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下宝宝
娘俩当着街坊邻居们的面儿,就这么着抱头痛哭一场。
等秦淮茹的情绪宣泄殆尽,她这才红着眼眶,开始环顾四周,焦急地说道:“妈!棒梗去哪儿了?小当和槐花也不在,他们怎么都没在家呢?”
贾张氏无奈地叹了口气,轻声安慰道:“你先别急,他们都好好的呢。不过这事儿说来话长,咱们先回家,我慢慢跟你细说。”
秦淮茹听闻孩子们都安然无恙,心中的焦虑稍减,但依旧因未见到孩子们而神情黯然。她勉强点了点头,沉默不语,心中满是对孩子们的牵挂。
贾张氏见她这样,又叹了口气,从衣兜里掏出一条红绳儿给秦淮茹绑在右手上。
三大妈帮着点燃了火盆,然后让秦淮茹就从上面垮了过去。
这仪式一般用的是铁盆,铝盆也可以,但是必须用碳火,给人一种仪式感,出来以后要洗心革面,从新做人。
也有一种烧烧身上的晦气这一说,也是给思想一种解脱,以前的过去了就让它过去,一跨火盆就证明一切从新开始了,也是给出狱的人一种鼓励,不要气馁,振作起来。
有的还用柚子叶洗手也是一个常见的习俗。
柚子叶被认为能够去除邪气,增加好运,帮助刑满释放的人提升运气。
进屋之后,贾张氏赶忙从柜子里翻腾出一身崭新的衣服,递给了秦淮茹。
“淮茹啊,你就别盯着那些旧物件看了。锅里我已经烧好了热水,你先去洗个澡,去去乏,然后换上这身新衣服!”
秦淮茹应了一声“哎”,这才缓缓收回自己那略带恍惚的目光。
眼前的这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触手可及,让她终于确信,自己是真真正正地回到了这个久违的家。
在这长达十年的日子里,秦淮茹感悟了很多。
秦淮茹整理妥当后,换上了一身崭新的衣裳,站在镜子前细细打量,只觉这衣物略显宽松,但不可否认,她的精神面貌确实焕然一新。
“妈,家里的针线盒放在哪儿了?”她轻声询问。
贾张氏听见动静,掀起门帘缓步而入,疑惑地问道:“淮茹,怎么突然找起针线来了?”
秦淮茹微微一笑,解释道:“妈,您给我置办的这身衣裳,尺码似乎大了些,我穿着感觉有些松垮,想着自己动手改改。”
贾张氏一听,脸色瞬间黯淡下来,缓缓说道:“淮茹啊,这衣裳并非是我为你特意买的,而是你当年留下的衣物之一。”
“这些年,我一直替你妥善保管着,盼着有一天你能回来穿上它。没想到啊,如今的你竟如此消瘦,这么多年真是苦了你啦……,呜呜……”言罢,她竟然悲从中来,泪水夺眶而出。
十年了,她们娘俩之间的矛盾早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薄。
秦淮茹岁数也不少了,贾张氏更是年过花甲。
说句不好听的,土都快要埋在脖子上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况且,她们家已经够艰难地了,就没必要窝里横了。
…………
下午时分,阳光斜洒在大院里,一群孩子蹦蹦跳跳地放学归来,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空间。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无忧无虑的笑容,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乐趣。
然而,在这群孩子中,槐花的表情却显得格外不同。
她一脸的心事重重,眉头紧锁,仿佛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压在她的心头,让她无法与其他孩子一样尽情欢笑。
“走啊!槐花,我带你们几个去附近的海子里摸鱼去!”
这时,何秋大步流星地走到槐花身边,一巴掌拍在她的肩膀上,语气豪爽而热情。
他期待着槐花能像往常一样,与他们一起享受这难得的欢乐时光。
然而,槐花却只是小声地回应道:“不了,小秋哥,我今儿就不去了……”说完,她便低着头,匆匆地往东厢房走去。
何秋看着槐花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他刚想去拽住槐花问个明白,却被一旁的许小年拦住了。
许小年对何秋摇了摇头,低声说道:“甭叫她了,她家里真有事!”
何秋微微一愣,心中暗自思量,槐花家里若真有事,我怎会毫不知情?“她家究竟出了什么事啊?”他忍不住追问道。
许小年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槐花她妈刑满回来了!”
何秋闻言,不禁惊呼出声:“什么!你说秦阿姨回来了?”
许小年慌忙伸手捂住他的嘴,连声催促:“嘘!你小声点儿,别让槐花听见了!”
槐花最忌讳别人提起她正在服刑的妈妈,一说这个准翻脸。
贾家。
望着心情低落、默默垂首步入屋内的槐花,贾张氏脸上挂着笑意,亲切地道:“槐花啊,快来瞧瞧,看这是谁回来了?”
屋内,秦淮茹一听闻槐花放学归来的消息,心中的喜悦如同泉涌,她迫不及待地起身,几乎是小跑着迎了出来。
然而,当槐花抬头,目光触及到眼前这个似乎带着几分陌生的母亲——秦淮茹时,心中不由得涌起一阵恍惚与迷茫,她迟疑地站在那里,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而看着这个十年前的小不点,如今模样早已大变样的小闺女槐花。
秦淮茹见状也是愣神片刻后,随即疾步向前,紧紧地将槐花抱在怀里,就这么抱着她嚎啕大哭起来。
“槐花是我呀,我是妈妈呀!呜呜……妈妈对不起你,是妈妈不好……”
嚎哭了半天,秦淮茹用那沙哑的声音不停地呼唤:“槐花,我的闺女呦!”
“你怎么不叫我妈妈呀!啊……”
一旁的,贾张氏看着呆立不动的槐花,心中焦急万分,她催促道:“槐花,快叫啊,这就是你朝思暮想的妈妈,赶紧叫妈妈呀!”
“你这傻孩子,你不是天天念叨着想见妈妈吗?她就是你心心念念的妈妈啊……”
槐花的眼神这才有了些光彩,“妈……妈妈,妈您怎么才回来啊!呜呜……你再不回来,我都长大了……”
————
刘家庄的自行车厂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碌着各自的任务。
“贾小当!”工友小莉忽然喊道,她的声音在嘈杂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脆,“还没下班呢,你这急匆匆的是要去哪儿啊?”
贾小当正忙着整理工具,听到小莉的招呼,她头也不回地快速回应道:“哦,是小莉啊,我请假了。家里有点事,先走了哈!”
出了厂门,贾小当已经跨上了她那辆八成新的自行车,双脚用力一蹬,车轮便飞快地转动起来,带着她迅速消失在了厂区的尽头。
第452章 记者小李的所见所闻
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夏天里京城老爷们个个就开始吹起了啤酒。
想喝酒时每家就派一个人,拿着暖水瓶就来供销社或者酒铺,不灌满不算完。
每当一入夏,就喝的刘家庄产的“燕京”啤酒快要断货了。
“燕京”啤酒,是刘家庄“野山酒厂”的又一主力产品。
六月份的京城,天气逐渐变得炽热起来,仿佛连空气都充满了焦躁的气息。
在这繁忙的都市中,人们经过了一整天的奔波与劳碌,心中都渴望着能找到一丝慰藉与放松。
对于那些普通的百姓而言,在这炎炎夏日里,还有什么比喝上一杯冰镇的啤酒更为惬意的事情呢?
啤酒的清凉与甘冽,仿佛能瞬间带走所有的疲惫与烦恼,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近年来,骑三轮拉车的活儿似乎变得愈发抢手了。
安五爷便是这众多“板爷”中的佼佼者,每天所赚的钱财竟然比一个八级工人还要多。
既然赚了钱,那自然是不能亏待了自己的肚子。
傍晚,安五爷先是来到了一家小酒馆,打了一暖壶冰镇的啤酒。
那啤酒的泡沫细腻而丰富,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随后,他骑上的三轮,来到交道口附近的副食品店,准备再挑选几样下酒的小菜,好让自己尽情地享受这份难得的惬意。
等他来到副食品店门前时,刚好遇上正在门口东张西望的小李。
安五爷看他老半天没进门,寻思着问问咋回事。
原来,小李是从外地来的报社记着,对四九城的胡同文化和“二锅头”文化都很感兴趣,寻思来这打开看看,是不是能发掘点老京城过去的故事。
安五爷明了来意,高兴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连声夸“小伙子真机灵”,还向他解释道:“大概是民国时候,咱四九城的爷们喝二锅头,才开始吃下酒菜,这副食店也就一点点开起来了,不过老板和旁边小酒铺的老板关系一般。”
“酒铺里喝了酒,花生米、拌西红柿、猪头肉、酱牛肉这些下酒菜就在酒铺里要了,在副食店里买的,都是要回家喝的,你说他俩这关系能处不?”
记者小李一下子明白了安五爷的意思。
安五爷笑着道:“走吧,进去看看,正好我买点副食,这儿现在还开着呢,以前老板是李掌柜,不知道现在退没退休,我也好些日子没来了。”
小李跟在安五爷身后进了屋,里面都是百姓生活必备的酱油、大酱什么的,还有副食……
安五爷买了俩肘子,便付钱边念叨着:“以前大家伙喝酒,哪能吃得起这么贵的肉,一点就能配酒喝了。
喝的也不是什么贵酒,【红星二锅头】,【莲花白】喝的就够劲儿,后来又喝上了【燕山】、【太行】。
还是喝【太行】够劲,这酒除了贵点儿,没毛病。
家里没钱的,拿空酒瓶来打,有一毛三和一毛七一两的散酒,也能喝。”
小李掏出笔记本了,一边“刷刷”的速写起来,还笑着回应安五爷道:“大爷,我们岛城人也喜欢喝【燕山】、【太行】,这酒确实不错,我们当地政府都拿来宴请宾客呢!”
安五爷闻言像是遇到了知己,“是吗?你们东山省不是也有自己的酒吗?”
记者小李点点头道:“有是有,但是人们还是比较认可【燕山】跟【太行】,这酒占领我们当地市场快有十几年了吧!”
这说起了【燕山】和【太行】,安五爷突然就来了兴致“……酒贵的就好么?好了为啥那些大院里的干部子弟们也喝【太行】,叼着香山烟,【茅台】都是送礼求人办事用的,個人家喝不实在。”
“就跟现在似的,大爷家里存的酒,也没茅台、五粮液,一个是喝不起,不实惠咱也不想多花那钱,老铜锅配的就是老百姓喝的酒,以前我喝红星,现在喝的就是【太行】,天热,我就喝【燕京】。”
“对了,你知道【燕京】啤酒吗?”
小李轻轻地摇了摇头,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回答道:“我们岛城人,还是喜欢喝我们当地的【Q岛】啤酒,它的口感无疑是国内最佳的!”
安五爷一听这话,顿时来了精神,他眯起眼睛,缓缓说道:“小李啊,你可知这【燕京啤酒】的来头?它与【燕山】、【太行】可是同根同源,出自同一个酒厂。那口感,绝对是一流的。
至于你说的【Q岛】啤酒,我也喝过,说实话,我觉得它们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啊。”
小李闻言来了兴趣,“是吗?那改天我倒要尝尝!”
安五爷今日心情愉悦,与前来采访的小李记者相谈甚欢,颇觉投契,于是热情地发出邀请,希望小李能到他家中做客。“小李啊,择日不如撞日,就今天吧!你要是不嫌弃我这把老骨头,就跟我回家,咱爷俩好好喝上一杯,如何?”
小李闻言,心中暗自惊讶这位京城大爷的直爽与热情。刚见面不久,便如此诚挚地邀请自己去家中喝酒,实在出乎他的意料。
但他也是个爽快人,不愿拂了安五爷的好意,于是欣然应允:“哈哈,大爷,您这么盛情,那我可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咱们这就走,好好喝上一顿!”
“喝酒岂能无好菜,大爷您请我喝酒,我就请您吃菜,成吗?”
于是,两人购置了丰盛的酒菜,随后坐上了安五爷那辆标志性的三轮车,一路颠簸着返回了充满古韵的南锣鼓巷。
三轮车在青石板路上缓缓前行,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声在巷弄间回荡。
安五爷一边蹬着车,一边向坐在身后的记者小李讲述着这片区域的历史与变迁。
小李是东山省省报的记着,在当地宣传领域里颇有名气,他来京的目的就是想了解四九城的故事,所以非常乐意听安五爷讲古。
让安五爷没想到的是,这意外的一次相遇,后来竟然给【燕京】啤酒带来多大的宣传暂且不提。
且说,小李瞧着这年月的四九城街头,行走之间看到地依旧是计划经济的影子。
日常生活从米面油盐到自行车家电,还是样样都要凭票购买。
国营单位宛如大家长,包办了工作和物资分配。
尽管有些人的日子过得可能依旧紧紧巴巴,但大多数人的生活开始越来越好了。
京城的三轮车也是一个亮丽的风景。
三轮车不仅是送货的好帮手,也是很多人的生计工具。
街头巷尾,总能看到跟安五爷一样的三轮车师傅们忙碌的身影,卖酱菜、卖蔬菜,甚至推着板车卖冰棍。
这些小贩看似普通,实则有的人还是国营单位的员工,每辆三轮车便是一个“移动零售部”。
“国营的就是香啊!”小李感慨万千,从小卖部到饭馆、再到酱醋店,在哪儿都能看到‘国营’的招牌。
然而,小李却敏锐地发现,这聪明的京城人很快慧眼识珠,开始有一些敢闯的个体户悄然登场,他们推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推销小商品。
这种新鲜的做法虽然初时并未被普遍接受,却悄然为未来的个体经济发展埋下了种子。
…………
酒这东西吧,在全世界都有一大群爱好者,M国人爱喝威士忌,E国人爱喝伏特加,倭国人爱喝清酒,H国人爱喝烧酒,夏国人就更不用说了。
这喝酒,一两个人喝没啥意思,找几个好友一起喝那才过瘾。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