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94章

作者:笔下宝宝

  两个警卫战士对视一眼,自信地说道:“就算你赖一张牌,也别想赢!”

  果不其然,刘之野还是输了。

  这么说吧,刘之野不但对战士充满热忱的爱,对人民群众也感情深厚。

  有一次,刘之野在某地视察。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农村妇女带着一个小女孩来到部队的驻地,想让军医给孩子瞧病。

  这位妇女表示,因为在地方没看好病,所以才来找部队。

  然而,那天军医没在,有个干部便拒绝了她。

  刘之野发现后,便问那妇女这事儿的前前后后。

  了解到她不是本地的,是从老远的农村到城里来,因为孩子长了个很严重的疮求医治病的。

  刘之野亲自叫来他的保健医生让他给这孩子瞧病,还记下了这位妇女的地址。

  之后又叫保健医生给她寄了好几回药,直到疮好了才罢休。

  刘之野特别在意把军民、军政关系给搞好。

  每次他去一个地方视察,都会把部队驻地的乡镇干部找来,问问他们相关的情况。

  有一次去某地,得知在春节前,当地政府杀了两头猪,给部队送去慰问,这可把战士们高兴坏了。

  刘之野郑重其事地跟身边的干部们说:“……咱们啥时候都得扎根在群众当中,依靠群众,不然就没法往前走。”

  身为领导的刘之野,对基层战士特别关心。

  他老是挂在嘴边这么一句话:“兵是干部带的,兵出了毛病和过错得找带兵的。”

  担任后勤部领导岗位后,刘之野将实地调研作为首要工作。

  他清醒意识到,长期脱离实际岗位导致对后勤系统现状掌握不足,若不能摸清真实情况,便难以精准落实总部首长布置的重要任务。

  为此他迅速启动全面摸底工作,通过多维度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后续决策打下坚实基础。

  刘之野带着后勤部的几名主要干部,花了几个月跑遍各地搞调研。

  这期间他们几人成天扎在基层,不是蹲点检查就是开现场会。

  作为主抓后勤工作的领导,刘之野每到一地都要亲自过问物资储备和运输情况,有时还冷不丁搞突击抽查。

  老罗和老许这两位分管不同领域的副手全程跟着,随时解答专业问题。

  为确保专项督查顺利推进,刘之野主动调整了既定工作安排。

  针对原定由其带队的访外任务,他专门向上级说明:鉴于刚接任后勤岗位,尚处工作衔接阶段,建议改派熟悉情况的同志负责此次对外交流。

  刘之野把视察首站定在郊区某综合仓库,亲自率队前往检查。

  他领带着工作组直奔城外的物资储备基地,首项行程就是全面巡查这座战略级仓储设施。

  车开了一阵子才到地头。

  刘之野刚推开车门,先站在路边扭了扭腰甩甩胳膊。

  他背着手绕仓库慢慢转悠,把战士们的吃饭地方、睡觉屋子和干活车间都仔细瞧了个遍。

  原本带着笑模样的刘之野越看脸色越沉,最后把仓库主任和政委叫到跟前,听他们一五一十汇报情况。

  刘之野全程仔细听着汇报内容,等汇报一结束便开口道:“这次任务完成得挺到位。我平时来得少,趁这机会和大家碰个面吧,让战士们到这儿集合。”

  他边说边环视着会议室,手指在桌面轻轻叩了两下。

  士兵们早就在外头候着了,早就按捺不住想亲眼看看这位全国闻名的传军中奇。

  仓库主管一喊他们,这群人呼一下全挤进去了。

  刘之野瞧见这情形,乐呵呵地提醒大伙儿:“别着急,慢慢来,安全要紧!”

  战士们刚在屋里站定,刘之野便扯开嗓门招呼:“大伙儿往这边靠靠。”

  他随手抓起搪瓷缸灌了口凉白开,胳膊肘支在斑驳的木桌上,“今儿把同志们叫来不为别的,就说说咱们手头那几杆老套筒的事。”

  “我调任后勤岗位有段时间了,现在有些情况不太清楚。

  这次回来主要想听听大伙儿的工作反馈。

  咱们仓库可是整个后勤系统的核心环节,各位有什么实际困难或者改进建议,咱们现场就直接沟通。

  这样后续才能把后勤保障做得更到位。”

  刘之野话音一落,战士们就打开了话匣子。

  这个说炊事班柴火总受潮,那个提运输队车辆不够使,还有人念叨着弹药箱捆扎太费事。

  刘之野捧着搪瓷缸子,边听边拿铅笔在本子上划拉,时不时抬眼看看发言的小战士。

  等大伙儿说得差不多了,他拧上钢笔帽笑着说:“掏心窝子的话就得这么说,藏着掖着能打胜仗?我看这样挺好,大伙儿接着聊。”

  物资管理是作战的生命线。

  库房工作直接决定前线保障效率,物品保存得当、调配迅速才能支撑战场需要。

  要是管理出现疏漏,导致装备受潮损坏或食品变质,临战时刻物资供应卡壳,整个战局都可能受影响。

  仓储岗位承担着重大责任,这份工作不仅专业性强,更是关系全局的战略性任务,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调研结束后,刘之野又绕着营地转了几圈。

  走到官兵们开垦的菜园前,他停下脚步仔细端详,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片菜地种得有模有样,咱们战士就该保持这种艰苦奋斗的劲头。”

  他弯下腰查看菜苗长势,特意叮嘱随行人员要珍惜官兵的劳动成果。

  结束基层检查工作时正值午饭时间,随行人员询问刘之野是否留下用餐。

  面对在场官兵和地方政府干部的再三邀请,刘之野爽快应道:“就在食堂吃吧!不过我有个规矩——饭桌上的米面菜肉必须是你们自给自足的,要是用了外头买的东西,我可不端碗。”说着拍了拍身边战士的肩膀:“听说咱们农场的萝卜长得水灵,今儿个正好尝尝鲜。”

  地方干部们当即表态会照办。刘之野的作风大伙儿都熟悉——这位每到驻地最反感搞特殊待遇,行军途中必到伙房转转,端着搪瓷碗和普通士兵们蹲在墙根扒拉饭菜。

  他的警卫班长私下常说:“咱首长的胃是铁打的,顿顿粗粮就咸菜,倒比吃山珍海味还香。”

  饭点到了,炊事员刚把餐盘摆好,刘之野就凑近闻了闻。

  他拿筷子拨弄几下碗里的菜,抬头问炊事班长:“今儿给大伙儿准备的伙食就这?”

  得到肯定答复后,刘之野端着碗挨个战士的餐桌转悠,发现每张饭桌上的菜式都跟自己那份一模一样,这才坐下来闷头扒饭。

  午饭后稍作休息,刘之野带着随行人员前往某部队医院进行工作检查。

  他先是在各个科室转了一圈,仔细查看医疗设施和卫生状况。

  随后召集院领导开会,认真听取院长和政委汇报医院的整体运营情况。

  在交流过程中,刘之野特别关心医院的发展历程,重点了解了建院以来的病患收治数据和服务保障能力。

第564章 刘之野的“摸鱼行动”!!!

  凤凰城某部队医院内,刘之野次日率队前来查看重建进展。

  十多年前那场强震曾重创院区,历经数年修缮现已基本复原。

  现场可见医务楼已重新投入使用,医护人员正有序开展诊疗工作。

  这座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医疗机构,在震后十几年终于重现往日生机。

  刘之野站在医务楼前,目光扫过崭新的外墙和宽敞的走廊,心中感慨万千。

  他记得当年地震发生时,这座楼曾是伤员们的避难所,也是抢救生命的最后防线。

  如今,楼内的每一处细节都焕然一新,墙壁上悬挂着“重建之路,感恩同行”的标语,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艰难却充满希望的岁月。

  刘之野走进一楼大厅,看到几名护士正推着轮椅上的患者前往诊室,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医院内的人流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慌乱与拥挤。

  刘之野注意到,医院的设备也进行了全面升级,先进的医疗仪器整齐地摆放在各个科室,显示出医院在重建过程中对现代化医疗的重视。

  “首长,这边是新建的康复中心,您要不要去看看?”一名随行的工作人员提议道。

  刘之野点点头,跟随他走向康复中心。

  推开玻璃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敞明亮的空间,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康复器材上,几名患者正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看到这一幕,刘之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欣慰之情。

  这座现代化医院不仅是国内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象征,更是人们战胜灾难、重建生活的见证。

  走出康复中心,刘之野站在医院的花园中,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刘之野巡查时发现医院后边残留着地震后的建筑废料,当即提出改造方案:“这些碎砖烂瓦可以堆成小山包,边上再挖个水塘。

  挖塘的土正好用来覆盖山体表层,顺带还能在坡面上搞绿化。”

  他进一步解释道,通过这种就地取材的循环利用,既能处理废墟又能打造山水景观,有效提升医疗机构的整体环境品质。

  刘之野每到一处都会仔细察看现场情况,把各单位的实际状况摸得清清楚楚。

  没过多久,他专程到燕大区某生产基地考察时,发现农场大部分作业都改用机械操作,当场竖起大拇指称赞:“干得漂亮!机械化这条路子走对了!”

  刘之野实地考察当地水利条件时,主动向随行人员分享刘家庄多年积累的水产养殖窍门,讲解过程细致入微。

  这番专业讲解让在场干部颇感意外。

  随行秘书见状笑着解释:“首长的老家是刘家庄的,刘家庄的水产养殖名誉京城!当年正是在……”

  陪同人员这才恍然大悟,纷纷以崇拜的目光看向刘之野,没想到这位军旅传奇,在养殖业上也很有一手。

  初到后勤部履新的刘之野,第一把火就烧向了官兵的伙食保障。

  这位在军旅生涯中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老兵深知,这看似简单的“吃饭问题”,实则是一道需要精打细算的复杂方程式。

  翻开他的工作笔记,密密麻麻的字迹间,“让战士们吃饱吃好”这八个字被反复圈画,甚至还用红色墨水重重地勾勒着,仿佛在诉说着这位老兵的执着与坚持。

  在他的办公桌上,一份份来自基层连队的伙食调查报告堆叠成山,每一份都被细心地标注着笔记和批注。

  刘之野心里跟明镜似的,虽然国家给予部队的物资保障标准确实比普通百姓高出不少,但要让数百万官兵吃得饱、吃得好,这绝非易事。

  刘之野常常对身边的参谋说:“战士们的餐桌,就是我们的战场。一顿饭没做好,可能就影响到一场战斗的胜负。”

  为此,他亲自带队下基层调研,从炊事班到训练场,从厨房操作间到餐桌前,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他注意到,有的部队因为地处偏远,新鲜蔬菜供应困难;有的单位炊事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伙食质量不稳定;还有的官兵因为训练强度大,对营养搭配有特殊需求。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刘之野组织后勤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建立区域性食品配送中心,确保新鲜食材及时送达;开展炊事人员技能培训,提升伙食制作水平;聘请营养专家,为不同兵种制定科学的膳食方案。

  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全国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部队的伙食保障情况。

  每当完成一个单位的伙食改善任务,他都会在地图上画上一个红色的小旗。

  渐渐地,地图上的红旗越来越多,而刘之野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

  在一次后勤工作会议上,刘之野掷地有声地说:“我们要让每一名战士都能吃上热乎饭、营养饭,这不是简单的任务,而是我们后勤人的使命和责任!”

  这番话,不仅道出了他内心的坚持,也为整个后勤系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在刘之野的带领下,部队伙食保障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官兵们的餐桌越来越丰盛,战斗力也随之提升。

  这位老兵的“吃饭工程”,成为了后勤战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他的领导下,基层单位开展种养殖等农副业活动,表面看是日常管理工作,实质上构成了军事力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连队抓好蔬菜种植和牲畜饲养这些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军队综合保障能力的提升。

  某次总部工作例会上,刘之野的老领导听闻相关汇报后,笑着打趣道:“听说刘之野同志在搞'摸鱼'行动?”这席话让在场人员都会心一笑。

  据当事人回忆,当时会议室内原本严肃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大家自然明白这是指刘之野正在处理的具体工作事项。

  当这话传到刘之野的耳朵里,他咧嘴一乐:“不下水捞鱼虾,我拿啥填肚子?”

  结束首轮实地考察,刘之野已基本掌握后勤部的实际运作状况。

  通过现场走访与资料核查,他对部门日常管理流程和物资调配机制形成了具体认知。

  经过多次实践,刘之野推出的系列改革举措让部队后勤保障焕发新活力。

  在他的持续推动下,部队物资供应体系实现全面升级,原本效率低下的工作模式得到根本性改变,最终形成运转高效、充满生机的现代化后勤保障机制。

  记得刚上任初,两位军部里的同志,前来征求刘之野对今后工作安排的意见。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刘之野直接抛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建设怎样的一个后勤?”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两位后勤干部一时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