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295章

作者:笔下宝宝

  闫解成闻言,眼中闪烁着信任的光芒,对刘之野的承诺深信不疑。

  多年交情,刘之野的品性他们了然于胸,每一句承诺,皆如金石般可靠,从未食言。他郑重回应:“刘哥,我们誓死相随,直至那大展宏图的一天。”

  刘之野欣慰的笑了笑,没想到当初他的意外手下的第一个“小弟”,竟然会给他带来这么大的惊喜。

  而闫解成、许大茂、傻柱、刘光福等人的快速成长,再加上“破烂候”后来的加入,这个收购古董艺术品的小团队竟然会给刘之野的古董收藏大业带来如此大的奇迹。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私人珍藏的古董艺术品数量之丰,将令众多省级博物馆也难以望其项背。

  像后世夏国著名的收藏家,王世襄、马未都、杨子、马定祥、杨永泰、潘建川、叶茂中、张宗宪、刘銮雄、翟健民、高岭梅、詹云白……这些人,手中收藏的东西与刘之野手里的东西想比,根本就不一个级别的,他们所有人加起来都不够他一个人打的。

  这些人绝非等闲之辈,尽管目前或许名声未显,但在不远的将来,他们必是夏国的收藏界掀的风云人物。

  譬如王世襄,这位赫赫有名的文物专家、学者,更是文物鉴赏与收藏界的翘楚,享有“京城第一玩家”的美誉,其影响力与造诣可见一斑。

  再谈马定祥,夏国钱币学界的泰斗,钱币收藏界的巨擘,他的一生都致力于钱币的收集与研究,其贡献与成就,在业界无人不晓。

  至于胡若思,则是古琴收藏领域的一位大家,他穷其一生,搜集了上百张历代古琴,尤以明清古琴为珍,其收藏之丰,令人叹为观止。

  说起收藏不得不提马未都,他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收藏家。

  马未都用他的经验以及丰富的学识,给自己创下了不少财富,后来住在京城二环内。

  我们都知道,娱乐圈的明星来钱快,赚的也多,看起来比普通人高贵一些。

  但是在马爷眼里,那些根本就是昙花一现,甚至有些哗众出丑。

  针对于马爷的收藏品,有人曾经估价至少值100亿。那除了收藏品之外呢?马爷在社会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他自已更有着渊博的知识,那些可不止价值百亿了吧?

  还有另外几人,比如刘銮雄,他是香江富商,收藏方向以现当代艺术品为主,在《ARTnews》2010年全球十大艺术收藏家中排名第六,是唯一上榜的中国藏家。

  震旦集团董事长陈永泰,他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夏国文物的保护和收藏。

  他在台北和沪上的艺术博物馆已成为世界上收藏夏国古代玉器较为完整的私人博物馆之一,共有6000多件。

  夏国古代文物,包括玉器、瓷器、石像和佛像,都收藏在陈永泰私人组织的夏国艺术博物馆。

  翟健民,香江永宝斋斋主,华人圈最活跃的古董商之一。

  巨力集团执行总裁杨子也喜欢收藏,比如明代竹林中的七贤葫芦瓶和价值上千万元的鸡碗杯。

  后来,他特别关注与佛教有关的藏品,尤其是天珠。

  杨子收藏的3000多件千年至纯天竺文物,总量和水平均居世界知名天珠收藏家之首。藏品中的一些天珠是传说中的“天珠王”。

  …………

  当然比起未来的这些人,刘之野的起家更早,先见之明下,他收藏的好东西只会更多。

  也不知道,京津地区经过他这么一番的刮地三尺。未来的王老先生、马未都等人还会不会有前世的成就,那他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刘之野他们几个也只能在京津一带努努力了,远了就鞭长莫及。

  相比较夏国这庞大的国土,以及那国土上无数的珍宝,他们保护的可能只是沧海一粟,有一种望洋兴叹的无力感。

  当天,刘之野担心夜长梦多,便与闫解成悄然前往那座隐秘的仓库。

  该仓库位置极为隐蔽,可追溯至解放前,曾是国军的一处军事重地。

  等新华夏成立后,这里被京城供销社系统接管,后因地处偏远,逐渐荒废。

  闫解成,如今是供销社系统中的一位中层管理者,恰好负责仓储事务。

  所以,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这里就成了闫解成师他们徒俩的秘密基地。

  “破烂候”却对这里非常满意,他本来就不爱社交,加上这一段时间城里乱哄哄的,他索性就搬来了这里。

  一来,他能安心守护这批数量可观的古董艺术品,确保它们安然无恙;二来,也是为了寻得一片净土,远离尘世的纷扰。

  此处不仅衣食无忧,环境更是清幽宜人,正合他心意。

  刘之野踏入门槛,一眼便望见侯师傅,亲切地唤道:“侯师傅,您真是辛苦了!”只见“破烂候”悠然自得地斜倚在仓库门前的躺椅上,身旁收音机轻声播放着广播,手中蒲扇轻摇,紫砂壶中茶香袅袅,一派闲适安逸的模样,尽显逍遥风范。

  “呦!您也来了,咱们是有日子没见了哈!你来看我,就这么空手来的吗?”侯师傅眼皮微抬,一眼认出是刘之野,不由得露出惊喜之色。

  “呵呵,怎么会呢?您老瞧瞧,我给您带了什么好东西?”刘之野轻笑间,从背后取出了两瓶佳酿与一网兜鲜活的“胜芳蟹”,轻轻置于“破烂候“眼前,这可是他心头所好的一绝。

  “哎呀,您可真是及时雨啊!”“破烂候“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瞬间从躺椅上弹起,快步上前接过刘之野手中的馈赠,“正愁晚餐无着落,这不,硬菜就来了……”话语间,满是难以掩饰的喜悦。

  “来来来,您先请坐歇息片刻,我这就去处理这物件。咱们仨晚上可得好好喝点儿……”话音未落,那小老头已是一副乐颠颠的模样,手脚麻利地忙活开了。

  “破烂候”对刘之野的态度始终如一,他从不以权势或身份论人。顺眼的,即便是街头乞丐,他也能与之谈笑风生;不顺眼的,即便是权势滔天之人,他也只是淡然处之,不予理睬。

  原剧中“破烂候”是一个怪人,不受施舍,却喜欢蹭饭;珍惜藏品,却摔宝祭友。

  他的脾气执拗,性格孤僻,行为乖张,但这些特质并不妨碍他对某些人的另眼相看,比如对刘之野的特别关注。

  刘之野也对现实中“破烂候”特别欣赏,觉得他是个有底线,心地善良的人;是个不重外表,不为外物所动的人;是个有坚持,有分寸的人;是个为了友情不计得失的人;是个无论何事,都能淡然面对的人。这也是位有担当,有才气,有傲骨的爷。

  就这样,年龄相差近二十岁的俩人竟然成了忘年交。

  “破烂候”正乐滋滋地收拾刘之野带来的螃蟹,这是他们作为老京城人入秋后最爱好的一口。

  秋天可算盼到了,这是收获的季节,老京城人历来有“入秋尝秋鲜”一说,而螃蟹正是首选。

  早年间,津港郊区沼泽地胜芳镇以盛产螃蟹闻名,运到京城,大饭庄先挑肥大的、活力十足的上等“帽儿货”。

  二等的再由京城的大鱼行筛选,像西四牌楼东南角的西四鱼行,每年都进大量的胜芳蟹,剩下又小又瘦的次品,就由小贩低价买入。

  那时京城郊区的河湖道汊特别多,像京东的温榆河、潮白河,京东南的马驹桥一带,都盛产螃蟹,味道不亚于“胜芳螃蟹”,小贩也会到这些地方趸货,到城里进胡同叫卖。

  卖螃蟹的小贩都是肩挑竹篓,头戴草帽,腰系围裙,边走边吆喝:“约(发‘邀’音)螃蟹来,大螃蟹!尖脐的肥喽!”“哎嗨哎,大活螃蟹嘞哎!”到农历八月,吆喝的时候就把“尖脐”改成“团脐”,其他的词不变。

  城里胡同四合院里的奶奶大妈们听到吆喝声就出来问价,看货,挑选。

  小贩用又长又细又有韧性的马莲草叶子把螃蟹给捆好,一只一只上下连成串,螃蟹还吐着沫子。

  买回来以后,要把螃蟹放入大盆清水中,让它吐吐肚内杂物。

  …………

  到晩上快吃晚饭时,“破烂候”将螃蟹捆着草绳就直接放入蒸锅大火蒸熟。

  等七八分钟后,再掀开锅盖,青灰色的螃蟹变成红红的了,十分鲜艳,蟹香扑面而来。

  三人喝着酒趁热吃,尖脐掀开蟹壳,白色半透明的蟹膏就露出来了。

  如果是团脐,露出是橘红色的蟹黄。

  这种在家吃螃蟹是最经济实惠的,所以老京城百姓大多居家吃蟹。

  有钱有势的,手头宽裕的都是去著名的大酒楼吃螃蟹。

  像“吃螃蟹要到正阳楼”,这是很多富人的共识。

  每年一入秋,正阳楼就添了“蒸大螃蟹”这一名吃,他们派专人到津港的胜芳镇,以及京西刘家庄去采购。

  近年来,京西刘家庄出产的“胜芳蟹”声名鹊起,其水质与生长环境非但媲美胜芳镇,更胜一筹。

  得益于刘家庄多年来的科学养殖之道,这里的“胜芳蟹”不仅在个头与品质上远超胜芳镇所产,价格亦亲民许多。加之采购便捷,它迅速赢得了京城众多商家与老百姓们的青睐。

  八、九、十这三个月份,是刘家庄“胜芳蟹”大量涌向市场的黄金时期。

  而今,刘家庄不仅深耕细作,更将“京西稻”的种植版图扩展至永定河下游,现有水稻田已达五万亩之广。

  这两万亩碧波荡漾的水田,与永定河及其周边蜿蜒的河流、湖泊交相辉映,共同孕育了无数肥美的“胜芳蟹”。

  今年,刘家庄地区的螃蟹产量令人瞩目,预计可突破上千万斤大关,堪称丰收之年。

  尽管与刘家庄其他蓬勃发展的产业相比,这上千万斤的螃蟹所带来的直接收益或许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账不能仅从表面算。螃蟹养殖业不仅展现了其强大的持续生命力,更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背后的经济效应和社会价值不容忽视。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产业的兴旺还无形中为刘家庄树立了品牌,其影响力之广,远非某些产业所能企及。

  今年,是真正的丰收年,除了“胜芳蟹”增产外。像稻田养鱼,“京西稻”也会迎来大丰收。

  到每年的9月下旬,刘家庄的京西稻颗粒饱满、稻谷金黄,迎来成熟,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处处一派丰收的景象。

  今年,刘家庄的这五万亩水田比往年长势还要好,今年的亩产预计能够达到800多斤,比往年能高出一二百斤来。

  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田里的京西稻几乎没有倒伏情况,预计到10月初就能够全部开镰收割完毕。

  五万亩水田,预计可产出水稻高达四五千万斤之巨。若以今年每斤1.2元的收购价估算,这将是一笔接近六千万元的丰厚收入。

  此外,刘家庄地区的水田、水库湖泊及蜿蜒河流中,淡水鱼类的养殖带来了惊人的两三千万收益。

  今年,刘家庄的稻田养殖与水产业务齐头并进,总收入预计将突破一亿元大关,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当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更会刷新历史记录,令人瞩目。

  …………

  酒足饭饱之际,“破烂候”与闫解成默契地寻觅着合适的理由,悄然退场。

  将这座空旷的仓库留给了沉思中的刘之野,他独自沉浸于这片静谧之中,四周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只余下他一人与夜色为伴。

  这一次他的收获太大了,这座仓库里竟然有大大小小几万件古董文物艺术品,件件都是精品,一级文物甚至国宝等。

  当然最多的就是佛道两教的文物,无论从工艺、艺术角度,还是从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来讲,佛造像、唐卡等佛教艺术品能在后世地古董艺术品家族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是毫无争议的。

  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它们,每尊造像、每张唐卡都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用一个信仰者的眼光去仰望它们,又是如此的神圣。

  佛教传入夏国几千年,又经历过几场灭佛运动,所流传下来的佛教艺术品都是古董界的珍珠。

  这些收藏品当中,除了艺术,就是材质为贵了,尤其是像田黄、鸡血石、黄花梨、沉香木、紫檀……这一类的,本身材质珍稀,流传下来的就更少。

  等打发走着师徒二人,刘之野依旧不放心的在四下里转悠了几圈,确定没有任何异常后,他才放心地将这些东西一一纳入空间里。

第405章 火热的一年

  (本章为修改章节,已经阅读的过的朋友请慎读。)

  时光匆匆,转眼间又是一年岁末。这一年,外面的世界风起云涌,诸多变故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在刘家庄的土地上,却仿佛与世隔绝一般,依旧保持着它原有的生宁静与安稳。

  村民们的生活节奏并未因外界的纷扰而被打乱,他们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凡而又踏实的日子。

  也就是从今年开始,夏国老百姓们开始。。。,过起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大年三十,刘之野家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团圆盛况。

  今年,家族成员悉数到齐,无一缺席,营造出前所未有的温馨与热闹。

  此外,家中还迎来了多位尊贵的客人,其中包括刘之野的岳父岳母甘工夫妇与崔教授,他们俩终于被刘之野两口子说通了。

  过完年,刘之野的岳父岳母就会定居在刘家庄,从此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同时,刘之泰的岳父贺知言也是头一次来刘家庄过年,对这里的“环境”非常满意也许今后他也会安家于此。

  更令人欣喜的是,刘之若与黎胜利夫妇俩也携手而至,他们的到来,如同春风拂面,为刘家这个春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再加上家中年迈而慈祥的爷爷,以及大伯一家、姐姐姐夫一家的全员参与,整个屋子瞬间被欢声笑语填满,几十号人围坐一堂,热闹非凡,共同编织着属于这个大家族的温馨记忆。

  一月25日,是农历腊月十五,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沪上《解F日报》发表了一则读者来信。

  来信是沪上玻璃机械厂一个名叫章任行的工人所写,他第一次提出“春节不回家”的倡议,并评论道:“春节算得了啥!我们最盛大的节日来到了!”

  一月29日,《人人日报》便顺应广大群众的要求,发布了“……旧风俗,春节不休假”的通知,同时暂停探亲假,以后再补。

  就这样,原本是法定假日的春节突然取消了,各大火车站、汽车站用广播的方式,轮番播放春节不放假的通知。

  许多原本买好火车票、汽车票打算回家过年的群众,听到这一通知后,纷纷到售票处退票,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上班。

  “移风易俗过春节,大年三十不歇脚,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初一早晨就动手。”

  从这一年开始,许多地方老百姓们过年期间,不再放鞭炮、不去烧香拜佛、也不去滚龙舞狮。

  从这以后的十几年里,春节不放假成了一种常态。

  每到春节到来时,不管是机关干部还是工厂职工,以及商店、供销社、饭店的服务员,都不放假,不回家,积极参加生产劳动。

  冬季本是农闲时节,但农民但农民一样要参加劳动,变冬闲为冬忙。

  既然春节不放假,那么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过年习俗,也都被顺理成章地取消了。

  燃放鞭炮、祭拜先祖、舞狮舞龙、置办年货之类的民俗活动,从春节销声匿迹。

  喝酒打牌更是被当作陋习取缔了。唯一能够保留下来的传统习俗,只有“贴春联”一项。

  就算是“贴春联”,也与以前大不一样。以前的春联,会写上“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日日财源顺意来,年年福禄随春到”等寄予着美好祝愿的内容,现在春联的内容都是“三十不停战,初一接着干”之类的战斗口号。

  这个春节期间,夏国的机关单位、工厂和学校大多都在照常上班。

  许多人也不像往年那样与家人团聚,街道上没有了往年的热闹和喧嚣,取而代之的是严肃和沉默。

  今年春节,是进入这个时期后的第一个春节,具有很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