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一个方块人咋成神仙了 第250章

作者:科学的三段论

关键材质并没有发生变化。

书本的纸张依旧坚韧厚实。

只能说MC出品,必属精品。

第二点好处,就是书写起来方便。

MC里的羽毛笔虽然模样有些独特。

但使用起来更像是硬笔。

不要以为赵安对硬笔不熟练。

实际上。

因为东汉末年的纸张还没有完全推广。

所以赵安对毛笔也并非十分熟练。

他倒是对刻笔很熟练。

刻笔也是硬笔。

所以拿到同属于硬笔的羽毛笔之后。

赵安很快就上手了。

“神仙大人您说,我记着了。”

云易点点头,缓缓说道:

“第一件事,赵家庄内庄已经完全改造好了。”

“你到时候安排每家每户住进去即可。”

“第二件事,我在我的豪华别墅旁边修建了一座摩天大楼。”

“一共有二十层。”

“其中前五层作为商业贸易区域,这个可以多多宣传。”

“如果有人想要摆摊交易的话,尽量就去那里。”

赵安点点头,记录的手宛如龙飞凤舞。

云易继续说道:

“第三件事也和摩天大厦有关。”

“后十五层我打算将其作为办公场所。”

“到时候你就带人搬进去办公就可以了。”

“第四件事,和庙亭有关。”

听到庙亭,赵安记录的手突然一顿。

疑惑得看着云易:

“神仙大人,庙亭怎么了吗?是要搬迁吗?”

云易摇摇头:

“庙亭挺不错的,不用搬迁。”

“只是我看两侧的柱子上没有写对联,打算让你写一副。”

赵安讨好得说道:

“神仙大人,我哪里会写对联,还是得由您来题啊。”

云易点点头:

“我正有此意,我说你记。”

赵安点点头,左手捧着书本,右手攥紧羽毛笔。

等待云易说话。

云易缓缓说道:

“就题: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扶身正大,见吾不拜又何妨。”

听着云易所说,赵安的心一颤。

若是其他人这么说,妥妥的离经叛道。

所幸是神仙大人亲口所言。

“记下来了没?”

赵安顿时回过神来:

“记下来了。”

PS:求鲜花,评价票,月票!!丈.

第136章学校与教育,再拿火把

云易继续说道:

“第五件事,你们的宗祠。”

“我也已经修好了,不过不在正中心,而是在西南角。”

然而赵安却一点也不在意。

说白了。

神仙给他们修建宗祠。

就已经是大恩大德了。

此刻位置还重要吗?

更何况位置也不差。

不也在内庄里吗?.

只是稍微偏了一点而已。

相信祖宗泉下有知,一定会理解的。

赵安连忙说道:

“神仙大人,我们已经很满意了。”

云易点点头:

“第六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事,教育。”

“教育?”

赵安一脸疑惑得看着云易。

他不明白云易话中的意思。

毕竟在这个时代。

接受教育并不是普罗大众能够拥有的权利。

而是极少数人才能享有的权利。

当然,最本质还是与生产力有关。

东汉末年的生产力并不发达。

扣除各种赋税徭役之后。

至少五亩土地才能养活一个人。

种过田的才会知道。

一个人耕作五亩地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

尤其是农忙时期。

忙完之后,真的是全身骨头都散架的那种。

根本没有精力去读书学习。

再加上这个时期的竹简、木简价格昂贵。

普通百姓的盈余很难支撑他们买这个。

久而久之。

教育就变成了地主豪强、门阀世家的特权。

赵家能够接受教育。

就是因为这个。

别看赵家庄规模不咋滴,但怎么说都是一方小地主。

这可是三千多亩土地。

供养一群人读书识字还是没问题的。

不过投靠赵家庄的流民就不一样了。

其中绝大多数都不识字。

“七零三”一个识字的。

那妥妥是香饽饽。

云易点点头: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未来大计?”

“所以我特意在内庄里修建了一所学校。”

“之后凡是低于十六岁的孩子,都必须进学校学习知识。”

听着云易的话。

赵安也是认可得点点头。

其实兴办教育不仅对流民有利。

对赵家庄也一样有利。

甚至相对而言。

赵家庄还更加有利一些。

因为投奔赵家庄的流民中。

只有极少数一部分是孩童。

大部分其实都是大人。

不过也正常。

毕竟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是过家家。

而是会死人的。

普通孩童很少能够活到投靠赵家庄的时候。

“神仙大人,我举双手赞同这件事。”

云易点点头:

“对了,你们这里有启蒙读物吗?”

“启蒙读物?这是什么东西?”

赵安一脸懵逼。

云易拍了拍脑袋。

也是,现在是东汉末年。

哪里来的启蒙读物?

像后世的一些启蒙读物,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