。训练项目主要包括体能训练、丛林作战训练、战场生存训练、自救互救训练、简单越语对话训练等。

  不论干部战士,每天全副武装跑步10公里,爬越三、五座山是必修课(一开始呼吸都困难)。

  可以看出,三营的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每天全副武装跑步10公里,翻三五座山,换成山姆大兵,恐怕只能是特种部队才做得到。

  不过哪怕经历过战前适应性训练,但战士第一次上阵地时还是紧张。

  而经过第一次战斗后,撤下来休整二十天再上战场,官兵们紧张倒是不紧张了,而是感到害怕。

  因为有过经历才知后果,战场上有受伤,有致残,有牺牲,人心都是肉长的,岂能不害怕?

  说不害怕看似伟光正,实则是假话,虽然害怕却又能义无反顾才是军人的真本色。

  在休整期间,三营的官兵们并没有闲着。

  他们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更加严格的战术训练和心理疏导。

  李营长亲自带领大家复盘之前的战斗,分析每一场遭遇战中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他特别强调了战场上的心理素质,告诉战士们:“害怕是正常的,但我们必须学会与恐惧共存,甚至在恐惧中找到力量。”

  为了帮助战士们更好地应对战场压力,三营还引入了心理辅导课程。

  一名经验丰富的战地心里医生被邀请到营地,与官兵们进行一对一交流,帮助他们释放内心的压力。

  医生教给大家一些简单的呼吸调节技巧,并鼓励他们在战斗间隙进行冥想,以保持冷静和专注。

  与此同时,营地的氛围也在悄然变化。

  官兵们开始更多地谈论家人、家乡和未来,这些话题让他们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中找到了一丝慰藉。

  一些战士甚至在营地角落种起了小菜园,每天浇水、除草,仿佛这些小小的植物成了他们与和平生活的唯一联系。

  当三营再次踏上战场时,官兵们的眼神中少了些恐惧,多了些坚定。

  他们知道,前方的路依然充满危险,但他们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不容退缩。

  正如营长所说:“我们害怕,但我们不会退却。因为我们是军人,我们的身后是家园。”

  经过这些天的休整后,三营又要重返阵地了。

  整个三营第一次上阵地时,干部战士的心情主要是紧张,重回阵地,害怕的心理占据了头脑的主导地位,因为有过经历才知后果。

  但为了圆满完成作战任务,他们怀着“为国捐躯别无恋,留得英魂守山河”的信念,义无反顾地奔向了血与火的战场。

  解开心结的刘小涛在几个月的轮战期间表现的越来越出色。

  很快他就当上了侦查排长(副连级),侦查大队可是全师的精锐部队。

  侦察大队作为全师的精锐部队,其成员个个都是百里挑一的尖兵,而刘小涛能够跻身其中,足以证明他的实力与潜力。

  在侦察大队,刘小涛面对的每一项任务都充满挑战与危险。

  从深入敌后获取情报,到在复杂地形中展开秘密行动,这些高风险的任务不仅考验着他的专业能力,更锤炼着他的胆识与智慧。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刘小涛不断突破自我,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兵。

  不久后,刘小涛和他的战友们迎来了一次重大行动。

  这次行动不仅关系到战局的走向,更是对他们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师部确定的行动方案上报后,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廖总亲临驻防地大山后村,对侦查大队的行动方案给予了肯定,并作了一些补充意见。

  同时,廖总还给所有出征人员作了战前动员,鼓励大家要沉着冷静,大胆深入,大胆渗透,不莽撞,不粗心,与敌斗智斗勇,关键时刻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

  吸取以前几个侦察大队的作战教训,并总结了过去的作战经验,特别制定了以下:“一个统一”,“两个不许”,“六个要带”的规定。

  “一个统一”是:统一着装作战服,不许穿着迷彩服。

  原因是,敌军认为迷彩服是我军侦察兵的标志性服饰,发现穿着这种服装的部队,必定是他们重点攻击的目标。

  “两个不许”是:不许戴钢盔。在原始森林行军时,头盔容易反光和发出声响,接敌捕俘时,影响做动作。

  不许戴手表,原因也是容易反光,同时不许带有文字的东西。

  “六个要带”:要多带弹药,少带食品罐头。

  原因是减轻负重,便于行军。给养物资由过去的携带七日份,改为携带两日份,不足部分由保障组予以补充。

  对于是否带“四〇火”,大家有争论,最后连长决定还是带着好。

  侦排组和捕俘组要集中使用79式轻型冲锋枪。

  原因是方便携带,方便隐蔽使用。

  给养物资主要携带:侦察兵专用食品,午餐肉罐头和橘子罐头。要携带能加热的两用水壶和固体燃料。

  个人所配带的枪支,一律打开保险,不许子弹上膛。

  这很好解释,是防止走火,遇有敌情时,能更好更快地先敌开火。

  要尽量绑扎裹腿。

  因为很多人不适应,最后没有作强制性规定。

  但是必须要带急救包,以备不时之需。

  行动前,刘小涛跟同志们都写了请战书,很多战士也写了血书。他们都精神饱满,群情激昂。

  这可能是两山前线的老传统了。

  出发的前一天,刘小涛带了几个战士,去附近的一个村寨里,临时买下了一处池塘,捕捉了二百多斤的淡水鱼,同时还买了十几只鸡。

  既为出征的战友送行,也为他们的出征讨一个好彩头。

  这几天天公作美,连续几天,无雨,阳光灿烂。

  从驻地向西向北眺望:云海茫茫,松鸣阵阵。

  云海之中,偶尔有山峰露出,仿佛万顷波涛中的孤岛。

  大山后至猴子箐的道路两旁,有野毛桃,桃子不大,浑身是毛,快成熟了。

  刘小涛他们用刀削了皮,虽然有些苦涩,但很多人都过来品尝。

  炮兵阵地安静了许多。听不到下雨声,也听不到隆隆的炮声,一下子还睡不着了。

  为了配合侦查大队的行动,他们全团都在待命。

  出发前几天,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众演员还特意前来侦查大队慰问演出,田花、岳宏、古越、朱时髦、祝鑫运等都表演了节目。

  节目都很精彩,他们的名气也足够大,但我们很多人都无心欣赏。

  朱时髦现在长住燕京和刘小涛算是半个老乡。

  他问刘小涛是否有多余的迷彩服。

  刘小涛说多余的真没有,他的那套小了点,朱时髦穿不下。

  朱时髦还跟他开玩笑说:“等你们凯旋回家,我请你去'鸿宾楼'大搓一顿……”

  刘小涛只是笑笑说好,朱时髦不知道的是,如今的“鸿宾楼”也是他们老刘家餐饮集团旗下的名店之一。

  不仅仅是“鸿宾楼”,像是“东兴楼”、“东来顺”、“便宜坊”、“丰泽园”、“全聚德”……这些燕京老字号“刘氏餐饮集团”或多或少都有股份,甚至有的是全资控股。

  而且如今的“刘氏餐饮集团”已经不满足于京津地区发展,开始进军全国的餐饮市场。

  ……

  侦查大队是早晨出发的。

  在刘小涛他们出发的前一天,二分队和三分队都派出了精干力量,提前到达他们作战区域的侧翼,以保护他们两翼的安全。

  大队部的机枪排和炮排配属刘小涛他们行动,军炮团和工兵部队都派来了骨干协助。

  走到下午两点多钟的时候,部队下山来到一条小河旁,大家分散开,隐蔽休息,并抓紧时间吃点东西,以补充体力。

  小河南北流向,河水不深,很清澈。

  通信班的战士特别辛苦,无线班的战士要背着四五十斤重的电台,有线班的战士要背着四五十斤重的线柺子,因为人手不够,三班的几个人临时配合他们。

  吸取了过去的教训,这次行动中各组的通信联络,主要是有线的电话联系。

  所以,部队行进到哪里,有线电话就要跟进到哪里,铺线,收线,来来往往地特别辛苦。

  顺着小河边,向南行进约四五公里,徬晚时分,越过小河,进入原始森林。

  因为河水很凉,有的地方水很深,只能找露出石头的水面处过河。

  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河水冲刷,上面布满了一层水垢,很滑溜,行走时要手脚并用,前拉后拽。

  森林是一面漫长的上坡,没有路,而且有的地方很陡峭,需要攀爬,更需要相互之间推拉协作。

  林子里多是灌木、藤类植物和杉树,腐殖土很深,踩不到底,土里有蚂蝗,有深褐色的污水。

  没有绑裹腿的战士,此时痛苦不堪,他们的腿上、脚上都受到了蚂蝗的攻击。

  侦排组约十几人,在前面轮流开路,藤蔓类植物相互缠绕,有的被砍断后反弹回来,打在脸上,身上很是疼痛。

  刘小涛他们的手上、胳膊上,被荆棘剐蹭得到处都是一道道的血痕,严重影响了行进速度。

  此时,头顶上被遮蔽得暗无天日,什么都看不清楚。

  令人更痛苦的是,大家出发时都穿了防刺鞋,脚底的夹层里加了一层钢板。

  所以走路的时候,脚不能打弯,不好抓地,石头上长满了很厚的青苔,特别滑,走上去就摔跟头。

  林子里有鸟叫,有虫鸣,还有蚊虫叮咬。

  出发时配发的防蚊帽,防蚊不防虫,小虫子爬得满身都是。

  此时无雨,大雾。

  所有人都在煎熬中默默前行,许多人的水壶里没有水了,侦排组的战友在砍伐灌木和藤蔓时,发现毛竹里有水,品尝后还挺甜的。

  于是,大家纷纷找毛竹取水。

  山林许久没有这么多人光顾,也许这就是它们欢迎刘小涛一行人的一种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