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下宝宝
上了年纪的人,往往喜欢沉浸在过往的回忆中。
饭桌上,刘之野、老梁和任大姐三人正边吃边聊。
不知怎的,话题又悄然转向了过去。
看着年富力强的刘之野,老梁就想起了他的戎马一生。
老梁是赣中人,17岁他就参加了红军。
参军之前,老梁从小调皮捣蛋,不愿学习。
他的父亲为了矫正老梁的性格,在老梁14岁时将他送去了打铁铺当学徒。
打铁不是一个简单的活,需要力量,也需要技巧,更多的是耐心。
父亲本意,就是想要磨砺老梁的心境,让他知难而退,重新以学业为主。
可是让父亲没想到的是,老梁却是爱上了打铁。
当年14岁的老梁第一次见到打铁师傅劳动时火花四溅的场景时,他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在打铁铺里,这位年轻的少年每天都兴致很高,从不喊苦,也不喊累,不是在抡大锤,就是拉风箱。
连打铁铺的老师傅都没想到老梁能够干下去。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打铁师傅也逐渐的喜欢了这个让父亲很是头疼的“剃头”小伙子。
这一干,就是三年的时间。
没多久,老梁的家乡赣中闹红,老梁思来想去,决定参加红军,
离开了打铁铺,老梁光荣的成为了红军队伍中的一员。
虽然老梁只在打铁铺待了3年的时间,但是这3年,却对老梁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如今的老梁已功成名就,当他回忆起自己当年在打铁铺的日子时,他还是激动地说:“打铁是一个既需要蛮力,又需要巧力,更需要毅力的活,我当了3年的铁匠,对我后来从事军事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军后,由于老梁是打铁出身,战友们就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即“打铁的”
听到这个称谓,老梁不以为然,每次都是笑着回应,不过,很快,随着战争的推进,战友们很快就改变了对老梁的称呼。
31年5月对老梁而言,并不是一段普通的日子。
因为在这个时候,老梁以“新兵”的身份,参加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战斗。
刀枪无眼,在与敌人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牺牲,负伤都是很平常的事。
老梁这时不过18岁,他很年轻,也很有活力,而且为人还机灵,毅力强。
在第一次与敌人的战斗中,老梁不幸就挂彩受伤,受伤后,让人惊讶的是,老梁并不是第一时间后退寻求治疗,而是坚持不下火线,忍着疼痛继续往前冲锋。
战后,老梁在战场上的表现受到了上级的关注,随后,他被提拔为了班长。
没多久,在黄陂战斗中,老梁再次上演了“轻伤不下火线”的传奇故事。
而这一次,老梁也收获更多,他被颁发了三等“红星奖章”。
“红星奖章”是夏军在土地革命时期,授予予工农红军有功人员的一种证章。
当时关于“红星奖章”一共分为了三级,一等授予领导全部或一部革命战争之进展而有特殊功绩的人员,二等授予在某一战役当中曾经转移战局而获得伟大胜利的人员。
三等授予经常表现英勇坚决的人员。
老梁级别不够,因而并没有机会获得前两等“红星奖章”,能够获得第三等,已经是当时老梁最大的荣誉了。
而老梁也因为获得这个“奖章”,在战友们中也树立了自己的形象。
一些老战友们是和老梁一起参军的,当初大家都喊老梁是“打铁的”。
可是在经过多次的战斗后,大家都被老梁英勇无畏的精神所感动。
因此,战友们便改变了对老梁的称呼。
大家再也不喊老梁为“打铁的”,而是称他“铁打的”
一字顺序的改变,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年轻的老梁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彻底的折服了众人。
实际上,老梁打仗时不仅有勇气,还有智慧。
抗战时期,老梁的人生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他先后担任了八路军团长,旅长,军分区司令员等职。
不过,让老梁真正名震全军的,而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
这次战斗就是赫赫有名的辽沈战役中的“黑山阻击战”。
当时老梁是第十纵队的司令员,他的任务就是率领部队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阻击敌果军精锐廖兵团,不得使他们前进一步。
接到任务时,老梁内心一惊,因为他的队伍与廖兵团不管是人数,还是装备上,差距都太大了。
但是事已至此,作为一名打仗多年的老将,老梁的党性告诉他,必须完成任务。
由此,老梁最终,以最为顽强的毅力带着十纵的战士们阻击了敌人三天三夜,以最小的代价未让敌人前进一步,完成了任务。
由此一战,老梁名誉全军。
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在这次战役中,老梁结识了与自己携手后半生的妻子,任大姐。
任大姐曾在中山大学学习了五年的医学,后来参军,成为了解放军中的一名医护人员。
黑山阻击战前,老梁前往医院探望伤员,正巧看到任桂兰在为伤员包扎,治疗,两人因而认识。
后来,老梁眼睛受伤,医院特地派任大姐照顾老梁。
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人也各自了解到了各自的经历。
由于兴趣相投,很快,他们结为了夫妻,组成了一个家庭。
之后,两人携手后半生,无论是怎样的风雨,都未能分开两人。
再后来,老梁作为先头部队入关,在这里青春年少却热血十足的刘之野被老梁赏识,从此展开了戎马生涯。
任大姐是在C战结识的刘之野,那时的刘之野简直是个拼命三郎,隔三岔五就得被送去野战医院疗伤。
在这儿,刘之野还碰到了一个让他至今心怀愧疚的姑娘甄妮。
“之野,你和甄妮还有往来吗?”任大姐清楚当年刘甄两家的纠葛,可还是没忍住问了一句。
想当年,甄妮是任大姐最中意的女孩,她一心盼着刘之野能和甄妮修成正果。
然而命运弄人,刘之野和甄妮不仅没能走到一块儿,还因为李怀德闹得很僵。
刘之野脸色一黯,对任大姐摇了摇头。
刘之野神色黯然,朝任大姐轻轻摇头。
当年李怀德案发生后,甄妮曾受家人逼迫来见刘之野。
甄家希望刘之野能手下留情,然而刘之野毫不留情地予以拒绝。
此后,伤心至极的甄妮在家人与心爱之人的双重压力下,选择离开。
她或许去了某部队,或许去了某三线工程基地,又或许去了海外办事处。
总之,刘之野已有十多年未曾听闻甄妮的任何消息。
任大姐稍作迟疑,随后起身走进卧室。没过多久,她手持一封信,递给了刘之野。
刘之野满心疑惑地接过,一看之下,内心剧震。
此信乃是两年前寄给西山某工厂任大姐的,落款人竟是甄妮,而邮件地址为国内转交香江新华社办事处。
之野,有些事别给自己留一辈子遗憾。”任大姐语重心长地说道。
“谢谢,大姐,我懂!”刘之野应道,他清楚任大姐并非让他与旧爱重燃爱火,而是要他去解决那一场纠葛。
甄妮在刘之野心中一直是他的心病。
当年,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刘之野还幻想着,实在不成,他两个都要。
但那只是小说情节的幻想而已,现实生活中哪有这样的好事,敢这么干的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就是他敢干,甄妮包括甘凝也不会同意。
人到中年,有些事确实应该放下了。
从老领导家里出来,刘之野没有立即回去,而是在军区大院里溜达起来。
军区大院不远就是燕大司令部,这里简称西山军区大院。
虽然还没有正式履职,刘之野还是颇有兴趣的视察起来。
SJ山区是燕京市西部的一个市辖区。
“东临帝阙,西濒浑河”,距天安门16公里,处在长安街的西向延长线上。
行政区域总面积84.38平方千米,系燕京市城六区之一。
SJ山自古就是军事要地,古代皇帝的卫戍军都驻扎在此地。
这个大院是一个封闭的军事区域,四周高墙环绕,岗哨森严,陌生人几乎无法靠近。
这里的管理方式极为严格,完全按照军事化的标准执行。
出入口处设有岗哨,哨兵持枪站岗,任何想要进入的人都需要出示通行证件,甚至还需要相关部门提前备案。
大院的围墙高而坚固,墙顶装有防护铁丝,院内外设有巡逻的士兵,每天例行检查,确保没有安全隐患。
院内设有小型的训练场地,专供军官和士兵日常演练使用,偶尔还能听到训练的口号声回荡在周围。
除此之外,还有存放军事物资的仓库,管理十分严格。
在这里生活的家庭几乎都是军人家庭,高级军官的子女大多集中于此。
这些孩子出生在军旅家庭,生活环境与普通家庭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军事工作的特殊性,许多父母长期驻守在外地或者忙于工作,无法与家人长期团聚,因此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非常特殊。
在军区大院中成长的孩子们,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纪律感和集体意识。
打小,他们就被要求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起居。
每天清晨,随着院内号角声响起,孩子们需要迅速整理内务。
被褥必须叠成整齐的豆腐块,地面要清扫干净,物品摆放有序,这是每日生活的基本要求。
在这种环境下,大院孩子们打小就学会了处理复杂社交关系的能力。
刘之野在南疆前线时,有名部下叫做赵蒙生。
赵蒙生也是军区大院中成长起来的一名军人。
他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这个时代大院子弟的成长轨迹。
去年,刚到前线的那会儿赵蒙生还显得有些迷茫。
但随着部队生活的磨练,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最终在战场上成为了一名英雄。
他的转变过程并非个人的偶然,而是大院文化塑造的必然结果。
赵蒙生从小受到的军人家庭教育,以及大院特有的群体环境,让他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
后世夏国的文娱名人,也很多都是大院子子弟。
像什么马伟都,王嗍,叶景、姜纹,陈凯哥、郑小龙、华谊兄弟,管琥等等这些在京城娱乐圈的大腕,都是大院子弟出身。
甚至有人说,京城部队大院文化撑起了娱乐业的半边天,这种说法虽然多少有些夸张,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依据和理由。
第513章 小马!!!
十几年后,这些军区大院里出来的年轻人,有的成了摇滚教父、有的成了著名小说家、有的是国内一流导演、明星、主持人……
这样说大院子弟撑起了燕京半个娱乐圈,这话一点不夸张。
后来的燕京文坛“钉子户”王嗍跟古董界大腕马伟都就是两个从小在军区大院一起长大的好朋友,铁哥们。
后来的著名导演冯晓刚也是跟马伟都、王嗍这一群大院子弟玩在一起,不过他加入的时候比较晚了。
多年后冯晓刚还特别拍了一部电影,就叫《老炮儿》,管琥导演,他自己做监制,还亲自出演了“六爷”这个角色,过了一把瘾。
同样都是军区大院子弟,马伟都是从空军大院出来的。
空军大院在所有军区大院里也是最牛的,马伟都后来谈起空军大院门口墙壁上刻着的大字“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还是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
说起这马伟都,他还是刘之野的熟人,确切地说他是“破烂候”新收的徒弟、闫解成的师弟。
说起这些未来的有头有脸的大佬,如今还只是刚踏入社会的毛头小伙子,均未成名。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