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下宝宝
还有去年年初,在辽东省海营县一带发生的7.3级大地震,是该地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震源深度为16-21公里,极震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
当时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及破坏约500万平方米。
这次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辽东南半岛,但由于地震前成功进行了短临预报,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除房屋建筑和其他工程结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外,地震时大多数人都撤离了房屋,极大地减少了人员伤亡。
这次地震也开创了人类短临地震预报成功的先河。
这次灾后,夏国军队就和各地救灾医疗队及时展开了救灾工作,交通和工农业生产一个月后基本上得到恢复。
当记忆中的地震果真发生后,早有准备的刘之野迅速行动,向上级申请调遣军区的几支工厂团,他们不顾疲惫,星夜兼程,火速抵达灾区,投身于这场艰巨的救灾与抢险中去。
随着救援行动的深入,卫戌区的各支部队在救灾中磨砺,不仅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决心,更在地震抢险、灾民安置及灾后重建等多个环节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未来的应急响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后刘之野还凭借其在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的经验,精心编纂了一份题为《军队抗震救灾卫勤保障:地震救援实战与演练》的报告,交到上级。
这份报告以其详实的案例、深刻的见解,迅速引起了上级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上面随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部队深入学习该报告内容,以期在未来的应急响应中能够更加高效、有序地展开救援行动。
从此各级部门对加强了抗震救灾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官兵对于提升专业素养、强化应急反应的处理能力。
…………
去年年初,易援朝所在的工兵团就驻守在燕山脚下。
这年2月4日海县的那场大地震,震动了全国人民,也震动了他们这支驻守在燕山脚下的队伍。
当时海县还是寒冬刺骨的季节,人们应该早早回家取暖,但到了晚上七点了,本应是万家灯火的时候,可整个海县就像一座空城,看不到一点的烟火气息。
原来当地的居民,都跑到了空旷的场地,躲进了早已搭建好的窝棚里面,几乎所有人都来了。
地震发生了,海县开始摇晃,地声隆隆作响,地面闪闪发光,近处可以看到一道道长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是红黄蓝白紫的闪光……
当天晚上20点30分,一阵急促的集合号吹响,所有干部战士很快聚集在大操场上,营长匆匆走来,告知他们接到命令,部队即刻开拔向营口方向开进,执行抗震救灾任务。
大家救灾热情高涨,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到了,也都跃跃欲试,整装待发。
结果临出发时,营长来到队前,点名让易援朝留守在驻地。
易援朝当时大惑不解,坚持要求随队出发参加救灾。
这时,营长告诉他,说这是团首长的指示。
因为,灾区具体什么情况还不清楚,家里需要留守一部分人,看情况再去增援。
听到这,易援朝也只能打消了去救灾的念头,眼睁睁地看着大部队冒着余震出发了。
原以为他无法为灾区尽一份力量,结果一天后随着团后勤处李助理员的到来,让易援朝人生中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就在二天傍晚,当时易援朝带人还在操场上训练,只见李助理员着急忙慌得朝我们跑来,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急切的问道:“谁是易连长?”
易援朝连忙应道:“我就是!”
接着,李助理员说道:“我刚刚从营口赶回来,部分市区已被地震毁掉了,部队抢险救灾任务非常重,又严重缺乏物资,干部战士非常苦,吃不上饭,团首长让我带两辆解放车回来,一辆拉土木工具,一辆拉一车食物回去。
前方急需的是土木工具,今天我必须连夜赶回营口,那这车食物的任务就由你来完成吧,但是明天必须送到部队,越快越好。”
由于情况紧急,易援朝也没再耽搁,连夜带队赶往营口,总算是在规定时间之前,将这满满的一车食物送到了团部。
团首长见他们能在短时间里,送来一车食物,很是满意,可团首长并没有把食物留在团部,而是让易援朝负责送到各营部。
易援朝只好照办,结果到了各营,营首长又让他分到各个连队,发给战士们吃吧。
可当易援朝将食物分到战士手里时,他们不少人拿着也舍不得吃,而是把食物送给了受伤的乡亲和饿的前心贴后背的孩子们。
官兵一致、军民同心,这一幕幕,让易援朝备受感动。
而易援朝因为这次送食物,最后没有返回驻地,如愿地和战友们一起投身到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目睹了灾难的可怕,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让他懂得了军人二字的责任。
第二天,他们来到市区附近一个煤矿,这里的居民区早已沦为了一片废墟,成排的平房全部坍塌,一些遇难群众的尸体裸露在瓦砾堆上。
车刚停稳,闻讯而来的群众就把他们围了起来,争着抢拉战士们去帮他们救人。
易援朝一看,认为救灾应当要有秩序,不能失控,如果干部战士能单独行动,定然事倍功半。
于是当即下令,以班排为单位,有组织地开展救灾工作。
由于他们接到的主要任务是运送伤员,因此没有携带必要的救灾工具,战士们只能拿着车上仅有的几把铁锨和洋镐投入战斗。
坚硬的水泥屋顶搬不动,砸不开,有的战士手指都磨出了血,当他们费尽全力把人从废墟中扒出来时,十几个人已经……,
易援朝等人不得已,只好用废弃的床单被子把他们裹起来,抬到空地上排起来等待……
不觉中午时间已过,战士们又累又渴又饿。
炊事班刚把大米饭蒸好,旁边的群众就围了上来,战士们看到饥饿的群众,就主动把饭碗让给了群众。
易援朝看到有一位年近70岁的老人蹲在行军锅旁,用勺子使劲地刮锅底的煳渣渣,一边吃一边嘟囔:“多吃一口就能多活一天。”
他心里不知滋味,就从自己的碗里拔了一些饭菜给老人。
二师工兵团是从去年2月5日凌晨进军海县的,后来一直到3月中旬才撤离,在近四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里,他们与海县人民同生死,共患难,建立了深厚的军民情谊。
在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中,工兵团和其他兄弟部队一样,也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和感人事迹,在抗震救灾中树立的学习榜样。
…………
第443章 七六年春
俗话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寒冬过后,大地解冻,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冰冻的河面融化,这就是“开河了”。
早年间,永定河开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善开河”,一种是“恶开河”。
“善开河”是河流里的冰冻自下而上逐渐化开,流水顺畅,这需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恶开河”则恰恰相反,一夜之间河就开了。
原来冰冻如镜的河面变成了流淌的河流。
水流载着冰块向下游流淌,往往形成“凌汛”。
冰块被冲到岸边,在岸边层层叠起,甚至堆积成山,特别危险。河中巨大的浮冰能将大桥的桥墩撞毁,将桥板冲走。
河中巨大的浮冰能将大桥的桥墩撞毁,将桥板冲走。
河道中冰块堆积能够形成“冰坝”,阻塞河流,给下游造成水灾。
刘之野小时候,几乎每年都会碰上一回这个“恶开河”的情景,颇为壮观。
记得有一年刘家庄的永定河又“恶开河”,由于冰块堆积,在刘家庄村附近的河道里形成了冰坝,河水上涨,汹涌的河水就冲进了离河岸几十丈远刘明文粮店和刘成家的屋子里,冰块在院子里堆了一大片。
所以,在刘家庄每当这个时期,就要加强沿河巡逻,一遇到险情就要及时处理。
不过这十几年好多了,持续多年的多永定河两岸的护提工程,以及水利工程,再也没有让刘家庄地区发生洪涝灾害。
为什么会发生“恶开河”呢?
在刘家庄有个传说,传说永定河里有一条黑龙,每年初春要清河底,把河里积存了一年的脏东西都翻上来,使它所居住的永定河变得清洁。
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在永定河中,潜居着一条心地善良的大黑龙。
每年惊蛰时节,大黑龙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疏浚河道,唯恐两岸居民遭受水患。
人们怕大黑龙流入大海,再也不能造福百姓,于是在卢沟桥的分水桥基处放置了斩龙剑,黑龙便不敢闯过,只好在刘家庄至卢沟桥一带活动。
永定河“恶开河”,虽然凶险,但是刘家庄的老百姓喜欢“恶开河”,俗谚云:“恶开河,年景丰;善开河,害虫多”,“恶开河”预示这一年庄稼不长虫子,粮食丰收;善开河的年头儿,农田要受虫灾。
“恶开河”形成的真实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先融化了,水流流向下游。
由于下游的河面上有一层厚厚的冰盖,水流只能从冰盖的下面走。
水流越来越大,冰盖下面狭小的空间就容纳不下了,水流向上拱起,但受到了冰盖的阻隔,从而聚集了巨大的能量,如同在河底埋上了炸药一般。
冰盖一旦承受不住这种压力了,就会爆炸开来。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河里发出“嘎巴嘎巴”的冰裂声,大约一两个小时之后,河道恢复了平静,时间不大,就会听见“嘭嘭”的巨响,从刘家庄附近的河段向下游接连响起,如同一连串的连珠炮,这就是冰面爆开了的声音。
巨大的爆炸力能将四五平方米的大冰块抛向高达十几米的空中,然后甩到几十米外的岸边,那壮观的场面可想而知。沿岸的人们称此为“恶开河”。
第二天的清晨,沿岸的人们到河边去看“恶开河”后的壮观景象,河中大小冰块如同千军万马,浩浩荡荡,顺流而下。
岸边由冰块叠摞起来的冰墙,有的地方达四五尺高,非常壮观。在冰块之间,人们能够捡到一尺多长的大鲤鱼。
当年永定河上建有木板桥的村子都有负责搭桥拆桥的“桥会”,每年快要开河的时候,为防止桥板被冲走,“桥会”的人都要日夜巡检。
如果是“恶开河”,就要依次向下游报警,以便不失时机地拆去桥板,避免遭受更大损失。
不过,解放后在永定河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库,特别是修建了拦河闸之后,“恶开河”的现象就比较小了。
…………
在咱老京城,过了立春就该“开门大走”了。
人们猫了一冬天,身上都发皱了,到外头过过风,透透气儿,抻抻胳膊拉拉脚儿,活络活络筋骨。
远处看看山泛青儿,河边瞅瞅冰化水儿,老阳儿是暖和的,风是软乎的,地气往上返了。
土里活物睡醒了,鱼浮水面吐泡儿了,沿河的柳枝染黄了——吃春饼,咬心里美萝卜,打过了春牛,往下,人们就要联袂“春姑娘”,演绎春天的故事喽!
刘之野小时候听他父亲讲过,清末那会儿京城的春场就在他们原先的家——东直门外,
春风从东方来嘛!
立春前一天,顺天府要派官员到春场举行迎春活动,为立春打春牛垫场子。
这一天,衙府一干人马鸣锣开道,沿街高喊“春来啦,迎春喽”,招来民众跟在后头一起喊,一路来到春场。
但见场中央立着一领新席卷成的席筒,早有地方官在此守候。
焚香行叩拜上苍的礼仪后,衙府官员一声“迎春喽”,一衙役便接过一席篓儿,往席筒里徐徐倾倒……
场上立时安静下来,不一会儿,只见席筒里升起了鸡毛,一根,两根……顿时一片欢呼:“春到喽!”
大轴戏是第二天的打春牛,顺天府一把手儿(府尹)该出场了。
打春牛鞭打的不是真牛,而是泥塑牛;原意也非鞭打,而是晃着鞭子吆喝春牛,让它拉犁翻地闹春耕。
据说把泥牛打得越碎越吉利,把碎块儿弄回去垫牲口棚、猪羊圈,能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说春天到了,其实没真到。
立春是个天文学概念,从气候学上讲,这会儿在夏国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夏南地区,京城地区还差一大截子呢,气温还在上个季节里。
这时“倒春寒”在所难免,常常猛孤丁地杀来一股子寒流,咔嚓一下子又回“三九”了,脱掉的棉衣裳还得穿上。
好在这样的时日不会持续太久,春总会重回大地的。
刚建国那会儿,乡村比城里头得到的实惠多,乡村拥有广阔的天地嘛!
这地一解冻,谁家有大车的就能刨黄土往城里卖了,那可是无本生意。
这年月,黄土可是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京城里可不允许人们随便挖土。
趁没到春耕大忙,老爷们儿再出去打打短工、耍耍手艺也能挣点儿。
去年秋里收的长脖儿雁高粱穗秆儿,搁一冬天干透了,正好穿锅盖拴浅子,也能卖不少钱。
开春后,农村热炕孵小鸡卖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这是老太太们的拿手好戏。
这时,小孩子们的营生也不少,做完功课便拿着小花铲,挎着小篮子挖野菜去了。
背风向阳的坡根儿,菜畦风障底下,苦麻儿苣荬菜正嫩,挖回去择好洗净一焯,泡一泡,去去苦,搁点煮老咸菜的咸汤儿,淋上点醋,吃去吧,酸的溜儿的苦阴阴儿的,清爽又败火儿。
现在的人们也吃野菜,主要为了尝尝鲜,十多年前可是当盘儿菜吃的,当时物资匮乏,又经常闹春荒,青菜是奇缺的。
不像现在,京郊是遍地的塑料大棚,反季节蔬菜便宜的跟普通季节蔬菜差不多价了。
因为还没到春耕,刘文刘武这哥俩就带着一群小孩子们在农田里“盗鼠窝”。
“盗鼠窝”挺有趣儿,这也是以前农村孩子们的营生之一。
实际是捣鼠窝,把庄稼地里的田鼠窝刨了,找田鼠的粮仓。
你得会找鼠窝,洞口周围有其细密的爪子印儿。
顺穴道走向一点点往下刨二尺来深,一般就是田鼠的居室跟粮仓了。
仓里有玉米、高粱、杂豆,有时还有花生,一般都有二三斤粮,装回去一筛,正经的五谷杂粮!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该物归原主喽!
每每刨出田鼠来,成年的放掉,幼鼠可当宠物养,或拿到花城里的“鸟鱼虫市场”卖。
在“七十二候”里,立春的第三候是“鱼陟负冰”,意为阳气已动,鱼渐向上游而近于冰,接着便冰融河开了。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