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76章

作者:笔下宝宝

  尽管工作繁重,李玉兰仍然坚持定期巡查猫耳洞。

  这些狭小、阴暗、潮湿的洞穴是战士们的栖身之所,也是各种疾病滋生的温床。

  她和护士梁丽丽经常冒着枪林弹雨,爬上陡峭的山坡,钻入狭窄的洞穴,为战士们检查身体,处理伤口。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李玉兰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坚韧和勇气。

  她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军医,更成为了战士们心中的好“大姐”,给他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李玉兰的故事,成为了L山轮战期间一段感人至深的篇章。

  在前线,李玉兰面临的挑战远超她的预期。

  战争的残酷性和前线环境的恶劣程度,都对她的医疗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李玉兰却展现出了非凡的专业素养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一天深夜,急促的警报声突然响起。

  李玉兰迅速从睡梦中惊醒,立即穿好衣服冲向医疗点。

  原来是一队巡逻的战士遭遇了敌方的突袭,多人受伤。

  其中一名战士的情况特别危急,他的腹部被弹片击中,大量失血,生命垂危。

  在简陋的战地医院里,李玉兰立即组织起紧急手术。

  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没有充足的药品,甚至连基本的无影灯都没有,她只能在几盏手电筒的照明下进行手术。

  手术台是用几张拼凑起来的木板,消毒条件也远远不够。

  但在这种情况下,李玉兰依然保持着冷静和专注。

  李玉兰首先迅速判断了伤员的伤情,确定了手术方案。

  然后,她熟练地打开伤口,小心翼翼地取出嵌入腹腔的弹片。

  在整个过程中,她的动作精准而迅速,没有丝毫的犹豫。

  最后,李玉兰再仔细地缝合伤口,为伤员包扎。

  整个手术持续了近四个小时,在这期间,李玉兰一刻也没有停歇。

  手术结束后,李玉兰仍然不敢松懈。

  她就默默地守在伤员身边,密切观察他的生命体征。

  经过三天三夜的精心照料,这名伤员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当伤员睁开眼睛,虚弱地向李玉兰道谢时,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样的场景,在李玉兰的战地医疗生涯中不断重复。

  除了处理紧急伤情,李玉兰还面临着另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猫耳洞中进行日常巡诊。

  猫耳洞是战士们的栖身之所,也是各种疾病的温床。

  这些狭窄、阴暗、潮湿的洞穴,常常只有一人多高,需要弯腰或爬行才能进入。

  每次巡诊,李玉兰都要背着沉重的医疗箱,在险峻的山路上攀爬,然后钻入这些狭小的洞穴。

  在一次巡诊中,李玉兰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情况。

  一名年轻战士支支吾吾地表示自己没有问题,但李玉兰从他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中察觉到了异常。

  经过耐心询问,她发现这名战士因为长期在潮湿环境中生活,

  加上卫生条件差,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病,但由于病发部位敏感,他感到非常难为情。

  面对这种情况,李玉兰展现出了她作为一名女军医的独特优势。

  她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对战士说:“我是你大姐,怕什么?”这句话仿佛有魔力一般,化解了战士的尴尬。

  在获得战士的信任后,李玉兰为他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治疗。

  这种情况在之后的巡诊中多次出现,李玉兰总是能够用她的专业和亲和力,让战士们放下戒心,接受治疗。

  除了医疗工作,李玉兰还要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带来的挑战。

  在前线,物资匮乏是常态。有一段时间,医疗点连基本的纱布都不够用。

  李玉兰不得不想办法用其他材料代替。

  她发现战士们的旧衣服可以代替纱布使用。

  于是,她组织了一次旧衣物回收活动,将这些衣物洗净、消毒后,裁剪成合适的大小,用作包扎伤口的材料。

  在食物短缺的时候,李玉兰也展现出了她的智慧和创造力。

  她发现山上有许多野生植物可以食用,于是组织战士们采集这些植物,补充营养。

  李玉兰还利用医学知识,指导战士们如何辨别和处理这些野生植物,避免食用有毒的品种。

  她的这些努力,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极大地提升了战士们的士气。

  在李玉兰的影响下,整个医疗队都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迎难而上的氛围。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们也能保持乐观的态度,继续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前线,李玉兰的贡献远远超出了一名普通军医的职责范围。

  她不仅在医疗工作中表现出色,更在多个方面为前线的战斗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李玉兰在改善战地卫生条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她到达前线后不久,就发现战士们普遍存在皮肤病、腹泻等问题。

  通过详细调查,她发现这些问题主要源于饮用水不洁和生活环境潮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玉兰主动向上级申请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卫生防疫小组。

  这个小组在李玉兰的带领下,首先对整个战区的水源进行了全面检测。

  结果发现多处水源存在污染问题。

  李玉兰立即组织人员对水源进行净化处理,并设计了一套简易但有效的过滤系统。

  这个系统使用了当地随处可见的砂石和炭块,经过特殊排列,能够有效过滤掉水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

  这一创新大大改善了战士们的饮水质量,腹泻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

  除此之外,李玉兰还注意到战士们的衣物和被褥常年处于潮湿状态,这是导致皮肤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她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利用战壕和猫耳洞的地形,设计了一套通风系统。

  这个系统利用山谷中的自然风力,在洞穴和战壕中形成空气流通,有效降低了湿度。

  同时,李玉兰还组织战士们定期进行衣物晾晒,并教导他们如何使用简单的防霉剂来保护衣物。

  这些措施大大改善了战士们的生活环境,皮肤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下降。

  其次,李玉兰在提高战地救护效率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发现,由于前线环境复杂,伤员从受伤到得到救治的时间往往过长,这严重影响了救治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玉兰提出了“三级救护”的概念。

  第一级是战场急救,她培训了一批“战地救护员”。

  这些人分布在各个作战单位中,能够在战友受伤的第一时间进行简单但关键的急救处理。

  第二级是战地医疗站,由李玉兰亲自带队,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手术和治疗。

  第三级则是后方野战医院,负责更为严重的伤情和长期康复。

  ……

  由于李玉兰的突出贡献上级部门多次给予她通令立功嘉奖。

  她还多次上过军报,被誉为“最美军嫂”,“战场天使”,“战士心目中的好大姐”等等美称。

  “黑豹突击队员”们也有很多人被李玉兰给救护过,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她、爱戴她。

第551章 老战友!!!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话说,小儿子刘武正在南疆为国浴血奋战,当老子的刘之野也毫不含糊。

  五十出头的他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且担任重要领导岗位也已经许多年了。

  刘之野是闲不住的人,他最喜欢下部队调研。

  他深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不多去基层看看,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对于这样性格的领导,刘之野身边的人都已经习以为常。

  有时候,还会提醒他需不需要下去走一走。

  ……

  八七年初,刘长河所在的基层部队接到上级命令。

  上面通知他们即将迎来一位重要的部队首长来村里蹲点调研,而且会在这个偏远的小村庄住上半个月。

  这消息一传开,全村上下都激动了起来,尤其是刘长河。

  他的父亲刘东山是部队的老兵,在家中一直是个严厉的角色,打小就对刘长河要求极高。

  刘长河一直梦想着在部队中有所成就,证明自己不比父亲差。

  “老刘啊,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你得好好表现。”在战友们的劝说下,刘长河心中既有期待又有一丝不安。

  他知道,这次首长的到来,是一次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但同样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刘之野到来的那天,刘长河和战友们早早地就在村口等候。

  车队缓缓驶来,一位身材高挑、面容英俊和蔼的中年男人从车上下来。

  他穿着一身朴素的军装,脸上带着微笑,显得亲切而平易近人。

  刘长河原本紧张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些,但仍然保持着军人的严谨和礼貌。

  “同志们辛苦了。”刘之野简单地向众人致意,然后看了看周围的环境,“这个村子倒是很有意思,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一定很质朴吧。”

  “报告首长,是的,村里的老百姓都非常朴实。”刘长河回答道,声音略带紧张。

  刘之野笑了笑,“那好,既然来了,我也不能总是高高在上,这半个月就和大家一起,感受一下最基层的生活。”

  刘长河和战友们没想到这位会如此平易近人,本以为他会像大多数领导一样板着脸,没想到首长竟然这么随和。

  村民们见状也都围了上来,热情地打招呼。

  刘长河注意到,刘之野与每个村民都聊了几句,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有没有困难。

  这完全不像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更像是个和善的邻家大叔。

  晚上,刘之野与部队官兵们一起吃饭。

  桌上摆的都是普通的家常菜,刘长河小心翼翼地陪同在侧,心里一直盘算着该怎么表现自己。

  吃饭时,刘之野和村里的老支书聊得很开心,甚至还讲起了几个笑话,让气氛十分轻松。

  刘长河看着眼前的情景,心里有些疑惑,这位首长怎么看起来一点都不像个领导?

  饭后,刘之野主动找到了刘长河,轻声问道:“小刘,你是负责这个村子的安全工作吧?”

  “是的,首长!”刘长河立正回答道。

  “那这段时间就辛苦你了,有什么问题随时来找我。”刘之野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充满了信任。

  刘长河心头一热,赶忙说道:“首长,您放心,我一定会尽全力做好工作,绝不让您失望!”

  “呵呵,不用那么紧张,我看你表现得很好,有什么困难咱们可以一起解决,不要有压力。”刘之野微笑着说道,仿佛在安抚刘长河的情绪。

  这一晚,刘长河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回想着首长的一言一行。

  他越想越觉得,这位首长身上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让他感到莫名的温暖和安心。

  可是,这种亲切感又让他更加疑惑,首长为什么会对自己这么特别?

  “难道是因为父亲的缘故?”

  但刘长河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觉得这只是自己的胡思乱想。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刘之野在村子里的蹲点生活也接近了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