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40章

作者:笔下宝宝

  马志军心里感慨着,再想起当他初考军校时的坎坷经历,就有些唏嘘。

  为了鼓励帮助刘武,马志军就跟他讲起了自己个儿参军考军校的坎坷经历。

  记得那是六年前的一个夏天,农村正值收麦子的季节,空气里飘着麦秸燃烧的味道。

  “老马,听说你儿子中考又没考上?”王叔站在马志军家门口,手里掐着一根烟。

  “我看还是让他去参军吧,总比天天呆家里强。”

  老马抽了口烟,眼睛里闪过一丝无奈,他家老大连考两次都落榜了。

  马志军家的土坯房坐落在村子西头,墙上的泥皮都快掉光了,露出里面的麦秸和土坯。

  老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下,他娘正在淘米做饭,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

  “志军,你也老大不小了,总不能这么耗着。”老娘停下手里的活,看着马志军说。

  马志军低着头,不敢看妈的眼睛,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子上的裂缝。

  这些日子,村里的闲话越传越厉害。

  说马家老大连个高中都考不上,以后准得啃老。

  晚饭时,家里格外安静。只有筷子碰到碗的声音,还有妹妹小云吸溜面条的声音。

  “去参军也挺好。”老马突然开口,“你看隔壁李家强子,去年就去了,现在都在省城当兵呢。”

  老娘在一旁帮腔:“是啊,人家现在每月还能给家里寄钱呢。”

  马志军抬头看了看这个家。四面漏风的土坯房,几件打满补丁的衣裳,还有爸妈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

  家里就那几亩薄地,老爸是生产队的老把式,老娘在公社食堂帮厨,一个月才挣十几块钱。

  弟弟妹妹还在上学,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

  第二天一早,马志军就跟着王叔去了武装部报名。

  谁知道,第一次体检就碰到了钉子。

  体检医生说马志军太瘦了体重差了五斤,身高也刚刚够标准线。

  征兵干部李文华看着马志军那着急的样子,摇了摇头:“要不明年再来试试?”

  “李叔,求您给我个机会吧,我一定能行!”马志军几乎是哀求着说。

  李文华被马志军的执着打动了,给了他一个月的准备时间。

  那一个月,马志军像疯了一样。

  每天天不亮马志军就起来跑步,背上装满沙子的帆布包。

  吃饭时,家里粮食不够吃,马志军训练量大往往吃不饱,饿得肚子疼也要咽下去。

  他娘心疼马志军,偷偷把自己的口粮匀给他一些。

  马志军抹着泪看见她的碗里,总是清汤寡水的。

  终于,征兵的日子又来到了。

  马志军的心情紧张得不行。

  体检时,医生摇摇头指着他说体重勉强达标,马志军顿时觉得希望渺茫。

  就在马志军心灰意冷时,却听到有人叫他:“马志军!”他抬头一看,竟然是春梅。

  她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个馒头,塞到马志军手里说:“快吃,补充点能量。”

  马志军狼吞虎咽地吃完,再次称重,终于达标了。

  体能测试中,马志军拼尽全力,跑完后腿都快抽筋,依然努力坚持,最后竟然完成了所有的测试,顺利通过了选拔。

  回到家中,马志军激动地告诉了父母,虽然他们担心,但也替他感到高兴。

  出征那天,春梅默默递给马志军一个小布包,

  里面有她亲手绣的“平安符”。

  马志军紧紧握着那个小布包,感到无比温暖。

  坐上军车时,透过窗外望去,逐渐远去的村庄让他兴奋又忐忑。

  新兵连的日子,比马志军想象的还要难熬。

  站军姿时,蚊子叮在脸上,马志军都不敢动一下。

  练习踢正步,他的脚掌都磨出了血泡。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经历紧张的体能和队列训练,晚上还得进行政治学习,常常累得一头倒下。

  更让马志军感到沮丧的是,许多战友有更高的文化水平,而他只有初中毕业。

  “马志军,你那枪又擦得跟锅底似的!”班长李国强经常这样说马志军。

  同班战友李顺见状,鼓励马志军不要气馁,告诉他:“慢慢来,多练习就能行。”

  晚上,李顺还私下教马志军如何擦枪,并详细讲解课本里他看不懂的内容。

  马志军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追赶上大家。

  夜里熄灯后,马志军却悄悄爬起来,在月光下练习擦枪。

  手指被枪械零件划得全是口子,可马志军咬着牙坚持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的新兵结业考核,马志军居然拿了全连第一。

  有天晚上,连长把马志军叫到了办公室:“小马,有没有想过去考军校?”

  马志军愣住了。就他这个初中生,考军校?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别怀疑自己。”指导员王云锦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从那天起,马志军就跟打了鸡血似的。

  白天训练不偷懒,晚上抱着书本啃数学题。

  营里有个高中学生士官叫陈大明,马志军经常缠着他给自己讲题。

  有时候实在看不懂,急得直挠头,陈大明就耐心地他讲,一遍不行讲两遍。

  结果第二年的军校招生考试,马志军可能把这辈子的运气都用光了!

  考试那天,马志军忐忑不安,看到试卷深吸一口气,逐步答题。

  有些题马志军无法解决,便按自己的理解填写。

  交卷的瞬间,心跳得厉害。

  等待结果时,马志军迫切地跑去看公告栏。

  终于有一天,马志军看到自己的名字,简直不敢相信,兴奋得在宿舍里喊:“我考上了!我考上了!”

  那天回到连队,战友们给马志军开了个简单的庆祝会。

  张班长破天荒地煮了一锅挂面,还打了两个荷包蛋。

  “好好学,别给咱们连队丢人!”他笑着说,眼圈都红了。

  回家报喜时,家里人都乐坏了。老马难得喝了两盅,笑着说:“志军终于有出息了!”母亲流下感动的泪水,为马志军夹菜。

  77年秋天,马志军走进了军校。

  刚入校便为之震撼,教室里有电风扇,宿舍里竟有暖气,这样的设施在他们村实属罕见。

  尤其是书馆,里面的书比马志军这辈子见过的都要多。

  然而学习并不轻松,许多同学都有更高的文化背景,而马志军还是初中生。

  军校的日子,过得比新兵连还要苦。

  基础差啊,马志军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多。

  早上五点起来背单词,晚上十二点还在教室里做题。

  冬天的教室没有暖气,马志军就穿着棉大衣,哈着白气写作业。

  有一次发烧到39度,马志军还坚持去上课。

  最后趴在课桌上,被同学发现送去医务室。

  就这样,马志军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学习。

  从最基础的数理化,到专业课程,他都死命钻研。

  假期回到村里,马志军感受到村民们看我的目光变得不同,大家赞叹“马志军真出息,成了大学生!”

  赵春梅看我的眼神中也多了别样的光彩。

  这让马志军暗自发誓,要更加努力。

  在三年的军校生活中,虽然时间不算长,却经历了不少挑战。

  有段时间,马志军觉得课程难度极大,心里萌生了放弃的念头,战友们对他鼓励:“志军,你能考入军校就已经不容易,别轻言放弃。”

  马志军咬紧牙关,继续坚持。

  临近毕业,学校安排了一次重要实习,大家被分到不同部队经历基层工作。

  马志军来到了边远山区的部队,虽然条件艰苦,但官兵们的精神状态却令他深受感动。

  马志军发誓将来定要为改善这些条件尽一份力。

  去年夏天,马志军终于拿到了大学毕业证书,看到上面的名字,他热泪盈眶。

  想起四年前初中毕业的自己,如今已成大学生,所有辛勤的付出都被证明是值得的。

  毕业分配马志军有机会留在军区机关工作,但他回想实习时的经历,坚定选择了回基层。

  领导劝马志军再考虑,他却说:“我来自基层,想为改善那里的条件尽一点力量。”

  在去基层部队之前,马志军回家时全村人聚集为他庆祝。

  老马感动得喝醉了,拉着马志军的手说:“儿啊,你有出息了,真比我强多了!”

  投入基层部队后,马志军深刻感受到了艰难的挑战,但他没有选择退缩,反而更加努力……

  听完师傅马志军的亲身经历,原本疲惫不堪,有些打退堂鼓的刘武心里是羞愧不已。

  “马师傅,您就瞧好吧,我一定能考上军校,将来成为跟您一样优秀的军人!”

  马志军对刘武先是咧嘴一笑,然后将脸一板,“光说不练假把式,现在马上去做一百个仰卧起坐……”

  “是!”

第525章 途中,英雄救美!!!

  很快刘文刘武兄弟俩高中毕业,参加了今年的高考。

  这年头参加高考还得经过两级预选,只有毕业分数达标了才能参加国家统一高考。

  刘文刘武哥俩高考成绩很理想,在整个燕京地区都是名列前茅。

  因为这年头的高考政策是先出成绩后填高考志愿的。

  于是学校就把刘文刘武他们这些考上大学的毕业生集中起来填志愿。

  哥哥刘文的第一志愿毫无疑问是燕大,他立志成为刘家第二代燕大学子,第二志愿填的是人大。

  弟弟刘武却只填了一个志愿——石市陆军指挥学院。

  老师见他只填了这一个志愿,建议他再填一个,然而刘武委婉地拒绝了。

  他一心只想考这所军校,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然。

  填完志愿后,刘武在身为区武装部长的姑父刘福生的亲自陪同下,其体检政审过程异常顺利,一路畅通无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七月底,刘武没等多久,便收到了石市军校那鲜红的入学通知书。

  军校要求新生8月下旬报到,9月初举行开学典礼。

  刘武兴奋不已,第一时间在电话里向老爸刘之野报喜:“爸!我考上军校了!”

  “嗯,还行,但是小武你可不能骄傲,考上军校可不意味着你就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了,这仅仅才开始,我希望你……”不知不觉,刘之野把儿子当成了手下的兵。

  刘武听着电话,腰杆一挺,说道:“爸,您放心,我去军校也绝不打您旗号胡作非为,我就是个普通学员,绝不会给您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