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爪爪此世之锅
族人们见怪不怪,导师都是从天上来了,有一头会说话的狐狸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吧!
同样身为导师,灵音肯定要承担一定的工作,考虑到她的专业,由她向族人,特别是儿童传授音乐、绘画和舞蹈的技艺。
这些东西花不了几个投资点,但在文明的进程中不可或缺。技术令人类脚踏实地的生活,艺术令人类仰望星空,思考天上的星星是怎么回事。在这个过程中,宗教、哲学、科学逐渐萌芽,而这一切辉煌的起点,不过是部落营火边第一次吹响的骨笛。
说回正题,如今少华部落已经掌握烧陶、纺织、建筑、畜牧等关键技术,那么开启农耕时代的先决条件已经充分。
取水河流中的鱼虽多但并非无限,根据计算其产量至多供应3000人的生存所需。对于支撑一个文明来说,这点人口远远不够。少华现在不到一千人还感受不到压力,但少华以后绝对不止一千人。
正值深秋,正好可以开始筹备下一年的播种工作。
首先是选种。少华周边植物资源丰富,但并非所有植物都适合农业耕种。
粟米、豆子和大麦是导师们选择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这三个品种经过精挑细选,互相配伍缺一不可。
粟米产量高,环境适应性强,口感不错,淀粉含量高,种子容易储存。这些条件正是成为主粮的特征。
不过此时的野生粟米可并非后来的园艺驯化种,它现在就是正儿八经的狗尾巴草,植株有1.5米高,大量养分被浪费在“长个子”上面。因为太高,风一吹就会扑倒一大片造成大面积减产。
此外还有一个相当致命的缺陷,野生粟米成熟时,穗粒一碰就掉。这本是为了方便种子传播,但想想看重量1克的细小种子散落到泥土中,然后一粒一粒捡起来的酸爽吧。
为了让粟米成熟后保持在穗子上不掉下来,人类选种花了整整一万年的时间,这比修炼到渡劫期大成圆满还费劲。
虽然有时间加速,老陆也不打算花费这么久的时间,这是文明竞争赛,必须争分夺秒。所以大家决定给少华部落开挂。
这个挂就是萤部落的特产铀云母,其具备的天然放射性可以成千上万倍的提升野生粟米的基因变异速度,没准其中哪颗种子就获得到理想性状。
这叫“鸟枪法”,族人无需理解原理。他们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将适量的铀云母研磨成粉,选择少量粟米种子与云母粉末共同保存。种植时专门开辟一小块试验田,不断的对变异种进行选育。
粟米属于禾本科,含有丰富碳水但蛋白质缺陷较大,所以必须同时补充种植一定量的大豆。
此外禾本科植物的生长相当消耗土地的力量,一直种下去很快土地会寸草不生。而豆科根系的根瘤可以起到固氮作用增强土壤肥力。所以两者进行轮种,将有效延长土地的使用寿命。
某些文明就是不懂这个道理,他们在新土地上种玉米种得好快乐哦。殊不知按照他们那个耕种法,那些新土地最多还能坚持一百年。
豆子的好处很多,除了果实,其全株都可食用,也是上好的畜牧饲料。可是现在的野生豆,各种一言难尽。
首先,野生豆居然是藤蔓植株,必须攀附其他植物才能生长。
更致命的是野生豆毒性较强,采集下来的果实必须长时间浸泡,彻底煮熟才可食用。
最后设计出一个方案,将豆子和苎麻种在一起。苎麻植株强韧高大,而且被豆苗攀爬也不影响产量。
第三种核心作物大麦的选择,则是另一套逻辑。和豆与粟不同,大麦是“秋播作物”。秋天播种下去,次年夏季成熟。
这个时间节点,恰好是粟米和豆子尚未成熟,储存的粮食即将耗尽的关键节点。这时候有一垄大麦保底,就是续上最后一口气,直到坚持到粟米成熟。
此外大麦完全不挑生长环境,抗旱抗寒,可以种植在非常贫瘠的土地上,植株同样是优秀饲料。如果遇到大旱或者严冬,那么大麦就是保命粮。
就算丰收大麦吃不掉,还可以用来酿酒,完全不会浪费。
所以这是一种“保底作物”,在靠天收的农业时代,大麦就是农民的最后一道保险。至少在红薯出现之前如此。
从陆远一行抵达少华部落开始,就一直要求族人注意采集保留这三种作物的果实。其中颗粒饱满不易脱落的果实被保存下来,其他吃掉,这是作物驯化的起点。
在成功烧制陶罐后,这些宝贵的野生种子被小心存放在陶罐中。为了防水防潮,陶罐中还加入一层厚厚的草木灰,这是种子的储藏工艺。
准备种子只是农耕的第一步,对田地的准备同时开展。
首先是选址,农田必须选在向阳、平坦、通风、土层厚、靠近水源、靠近居住区的位置。
符合条件的区域只有一个,就是赵晚晴的伐木场,这就是为什么她在那里砍了半年的树,清理出上百亩的空地。
如今有用的木材已经全部砍伐拖走,原地只剩枯枝败叶和倔强生长的低矮灌木,以及肆意扩张的藤蔓。
在空地边缘清理出一条十米宽的隔离带,然后选择风向合适的时间开始点火烧荒。
烧荒的作用很多,一方面是清理杂树杂草,另一方面可以将藏在其中的昆虫以及虫卵烧死。此外烧荒后的土地,其中的霉菌密度骤减,这也是一个造成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
杂树杂草焚烧之后留下的草木灰,又能为作物补充重要的钾肥和磷肥。
有一种观念认为不应该烧,应该将秸秆破碎搅拌到泥土中自然腐烂,这样剩余的营养物质会更多。
但是植株腐败会滋生大量霉菌,它们将严重感染破坏作物的根系。另外秸秆上附带的虫卵也没有被杀死,更进一步造成减产。
所谓秸秆还田技术,还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技术呢。
第1713章 玉衡证道·绝学
烧荒后,老陆带人开始平整土地,工具是尖头的木棒和动物肩胛骨材质的木铲,方法是将大块的泥土敲散,挖出小块的石子。
在金属犁出现之前,深翻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所以只是对土层表面10厘米左右进行操作。
整理土地是一项特别精细的工作,往往持续数百年。和大多数人想象中不同,一块空地可算不上农田。现在清理出来的只是生土地,也就是所谓的贫田。即使播种,也收获不了多少东西。
开荒的正确做法是先在上面种植苎麻大麦等不怎么挑地的作物,持续数十年的种植过程中,不断的将其中的石子等杂物清理出来,树根抛掉,补充肥料,这才能将生地逐渐转换为良田。
此外配套的道路、灌溉水渠等农业工程也不能落下。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可想而知是多么庞大的工程。许多现代人奇怪古代荒地那么多为什么没人去开垦,真是何不食肉糜的感慨。
现在是向少华部落传授技术,还不至于这么讲究,凑合着能播种就行了,精耕细作的各种技巧是他们在之后几千年的耕种生活的必答题。
大致将土地翻整出来后,下一步是起垄,也就是沿着季风的方向,堆起等距的土埂,作物播种和生长都在较高的土埂上。
这样不但便于排水通风,也便于农民沿着田埂行走照顾农田中的庄稼,土埂上的庄稼,也会长得整整齐齐。
这只是一个价值1个投资点的小小技术,但偏偏绝大多数文明都没有点出这个技术。他们所谓的种植就是把种子随便撒撒,长出来多少长成什么样就不管了。可以说是看不到一点诚意。
正值秋天,族人们在老陆的指导下种下第一茬大麦,播种采取点种法,也就是用尖头棒在泥土上戳一个一指深的小洞,在其中洒下几粒大麦,再用脚填土抹平。
太深了种子长不出来,太浅了会被雀鸟挖出来吃掉,这个深度也是农业文明的经验之一。
选种、烧荒、整理土地、播种和选育等十几项农业生产技能组,总共耗费145个投资点。目前能传授的只有这些,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根据四季自然现象的变化确定节气,根据节气时间指导农时。
但是节气和历法的制定,一方面需要文字和数学的前置技术,另一方面也要经年累月的观察,老陆一行肯定不能陪少华部落硬耗这么长时间。只能告诉老绿,春天树木冒新芽的时候,你们就该种粟米和豆子了。
农业知识传授完毕,一开始带过来的投资点只剩下63点。根据本次文明投资竞赛规则,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次文明进程结算,获得额外的投资点。
虽然不清楚额外的投资点具体能给多少,不过按照对祖灵的理解,肯定不会太小气。
那么就没有必要将这些点数积累到下个时代,必须抓紧时间全部用完。而且文明的起步很重要就像学习,现在打好基础,以后才会发展的更快。
所以接下来的时间导师们好好利用了这63个投资点,对少华部落这株文明的幼苗进一步强化。华夏文明第一次当文明导师,总得给弟子一点真东西。
于是老陆等人拿出来的是水利工程和堆肥技术,这是华族的独门绝学。
水利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综合工程,但最初的起源,是一处处不起眼的池塘。
在农业耕作区周围,选择天然地势凹陷的区域,从上游挖出水渠,引水灌入形成池塘。由于土木圣体的加持,这项工程并不算艰难。
池塘的主要作用可不仅仅是蓄水,它是华族农业传统必不可少的核心设施。
池塘本身可以提供相当丰富的物产,比如说鱼、鳖、虾、河蚌、螺蛳。这些都是美味可口的食物,也是重要的蛋白质补充。
只要在水渠的关卡处设置细纲,阻止水产逃进大河中,那么池塘里的鱼就成了“家鱼”,随取随用。
因为畜牧已经点出来,鸡粪和猪粪是非常不错的鱼饲料,将其投放到水体中增加水体的肥度,又一次循环利用的典范。
除了水产,池塘中还会长出丰富的植物资源。莲藕、茭白和荸荠都是顶呱呱的好菜,芦苇可用作编织或者燃料,菖蒲用来驱蚊,折耳根和水葫芦割来喂猪。
根本没有无用之物!
哪怕是河底的淤泥,也是上等的肥料。每十年放干一次池塘,将这些淤泥挖出来,搅拌进农田的土壤中,这就是所谓的“翻塘”。
华族以农业独步天下,口袋里的东西那可太多了。
反观某不愿透露姓名的三哥,雨季降雨那么充沛,旱季时间那么长。唉,人家就是不挖池塘,人家就是旱季等死!
堆肥是华族的另一项独特科技,该技术完美的解决了人类集中定居后的粪便处理问题。将容易滋生瘟疫的粪便改造成价值不菲的农田肥料。
反观其他文明,在现代污水处理技术出现之前的几千年时间里,始终未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造成的后果是他们的城市都是名副其实的粪都,不但臭气熏天而且滋生各种瘟疫。
不过也不是没有好处,他们为此发明了高跟鞋和香水不是。
不怪他们无法直接利用粪便,未经堆肥处理的粪便含氮过高且有很多有害菌,直接施肥反而会对作物产生严重危害。
选择地势较高远离居民区的位置作为堆肥场所,如果雨季雨水太多,也可以搭建一些简易的棚子遮雨。
先在底层铺设一层切碎的干草,芦苇、秸秆、枯叶、木屑都是不错的原料,一指厚左右。
干草上铺铺一层粪便,以人畜粪便为主,包括吃剩的厨余垃圾和动物昆虫尸体都能丢进去。
第三层是草木灰拌上田园土,起到调节酸碱度的作用。
按照这个顺序一层一层往上堆,直到堆成一个馒头一样的小山包,这个就叫堆肥。
堆肥是人类早期的发酵工程,利用田园土中的微生物发酵,将粪便中碳氮物质分解成植株容易吸收的形式。
同时堆肥产生的高温,又能杀死其中的有害菌和虫卵,可谓一举两得。
堆肥7到10 天后要进行翻堆操作,一方面补充水分,另一方面将外层未充分发酵的原料推入堆肥内部。
翻堆两到三次后,粪便失去原有的形态,和秸秆田园土等原料完全结合,形成深褐色、没有臭味、略带泥土腥气,手感疏松的颗粒状。
这个才叫农家肥,而不是很多人想象中臭气熏天的大粪直接往菜园子里泼。
两项华族的独门绝学,耗费62个投资点,最后还剩1点,也做不了什么大事,大家决定将支配权交给班长。
老陆看看居民区新建成的几座草顶房屋,总觉得哪哪不对劲,仔细一想,原来是屋前屋后没有种菜。
这还了得?这“华”味不够啊!于是陆远亲自传授种菜技巧,少华部落掌握葫芦和甜瓜的种植。
至此,对少华文明再部落时代的投资完全结束,导师们退至一开始的“大洞”中,选择时间加速。
第1714章 玉衡证道·部落结算
时间加速有点像高速摄像,寒来暑往也只是一秒钟,老陆等人以上帝视角观测少华部落的演变,很多重大事件只有一个镜头便匆匆而过。
大家看到第二年早春二月,族人们按照导师的指导开始烧荒播种。鱼塘边的桑树和李树抽出新芽,族人们修剪新枝。
三月,整理田亩,清沟沥水,疏通水渠,堆肥挖窖,烧制陶器。
四月,草木繁盛,族人们在河边收割芦苇,在田野收割苎麻,在丛林中采集草药,在农田间拔除杂草。
五月,沤麻完成,纺织启动,全族齐上阵开始绩麻纺线,制造绳索和麻布。
六月,采摘李子和桑葚,晾干后留待储备过冬。种植豆子和葵菜,在河滩晒盐,收获食盐和石膏。
七月,秋收开始,收割粟米和瓜果。修葺房屋,加厚房顶,堵塞鼠洞,用泥浆填补缝隙。
八月,研磨粟米,晾晒咸鱼,获得粮食。采摘蓝草、黄檗、茜草捣碎制造染料,为麻布染色。
九月,修建仓廪,储藏过冬粮食和柴禾。族长为每位族人分发新的衣服。
十月,修理农具,制造弓箭,筹备冬猎。
十一月,族人会合操练,上山狩猎,获得兽皮和肉。
十二月,族长清点一年所获,组织人力建造新房。
正月,族人休息,宰杀猪只,在广场举行祭祀,祈求导师保佑来年丰收。
一班众人看到这一幕幕的画面,不由自主的都点了点头,少华部落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遥想刚到这个部落的时候,族人们几乎等于野人。经过导师们手把手的指导,短短数年时间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象。
大家嘴上不说,心里还是美滋滋的。这是建设给人带来的成就感,远超毁灭。
时间加速继续,老绿族长在第三年寿终正寝,之前他终于吃上了卤水点出的豆腐,看到欣欣向荣的部落,想到当年遵从荒野的呼唤为族人们带来导师,他真的是含笑而死。
因为成功制作出豆腐,皇叔成为了新的族长。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做了几件相当重要的事情。
他大量修建房舍,将黑石、萤、泉等部落纳入到少华文明当中。因为万邦来朝的种族天赋,以及少华部落优越的生活方式,该过程几乎没有阻碍。
为了防止近亲繁衍,皇叔发明姓氏,不同部落的人以氏族区分。
皇叔带领族人砍伐树木,修建道路,将周边二十多个部落定居点连成一片,最终形成一个以盐山为中心的部落联盟。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少华文明人口突破四万人,近百村落,已经具备国家的雏形。
皇叔对导师非常崇敬,他几次扩建导师们原先居住大洞,以巨大的廊柱和华丽的宝石装饰,名曰“天师殿”。大殿供奉着十位导师的泥塑,因为知道导师们讨厌蚊虫,大殿终年菖蒲不断。
每年冬天,皇叔都要给导师们献上一头猪和两只鸡,带领全族举办盛大祭祀。
皇叔最重大的成就,是他的后半生一直带领族人修建水利设施。
为了获得更多的良田,以及更多的渔获,皇叔开启了一项相当宏伟的土木工程。他翻山越岭对盐山山脉周边,少华文明的核心区域进行考察。他带领族人利用天然地形,大量挖掘水渠引入河水,形成以数千条水渠、涵洞、堤坝、蓄水池塘等设施为核心的综合水网体系。
该水网体系在灌溉农田的同时提供大量渔获,丰富的食物促进少华文明发生第一次人口爆炸。
同时,该水网还承担着重要运输作用。木材、矿石和陶器等物资通过木筏运输,扩大了少华文明的控制范围。
在部落时代农业革命之前,这样体量的土木工程可以称得上奇迹,包括苍穹之音也这么认为。
【文明奇观“盐山河网”建成】
上一篇:穿越修仙文,但是疑似女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