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修士来自地球 第887章

作者:爪爪此世之锅

  5点投资点,足足失败2次,直到第三次才有族人成功学习掌握。

  那是一位快乐的年轻人,当时他骄傲的举起草鞋,向闻讯而来的陆远导师展示。

  “导师,我以后是叫草鞋仙人对吧?”年轻人也想讨个封号。

  老陆摇摇头道:“我望你有大帝之姿,以后你就叫‘皇叔’吧。”

  除了篮子和草鞋,族人们还编织出数百张芦苇草垫,这个就是他们的新床铺了,之前腐烂的草垫早已被一把火烧掉。

  由于已经学会更为艰难的草鞋编织,学习编织草垫并未消耗投资点。

  忙忙碌碌一周之后,陆远前去检查沤麻池。

  此时池水发黑,冒着泡泡,泛着阵阵刺鼻气息。

  老陆捻起一段苎麻茎,稍一用力便在指尖搓烂,但其中坚韧的纤维并未断裂。

  “有这几个现象就表明,沤麻已经成熟。”他向一边的族人传授机要,“这时候就要捞出来了,再继续下去,里面的麻也要烂掉了。”

第1694章 玉衡证道·结网

  苎麻从沤池捞出后,搬运到广场铺开晾晒。

  山谷中的这块平地,以前是族人一起分配食物、一起商量事情的场所。

  现在已经成为部落的重要生产基地,日间超过半数族人在广场劳作。

  只见这里一块堆木柴,那里一块制泥胚,这里一块磨石器,那里一块编篮子,半大的孩子跟在成年人身后学手艺,因为很快就会轮到他们。

  幸好有先见之明,之前就已经将此处平整打实夯土,否则多项生产可没法展开。

  太阳正好,苎麻经过两天暴晒内外彻底干燥。而且暴晒还有一个好处,丰富的紫外线能对苎麻纤维起到不错的漂白作用。从沤池中捞出来的时候纤维都是黑乎乎的,经过两天的暴晒逐渐转变成熟悉的土黄色,也就是麻绳的颜色。

  此时用木锤反复敲打苎麻,将外层干燥的胶质敲成粉末剥落,剩下的就是纺织所需的优质纤维。这个过程叫做“打麻”。

  那些被敲掉的粉末胶质也并不是废料,因其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可以将其研磨成细粉后拌入粘土,是烧陶工艺中的一种辅料。在物资匮乏的部落时代,任何资源都不应被浪费。

  打麻得到的纤维还不能直接使用,此时纤维全都纠缠在一起形成一个线团,这就是所谓的“一团乱麻”。

  后一步绩麻,就是将这团乱麻理顺,用木梳梳理成一米多长整齐的纤维。

  所以,梳子最初不是用来梳头的。制造木梳消耗投资点1点。

  绩麻工作超级麻烦,给先民们带来极深重的心理阴影,所以发明出很多相关的词汇。

  此时少华部落到处都缺人手,连很小的孩子都被派去粘土坑和泥巴(这就是小孩子喜欢玩泥巴的原因),实在抽不出劳动力耗在这种细活上面。

  老绿灵机一动,将绩麻工作全都交给那些残疾失去劳动力的族人。

  这年生活不易,受伤时有发生,被蛇咬,被野兽伤,掉下山崖摔断腿的事情屡见不鲜。因为医药匮乏,大部分伤者直接就死在野外,但也有少数人幸存下来,只是落下残疾失去捕猎采集的能力。

  对于这样的累赘,大部分部落会将其抛弃,毕竟世道如此艰难,根本没有多余的食物浪费。不过少华部落条件比较好有一点点剩余,所以部落中收养着十多名残疾人,他们统一挤在一个很小的洞穴中。

  当老绿等人抱着乱麻交给他们时,这些或瘸或瞎的族人开心到嗷嗷叫。他们也不想吃白食,所以能不吃就不吃,族人在一起商量事情的时候他们也不再说话。

  现在终于又可以为部落劳动,这是一种失而复得的喜悦,他们笑着笑着流下泪水,人类最初的情感就是如此朴实。

  绩麻获得整齐的纤维,下一步就是纺线。

  少华人会用手捻线,效率可想而知,而且手捻出的线不但松散,而且手指磨损会很严重,无法长期进行。

  陆远本打算传授他们纺车工艺,不出意外的1%的成功率,原始人似乎一直无法理解轮子,车轮学不会,泥胚塑形的陶轮也不会。

  没办法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教他们用纺轮。这个不可能学不会,因为真的太简单了。

  所谓纺轮,实际上随便一块小石头就可以。

  将两根苎麻纤维拴在石头上提起来,石头在重力的作用下将两根纤维拉直。这时对齐两根纤维,顺时针旋转下面的石头。

  石头转动,带动上面的两根纤维搅成一束,这就是纺线的基本原理!

  转一次石头,可以绞出半米长的线,而手捻一次,最多捻出几厘米。

  然后稍微改变结构,用粘土烧出一个陀螺状的陶轮方便旋转,中间留孔插一根直杆方便固定操作,这就是最初的纺轮。

  该工艺消耗2点投资点,但是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少华人好像忽然就理解到“旋转”和“轴”的含义。

  在之后的几天里,陆远等人趁热打铁。

  将粘土放在纺轮上,一个人转动另一个人捏,这就是制胚陶轮。

  之前几周族人制胚都是手捏,厚度不均匀且造型奇丑无比。有陶轮的帮助,不但器型美观,最重要的是可以做出较薄的陶器。没有陶轮的辅助,水杯跟砖头一样重一样厚,简直了。

  陶轮工艺消耗投资点20点。

  看起来挺多,实际上却省了,因为紧接着车轮工艺的投资降低到50点。

  胡定华将纺轮横放过来,双手拿着木杆的两端向前滚动,这可不就是最初车轮吗?原来车轮的前置技术居然是纺织,这可是陆远等文明人始料未及的事情。

  这谁能想到?

  至此少华部落成功掌握车轮工艺。

  当然,是没有辐条,会开裂,会变形,会很快磨损成椭圆形的实心木轮。他们距离毂木制轮之间,差距还很遥远。

  不过能用就行,胡定华赶紧带人赶制独轮车。

  花费一周时间,少华部落将第一池苎麻变成几十斤麻线。不过工作并未停止,因为第二池苎麻已经沤好,大家继续重复。

  现在手头上几十斤麻线就可以用来织布了,但暂时不急,现在天气暖和,对布匹的需求还没那么迫切。现在最迫切的事情是部落的食物存货已经见底。

  按照陆远等人的规划,少华部落周围淡水鱼资源丰富,在完成农牧业革命之前,应该以捕鱼为主,辅以一定数量的捕猎,获得皮革和动物油脂。

  受限于捕鱼技术低下,少华人靠捕鱼很难养活所有族人,所以之前捕鱼活动较少。

  大规模捕鱼必须有渔网,但渔网对绳索的强度要求很高,之前少华人手搓出来的芦苇绳索肯定不行。水流的长时间摆动会让它松脱,甚至牙口好一点的鱼都能轻易咬穿。

  说到底,芦苇的纤维太脆弱。

  老陆率领少华人辛辛苦苦的沤麻纺线,不就是为了坚固耐用的麻绳么。

  将已经造好的麻线三根一股逆时针合股获得麻绳,再将三根麻绳顺时针合股获得粗壮的网绳。

  网绳之间以经纬交叉的方式编织成渔网,和之前编织篮子的唯一不同点,也就是在经纬交叉的时候还要打个结。

  因为之前已经掌握大量编织技术,渔网工艺只耗费1个投资点。

  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渔网,没有网锤和拖绳。现在连独木舟都没有,也不需要那么复杂的渔网。

  现在要的是铺设“迷符”的固定网。

第1695章 玉衡证道·捕鱼

  鱼类有一些很奇怪的特性,例如在水体中电场较强时,它们会保持顺着电场线的方向游动,这叫鱼的趋向反应。

  这是一个常见魔术,会被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认为是给鱼喂了磁铁。之所以是磁铁,是因为磁铁是某些人所知道的最神奇的事物。就像许多人遇到高深的知识立刻喊出“量子力学”,并不是他们懂量子力学,而是量子力学已经是他们认知的极限。

  少华部落暂时无法操作电场,但他们现在已经可以利用鱼的另一个特性。

  当鱼类在水中遇到障碍时,将百分百转向更为开阔的水域。

  利用这个原理,通过在水中的巧妙布置,可以将鱼群驱赶到固定的位置,且无法逃离。

  陆远率领一队族人,携带渔网、木桩和锤子前往部落的取水河流。

  对此,皇叔同学感到分外不解。

  皇叔是最先掌握编织草鞋的那位族人,不止草鞋,他还率先掌握到陶轮制胚的工艺,他是部落中最聪明的一个,头顶数个仙位,不过老陆还是习惯调侃他是皇叔。

  皇叔年纪轻轻,看牙口应该不到十五岁。现代这个年龄还是未成年的中二年纪,但在部落时代,他已经是族人的顶梁柱。他甚至在隔壁部落有个相好,那个相好甚至给他生了个女娃。

  部落时代,一个部落的内部成员都是表亲,为了防止近亲繁殖造成重大缺陷,繁衍行为只会发生在部落和部落之间。定期的“交流”后,返回部落的女性生下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是本部落的成员。

  这是母系社会形成的原因,而不是说非得女性坐在族长的位置上发号施令才叫母系社会。

  尽管学界倾向于母系氏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但根据陆远等人这些日子的观察,其实他们大部分是知道的。哺乳动物大多能认出自己的后代,血缘之间的连接相当紧密,更何况这还是一个巫术力量确定存在的年代。

  作为部落中最有技巧的猎人,皇叔对自己的叉鱼手艺相当自信,所以他跟上捕鱼的队伍,准备给为自己赐名的陆远导师露一手。

  可是他发现导师没有带长矛,而是一张网时,他陷入了自我怀疑。

  “导师,这东西真能插到鱼?”皇叔摆弄着渔网问,他也是第一次见到渔网,还以为这东西是某种绳索。难道绳子能绑住水里的鱼?

  “嗯,也可以说是绑住鱼吧。皇叔,好好看,好好学,渔网你们会用很久很久。”

  老陆随口回答,顶着阳光,站在齐腰深的河水中。鱼翔浅底,清风微漾,对岸芦苇婆娑,有白鹭冲天而起。

  这些天和族人们待在一起,连带着他本人和小伙伴们的心情也变得轻松愉快。现代人的苦恼和种种心理因素,归根结底是找不到自己在那个无比庞大的社会中的定位,人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可在部落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清晰的定位,知道自己今天要做什么,明天要做什么——如果有明天。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名字,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谁。对比现代社会这真是个莫大的讽刺。

  在陆远的指导下,皇叔等人在齐腰深的河水中打下木桩,再将渔网固定在木桩之间。

  提示音响起,询问是否确认向少华部落传授迷符捕鱼法,投资20个资源点。

  没想到一个捕鱼技巧居然要这么多投资点,不过这个办法付出如此之少,回报如此丰富,可以说是很BUG的技术了,多收点投资点也可以理解。

  为了增加学习成功率,老陆不厌其烦的向皇叔解释其中的原理,如果他学不会,其他人估计够呛。

  “你看这里,迷符开口的位置要‘外宽内窄’,鱼群顺流而下进入开口,越往里面游越窄。”

  “大概游到这个位置的时候,鱼群就会因为两边渔网的压迫而感到惊慌。还记得我刚才跟你说过的吗,鱼在遇到阻碍的时候,会向更宽的地方游。”

  “所以我们在这个位置将渔网开一个向侧面的宽敞开口,鱼就会往这个开口钻,而不是调头往后溜出去。”

  “这样重复三次,一步步的把鱼群往迷符阵中引导,最后鱼群就会被困在这个位置。”陆远指着迷符顶端的一片圆形区域。

  皇叔很纳闷,因为这个最后困住鱼的圆形水域,还有一个开口。当然会有,否则鱼怎么游进来呢。他问:

  “但是,鱼群从这个开口溜出去怎么办?”

  老陆对他的提问很满意,传授技术的时候最怕族人茫然的盯着自己,那样的成功率无限接近于零。他继续解释:

  “首先,鱼类本身倾向于向开阔的地方游,它们会避开这个窄口。”

  “就算有一些鱼从这个窄口溜出去,别忘了,我们一共设置了三重引导,它们在外面游一会,又会按照原路游回这里。”

  皇叔闻言,陷入长考。

  这是开始思考的表现,陆远没有打扰他,上岸和自己的小伙伴打招呼。

  这一片河岸已经被利用起来,汪磊、陈飞吟、胡定华、赵晚晴和杨令仪都在附近带队忙碌。这里有粘土坑,沤麻池,芦苇采集点,现在正在开挖晒盐池。地面径流是很珍贵的财富,其意义绝对不止是建造水电站。

  小伙伴们各有所得。

  杨令仪在芦苇荡中掏了好些鸟蛋,她终于放弃知识,开始考虑改善伙食。

  赵晚晴在不远的山坡上砍树,她好像很喜欢砍树,从天虞一路砍树砍到玉衡。陆远找到她时,她正抱着石斧观想,一群族人在她周围剁剁剁的砍。

  “别打扰我。”她眼都没睁,“我对力量的感悟又有了一丝精进。”

  这就是传说中的伐木圣体吗?老陆天线宝宝退。

  山脚下,汪磊正在和一群族人开挖盐池,他说:“鱼有了,那我们得尽快把盐搞出来。”

  “盐是贵重物资,我们可以用盐向其他部落交换资源。”

  永远比别人多走一步。

  另一边,车轮技术掌握后,胡定华现在已经有了6辆独轮车,真是一个庞大的车队。他正在组织人手将粘土运输到部落中。粘土太重,人力搬运效率很低,现在陶窑那边一刻都不带停。

  他建议道:“我们现在应该考虑修路了。”

  又一边,陈飞吟正在组织族人沤麻。她光着脚,和大家嘻嘻哈哈的在池子里踩实苎麻。看到老陆走过来,她飞奔而来,整个人跳起来让老公抱住。

  陆远抱住她,一时有些感慨,好久没有看到飞吟这么开心了。

  一番盘桓,数小时之后陆远返回设置迷符的位置。

  皇叔等几名族人正在河岸边瞪大眼睛。

  老陆伸头一看,好家伙,里面的鱼已经多到快要溢出来!

  (三更完成,哈哈)

第1696章 玉衡证道·吃鱼

  在现代社会,迷符捕鱼是严禁事项,因为这玩意是大小通杀的绝户法,不加制止将使鱼群绝迹。

  不过在部落时代,显然不会从粪坑中跳出一头白左指责少华部落破坏生态环境。哪怕这条河的鱼捕完了,大不了换另一条河嘛。

  鱼群在迷符中拥挤,越聚越多,以至于只见鱼不见水。鱼群疯狂挣扎,麻绳渔网保持稳定,但固定迷符的木桩已经摇摇欲坠。

  皇叔等族人不知如何处理,只能干瞪眼,他们以为眼前的“鱼灾”场面完全在导师的计划之中。人类总是这么迷信造物主,未曾设想造物主也就是个草台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