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爪爪此世之锅
只要能养成刷牙的好习惯,龋齿问题将被极大缓解,那么即使暂时没有掌握拔牙技术也能应付过去。
今天的重点是装在陶罐中的浅蓝色漱口水,这是碱式碳酸铜溶液,有很强的杀菌作用,用来做牙科消毒还算不错。少华部落坐落在露天铜矿附近,孔雀石真的随便捡,把孔雀石磨成粉加入草木灰溶解就是碱式碳酸铜。
操作过程很简单,有一位少华族人掌握到配置方法,因此她获名“碳酸铜仙人”,她引以为豪,并表示要把这个名字传给自己的后代。也许到她的一百代后的子孙,能理解“碳酸铜”这个词的含义吧。
一开始叫族人们刷牙,他们还是很开心的尝试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但刷好牙,用消毒液漱口之后,导师们告知他们马上去拔牙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少,直接哇的一声哭出来。
这年头拔牙过程是病人张大嘴巴,一些亲属死死按住四肢,另一名亲属用石凿奋力敲击,属于疼到受不了时的殊死一搏,危险程度相当于赤手空拳猎杀剑齿虎。
他们真的不想拔牙,但导师的态度很坚决,他们只能全身僵硬的躺下。
“啊!”景绣命令,“嘴巴张大!”
族人张大嘴巴紧闭双眼,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准备迎接剧烈的痛苦。
结果气才吸到一半,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嘎巴一声病牙已经被拔掉。景绣个子小小,但人家是正儿八经的战地医生,简单粗暴是最基本的手术风格。
牙钳夹着牙齿,腐蚀大半的漆黑牙根还滴着血,景绣随手将病牙丢到一旁,坏掉的牙齿已经堆成一座小山,少华成年族人几乎每个人都有坏牙,还有小孩子已经松动的乳牙也一并拔了。
“漱口!”助手徐瑶又递上一杯消毒水。
族人漱口后,吐出带着血液的浅蓝色消毒水,接着又被填进满满一嘴草木灰。止血手段暂时也就这样了,如果有族人因此失血而死,导师们也只能说声“我们尽力了”,因为在此之前老绿已经作为家属在《手术风险通知书》上签字。
好在并没有发生这么遗憾的事情,一方面景绣的手艺相当可以,另一方面比较艰难的手术她直接没有做。少数族人牙冠已经脱落,牙根深埋在牙龈内部腐烂。这种情况必须用手术刀切开牙龈进行引流,然后用专门的牙根钳拔出来。
在没有金属加工能力之前,类似的工具组还很遥远。
好在也没几个,这种病患早就死得差不多了。
多年以来,腹部绞痛和牙龈肿痛一直折磨着少华族人,以至于他们将疼痛视作习以为常。
这一天夜晚,疼痛不翼而飞,人类这才发现活着居然可以这么轻松。
此刻,健康的快乐掩盖失去茅草床铺的悲伤,族人们围绕着营火载歌载舞。他们懂个屁的歌舞,只是用嗷嗷叫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
大洞内,陆远及小伙伴们则开始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除了“勤政”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这几天的工作居然获得苍穹之声的额外奖励:
【由于注重生活环境卫生,合理使用天然草药,少华文明获得超越时代的健康水平。从今往后,少华文明的成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增强30%】
这个额外奖励让大家干劲十足,可见自己这边的工作卓有成效,祖灵都跳出来专门进行表扬。
经过为期两周的文明卫生专项整治行动,少华人的体质明显增强,已经可以负担较为繁重的劳动工作。
在这个前提下,老陆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生存基础与资源获取,简单的说就是充实食物及日用品的积累。老绿已经提过很多次,仓库已经空了,是时候大干一场。
该重点工作被分解成四个平行目标,分别是纺织、编织与制革、捕鱼、采盐以及弓猎技术。
先说纺织这一块。
目前少华人穿着的是原始兽皮,他们仅仅知道要把兽皮一面残留的肌肉和脂肪刮去,并未掌握防腐及鞣制工艺。带来的结果是这些兽皮不但坚硬,而且长满跳蚤散发腐臭。
少华人具备一定的绳索加工能力,具体的流程是在河滩采集芦苇叶片,晒干后使用“手搓”的方式,将叶片碎渣搓掉留下长丝纤维,再用“手捻”的方式将纤维捻成线,三股线交叉编织最终得到绳索。
这么原始落后的工艺,可想而知劳动效率有多低。实际上少华部落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绳索,已经在前两周的工作中被消耗一空。
本轮工作的目标,不但要让他们掌握沤麻纺线工艺,最终还要让他们能织出第一张麻布。
第1692章 玉衡证道·沤麻
捕鱼很好说,是下一阶段的主要食物来源。
少华部落附近有数条山涧浅溪,在大约十公里外还有一条深水大河,鱼类资源丰富。而且正值春夏之交,洄游鱼群络绎不绝,按理说大家吃鱼就能吃饱。
但实际上少华部落并不会专门组织捕鱼,这里面有个体力支出和热量收益的关系。
鱼类味道鲜美是优秀的蛋白质来源,但鱼肉提供的热值很有限。部落族人在河边辛辛苦苦叉一天鱼,所获未必能喂饱几个人。
在这个时代,真正受欢迎的是野兽皮下那层厚厚的脂肪,亦或是坚果这种提供丰富油脂的植物果实。
富含淀粉的植物块茎也是不错的选择。
所以归根结底是少华部落的捕鱼技术不行,如果他们有渔网,如果一个人一天能打上百斤鱼,他们当然也会转为以鱼类为主食。
采盐方面,人类等温血动物都不能没有盐分补充。
在距离少华部落大约十公里外的群山中有一处断崖,那里有一座岩盐矿。但是这种天然盐矿石是有毒的,动物可以舔舔,人类舔多了会死。
因为长期雨水冲刷,在断崖下方会蒸发析出一层结晶盐,少华部落会定期前往,采集其中比较纯净的盐块带回来使用。之前老绿族长提供给导师的盐,都是从这一渠道获得。
不过最近情况有些变化,由于附近好几个部落频繁前往断崖采盐,崖底析出的结晶盐块已经越来越稀少,可能会很快枯竭。为了争夺有限的盐块,部落之间在断崖处多次爆发冲突,少华部落死过好几个人。
这个年代,部落内部团结一致人人都是亲朋手足,但部落之间可不太平,甚至传言有专门抢劫别的部落的流浪部落存在。
为解决食盐匮乏的问题,少华部落必须掌握晒盐工艺。
最后是弓猎技术。弓箭是原始石器时代核武器级别的高科技掌握弓箭制造和使用,不但捕猎效率上升危险性下降,更是生存的保障。
现在是春夏之交,渔猎资源和果实资源丰富,一旦到了冬天,很多部落食物储备不足。当人类饿急了,那真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商量好工作安排,陆远和小伙伴们第二天分头行动。老陆和汪磊一组。带着十多个族人扛着工具,前往河滩挖沤池。
沤麻是纺织工艺的第一步。
沤麻过程中会产生有毒废水和刺鼻气味,因此沤麻区要设在远离居住区的位置。
这处河滩位于山谷正东方3里外,无论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不会把刺鼻气味吹到山谷中,而且位于部落取水点下游,怎么污染都不是问题。
更妙的地方在于,这里本就是粘土矿的位置,之前族人采集粘土已经挖出数个十尺见方的沉淀池,这些池子用来做沤池也很合适。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减少重复劳动,这是土木的艺术。
沤麻的原理是利用水流中的微生物分解植物,由于微生物对韧皮中的纤维和胶的分解速度不同,所以适当控制条件可以将无用的胶质部分解掉而保留下有用的纤维。
一行人先将几处粘土坑修整平整,从溪流中挖出淤泥,平铺在土坑底部。这些淤泥中富含微生物,是沤麻过程的“催化剂”。如果不铺这层淤泥,虽然微生物也会逐渐分裂繁殖,但速度上要慢上很多。
之后在土坑前后分别挖出浅渠连连同河流,沤麻过程需要自然水体的流动,以确保植物原料发酵充分。
但水流速度不能太快,因为微生物生长有温度要求,山涧溪流的温度较低,过快的水流会带走白天积累的温度。所以一条缓缓流动的浅渠刚刚好。
做完这一切,将沤池中放满河水时,杨令仪和大飞,以及二十多位叽叽喳喳笑闹的女姓族人到来。
她们每人抱着一大捆苎麻,都是刚刚从山坡那边收割而来。
少华人对苎麻并不陌生,这种阔叶灌木广泛生长在一切阳光充沛的土地上。族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植物的树皮特别坚韧,撕下来可以捆绑东西。此外苎麻的叶子勉强可以吃,饿急了的时候也能充饥。
虽然熟悉,但少华人对苎麻的利用还远远不够。苎麻不但是纺织的关键原料,它的叶子是重要的饲料,它的果实可以榨油,根可入药。
真正意义上的全身是宝,而且不挑土肥,生长起来贼快。
它是人类文明的好伙伴。
两拨人一起,将苎麻去叶,茎干扎成捆,整整齐齐的码放在沤池中。码放一层后,用石头压紧,然后码放下一层。
大家跳下沤池七手八脚的帮忙,族人们对这种“玩水”的工作很是开心,她们不时将水泼到导师身上玩闹,发出一阵阵的笑声。
这个年头又没有什么尊卑观念,哪怕是“从天上来的导师”,在族人眼中也都是平等的。
工作到一半的时候,杨令仪于沤池中抬起头,问了老陆一个问题。
她问:“班长,摘野菜有诗歌,那沤麻应该也有诗吧?”
陈飞吟闻言也停下手中的工作,好奇的看向老陆。
陆远笑道:“当然有。”
他看向周围正在沤麻的女性族人,看向更远一些正在采集粘土的男性族人,再往部落的方向望去,山谷之间的羊肠小道上,到处是忙碌着今天工作的族人。人们互相碰面,大声的打招呼,愉悦之情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摆脱了病痛困扰,卫生环境焕然一新的少华部落,此刻欣欣向荣,文明正在以肉眼可见的方式茁壮生长。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唔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苎。彼美淑姬,可与唔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唔言。”
诗经之美,是因为记录着人类最淳朴的黄金时代。
在那个时代,劳动本身就可以获得最单纯的快乐。
在那个时代,人们平等的分享着劳动的收获。
在那个时代,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天性生长。
后世的有识之士提出种种理论,“大同社会”、“乌托邦”、“共产主义”,等等,究其本质都是对这段岁月的追忆。
因为人类从心底深处相信,这才是人类应该有的样子,这才是人类应该有的生活。
尽管现实丑恶,但终有一天人类能够回归到最初的美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经之美,是之后那些辞藻华丽的诗词所无法比拟的存在。
第1693章 玉衡证道·编织
自然界中许多植物可做纤维来源,经过人类的数万年严选,最终确认苎麻、亚麻、棉花等少量品种。陆远等人的参与,替少华人省略了严选过程,让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
如果有棉花,陆远等人更愿意传授棉纺织技术,可惜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棉花是多个野生种不断驯化不断杂交的产物。少华部落附近有锦葵目木棉科的植物生长,其果实富含木棉纤维。
然而那是很高的乔木,不但采摘风险很大,而且产量非常低。
相较而言苎麻真的很友善,它的纤维不够柔软但足够结实,后世的“麻绳”“麻袋”“麻布”指的都是苎麻。
苎麻唯一麻烦的方面在于沤麻之后获得的纤维乱糟糟,需要大量的人工对纤维进行梳理整齐,然后才能纺线。
这个过程叫做“绩麻”。
虽然费时费力费工,但付出一分便绝对能收获一分,童叟无欺。所以“绩”这个字有了很深远的引申意义,“成绩”“绩效”皆来源于此。
沤麻是一种原初的微生物发酵工程,受温度影响大致需要7-21天方可完成。此时正值春夏之交,少华部落一带温度适宜勃勃生机万物竟发,大约一周便可收获。
当然也不能干等,趁着这个时间,杨令仪和徐瑶组向族人传授绳索和编织技巧。
不同于纺织,编织的纤维来源更为广泛。之前少华部落有一定的编织基础,他们利用晒干的芦苇搓出纤维,他们知道先把纤维手捻成线,还知道将三根线绑在树上拉直,然后互相交叉“合股”成索。
但更多的,他们就不知道了。
所以他们搓出来的绳索很容易松散,而且长度不足。
杨导师帮他们改进了绳索工艺。首先在“捻线”时,统一顺时针旋转,然后在“合股”时,统一逆时针旋转。
在线的长度不够时,可以留出一掌的距离将两股线“接续”起来。
绳索编织消耗投资点2点,因为之前已经有相当的基础,少华族人一学就会。
徐瑶导师传授编织技术。该技术很重要,不但能直接获得关键工具,其“经纬交叉”的基本原理,也是下一步织布的前置技术。
学习编织,最优秀的材料是竹篾。少华部落附近有茂密竹林,材料不缺,可惜缺工具。劈蔑需要锋利坚固的金属刃,石刀骨刀都干不了这活。
只能退而求其次,继续使用少华人很熟悉的芦苇。但这次用的不是芦苇叶,而是之前部落中当成燃料的芦苇茎。
将芦苇收割去叶,成捆在池中浸泡2天,水中加入草木灰软化植株结构。
浸泡完成后捞出,从中心处劈成四半,用石器压扁晒干,获得粗糙芦条。
用研磨石将粗糙芦条打磨光滑,以经纬交叉的方式打底-起墙-锁边,最后装上一根绳索当提手,便得到一个菜篮子。
就是这么一只简陋的菜篮子,在女性族人中引起强烈轰动,所有女性放下手中的一切过来到徐瑶导师这边学习,她们迫切的希望得到一只自己的菜篮子。
原始采集时代,女性对装盛工具有很高要求。她们大多时候采集到的都是野果、块根、昆虫之类的细碎东西,双手可拿不了太多。部落中的兽皮口袋极为稀少,她们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比如用阔叶包着,用树皮盛着,个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
现在有了篮子,人手一只,轻轻松松装下几十斤的零碎。简直是梦幻般的生活。
女性对包包的渴望,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古早时期。
一个不起眼的篮子,带来采集效率的极大提升。而另一个重要的编织品,提升的是族人行动速度和活动范围。
少华人身披兽皮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鞋子。虽然这个时代的人类脚底都有厚厚的老茧,但这个时代又没有道路,被锋利的石块或者尖锐木刺穿透脚掌的情况时有发生。
就算没有受伤,长时间步行也会磨掉足底老茧。所以绝大多数原始人的活动范围不会远离部落十公里。
当然族人也不是傻,真的要远行时,他们会找一块树皮垫在脚底,前后用绳索串起来绑在脚上。
只是这样的树皮鞋,不但行动不便,而且走不了几个小时就会散架,所以无法普及。
草鞋不管多简陋,也是真正的鞋子。十公里的活动范围实在是太小了,为了部落后续的发展,族人必须能“走出去”,那么一双实用的草鞋必不可少。
老绿是第一个穿上草鞋的族人,他是如此高兴,以至于一刻不停的从早上走到晚上,还专挑碎石嶙峋的地面走。
只要遇到族人,他就会抬起脚炫耀鞋子,并表示自己这么穿过整个山脉都不是问题。
实际上,他的脚踝位置,已经被粗糙的芦苇磨出血。
可是相较于被刺穿脚掌,这已经是非常轻微的伤害,可以忽略不计。
鞋子的编织工艺比篮子复杂许多,因此传授过程并不顺利。但鞋子如此重要,又不能不学
上一篇:穿越修仙文,但是疑似女频?
下一篇:返回列表