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46章

作者:笔下宝宝

  这一天,胡爱国他们奔向战场最前沿。

  他们先是在老地房受领任务,由团里进行了动员教育,接着坐上卡车向前开进。

  车往前开,枪声和炮声越来越近。

  敌军的冷炮不断在公路附近爆炸,有时炸弹就在路边盘龙江里炸起冲天的水柱。

  汽车开得飞快。

  此时,车里胡爱国他们十几个学员和战士谁都不说话了,只是不约而同地把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大家都用眼睛互相看着,胡爱国感觉到每个人的目光中都意味深长,充满着期望、鼓励,也有着隐隐的担忧……

  这时他忽然想起一句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汽车开到农场的船头,不能再往前开了,那里已经进入战区。

  一座二层楼被炸塌,许多房子都被敌人炮弹摧毁,墙壁上到处都是枪炮的痕迹。

  战争气氛越来越浓,就连军供站的厕所里都摆放着手榴弹。

  远处不断传来枪炮声。

  见习连在那里吃了一顿饭,茄子、土豆和米饭。

  胡爱国一连吃了三大碗,没想到这是他上阵地前吃的最后一次饭。

  此后在阵地上的将近三个月中他们每天只能喝雨水,吃压缩饼干和罐头……

第529章 初上战场!!!

  吃完最后一顿热乎饭胡爱国他们陆院见习连就开始上阵地。

  临出发前,胡爱国跟战友们把从军校带来的军装、被子、书籍和日用品等随身全放在了军供站。

  有经验的老兵告诉他们,上阵地多带点裤头、背心和药品就行了,东西多了上不去。

  但给了胡爱国一个特殊任务:给连里带一部电台上去。

  这通往阵地的是一条一米多宽的堑壕,由于热带雨林常年下雨,通道里面有很多积水。

  抢运伤员和烈士及往阵地上送弹药给养等都要通过这里,沟里是又臭又滑。

  如果是上坡的时候还好点,下坡的时候就要注意了,一不留神就会摔倒。

  下来的老兵还告诉胡爱国他们,要踩着前面的脚印走,千万别离开路线,防止踩上地雷。

  胡爱国他们走着走着,突然传来了枪声。

  对面的敌人发现了他们!

  “哒哒哒……”猛烈地子弹打在胡爱国周围的坑到边上,“咚咚”直响。

  带路的老兵向他们大喊:“前面是百米生死线!加大距离,快速通过!”

  听到枪响和喊声,学员们猛一激灵,撒开腿猛跑。

  坡陡路滑,结果好多人是直摔跟头。

  胡爱国后边跟着的是李云鹏,他曾经是体校生踢足球专业,脚底下够灵活了。

  但也是摔个不停,一会儿“扑通”一声,一会儿“扑通”一声。

  有时候胡爱国在前面正慢慢下坡呢,李云鹏忽的一下从他头顶飞到我前面去。

  胡爱国问:“咋回事!”

  李云鹏说:“对不起,老胡,没办法啊!两边都是地雷,不能往两边摔,只能往你前面摔。”

  胡爱国就更别提了,他也没落着好,不知道是摔了多少跤。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剧烈奔波,学员们总算到了要去的6连268高地转运站。

  这是一个天然的大石洞,刚进去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这时,6连指导员马大庆和点了一个小蜡烛,他在胡爱国他们每个人面前照了一照,可能是想看看他们的样子。

  马大庆指导员对他们说:“对不起了,同志们,你们不能停留,要赶紧上阵地。”

  这时有的战友觉得马大庆不近人情嘟囔了一句说:“好不容易到了安全的地方,也不让我们休息一下呀!”

  马指导员见状连忙解释说:“你们要去的266高地,就在敌人眼皮底下,白天根本没法上去,只能在晚上敌人不打炮的时候上去。

  现在敌人炮击刚停,趁炮火间隙,要抓紧时机上。”

  学员们至此方知错怪了马指导员,先前抱怨的那位学员面带愧色,脸颊泛红,向马指导员致歉:“马指导员,我……”

  马大庆未等他多言,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保护好自己,等你回来,咱们一起喝酒!”

  那学员眼眶泛红,应道:“嗯,一定!”

  马大庆是学员们在前线见到的第一个战场指挥员,也是胡爱国遇到的最优秀的基层政工干部之一。

  在坚守阵地的日日夜夜里,马指导员身先士卒,始终与他们并肩战斗在一起。

  他一边指挥一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全连最后完成作战任务发挥了核心作用。

  …………

  于是,胡爱国他们赶紧往外走,到了洞口,有一个战士打开了一箱手榴弹,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个。

  胡爱国接过来一看,是一枚77式木柄手榴弹。

  以前他们在陆军学校练习的都是67式手榴弹,77式手榴弹体积小、重量轻、威力大。

  77-1式木柄手榴弹比67式木柄手榴弹重量减小了40%,体积减小了18%,采用钢板预制刻槽弹体,爆炸时可产生有效破片300余片,弹的杀伤概率和金属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胡爱国很高兴,这上战场果然有收获:新式武器拿到手了。他对发手榴弹的战士说:“一颗也太少了,一扔不就没了吗?再给我多拿几个呗!”

  那个战士闻言苦笑地摇摇头告诉他道:“多了你拿不了,这颗手榴弹不是给敌军准备的,说白了是给你自个儿准备的。”

  胡爱国闻言一愣说:“什么意思?怎么是给我自己准备的?”

  这名战士继续说:“咱们阵地和敌人太近了,一不小心走错路,就上了敌军阵地。

  敌军特工还经常设伏,想抓俘虏。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来不及脱身,你拉响手榴弹不能扔,要与敌人同归于尽,宁死不能当俘虏,这叫“光荣弹”。”

  “啊?”胡爱国大吃一惊,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光荣弹”。

  他一听这是“光荣弹”,一下子就觉得这手榴弹不那么可爱了。

  胡爱国小心翼翼地把它别在腰上,心想:“千万不要用上这宝贝玩意!用上一次,就用不上第二次了。”

  但是没过多久,胡爱国手中这颗77式手榴弹就被替代了,换成刚服役的82-1式手榴弹。

  后来,前线装备的这款82-1式手榴弹,体积更小,携带更方便。

  于是,许多L山战士都把这种手榴弹当做“光荣弹”的首选。

  “光荣弹”是L山前线战士们的“标配”,每个上前沿阵地的战士几乎都是“光荣弹”不离身。

  这是“种花家”军人们为了胜利随时准备光荣牺牲和“宁死不当俘虏”血性的最生动体现。

  268高地距266高地不足百米,就在敌人控制的227高地的鼻子底下,完全在敌直瞄火力控制和炮火封锁范围之内。

  胡爱国他们只能在夜间隐蔽通过,一旦行动暴露,立即会招来敌猛烈打击。

  这是一条没有明显标志、布满碎石的通路,全靠带路军工的记忆和感觉,摸索着行进。

  后来胡爱国他们在阵地上常目睹军工在这条道路上被敌火力袭击,眼睁睁地看见他们倒下。

  胡爱国他们几个学员和战士小心翼翼,手脚并用,摸一步爬一步,慢慢地向前挪动。

  这时只有一点月光,战场安静的有些瘆人,偶尔不远处传来一声鸟叫,让人毛骨悚然。

  胡爱国觉得自己的心在砰砰直跳,连大气都不敢喘……

  结果还算比较顺利,在往阵地上爬的过程中没遇到什么麻烦。

  一个战士领着胡爱国爬到一个很小的石头洞口,对胡爱国说:“这就是咱们的家”。

  胡爱国感到很惊讶,说:“这就是咱们的家?”。

  他马上摆摆手对胡爱国说:“别讲话,周围都是小鬼子,快钻洞!”

  胡爱国愁了一眼狭窄逼仄的环境说:“这……不好钻呀”。

  他告诉胡爱国说:“腿先钻”。胡爱国刚把脚伸进洞口,里面就有人一下把他拉了下去,胡爱国咕咚一屁股坐在了一堆爆破筒上,洞里臭哄哄一股难闻的味道。

  里边的战士抢着跟胡爱国他们握手、拥抱。

  班长王纯用电台与连里联系,第一次听他在电台里讲话挺有意思,他说:“黄山,黄山,豆油顺利到达”。

  胡爱国不太理解,“怎么管我叫豆油?”

  王纯忙解释说:“排长,这是暗语。

  我们和敌人太近,敌人用的电台和我们型号一样,互相都能听见,许多敌军都懂咱们的话,为了保密,我们在电台里要讲暗语。”

  接着他又跟胡爱国开玩笑说:“别嫌‘豆油’这个名字不好听,我们来的时候老兵把我们叫‘白菜’呢!”。

  在前沿阵地哨位上胡爱国他们与外面的联系方式主要靠861电台(全称是“861便携式指挥机”)。

  这种超短波小型电台采用了头戴式耳机与喉头话务器合二为一,从而解放了操作员的双手。

  其喉头送话器非常好用,即使在声带不振动的时候,如深夜耳语这样小声的条件下话音也清晰。

  胡爱国他们所在的阵地与敌人很近,从来不敢大声讲话,在电台里通话只能靠“气声”。

  三个月后,当胡爱国他们离开阵地到了安全地带,忍不住放声大喊,但没喊几声嗓子就都哑了——声带已不能适应这样强度的发音了。

  天亮的时候,胡爱国爬出洞口仔细观察了一下他们的阵地。

  这个哨位地处两个山谷交接处,是整个前沿通向纵深的咽喉要道,是L山主峰的防卫要地,也是敌人火力封锁的重要目标,每天都要承受数以千计的各种枪炮弹。

  现在这座方圆不过百米的小山包,绿色植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白花花的碎石。

  阵地上已几乎寸草不生了,胡爱国在阵地上见到一株草不是长在地面上,而是长在一颗被炮弹炸断的树头上。

  后来每当他们最困难的时候,胡爱国总要探出头来看看那株草,心里想:“要向那颗小草学习,她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地上无法生存,但她却傲然挺立在树梢上。”

  这时,洞里的3个战士也爬到洞口,想看看胡爱国的样子,因为晚上洞里是不能有光亮的。

  胡爱国回头看见他们,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班长王纯岁数比较大,头发和胡子都特别长,前面像大哥后面像大嫂。

  战士王峰身上长了许多疮,胡爱国在给他上药的时候数了一下,他全身上下共有几十处处,每个疮都有5分钱那么大,脓水顺着身体往下流。

  但他非常乐观,作战勇敢,从不叫苦。

  战士张贵更有意思,他头上戴一个大钢盔,咣里咣当的,脚上穿着一双解放鞋,泥了巴几,除此之外,什么也没穿。

  胡爱国说:“你怎么这么凉快?”

  他笑着说:“咱这里没有女同志,也没人来检查军容风纪,没关系。”

  胡爱国还劝他说:“什么也不穿这不好,对身体健康不利”。

  张贵说为难地道:“排长,不是我不想穿裤子,我上阵地时带了5个裤头,阵地上没有水不能洗,脏一个扔一个,现在只剩下一个了,我准备下阵地的时候再穿。”

  没过胡爱国他们哨位又补充了一个新兵叫于青,上战场之前他只打过5发子弹,还不会用班用轻机枪。

  刚上阵地时于青很紧张,有时他晚上站岗手里要拿着一根绳子与胡爱国连在一起,一会儿他就拉胡爱国一下,胡爱国也拉他一下。

  于青觉得在胡爱国身边,心里就踏实了。

  战士们都是好样的,胡爱国跟他们很快就彼此熟悉,也慢慢适应了战场情况。

  在随后艰苦激烈的战斗中,陆院见习连的学员们是越战越勇,无人退缩。

  同时,在共同战斗的日日夜夜里,跟前线的战士们也结下了无比深厚的生死情谊。

  在胡爱国们上阵地的第二天晚上,敌军突然向他们的高地发动了进攻。

  炮弹一排排在哨位周围爆炸,刚刚平静的阵地,猛然间地动山摇,天崩地裂。

  巨大的爆炸声震得耳朵嗡嗡直响,硝烟卷着尘土涌进洞里,让人喘不过气来。

  电台中传来排长王东山的声音:“敌人进攻了!守住阵地!”于是,胡爱国和战士们冒着炮火硝烟迅速冲出洞口。

  突然,战士王峰猛地把胡爱国扑倒在地,几乎在同时,一发炮弹在他们身边爆炸。

  一声巨响,只觉得五脏六腑都快被震出来了,气浪夹着石头粉末灌得我满嘴都是,味道苦苦的。

  王峰趴在胡爱国耳边大声说:“排长,你的姿式太高了!要注意防护。还说了一句,你是大学生,不能死啊!”

  后来胡爱国才了解到,在他们上阵地之前,连里通知过:“要重点保护好这些大学生排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